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田文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中原人文社科網  田文富2023-03-24

  編者按:為(wei) 深入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河南實踐,3月3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聯組織召開全省社科界“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南實踐”理論研討會(hui) 。11位知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會(hui) 議主題,從(cong) 不同的研討方向談認識、提對策,為(wei) 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本網站將陸續刊發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

  今日刊發河南省委黨(dang) 校科社教研部教授田文富的發言《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1679625116845627.jpg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nei) 涵和本質特征之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的內(nei) 在要求。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示範區,既是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的具體(ti) 體(ti) 現,也是河南“走出生態大省綠色發展新路子”的必然選擇。對標國家戰略和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關(guan) 於(yu) 加快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緊迫要求,要在全麵提升黃河治理保護水平、優(you) 化區域高質量發展格局、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上下功夫,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重點,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打造黃河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提升流域保護治理水平

  堅持“四水四定”原則,以河南省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為(wei) 引領,堅持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中遊“治山”、下遊“治灘”、全段建廊、受水區“織網”,分段區施策,全麵推進黃河中遊生態保護修複,提升恢複區域水源涵養(yang) 功能。

  統籌推進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工業(ye) 汙染、城鄉(xiang) 生活汙染防治,以流域內(nei) 三門峽、洛陽、焦作、濟源為(wei) 重點,對曆史遺留涉重金屬企業(ye) 排放的河流嚴(yan) 格管控並持續整治涉重金屬企業(ye) ,深入開展含重金屬尾礦廢渣、河道汙染底泥等環境調查、風險評估工作,對環境風險較大、影響河流水質、確需治理的河流河段製定河道治理和生態修複方案。

  開展黃河下遊生態綜合整治、下遊沿岸及灘區國土空間綜合治理,加強灘區堤岸兩(liang) 側(ce) 防風固沙林、生態景觀林等建設。加強大堤森林公園、防護林、灘區濕地、沿黃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黃河幹流生態廊道與(yu) 骨幹支流生態廊道互聯互通,注重與(yu) 南水北調中線、明清黃河故道、大運河等生態廊道融合聯通。開展退耕還濕、退養(yang) 還灘、擴水增濕、生態補水,穩定和擴大濕地保護麵積。以黃河、伊洛河、蟒沁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水係為(wei) 重點,提升幹支流水源涵養(yang) 功能,大力推進黃河幹流堤外水源涵養(yang) 林、濕地涵養(yang) 帶建設。

  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創新泥沙綜合處理技術,探索泥沙資源利用新模式。以鄭州花園口-馬渡-九堡、九堡-東(dong) 壩頭-毛樓等重點遊蕩河段穩步開展河道疏浚工程試點,加快河段控導工程續建加固,加強險工險段和薄弱堤防治理,提升主槽排洪輸沙功能,有效控製遊蕩性河段河勢,降低黃河大堤安全風險。

  二、優(you) 化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布局

  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戰略布局要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引導、優(you) 化和倒逼作用,優(you) 化我省區域綠色發展整體(ti) 布局,加快生產(chan) 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強化與(yu)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合作,高水平打造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集聚區。推動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深化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加強毗鄰地區省際合作。

  圍繞鄭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黃河生態經濟帶和鄭洛新國家創新示範區等區域發展,大力推進產(chan) 業(ye) 布局調整和結構優(you) 化,加大新基建、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新能源汽車等產(chan) 業(ye) 的支持力度,構建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大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力度,推動鄭州都市圈增強綠色競爭(zheng) 力,積極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打造生態都市圈。提升洛陽副中心城市能級,培育全省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與(yu) 三門峽、濟源協同發展,推進製造業(ye) 綠色轉型升級,建設豫西轉型創新發展示範區。支持商丘、周口等城市對接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構建綠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強化開發區和產(chan) 業(ye) 集群升級改造,建設東(dong) 部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示範區。支持安陽、鶴壁、濮陽等城市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改造,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加快平頂山、鶴壁、三門峽、安陽等煤化工企業(ye) 綠色轉型升級,以鋼鐵、水泥、石化、化工、玻璃、有色、印染等行業(ye) 為(wei) 重點,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建設北部跨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加強南陽、信陽、駐馬店與(yu) 長江經濟帶對接協作,大力發展生態農(nong) 林業(ye) 和生態旅遊,建設南部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支持大別山、太行等革命老區綠色振興(xing) 發展,重點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文化旅遊、大健康、醫藥產(chan) 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等特色產(chan) 業(ye) 及配套產(chan) 業(ye) ,實現生態富民,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三、壯大綠色低碳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立足黃河流域大時空範圍產(chan) 業(ye) 生態鏈特征、中間廢棄物管理、產(chan) 業(ye) 生態政策協同發展的綠色化智能化,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上不斷取得突破。

  圍繞減汙、節能、降碳與(yu) 經濟增長相融合,以“雙招雙引”和培育壯大為(wei) 路徑,以龍頭骨幹企業(ye) 、產(chan) 業(ye) 集聚園區和研發創新平台為(wei) 支撐,著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行業(ye) 、資源循環利用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環保服務業(ye) 。我省能源技術、裝備創新能力不強,靈活高效燃煤發電和現代煤化工等技術研究亟須突破,新型儲(chu) 能、氫能開發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等前沿技術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亟待發展,“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多能互補等新模式新業(ye) 態對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為(wei) 此,需要把數字化智能化作為(wei) 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推進5G、人工智能、區塊鏈、北鬥、工業(ye) 互聯網等關(guan) 鍵技術與(yu) 能源深度融合,驅動“風光水火儲(chu) ”“源網荷儲(chu) ”橫向縱向一體(ti) 化,推動新能源產(chan) 業(ye) 多元協同發展,推進多種形式新能源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推進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深度脫碳技術研發儲(chu) 備,加大CCUS技術開發與(yu) 示範力度。超前研發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術,發展與(yu) 能源耦合的負碳排放技術。強化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整車集成技術創新,重點發展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電池等新型電池,開展智能駕駛計算平台、自動駕駛雲(yun) 服務、智能網聯係統軟件等聯合創新,打造智能網聯及智能駕駛係統解決(jue) 方案。支持氫能與(yu) 儲(chu) 能、減汙降碳、節能節水、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ye) 骨幹企業(ye) 發展,加快汙水收集處理、大氣汙染治理、遠程汙染源監控等傳(chuan) 統環保設施產(chan) 業(ye) 智能化改造,提高環保裝備成套化生產(chan) 能力。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燃氣發電、核電等新能源裝備。

  四、拓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途徑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要“建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2021年,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的意見》指出,要探索政府主導、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界參與(yu) 、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

  河南是全國生態安全屏障和生態產(chan) 品、生態文化的重要供給地,要堅定不移走創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展道路,依托我省特色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產(chan) 業(ye) 基礎,複製推廣嵩縣、新縣、光山和泌陽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經驗做法,借鑒淅川縣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案例,重點圍繞淮河生態帶、黃河生態帶、海河生態帶和南水北調中線沿岸地市,加快推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工作,打造生態和經濟、社會(hui) 、文化共建共享的區域協同聯動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合作平台,率先在優(you) 質生態物質產(chan) 品供給和文化服務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上取得新突破。

  打響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以“黃河鯉魚”“新鄭大棗”“河陰石榴”“鐵棍山藥”“原陽大米”等傳(chuan) 統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建設為(wei) 引領,大力發展現代特色生態農(nong) 業(ye) ,持續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和加工的技術水平,打造各地市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知名品牌,不斷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打響沿黃“山水文化”、古都文化品牌,推動生態文旅融合發展。以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為(wei) 主要平台,實施“黃河生態+”“黃河文化+”戰略,推動黃河流域各區域不同文化業(ye) 態、旅遊產(chan) 業(ye) 形態的融合發展,協同黃河三門峽、小浪底、花園口等黃河治理文化,聯動洛陽、鄭州、開封古都文化和焦作“太極拳”、濮陽“帝都”“雜技”文化,促進文化旅遊與(yu) 康養(yang) 、生態農(nong) 業(ye) 融合發展,提升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價(jia) 值,打造更多具有沿黃地方文化元素的研學、尋根、文化遺產(chan) 等專(zhuan) 題文化旅遊線路,推動傳(chuan) 統技藝、表演藝術等非遺項目進旅遊景區、度假區,加快文化資源向旅遊產(chan) 品轉化,不斷豐(feng) 富沿黃文化旅遊產(chan) 品供給。

  作者:田文富,河南省委黨(dang) 校科社教研部教授。本文係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黃河流域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的福利效應和保障機製研究》(21BJL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