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美麗中國河南說 | 張錕:構建鄉村振興與生態建設的協同機製

大河網  2023-08-11

  編者按:

  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河南貢獻,8月2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組織召開了全省社科界“走出生態大省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理論研討會(hui) ,目的旨在進一步引導和動員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河南實踐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從(cong) 即日起中原人文社科網陸續刊發專(zhuan) 家發言,以饗讀者。

1691724492945385.jpg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共處、良性循環、全麵發展、可持續繁榮為(wei) 基本宗旨的社會(hui) 形態,是繼工業(ye) 文明之後,按照人、自然和社會(hui) 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思想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之路”等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構成,體(ti) 現了綠色發展理念下價(jia) 值判斷、基本態度、行動綱領的一致性。在此視域下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就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通過構建生態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同共振的體(ti) 製機製,不斷改善鄉(xiang) 村生態環境,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完善鄉(xiang) 村基礎設施,滿足鄉(xiang) 村民生需求,實現鄉(xiang) 村居民增收,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促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一、要以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線,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化發展

  十九大提出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包含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是以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基礎、生態環境為(wei) 條件的係統工程,鄉(xiang) 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當中的重要內(nei) 容。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既要有效增加鄉(xiang) 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提升他們(men) 的生活質量,更要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保護鄉(xiang) 村生態環境,構建可持續生態化的鄉(xiang) 村發展格局,促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化發展。

  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化發展,一要正確認識人在鄉(xiang) 村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處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在生態文明視域下,鄉(xiang) 村居民既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體(t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有利於(yu) 促進鄉(xiang) 村居民自身的發展,激發他們(men) 的內(nei) 生動力;同時,鄉(xiang) 村居民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客體(ti) ,是鄉(xiang) 村自然生態和社會(hui) 生態的組成部分,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就是尊重、順應和保護人類自身。

  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化發展,二要堅持城鄉(xiang) 一體(ti) 和區域統籌的理念,加強生態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係統治理。河南是農(nong) 業(ye) 大省和糧食主產(chan) 區,在保證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jia) 。一方麵,長期以來對土地的過度開發、粗放式使用,不僅(jin) 填平或破壞了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及生態濕地,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機理,導致了鄉(xiang) 村生態的退化;而且在糧食生產(chan) 過程中,因大量使用化肥農(nong) 藥薄膜等造成的麵源汙染日益嚴(yan) 重。另一方麵,對鄉(xiang) 村建設和管理的持續拖欠和相對單一的產(chan) 業(ye) 結構,不僅(jin) 導致鄉(xiang) 村大量青壯年人口外流漂泊,而且導致糧食主產(chan) 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後,造成大量的生活環境汙染,嚴(yan) 重影響了糧食主產(chan) 區居民的身心健康。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需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統籌城鄉(xiang) 空間布局、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堅持自然修複和人工修複相結合,進行自然生態修複和土地連片整治,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二、要以促進鄉(xiang) 村居民就地就近體(ti) 麵就業(ye) 為(wei) 主線,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是實現農(nong) 民就地就近就業(ye) 增收的主要載體(ti) ,也是激發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多種功能價(jia) 值的重要媒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綠色化發展不僅(jin) 是傳(chuan) 統農(nong) 民實現就近就地轉移就業(ye) 、增加就業(ye) 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鄉(xiang) 村居民體(ti) 麵就業(ye) 的重要支撐。2021年《“十四五”全國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規劃》指出,要建設一批綠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強鎮、產(chan) 業(ye) 集群,帶動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綠色升級;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表明鄉(xiang) 村的產(chan) 業(ye) 發展,不能隻顧近期的經濟效益,也要將產(chan) 業(ye) 發展的可持續性視為(wei) 重點;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不僅(jin) 能夠維持鄉(xiang) 村的經濟效益,也使得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達到鄉(xiang) 村農(nong) 民富環境美。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一要重視產(chan) 業(ye) 布局,加強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綠色化建設。在區域規劃上,應當以環境保護為(wei) 前提,遵循生態發展的係統性和整體(ti) 性要求,以環境要素和資源稟賦承載量為(wei) 基礎,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布局,實現空間規劃協調,提升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質量。在產(chan) 業(ye) 規劃上,應結合區域優(you) 勢加強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培育,確保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的協調性,將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儲(chu) 運、消費等各個(ge) 環節打通,促進鄉(xiang) 村地區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形成全產(chan) 業(ye) 鏈綠色化發展的互助模式,從(cong) 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ye) 崗位,實現資源互補和利益共享。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二要重視科技植入,以先進的生產(chan) 技術改變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要積極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和強化環境保護,發展生態健康種養(yang) 殖,建立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生產(chan) ,特別是在節水、節肥、節藥、節力等方麵,強化新技術推廣,降低勞動強度,促進低碳生產(chan) 。要加大綠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供應力度,加強對綠色食品、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的認證與(yu) 管理,以“綠色化”的方式提高產(chan) 品的附加值,帶動農(nong) 民收入的增長。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三要強化農(nong) 戶及農(nong) 民生態意識的培養(yang) ,構建綠色生產(chan) 激勵機製。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標誌,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的前提,在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發展中發揮重要引導作用。一方麵,要重視對生態農(nong) 業(ye) 建設活動的宣傳(chuan) ,加大對鄉(xiang) 村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和一線生產(chan) 人員的培養(yang) 和教育,將綠色發展理念和生產(chan) 技術傳(chuan) 播到農(nong) 戶中去,充分提高農(nong) 民對生態農(nong) 業(ye) 和綠色生產(chan) 的認知。另一方麵,要構建促進綠色生產(chan) 激勵機製,積極鼓勵農(nong) 民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生態經濟相結合,把種植養(yang) 殖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田園康養(yang) 等新型業(ye) 態相銜接,創造更多就近就業(ye) 機會(hui) ,不斷提高鄉(xiang) 村居民就業(ye) 質量,提高他們(men) 的資源性和工資性收入。

  三、要以提升鄉(xiang) 村居民生活品質為(wei) 主線,塑造生態宜居和美鄉(xiang) 村新形態

  建設生態宜居和美鄉(xiang) 村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方麵,是提升鄉(xiang) 村居民生活質量和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在鄉(xiang) 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觀念,樹立綠色低碳理念,努力克服規劃設計不科學、鄉(xiang) 土文化不突出、風格形態無特色等弊端,充分考慮鄉(xiang) 村環境的整體(ti) 性、注重鄉(xiang) 村時空的延續性、適應鄉(xiang) 村功能的演變性、遵循鄉(xiang) 村地理的差異性、結合鄉(xiang) 風文明的地域性,統籌鄉(xiang) 村自然資源和曆史遺存,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設,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實現鄉(xiang) 村建設與(yu) 自然生態和社會(hui) 生態有機融合,塑造生態宜居和美鄉(xiang) 村新形態,打造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塑造生態宜居和美鄉(xiang) 村新形態,一要做好鄉(xiang) 村環境規劃,實現鄉(xiang) 村自然生態與(yu) 社會(hui) 生態的和諧兼容。在鄉(xiang) 村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鄉(xiang) 村環境的調查與(yu) 評價(jia) 、進行環境功能區域劃分,理順田野山川、河流溝渠等資源的自然機理及其與(yu) 村莊和產(chan) 業(ye) 園區之間相互關(guan) 係,做好環境規劃方案的設計、選擇和實施,用以指導人們(men) 的環境保護活動,約束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行為(wei) ,達到改善生態環境、防止資源被破壞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促進環境、經濟和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

  塑造生態宜居和美鄉(xiang) 村新形態,二要做好鄉(xiang) 村景觀建築設計,構建鄉(xiang) 村形象展示載體(ti) 。鄉(xiang) 村是人們(men) 生活生產(chan) 的大舞台,包含生產(chan) 區、居住區、聚集交流區等功能空間。在鄉(xiang) 村建設過程中,要區分不同的功能空間,統籌鄉(xiang) 村的田野、道路、廣場、街道、園區、房屋、綠化、照明及人文曆史等諸多因素,對景觀和建築進行美學化、生態化設計,推進鄉(xiang) 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生態構建”,藝術展示具有獨特地域特征的自然稟賦、特色產(chan) 業(ye) 和鄉(xiang) 土文化,促進鄉(xiang) 村的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有機結合,實現鄉(xiang) 村生態價(jia) 值、人文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的有效統一。

  塑造生態宜居和美鄉(xiang) 村新形態,三是要加強鄉(xiang) 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麵提升農(nong) 村人居環境質量。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從(cong) 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點任務,事關(guan) 鄉(xiang) 村居民根本福祉,事關(guan) 鄉(xiang) 村社會(hui) 文明和諧,事關(guan) 美麗(li) 中國建設。當前需要深入學習(xi) 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經驗,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為(wei) 重點,分類製定和完善整治方案,合理確定整治提升基本路徑,以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財力支撐,建構常態化的管護機製,為(wei) 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張錕,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副院長、正高級經濟師;吳強,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