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文化大省,近兩(liang) 年河南文旅更是頻頻“出圈”,備受關(guan) 注。
作為(wei) 文化大省的河南該如何走出以文興(xing) 業(ye) 的新路子,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河南力量?
近日,省政協委員,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庚香做客河南省政協《委員會(hui) 客廳》節目,為(wei) 我們(men) 現場答疑,共同探討。
主持人:李委員您好,不久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時,對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麵係統深入闡述,比如總書(shu) 記提到“要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要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那麽(me) 您認為(wei) ,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有哪些深意?
李庚香:黨(dang) 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藍圖,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黨(dang) 的二十大之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第一次離京視察期間就來到我們(men) 安陽,在殷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了三個(ge) 重要論斷。第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我們(me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第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第三,“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特別是第三個(ge) 重要論斷直接點明了殷墟之行的深意。這是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命題,而且是在我們(men) 河南、我們(men) 的殷墟提出來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在河南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賦予了我們(men) 沉甸甸的政治責任。
主持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發出了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最強音,如何深刻理解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yi) 呢?
李庚香:要把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的要義(yi) ,要從(cong) 以下三個(ge) 方麵把握其要義(yi) :
一是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二是深刻把握“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深刻揭示“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深入闡明“第二個(ge) 結合”的內(nei) 在機理,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們(men) 黨(dang) 對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為(wei)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不斷推進黨(dang) 的理論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特別是,“第二個(ge) 結合”是“必由之路”,是“最大法寶”,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講透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第二個(ge)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築牢了道路根基,鞏固了文化主體(ti) 性,打開了創新空間,深刻闡明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內(nei) 在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啟了我們(men) 國家思想解放的征程。如今,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第二個(ge) 結合”又一次開啟了我們(men) 思想解放的征程,是我們(men) 黨(dang) 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三是深刻把握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明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對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明確要求。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主持人:立足新時代,我們(men) 怎麽(me) 樣才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呢?
李庚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一個(ge) 新文化生命體(t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全麵解決(jue) 古今中西問題。要回答好四個(ge) 重大問題:
第一,要豐(feng) 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注入不竭精神動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重視精神力量,他強調:“當今中國正處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關(guan) 鍵時期,國家強盛、民族複興(xing) 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因此,如何舉(ju) 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設精神家園的問題變得十分重要而緊迫。
第二,要闡明中國道路背後的深厚文化內(nei) 涵,為(wei)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融通文化之源。中國道路背後是中華文明道路。正如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深刻闡釋的:“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為(wei) 什麽(me) 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這深刻揭示了中國道路的文化淵源。
第三,要闡明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厚植文化之根。要正確看待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與(yu) 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關(guan) 係,必須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關(guan) 係。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必須激活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
最後,要構築人類文明新形態,為(wei) 解決(jue) 全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思想、中國價(jia) 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的理念,充分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積極倡導文明對話與(yu) 文明互鑒,充分汲取、轉化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產(chan) 物。
主持人:河南是文化大省,如何在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作出新貢獻呢?
李庚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liang) 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因此,河南“最應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擔當”,積極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河南力量。
第一,從(cong) 事關(guan) “精神命脈”的高度,全麵梳理河南的文脈和學脈,“為(wei) 國家立心,為(wei) 民族立魂”。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在新時代傳(chuan) 承和弘揚中原文化、黃河文化中,我們(men) 要格外重視“根脈”和“魂脈”的問題。如何把河南的“文脈”“學脈”“根脈”“魂脈”梳理清楚,十分重要,十分關(guan) 鍵。找準這個(ge) “主脈”至關(guan) 重要,這牽涉到“為(wei) 國家立心,為(wei) 民族立魂”,更是新時代河南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的基礎性任務。
第二,深入實施興(xing) 文化工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擔當賡續千秋文脈的使命。我體(ti) 會(hui) ,在抓文化建設上,河南還存在沒有實現工程化、清單化、項目化的問題。我們(men) 現在叫做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把工程和文化連在一起在國內(nei) 是第一次。我們(men) 還要特別重視創意和設計。創意和設計就相當於(yu) 自然科學中的科學和技術,如果我們(men) 的文化建設沒有創意和設計,那就沒有內(nei) 涵。要處理好傳(chuan) 承和創新的關(guan) 係。傳(chuan) 承要和我們(men) 的時代精神、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創新要和技術賦能結合起來。
第三,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為(wei) 牽引,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河南力量。河南曆史文化底蘊厚重,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通過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使文化和旅遊融合,使文旅和文創融合,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品牌體(ti) 係,對於(yu) 河南的發展將會(hui) 起到“四兩(liang) 撥千金”的作用。
來源:河南政協微信公眾(zhong)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