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河南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幫助廣大黨(dang) 員幹部切實領悟實質、把握要義(yi) ,做到融會(hui) 貫通、學思踐悟,不斷把學習(xi) 貫徹引向深入,努力畫好最大同心圓,推動“規劃圖”變“施工圖”,河南省社科聯組織編寫(xie) 了《中原再出發》。
《中原再出發》
李庚香 主編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該書(shu) 聚焦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實施“十大戰略”,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加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任務進行了係統論述。內(nei) 容立足當前,突出問題導向,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指向,確保河南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為(wei) 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更堅實的基礎;著眼長遠,突出目標導向,確保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科學回答了社會(hui) 普遍關(guan) 注的“怎麽(me) 看”“怎麽(me) 辦”和“怎麽(me) 幹”的問題。
該書(shu) 全麵準確地闡述了河南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短板以及麵臨(lin) 的國際國內(nei) 發展形勢,深刻指出了河南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和路徑,係統謀劃了河南未來發展的宏偉(wei) 藍圖,有很強的思想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為(wei) 河南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從(cong) 中原看中國
第二節 邁進新時代的中國現代化
第三節 中原崛起和出彩的曆史進程
第四節 中原崛起和出彩再集結再出發
第二章 發展環境
第一節 國際環境
第二節 國內(nei) 環境
第三節 機遇與(yu) 挑戰
第三章 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出彩藍圖
第一節 “兩(liang) 個(ge) 確保”的內(nei) 涵
第二節 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的重要意義(yi)
第三節 “兩(liang) 個(ge) 確保”的指標測算
第四章 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總體(ti) 研判
第一節 “兩(liang) 個(ge) 確保”的有利條件和巨大潛力
第二節 “兩(liang) 個(ge) 確保”的製約因素和短板
第三節 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的原則
第五章 錨定“兩(liang) 個(ge) 確保”:總體(ti) 目標
第一節 今後五年的目標
第二節 到2035年的目標
第三節 到21世紀中葉的目標
第六章 實施“十大戰略”:戰略意義(yi)
第一節 重大意義(yi)
第二節 戰略分類
第三節 戰略實施
第七章 實施“十大戰略”:戰略框架
第一節 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xing) 省、人才強省戰略
第二節 實施優(you) 勢再造戰略
第三節 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
第四節 實施換道領跑戰略
第五節 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
第六節 實施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第七節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
第八節 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
第九節 實施製度型開放戰略
第十節 實施全麵深化改革戰略
第八章 實施“十大戰略”:戰略路徑
第一節 直道衝(chong) 刺加快發展
第二節 彎道超車轉型發展
第三節 換道領跑跨越發展
第九章 他山之石
第一節 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主要經驗
第二節 我國不同區域謀劃現代化的思路與(yu) 做法
第三節 中外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有益啟示
第十章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著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
第二節 加快建設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
第三節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第四節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第五節 全麵深化改革開放
第十一章 有效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第一節 廣泛凝聚各方力量
第二節 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
第三節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
第十二章 有序推進文化建設
第一節 全麵提升社會(hui) 文明程度
第二節 大力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
第三節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ye)
第四節 做大做強文旅文創產(chan) 業(ye)
第十三章 切實加強社會(hui) 建設
第一節 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第二節 發展更加優(you) 質更加均衡教育
第三節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第四節 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社會(hui) 保障體(ti)
第十四章 強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節 完善生態保護格局
第二節 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第三節 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第四節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第五節 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第十五章 堅定不移推進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第一節 加強政治建設
第二節 強化思想引領
第三節 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
第四節 堅持黨(dang) 管人才
第五節 大抓基層基礎
第六節 鍛造能力作風
第七節 堅決(jue) 懲治腐敗
後記
從(cong) 中原看中國
一、什麽(me) 是中原
中原一詞從(cong) 現存文獻最早可見於(yu) 《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但這些中原並非完全是地域概念,而是“平原、原野”的意思。作為(wei) 地域概念的中原,是以河南省為(wei) 主體(ti) ,包涵河南周邊地區的廣大地域。
中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作為(wei) 特定地域概念的中原,不同曆史階段的範圍並不一致,大體(ti) 來說,是以古豫州為(wei) 起點,以河洛地區為(wei) 中心,遍及整個(ge) 黃河中下遊地區。依據中原地區曆代政區的變遷和文化影響,大致可以將中原的四至界定為(wei) :西臨(lin) 華山,北至太行山—漳河一線,南界沔水—淮河一線,東(dong) 達泰山—泗水一線。主要包括現在的河南省全部,河北邢台以南,湖北棗陽、襄樊、鄖縣以北,陝西華山以東(dong) ,山西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山東(dong) 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部分區域,安徽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等。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ge) 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自遠古以來,我們(men) 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令世人讚歎的史前文化。
中原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正是在這裏誕生;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學文化,都發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視為(wei) 中華文明的根源,同樣發端於(yu) 河南。作為(wei) 東(dong) 方文明軸心時代標誌的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而生成於(yu) 河南的。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火藥,正是從(cong) 這裏向世界傳(chuan) 播;聯結東(dong) 西、享譽世界的絲(si) 綢之路,正是從(cong) 這裏起步。就連來自遠方的宗教——佛教,也首先在這裏安家落戶。古往今來,在河南孕育和產(chan) 生的眾(zhong) 多思想學說,交相輝映,積澱升華,鑄就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靈魂,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河南也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中華民族有伏羲、神農(nong) 、黃帝、顓頊、帝嚳等12位人文始祖,他們(men) 大都出生於(yu) 河南或主要活動於(yu) 河南。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南,中華姓氏由此發源,眾(zhong) 多民族在中原融合,中原後裔遍布世界各地。
中原是各民族各地區交融往來的集合區。中原大地處於(yu) 北方,遼闊廣袤,自遠古以來就是北方民族與(yu) 中原民族交錯雜居的地帶,中華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通過各種渠道,在這裏匯聚。從(cong) 曆史的發展順序看,先秦時期的戎狄,秦漢時期的匈奴、鮮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時期的突厥、回紇、奚,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時期的蒙、滿等族都在北方這塊土地上有過形成、發展、壯大和相互融合的曆史。
二、河南是中國的縮影
2012年6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河南是中國的一個(ge) 縮影。中原地區在中國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性。”“可以說,河南的變化在全國有著不可替代的典型意義(yi) 。”
從(cong) 地理位置上看。河南地處中部地區,以河南為(wei) 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腳下,東(dong) 抵東(dong) 海之濱,大都跨越兩(liang) 至三個(ge) 省區。若以河南省會(hui) 鄭州為(wei) 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漢三鎮,西至關(guan) 中平原,東(dong) 至滬、寧、杭,其直線距離在600—800公裏之間。河南承東(dong) 啟西、通南達北的地理位置,決(jue) 定了其在全國經濟社會(hui) 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從(cong) 發展階段上看。經濟總量上,2021年河南GDP總量為(wei) 58 887.4億(yi) 元,位居全國第五位,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15%;中國GDP 1 143 670億(yi) 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口規模上,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南常住人口有9936.6萬(wan) 人,位居全國第三,僅(jin) 次於(yu) 廣東(dong) 、山東(dong) ,占全國人口比例的7.04%;中國總人口為(wei) 1 443 497 378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約占世界人口的18%。人均GDP水平上,2021年河南人均GDP為(wei) 59 410元,位居全國第22位;我國人均GDP為(wei) 80001元,居世界第56位。經濟發展水平上,河南同中國一樣,“規模大、人均少”是其典型特征,河南仍是發展中大省,中國仍是發展中大國。
從(cong) 社會(hui) 結構上看:河南是典型的農(nong) 業(ye) 省份。河南糧食產(chan) 量位居全國第二位,是名副其實的糧食大省。2021年河南城鎮化率為(wei) 54.2%,農(nong) 業(ye) 人口總數位居全國第一,是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人口大省。此外,河南的東(dong) 部、南部、中部、北部基本以平原為(wei) 主,廣闊的平原地貌為(wei) 河南發展農(nong) 業(ye) 提供了支撐。河南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良好的氣候條件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提供了保障。中國是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大國,自古以來就保持了糧食基本自給,實現了國家經濟和社會(hui) 安全平穩發展。社會(hui) 結構上河南與(yu) 中國一脈相承,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從(cong) 曆史地位上看: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根和源。河南是“國之中、城之源”,中國最早的文字、城市、科技發明都出現在河南。中國前100姓氏有78個(ge) 來源於(yu) 河南,河南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見證人。此外,河南還擁有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等5項世界文化遺產(chan) ,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57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 000餘(yu) 處,保護單位數量、地下文物數量、館藏文物數量、考古重要發現數量均為(wei) 全國第一。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河南文化就像中華文化一樣博大而厚重,在中國文化長河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曆史地位。
三、辦好河南的事情十分重要
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河南素有“中原糧倉(cang) ”之稱。河南糧食豐(feng) 收對中國糧食生產(chan) 具有舉(ju) 足輕重的意義(yi) ,所謂“中原熟,天下足”。從(cong) 總量上看,2021年河南糧食產(chan) 量達到1 308.8億(yi) 斤,約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chan) 出了全國1/10的糧食;從(cong) 種類上看,河南是我國小麥和玉米的主產(chan) 地,產(chan) 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五位,尤其是小麥產(chan) 量,達到了全國產(chan) 量的1/4;從(cong) 育種能力來看,河南不僅(jin) 是糧食大省,同時也是種業(ye) 大省,小麥、花生種子的生產(chan) 量分別占全國的38%、30%。河南糧食生產(chan) 的分量和地位,決(jue) 定了河南必須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是完善全國經濟布局的需要。河南地處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於(yu) 京廣、隴海蘭(lan) 新兩(liang) 大經濟帶主軸的交匯區域,處於(yu) 沿海經濟帶溝通西北內(nei) 陸地區的關(guan) 鍵位置,加快河南發展能夠為(wei) 實現“東(dong) 西互動、南北協同”提供重要支撐。一方麵,河南將承接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東(dong) 部地區產(chan) 業(ye) 和資本的梯度轉移,延伸和放大東(dong) 部的輻射效應,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另一方麵,河南可以為(wei) 西部地區原材料、產(chan) 品以及資源、勞動力等向東(dong) 部乃至海外輸出發揮通道作用。河南的區位特點決(jue) 定了河南必須加快發展,為(wei) 進一步優(you) 化全國經濟布局作出應有貢獻。
是構建全國生態屏障的需要。河南地處淮河、漢江、海河、黃河等重要河流中上遊,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戰略地位。從(cong) 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來看,河南位於(yu) 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北方防沙帶中間區域;從(cong) 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布局來看,河南位於(yu) 黃河重點生態區內(nei) ;從(cong) 現實情況來看,河南生態環境總體(ti) 比較脆弱,部分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不合理,高耗能、高汙染行業(ye) 和能源原材料行業(ye) 占比偏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總量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任務艱巨。河南在生態保護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嚴(yan) 峻形勢,迫切要求河南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為(wei) 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大局貢獻河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