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精彩中原故事——兼談新時代中原學學科群建設

  2023-03-02

  中原大地鍾靈毓秀,中原文化源遠流長,中原山水人傑地靈。中原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被稱為(wei) 中華腹地。50多萬(wan) 年前,這裏屬亞(ya) 熱帶氣候,是象的棲息地。中原大地的核心區域為(wei) 河南,曆史上簡稱為(wei) “豫”,象形一人牽著一頭象。《爾雅·釋地篇》說:“河南曰豫州。”在禹分九州之中,豫州位於(yu) 中央,故又稱為(wei) “中州”“中土”。

  在中原大地上,北有太行聳峙,險峻峭拔;西有秦嶺東(dong) 來,伏牛逶迤,蓊鬱綿延;南有桐柏、大別二山橫亙(gen) ,蜿蜒遊走。三山屏障,狀若環抱,嵩山巍然居中,雄視河洛。尤其是,華北大平原的豐(feng) 腴、秀美、寬廣、深厚,一覽無餘(yu) 地擺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

1677722172995972.png

  《中原掌故》

  李庚香  王喜成  李新年  主編

賈文豐(feng) 執行主編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ISBN 978-7-215-12934-4

由於(yu) 河南居神州腹心之地,自古以來,幾乎為(wei) 所有的戰略家所矚目。“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zheng) ”,故有“中原逐鹿”“問鼎中原”之謂,又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而諸多兵家在所逐鹿,留下斑斑古跡;多代帝王在此建都,遺有粲粲勝景。曆朝的興(xing) 衰更替,時代的風雲(yun) 變幻,無不在這裏留下痕跡。

  俯瞰遠古,我們(men) 的祖先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勞動創造。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即為(wei) 突出代表。傳(chuan) 說中的“河圖洛書(shu) ”,被稱為(wei) 中華文明的源頭。而背負“河圖洛書(shu) ”的“龍馬”上岸地點,就在河南洛陽的黃河與(yu) 洛河交界處。傳(chuan) 說中的三皇五帝,幾乎全在中原大地上活動。如今,在淮陽縣城北的蔡河之濱,有規模宏大的“人祖”伏羲太昊陵;在新鄭市西北的曠野之上,有曆代相傳(chuan) 的軒轅丘;在豫中大地西華,有媧皇故都;在黃河之濱濮陽,有顓頊、帝嚳二帝陵寢;在中嶽腳下登封,有禹都陽城……尤其是在安陽小屯發掘出的殷商文化,更是光彩驚人。

  中原大地就像一座曆史的大舞台,是由黃河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千百年來,這裏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春秋爭(zheng) 霸,戰國稱雄,楚漢相爭(zheng) ,光武中興(xing) ,唐宋定都,元明際會(hui) ……這些“劇目”的演出,使這裏的山山水水、古道關(guan) 隘、橋梁津渡、城垣山寨無不成為(wei) 曆史的見證,擁有一串串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僅(jin) 古代著名關(guan) 隘,就大小而言,不計其數,曾引曆代無數墨人騷客抵臨(lin) 憑吊,睹景抒懷。“蟻蛭何年成洛邑,戰場終古暗成皋”,就是對滎陽虎牢關(guan) 數千年曆史的概括;“天開函穀壯關(guan) 中,萬(wan) 古驚塵向此空”,就是對靈寶函穀關(guan) 的深沉慨歎;“地展屏垣分兩(liang) 界,天留鎖鑰壯中州”,就是對義(yi) 陽三關(guan) 的形勢詠唱……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五代古都鄭州,殷代古都安陽。

  在政治上,中原長期是全國政治中心。自夏朝至宋代,先後有20多個(ge) 朝代、200多個(ge) 帝王在這裏建都,一係列重大政治事件屢屢在這裏上演,人稱“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hui) 中州”。像夏朝的太康失國、少康中興(xing) ,商朝的太甲放逐、盤庚遷殷,周朝的管蔡之亂(luan) 、周公營雒、平王東(dong) 遷等,以及後來的莊王問鼎、子產(chan) 改革、蘇秦合縱、張儀(yi) 連橫,還有陳勝吳廣起義(yi) 、三國鼎立、孝文帝改革、範仲淹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等,可謂一幕幕驚心動魄。同時也湧現了一批批著名的政治家。如夏商周三代的伊尹、傅說、薑子牙,春秋戰國的管仲、百裏奚、商鞅、李斯,漢代的張良、陳平、晁錯、賈誼,唐宋的長孫無忌、褚遂良、張說、姚崇、趙普、呂蒙正、司馬光等,他們(men) 都曾經書(shu) 寫(xie) 過嶄新的曆史篇章,或產(chan) 生了重大的曆史影響,成為(wei) 彪炳史冊(ce) 的人物。

  在軍(jun) 事上,中原是曆史上著名的“四戰”之地。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爭(zheng) ;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如曆史上最早的一次戰爭(zheng) 就發生在中原地區,即神農(nong) 與(yu) 斧燧之戰。正是通過這次戰爭(zheng) ,神農(nong) 為(wei) 以後崛起奠定了基礎。到了夏商周以後,中原地區的逐鹿之戰日趨激烈。其中,決(jue) 定王朝更替的戰爭(zheng) 有:商湯滅夏桀的鳴條之戰,周武滅殷紂的牧野之戰。其後,還有數不盡的著名戰例,如:戰國時齊魏之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秦滅六國之戰,楚漢成皋之戰,王莽與(yu) 劉秀的昆陽之戰,曹操與(yu) 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等。就連唐、宋、元、明的興(xing) 亡,皆與(yu) 對中原的控製有密切關(guan) 係。同時,這裏也湧現了眾(zhong) 多的軍(jun) 事家和著名戰將。如東(dong) 漢的鄧禹,曹魏的司馬懿,東(dong) 晉的謝玄,中唐的張巡,南宋的嶽飛,明代的李化龍,南明的史可法等,每一個(ge) 人都聞名遐邇。

  在經濟上,中原沃野千裏,古代非常富庶。這裏很早就有了發達的農(nong) 業(ye) 、畜牧業(ye) 和手工業(ye)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的東(dong) 都洛陽,宮城壯麗(li) ,市肆繁華,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其繁華程度幾乎可以和京城長安比肩。到北宋時,東(dong) 京汴梁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際性大都市。據《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wan) 眾(zhong) 不加多,減之不覺少”而著名。其中坐取厚利,“資產(chan) 百萬(wan) 者至多,十萬(wan) 而上者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其富裕程度。由於(yu) 河南雄踞中原,維係八方,向為(wei) 全國流通中心。商代時,商丘就以“商城”著稱,是中國商業(ye) 的發源地;北魏時,洛陽成為(wei) 國際商貿中心之一,商賈絡繹不絕,“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天下難得之貨鹹悉在焉”。北宋時,開封人口逾百萬(wan) ,《清明上河圖》即為(wei) 其真實寫(xie) 照。同時也湧現了一批以經商著稱的名人大家,如春秋時南陽淅川人範蠡不但長於(yu) 政治軍(jun) 事,幫助勾踐打敗吳國,而且能夠急流勇退,棄政從(cong) 商,“三致千金”,成為(wei) 聞名天下的“商聖”。到戰國時,洛陽人白圭不但極善經商,而且提出了“人棄我取,人取我與(yu) ”的經商原則和較為(wei) 係統的經商思想,從(cong) 而開創了中國商業(ye) 理論的先河,也被稱為(wei) 另一個(ge) “商聖”。到了近代,康百萬(wan) 莊園更以“留餘(yu) ”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商業(ye) 智慧。

1677722443696740.png

  中原大地還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的聖地和淵藪。

  從(cong) 思想上說,這裏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搖籃。春秋戰國時,百家爭(zheng) 鳴主要發軔並繁盛於(yu) 中原大地。這裏先後出現了以老子、莊子為(wei) 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wei) 代表的“墨家”;以鄧析、惠施為(wei) 代表的“名家”;以李悝、商鞅、韓非、李斯為(wei) 代表的“法家”;以吳起、尉繚等為(wei) 代表的“兵家”;以蘇秦、張儀(yi) 為(wei) 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wei) 代表的“雜家”等。生於(yu) 齊魯大地的“儒家”孔子,其周遊列國時,都是在中原大地上行走。這裏留下了很多他的故事,如“子見南子”“困於(yu) 陳蔡”“葉公問政”等。思想巨人名家輩出,如漢代有經學大師戴德、戴聖、賈逵、服虔;魏晉有玄學大師何晏、王弼、阮籍、向秀等“竹林七賢”;南北朝有無神論鬥士範縝;唐代有著名思想家韓愈、劉禹錫;宋代有理學大師邵雍、程顥、程頤;元代有理學家許衡;明代有思想家王廷相、呂坤等,群星璀璨。

  從(cong) 文化上說,中華文化,釜心在中原。如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在當時周朝的首都洛陽集成的;《詩經》中的十五國國風,其中有九國描寫(xie) 的是河南風情。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兩(liang) 座文學高峰,一座是浪漫主義(yi) 文學大師莊周,另一座是寓言大師韓非,他們(men) 的文學作品在中國古代都占有開先河的地位。之後,中原文壇一直流派紛呈,繁盛不衰。如:漢代,賈誼創立了騷體(ti) 賦,張衡首開了七言詩。三國至六朝時期,阮瑀、應暘作為(wei) “建安七子”聲震文壇,謝靈運成為(wei) 山水詩鼻祖,謝朓成為(wei) “永明體(ti) ”泰鬥,庾信成為(wei) “宮體(ti) 詩”巨擘,幹寶創作出中國第一部筆記體(ti) 誌怪小說《搜神記》,鍾嶸創作出中國第一部詩論專(zhuan) 著《詩品》。到唐代,“詩聖”杜甫獨步天下,“文豪”韓愈名列眾(zhong) 家之首,劉禹錫的政治諷刺詩別開生麵,李商隱的愛情詩獨樹一幟,“上官體(ti) ”以河南人命名,“沈宋體(ti) ”因河南人取號,白居易、元稹、李賀、岑參、孟郊、劉長卿等,無不造詣深厚、名揚中外。到宋元以後,這裏又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詞家、戲劇家、小說家,如南宋的陳與(yu) 義(yi) ,元代的鄭廷玉,明代的李夢陽、何景明和清代的侯方域、李綠園等。

  從(cong) 教育上說,東(dong) 漢洛陽的太學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國立大學,它曆經漢魏、兩(liang) 晉,長達280餘(yu) 年,太學生來自全國,最盛時達3萬(wan) 多人,太學裏樹立的“熹平石經”,是中國刻於(yu) 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到唐末宋初,全國書(shu) 院興(xing) 起。宋代著名的四大書(shu) 院河南就有兩(liang) 座,即登封嵩陽書(shu) 院和商丘睢陽書(shu) 院(又名應天府書(shu) 院)。其中,在嵩陽書(shu) 院講學的大儒有範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範純仁等24人。此外,其他的著名書(shu) 院還有鄧州百花書(shu) 院、輝縣百泉書(shu) 院、扶溝大程書(shu) 院等,都產(chan) 生過重大影響。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是在鄧州百花書(shu) 院寫(xie) 成的。

  從(cong) 科技上說,中原大地更是古代科技的故鄉(xiang) 。如天文學方麵,夏代有《夏小正》曆法傳(chuan) 世,其基本模式被以後曆代王朝所沿襲,為(wei) 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周朝時,在登封告成建成的測景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建築之一。戰國時魏國人石申寫(xie) 的《石氏星經》,已發現了天上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特別是他關(guan) 於(yu) 120顆恒星位置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東(dong) 漢時張衡先後發明了“水運渾天儀(yi) ”和“候風地動儀(yi) ”,已能夠準確測量天象與(yu) 地震,這些技術比歐洲早1700多年。唐朝時天文學家僧一行不但寫(xie) 出了精確度極高的《大衍曆》,而且還重新測量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在數學方麵,春秋戰國時的墨子及其門徒所著的《墨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學著作,也是我國對世界自然科學的重大貢獻。西漢時張蒼整理刪補的《九章算術》,為(wei) 中國古代的“算經”之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正負數運算法則,比歐洲早了1500年左右。三國時劉徽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以後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算法。在醫學方麵,東(dong) 漢的“醫聖”張仲景,寫(xie) 成了醫學巨著《傷(shang) 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集醫學之大成,成為(wei) 後世千古學習(xi) 的經典;同一時代,皇甫謐創著的《針灸甲乙經》,在針灸治療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到元代,名醫滑壽在診斷學、臨(lin) 床醫學和針灸學上均有重大成就,對推動中國醫學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工程技術方麵,春秋時,楚國的孫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渠係工程,後來韓國人鄭國修建的“鄭國渠”也非常著名,為(wei) 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戰國早期,我國的生鐵柔化技術已經在中原大地上廣泛應用,從(cong) 而使鐵製工具得以鍛造和推廣,它比歐洲早2000多年;東(dong) 漢時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機——“杜詩水排”,也比歐洲早1100多年;北宋時李誡編寫(xie) 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建築學著作;清代吳其浚編寫(xie) 的《植物名實圖考》,代表了中國古代植物學發展的最高峰。此外,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也都首先出現在中原地區,而後才傳(chuan) 遍全國、走向世界的。

1677722520216185.png

  中原大地還是一座洋洋大觀的藝術博物館。

  如石窟藝術。我國古代的藝術大師把蒼莽峻峭的大山作為(wei) 自己的畫體(ti) ,嘔心瀝血,匠意雕鏤,創作出了一幅幅豐(feng) 富多彩的不朽作品。被譽為(wei) “國之瑰寶”的洛陽龍門石窟,曾使舉(ju) 世皆驚。這裏“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造像達10餘(yu) 萬(wan) 尊,題記和碑刻達3600多品,佛塔40餘(yu) 座,成為(wei) 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此外,還有鞏義(yi) 石窟、偃師水泉石窟、淇縣前嘴石窟、安陽靈泉寺石窟、浚縣千佛洞等,均令人歎為(wei) 觀止。

  又如漢畫藝術。南陽、洛陽、鄭州、商丘等地先後出土的一批漢墓,發掘出大批畫像石、畫像磚、畫像鏡以及彩繪壁畫,題材廣泛,內(nei) 容豐(feng) 富,是漢代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具有很高的曆史價(jia) 值和藝術價(jia) 值。1973年,河南省畫像石碑刻拓片展覽在日本舉(ju) 行,觀眾(zhong) 熙攘如堵,四島為(wei) 之轟動。如今,南陽建有漢畫館,精品薈萃,使得無數漢畫愛好者和研究者為(wei) 之三拜九叩。

  又如碑刻藝術。曆代帝王將相、書(shu) 法大家及庶民百姓在中原大地上留下的碑刻之多,實在數不勝數。從(cong) 時間上看,上自秦漢,下至民國,曆代無闕;從(cong) 書(shu) 體(ti) 上講,篆、隸、真、行、草,無所不備;從(cong) 書(shu) 丹者看,曆代名家巨擘,幾無遺漏;從(cong) 風格上看,端莊、豪放、娟秀、古樸、峻拔、險狂、柔媚,等等,應有盡有。

  再如建築藝術。中原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重要場所,寺院星羅棋布,古塔繁若星綴。白馬寺向有“釋源”“祖庭”之稱;少林寺被譽為(wei) “中國第一名刹”;而聲名遠播的相國寺,更是受到曆代帝王的垂青。此外,還有風穴寺、菩提寺、賢隱寺、靈山寺、淨居寺、磐穀寺、白雲(yun) 寺,等等。其塔更多,有保存完好的我國最早的磚塔——登封嵩嶽寺塔,我國最高最大的琉璃塔——開封鐵塔,還有堪稱天下奇觀的少林寺塔林。僅(jin) 明代磚塔目前河南各地尚存200多座。這些寺院、古塔,乃至難以數計的廟、祠、台、觀,以其絢麗(li) 、雄健的風姿,精巧、堅固的構築,譜寫(xie) 成一曲古老而又渾厚的凝固交響樂(le) 。

  還有書(shu) 畫藝術。在書(shu) 法上,如秦代李斯的小篆“古今絕妙”,漢代蔡邕創製出飛白書(shu) ,劉德升成為(wei) 行書(shu) 之祖,鍾繇成為(wei) 楷書(shu) 一代宗師。唐宋元明清時,中原大地亦屢有大家名世,如褚遂良、許衡、王惲、王鐸、周亮工、宋犖等,其中尤以王鐸書(shu) 畫最工,人稱“神筆”。在繪畫上,唐代有“畫聖”吳道子、山水畫大師荊浩,宋代有風俗畫家張擇端、人物畫家武宗元等。

  由以上可知,從(cong) 中原到中國,從(cong) 羲皇、炎黃到華夏、漢族,再到中華民族,從(cong) “中原”到“執中”到“留餘(yu) ”,從(cong) “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到“得中原者得天下”,無不展示了中原、中部在中國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所以人們(men) 說,“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河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9年在河南考察調研時讚歎地指出,這裏“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因而要求我們(men) 要傳(chuan) 承、創新、發展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動中原文化繁榮興(xing) 盛。

  在當前,麵對中原曆史文化這棵大樹,我們(men) 的許多認知都還停留在枝葉層麵,還缺乏對中原曆史文化的知識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和思想體(ti) 係以及話語體(ti) 係的係統梳理,缺乏對“根幹”的認知和“大本大源”的把握。我們(men) 認為(wei) ,中原應當有學,中原必須有學,因此從(cong) 2016年以來,我們(men) 就開始了對中原學的研究探索過程。通過思考認為(wei) ,所謂的中原學是一個(ge) 獨特的學術概念,它既是源又是流,既是道又是術,既是凝聚又是輻射。其文化使命就是通過中原曆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講清楚新時代中國價(jia) 值、講清楚中國式民主,講清楚如何構建有引領力和凝聚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講清楚如何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研究中原學需要認識的問題包括,如何對中原子學、魏晉玄學、韓愈道學、二程理學和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進行再認識;如何認識宋學與(yu) 洛學、關(guan) 學的關(guan) 係及其在現代的重大意義(yi) ;如何認識其中的“民本”思想與(yu) “中國式民主”的關(guan) 係,如“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飯、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與(yu) “當官不為(wei) 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等傳(chuan) 統理念,“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和“客家非客”等思想蘊藉。

  目前,中原學的曆史文化學科化進程已經在中原大地逐步推開。如在2015年啟動的河南優(you) 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期中,鄭州大學設立了“中原曆史文化學科群”,河南大學設立了“黃河文明學科群”;在2019年確定的河南省特色骨幹建設學科中,信陽師範學院設立了“炎黃學學科群”,安陽師範學院設立了“甲骨文信息處理學科群”等。按照2015年河南省教育廳印發的《河南省優(you) 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實施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委《關(guan) 於(yu) 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2.0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在原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河南將中原曆史文化學科化空間布局定為(wei) “東(dong) 西南北中”五位一體(ti) :東(dong) ,指河南大學建設的“黃河學學科群”;西,指應設立的“河洛學科群”;南,指信陽師範學院建設的“炎黃學學科群”;北,指安陽師範學院建設的“甲骨文信息處理學科群”;中,指鄭州大學建設的“中原曆史文化學科群”。然後按各個(ge) 學科群的研究對象進行相關(guan) 定位,並以“中原曆史文化”為(wei) 主脈,最後綜歸為(wei) 中原學學科群。

  因此,我們(men) 完全有理由、有責任從(cong) 不同角度、不同方麵,對中原文化進行梳理,進行研究,進行傳(chuan) 播,從(cong) 而弘揚好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好河南故事、黃河故事、大運河故事、南水北調故事,使中原文化、中原學成為(wei) 讓中原更加出彩、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學理支撐。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編寫(xie) 整理好《中原掌故》就是一項非常必要和有意義(yi) 的事情,是在為(wei) 推進中原學研究盡好自己的責任。同時,這本書(shu) 還是“中原學研究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原學文庫”的開端之作,也是我們(men) 為(wei) 中原學學科群建設推出的一項重要舉(ju) 措,希望它能在這方麵充分發揮出自己獨特的作用。

  來源:河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