河南省社科聯兼職副主席劉振江:深刻領會講話精髓 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

來源:大河網  劉振江2022-12-27

  編者按:一處基地,一代精神!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陽考察。他來到位於(yu) 安陽林州市的紅旗渠,參觀了紅旗渠紀念館,實地察看紅旗渠分水閘運行情況,並來到輸水隧洞——青年洞。總書(shu) 記考察時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hui) 主義(yi) 是拚出來、幹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jin) 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大河網學術中原推出特別策劃“渠水長流 精神永存——專(zhuan) 家詮釋永不過時的紅旗渠精神”,今天刊發河南省社科聯兼職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劉振江教授的文章《深刻領會(hui) 講話精髓傳(chuan) 承弘揚紅旗渠精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安陽的講話,充分肯定了紅旗渠精神的曆史地位,高度概括了紅旗渠精神的核心內(nei) 容,明確了傳(chuan) 承弘揚紅旗渠精神的科學路徑,為(wei) 我們(men) 指明了新時代傳(chuan) 承弘揚紅旗渠精神的實踐遵循。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話精神,對於(yu) 我們(men) 學習(xi) 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河南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

  一、深刻領會(hui) 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全麵把握紅旗渠精神的曆史地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這一重要論述告訴我們(men) :紅旗渠修建中體(ti) 現的“誓把山河重安排”“定叫山河換新裝”的雄心壯誌與(yu) 中華民族曆史上對自然和災難的抗爭(zheng) 精神一脈相承,正是中國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記憶的具體(ti) 體(ti) 現,是我們(men) 奮進新征程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須傳(chuan) 承弘揚下去。

  首先,水是萬(wan) 物之源,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源。

  中華文化語境中關(guan) 於(yu) 水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水是萬(wan) 物之源,“水者何也,萬(wan) 物之本原也” 《管子·水地》,水是孕育萬(wan) 物的母體(ti) ,是萬(wan) 物生長的本原、根基和出發點;第二,水是生存的條件,“食之所生,水與(yu) 土也” 《管子》“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盡心上》。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無水則不得存活;第三,水是精神之源,“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人性本善”的核心理念因水而生;第四,水的運行有規律,“天下莫柔弱於(yu) 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可以柔克剛,無堅不摧。

  孕萬(wan) 物、生萬(wan) 物、利萬(wan) 物、摧萬(wan) 物,既是我們(men) 祖先對水的評判,也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不可磨滅曆史記憶中的中國精神的凝結。

  其次,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曆史

  經曆了原始人逐水草而居、刀耕火種的時代後,古代先民也逐漸認識到水資源對作物生長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水資源多寡就成了決(jue) 定性資源,水資源合理利用成為(wei) 決(jue) 定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因地理原因(地勢西高東(dong) 低)、氣候原因(降雨夏多冬少、水量南北多中間少)、耕作原因(農(nong) 業(ye) 為(wei) 主耕作),中國文明發展曆史實際上是一部治水文化史,例如大禹治水、鄭國渠、都江堰、靈渠、京杭大運河、紅旗渠、南水北調等,雖然治水目的各不相同,有水患防治、農(nong) 田灌溉、水利漕運、旅遊養(yang) 殖、蓄水發電等,但趨利避害是中國治水文化的核心。新中國的成立,為(wei) 大規模興(xing) 修水利提供了物質條件和製度基礎,紅旗渠以“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的大無畏精神,毅然向旱魔和貧困宣戰,形成了“引、蓄、提、灌、排、電、景”相結合的大型灌區,引水上百億(yi) 立方米,灌溉土地麵積上億(yi) 畝(mu) 次,正是新中國水利事業(ye) 的偉(wei) 大奇跡。

  中國曆史上具有豐(feng) 富的治水經驗與(yu) 成就,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曆史記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治水精神,中國精神的源頭活水

  治水活動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治水活動中形成的治水精神,自然的就成了中國精神的源頭活水。例如,大禹治水不僅(jin) 積累了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的治水之道,而且孕育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天下為(wei) 公的情懷;齊桓公的“葵丘會(hui) 盟”治理黃河水患“無曲防”要求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理念;如鄭國修築鄭國渠是為(wei) 了獲得“萬(wan) 世之利”、都江堰曆經兩(liang) 千多年仍然發揮作用,體(ti) 現的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原則等。正如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查普曼所說那樣,西方文化中麵對大洪水是躲在“諾亞(ya) 方舟”逃避災難;而中國的 “大禹治水”展現的是對自然和災害抗爭(zheng) 。可以說中華民族對自然和災難的抗爭(zheng) 精神,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東(dong) 西,也是中國人能夠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撐。紅旗渠的修建中“誓把山河重安排”“定叫山河換新裝”的雄心壯誌與(yu) 中國治水精神一樣,正是中國抗爭(zheng) 精神的當代傳(chuan) 承。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正是在與(yu) 各種自然、災害和戰爭(zheng) 中形成“抗爭(zheng) 精神”。

  總之,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的定位,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men) 必須繼承好弘揚好。

  二、 深刻領會(hui) 總書(shu) 記殷殷寄語,全麵把握紅旗渠精神實質

  “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men) 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曆史的豐(feng) 碑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番鏗鏘話語,指引著廣大青年要從(cong)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傳(chuan) 承“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不懈奮鬥。

  一要發揚“吃苦耐勞”精神:摒除嬌氣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曆時1年5個(ge) 月的奮戰,將地勢險要、石質堅硬的岩壁鑿通,這個(ge) 輸水隧洞被命名為(wei) “青年洞”,“青年洞”是修建紅旗渠過程中的“硬骨頭”,記錄著紅旗渠青年當年戰天鬥地的精神風貌。而“嬌氣”指的是不能耐苦、貪圖享受的習(xi) 氣,所以,要經受磨煉,去掉嬌氣,主動擔起險急任務、深入一線去接受磨難,在磨難中增強本領、錘煉心性。

  二要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克服驕氣

  紅旗渠被譽為(wei) 世界第八大奇跡,是因為(wei) 它的修建是在當時“崖當被、石當床”“糠菜半年糧”的極端困難條件下進行的,也是在沒有大型機械,僅(jin) 靠“鋼釺、鐵錘、土炸藥、土儀(yi) 器”等極為(wei) 簡陋的工具劈開高山峽穀的;青年突擊隊“每天挖山不至”,不怕流血流汗,無懼嚴(yan) 寒酷暑,以愚公移山的毅力,自力更生的闖勁,用精雕細琢的軔勁,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開創出“引漳入林”的工程。而“驕氣”指的是驕傲自滿、妄自尊大的習(xi) 氣,所以,要克服驕氣,不斷增強誌氣、骨氣、底氣,以過硬作風過硬本領勇擔使命。

  三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砥礪誌氣

  林縣人民立足本地條件、依靠自身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闖出了一條戰勝苦旱的道路。修建紅旗渠既是現實所需,更是極端困難情況下積極進取的主動選擇,沒有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艱苦奮鬥精神,是不可能走出這條成功之路的。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治本色和優(you) 良傳(chuan) 統,是黨(dang) 和人民在曆經艱難險阻、創造曆史輝煌的進程中鑄就並代代相傳(chuan) 的傳(chuan) 家寶,所以要繼續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砥礪誌氣,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保持奮發有為(wei) 、勇毅前行的精氣神。

  三、深刻領會(hui) 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投身新征程火熱實踐

  “社會(hui) 主義(yi) 是拚出來、幹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jin) 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這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提供了實踐遵循,展現出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拚、幹、換”的昂揚精神狀態,體(ti) 現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主動思維、“踏實肯幹、奮力拚搏”的實幹勁頭、“不怕犧牲拿命換”的豪情壯誌。

  一要踏實肯幹: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修建紅旗渠的出發點是為(wei) 人民謀根本利益,落腳點是致力於(yu) 發展,更好改善人民生活,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好口碑。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矢誌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斷贏得時代、贏得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原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黨(dang) 要“用黨(dang) 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這為(wei) 新時代青年傳(chuan) 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指明了方向。

  新時代青年要加強理論學習(xi) ,充分認識人民群眾(zhong) 的社會(hui) 曆史作用,傳(chuan) 承和弘揚黨(dang) 密切聯係群眾(zhong) 這一最大政治優(you) 勢,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站穩人民立場作為(wei) 根本價(jia) 值取向,“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努力厚植人民情懷、站穩人民立場,踏實做好本職工作。

  二要奮力拚搏: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

  “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是凝聚黨(dang) 心民心、激勵全黨(dang) 和全體(ti) 人民為(wei)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men) 黨(dang) 保持同人民群眾(zhong) 血肉聯係的重要法寶。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不僅(jin) 激勵全黨(dang) 同誌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和堅定,而且對涵育新時代青年不驕躁、能吃苦、肯奮鬥的精神品格,更好繼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具有重要價(jia) 值。

  新時代青年要奮力拚搏、永不自滿,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清醒地看到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樹立不怕苦的思想,發揚百折不撓的鬥誌,勇於(yu) 到艱苦環境和基層一線去接受鍛煉、建功立業(ye) ,要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不斷錘煉不懼艱難困苦的意誌;樹立“有條件要幹,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意識,提出高標準,嚴(yan) 要求,要全力以赴拚出彩。

  三要不怕犧牲:務必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黨(dang) 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鬥爭(zheng) 取得的”。抗日戰爭(zheng) 期間,毛澤東(dong) 曾說“我們(men) 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jue) 心,有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修建紅旗渠是十萬(wan) 大軍(jun) 戰太行、劈山引水造長渠,可謂是戰天鬥地、攻堅克難,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怕犧牲,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的精神。“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jue) 重大矛盾的強大支撐。

  新時代青年要堅持“勇”字當頭,在危難之中挺身而出、在關(guan) 鍵時刻衝(chong) 鋒在前;務必在“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中繼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要有“不怕犧牲拿命換”的精神氣概,在強國實踐中擔重任,主動投身到各種鬥爭(zheng) 中去,在複雜嚴(yan) 峻的鬥爭(zheng) 中經風雨、見世麵、壯筋骨,在摸爬滾打中練膽魄、磨意誌、長才幹。

  (作者:河南省社科聯兼職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劉振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