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貢獻,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組織召開了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態大省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理論研討會(hui) ,目的旨在進一步引導和動員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河南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從(cong) 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網陸續刊發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
一、河南省生態建設現狀
河南省是生態資源大省,也是經濟發展大省,但難說是生態經濟發展強省。全省森林蓄積量達到20719萬(wan) 立方米,濕地麵積62.79萬(wan) 公頃,GDP排名全國第五、中西部地區第一;但對比人口規模、產(chan) 業(ye) 轉型和生態區位來看,則是呈現資源總量多而人均少、生態產(chan) 品多而轉化少、轉型投入多而收益少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yu) 我省生態資源的底數不清、價(jia) 值不明、開發不易、渠道不通,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本偏高、收益偏低、製約偏多、人才偏少,尤其在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以及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jue) 策部署所帶來的空前曆史機遇下,我省更是麵臨(lin) 著“空守寶山而不得用”的困境。
為(wei) 破解現實困境,早在2018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便強調,在建設生態文明體(ti) 係時要“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2022年8月,科技部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在工業(ye) 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整合創新要素、優(you) 化科研項目資源配置;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明確要求“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提出“雙化協同”解決(jue) 路徑等國家頂層設計,均為(wei)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近年來試點地區的探索實踐也證明,綠色科學技術是引領發展的增長極。所以,針對我省綠色低碳發展的現實難題,小步快跑地構建我省特有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對於(yu) 走出生態強省新路徑具有正向、重要且緊迫的意義(yi) 。
二、綠色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的基本路徑
“努力走出生態大省綠色發展新路子”的關(guan) 鍵在於(yu) 構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態經濟可持續長效機製,實施路徑的兩(liang) 個(ge) “基本”落腳點依舊在如何利用綠色科學技術“支撐”生態產(chan) 業(ye) 化以及“賦能”產(chan) 業(ye) 生態化上。具體(ti) 地說:
(一)生態產(chan) 業(ye) 化
“生態產(chan) 業(ye) 化”是在確保生態功能不被破壞的基礎上,對各類生態資源進行產(chan) 業(ye) 化開發和經營,將綠色資源轉變為(wei) 市場接受的生態產(chan) 品,以經濟收益的形式激勵引導社會(hui) 主體(ti) 保護生態。結合我省生態資源稟賦和未來發展規劃,可重點關(guan) 注的綠色技術創新方向包括:
1.生態農(nong) 業(ye) 與(yu) 可持續農(nong) 業(ye) 。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技術和精準農(nong) 業(ye) 管理,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精細化管理,推動有機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技術創新,減少農(nong) 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農(nong) 業(ye) 對環境的影響。
2.生態保護與(yu) 多樣性恢複。創新應用遙感和生態模型技術,監測和保護生態係統和瀕危物種,以及利用生物技術手段保護和恢複生態係統功能,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係統的健康發展。
3.環境監測與(yu) 治理。發展遙感技術、智能傳(chuan) 感器等綠色科技手段,對環境進行全麵監測和數據收集,創新環保設備和汙染治理技術,實現汙染物的精準監控和高效治理。
(二)產(chan) 業(ye) 生態化
“產(chan) 業(ye) 生態化”是按照綠色、低碳、循環、降汙的發展要求,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業(ye) 結構、消費模式和發展理念進行生態化改造,以提高產(chan) 業(ye) 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能耗碳排放。結合我省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來看,綠色科創資源可傾(qing) 向於(yu) 以下領域:
1.清潔能源與(yu) 能源高效利用。發展太陽能、氫能、儲(chu) 能與(yu) 智慧能源等能源技術,創新節能技術,適應性升級電網技術,推廣能源智能化應用,推動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2.工業(ye) 清潔生產(chan) 和資源循環利用。圍繞化工、建材、冶金等重點行業(ye) ,以及鋁、鋼鐵等我省受CBAM影響較大的重點產(chan) 品,研發低碳燃料與(yu) 原料替代、短流程高效低碳生產(chan) 工藝,數智化賦能攻關(guan) 過程優(you) 化與(yu) 智能調控節能減碳,針對性研發餘(yu) 熱餘(yu) 壓高效利用技術、廢棄物高效回收與(yu) 資源化利用工藝。
3.智慧城市、低碳建築與(yu) 綠色交通。創新BIM、CIM平台建設和模型構建,優(you) 化城市規劃和交通管理,突破BIPV、BAPV、建築互聯網、建築水循環、裝配式建築等低碳建築技術,推動清潔能源公共交通、智慧交通管理等,降低城市交通排放。
三、綠色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的創新路徑
理論上,“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是相輔相成、和諧共生、密不可分的,但現實中實現“兩(liang) 山”轉化並不容易,其難點在於(yu) 如何實現生態產(chan) 品的經濟價(jia) 值轉化。結合湖北、四川、重慶、廣東(dong) 等國內(nei) 各試點地區的前沿探索來看,發展綠色科技創新體(ti) 係,支撐“碳普惠製”建設是一條適合河南的解決(jue) 方案。
所謂碳普惠製,本質是為(wei) 了調動廣泛社會(hui) 主體(ti) 參與(yu) 踐行綠色低碳行為(wei) 的激勵引導機製,也是通過構建“盤清—開發—消納”體(ti) 係實現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的創新探索。
從(cong) 麵向對象來看,碳普惠製可分為(wei) 公眾(zhong) 端和項目端。(1)公眾(zhong) 端旨在調動公眾(zhong) 參與(yu) 積極性,以盡可能廣泛惠及公眾(zhong) 、培育社會(hui) 綠色低碳氛圍為(wei) 重心,一般通過“量化公眾(zhong) 減排成效—發放對應碳積分—通過商品/服務/補貼等賦予碳積分價(jia) 值”打通消納壁壘;(2)項目端旨在利用區域性自願減排市場間接補償(chang) 綠色低碳轉型主體(ti) ,以盡可能嚴(yan) 禁開發、有效推動全球氣候應對為(wei) 基礎,一般通過“基於(yu) 方法學開發減排量項目—核證減排量—區域性碳市場交易”的形式打通消納壁壘。結合我省資源現狀,以及試點實踐經驗,具體(ti) 可圍繞以下關(guan) 鍵路徑突破:
(一)公眾(zhong) 端碳普惠製
1.碳積分商業(ye) 模型和運營機製。碳積分商業(ye) 體(ti) 係需要建立合理的商業(ye) 模型和運營機製,挖掘適宜我省的特色商業(ye) 應用場景,構建激勵機製,提升平台運行效率,規避商業(ye) 運營風險,確保碳普惠體(ti) 係的可持續發展和運營效率。
2.碳積分計算和分配技術。探索適用於(yu) 不同行業(ye) 和地區的碳積分計算方法,製定公平合理普惠的積分量化核算方法學和分配機製,避免一刀切和不合理分配。
(二)項目端碳普惠製
1.碳交易市場平台建設。引入區塊鏈等技術手段,確保數據的使用、查看、流轉的脫敏與(yu) 隱私保護,防止數據泄露和篡改,賦予交易、登記行為(wei) 可追溯性,發展可靠的碳信用核算技術。
2.排放數據監測和核查技術。開發高精度的排放數據監測技術和方法,發展智能化的核查技術,實現參與(yu) 減排項目主體(ti) 動態監測和報告排放數據的降本提質增效。
3.碳減排項目評估與(yu) 認證技術。考慮到不同行業(ye) 和地區的差異,製定科學的減排量測算方法,開發標準化的碳減排項目評估標準和認證機製,避免評估誤差,增強減排量的可信度。
四、走出生態強省新路徑的重點任務
1.組織一批智庫。發揮河南省碳中和研究院等智庫的“外腦”作用,集聚多領域的專(zhuan) 家團隊,進行前瞻性綠色科技研究和政策谘詢,為(wei) 政府決(jue) 策和企業(ye) 行為(wei) 提供科學依據。
2.匯聚一組基金。整合各級財政資源,成立一組綠色科技創新基金,撬動社會(hui) 資本投入,支持綠色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發和推廣,促進綠色科技產(chan) 業(ye) 的培育、孵化和發展。
3.形成一個(ge) 聯盟。發揮河南省綠色製造聯盟對政府、企業(ye) 、科研機構、NGO等各方資源的整合作用,共同合作推進綠色科技項目和商業(ye) 模式合作,加速綠色經濟產(chan) 業(ye) 鏈的形成。
4.培育一代人才。加強綠色科技人才培養(yang) ,建立跨學科的綠色科技教育體(ti) 係,推動綠色科技的持續創新,為(wei) 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5.運營一個(ge) 平台。建設碳普惠製運營平台,為(wei) 碳普惠積分和區域核證減排量的交易、流轉、登記提供運行基礎,促進商業(ye) 模式和轉化,推動生態產(chan) 品實現價(jia) 值轉化。
6.形成一套轉化。推動綠色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與(yu) 轉移轉化,引導企業(ye) 采用綠色科技,實現科技成果的商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化,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7.遴選一類典型。選擇一係列工業(ye) 領域綠色製造技術應用、生態環境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典型案例,通過政策支持和宣傳(chuan) 推廣,發揮榜樣效應。
8.醞釀一種氛圍。倡導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的理念,加強媒體(ti) 宣傳(chuan) ,鼓勵企業(ye) 和公眾(zhong) 積極參與(yu) 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綠色科技氛圍,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和參與(yu) 的合力。
(作者:李金鎧,鄭州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教授;魏偉(wei) ,鄭州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