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李庚香:中原學離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還有多遠

  2024-03-12

河南省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李庚香

  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更好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自夏到北宋,河南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原地區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明的核心,擁有深厚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其上孕育誕生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主體(ti) 、主幹、主軸、主流。在河南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眾(zhong) 多的曆史名城和文化遺產(chan) ,見證了河南作為(wei) 中原文化發源地的重要地位。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求我們(men) 從(cong)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高度來定位、發掘、研究、利用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在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視野下推進中原學建設。

  一、什麽(me) 是中原學

  中原學實際上就是對中原曆史文化、黃河文化的學問化、學術化、學科化、學派化表達。在5000多年文明史中,中原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和引領者。然而,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卻不是文化強省,關(guan) 於(yu) 中原曆史文化的研究呈現出碎片化、分散性的特點,缺乏研究主題、主線,缺乏對中原文化的學科化、係統化研究和梳理,這就要求我們(men) 必須上升到中原學的高度,走學科化發展之路。不同於(yu) “特色學科”“骨幹學科”的定位,中原學的定位是“一流學科”。

  2011年3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積極推進具有中原文化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充足的文化條件”,明確提出要“形成曆史文明與(yu) 現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並進的文化發展哲學”。中原學由此萌發。從(cong) 2013年開始醞釀,到2016年,中原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標誌性成果即“大家小書(shu) 係列叢(cong) 書(shu) ”之首部著作《中原學》出版。

  (一)中原學的概念

  顧名思義(yi) ,中原學就是研究中原的學問。它以河南為(wei) 中心的中原這一特定區域為(wei) 研究對象,以構建地方性知識體(ti) 係為(wei) 使命,以中原曆史文化和當代中原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重點,以繼承和弘揚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wei) 指向,以凝練中原文化精神、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wei) 直接目標,以總結中原發展規律、引領中原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追求,包括“中”、“原”(本原、起源)、“學”(學問、學術、學科、學派)三義(yi) 。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升華。”中原學是在中原傳(chuan) 統文化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僅(jin) 要研究中原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發展曆程與(yu) 特質,研究中原文化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與(yu) 影響,推動中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解決(jue) 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問題;還要研究河南現代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理論與(yu) 現實問題,在梳理總結中原發展曆史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與(yu) 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互動,解決(jue) 中原地區高質量發展和更加出彩的問題。中原學從(cong) “老家河南”出發,在“中原崛起”的起點上開啟“出彩河南”的發展曆程,努力實現“奮勇爭(zheng) 先、更加出彩”。在這個(ge) 意義(yi) 上,中原應該有學,中原必須有學,中原開始有學。

  (二)中原學的學科定位

  第一,對於(yu) 社科界來說,中原學是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原學應新時代而生,與(yu) 新時代同步伐,站在新時代的基礎上,對中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勇於(yu) 回答時代課題,承擔記錄新時代、書(shu) 寫(xie) 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致力於(yu) 做新時代的真學問、大學問、暖學問,著力體(ti) 現原創性、主體(ti) 性和引領性,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其邏輯起點在於(yu)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構建文化發展哲學的要求,在於(yu)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致力於(yu) 打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原品牌。

  第二,對於(yu) 高校來說,中原學是新文科。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與(yu) 新技術的推動、新需求的產(chan) 生、新國情的要求有關(guan) ,其具有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突出應用性、更注重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體(ti) 現中國特色、著力構建中國話語體(ti) 係和國際話語權三個(ge) 方麵的新特點。近年來,中原學不斷融入新文科建設,依托高校學科建設進程,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堅持跨界融合,與(yu) 科技結合,與(yu) 實踐結合,注重技術化、跨學科性及應用性;以中原為(wei) 學科標識,以中原曆史文化為(wei) 研究對象,推動中原曆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wei) 中原之學、中國之學、世界之學,在河南的“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第三,對於(yu) 河南省來說,中原學是地方學。地方學是以特定的地域或範圍為(wei) 研究對象,致力於(yu) 挖掘、整理、研究該地域特有的曆史、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物質或非物質遺產(chan) ,並為(wei) 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理論服務和智力支持的一門學問。河南作為(wei) 全國人口大省,應該有自己的知識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學科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一般而言,地方學指的是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在我國,研究地方、地域的學問源遠流長,以地名命名的學問,最早見於(yu) 清末民初以地域劃分的經學流派,如魯學、齊學、晉學等,而中原學則是中原的地方學。中原學對於(yu) 河南的經濟社會(hui) 生態發展,具有“經世致用”的價(jia) 值。

  第四,對於(yu) 學科群來說,中原學是五方之學。河南對自主知識體(ti) 係的探索,體(ti) 現在這麽(me) 幾個(ge) 方麵:東(dong) 邊,有河南大學的“黃河學”“新宋學”;西邊,有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範學院的“河洛學”;南邊,有信陽師範學院的“炎黃學”;北邊,有安陽師範學院的“甲骨學”。另外,還有商丘師範學院的“殷商學”,南陽師範學院的“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中原學就像一麵旗幟插在高地上,把河南的學科群統領起來。所以說,中原學是五方之學。

  (三)中原學的研究對象

  中原學研究的範圍很廣,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曆史等多個(ge) 領域,而從(cong) 研究框架來看,重點是研究中原文化之源、之根、之脈,中原文化之形、之幹、之體(ti) ,中原文化之魂、之神、之彩。具體(ti) 來說,主要分為(wei) 四個(ge) 部分。

  第一,根性研究。就是要研究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要到哪裏去。要通過對中華根係的研究,研究“早期中國”,研究中華文明這棵大樹是如何做到根深葉茂的,講清楚“滿天星鬥”與(yu) “多元一體(ti) ”的關(guan) 係,講清楚“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具體(ti) 包括三個(ge) 方麵:一是根祖,研究羲皇、炎黃文化;二是根親(qin) ,研究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等;三是根係,研究地域文化,所謂“老鄉(xiang) 見老鄉(xiang) ,兩(liang) 眼淚汪汪”。

  第二,譜係研究。研究中原文化的文脈,特別是學脈。對中原文脈的總體(ti) 概括,是既波瀾壯闊、一脈相承,又一波三折、生生不息。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河南有3000多年居於(yu)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cong) 早期中國到王朝中國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脈相承。一波三折體(ti) 現在:首先,春秋戰國時代,從(cong) 禮樂(le) 文明到禮法文明的轉折;其次,北宋之後,大宋南遷,中原文化發生“南轉北移”,這是一個(ge) 轉移的過程;最後,近代以來,圍繞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我國又開始了一個(ge) 轉型的過程。

  學脈是文脈的靈魂。在中原文化所經曆的既一脈相承又一波三折的過程中,關(guan) 鍵是要把中原的學脈梳理清楚。從(cong) 河圖洛書(shu) 到易經,到中原子學、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馮(feng) 友蘭(lan) 新理學,再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構成了從(cong) 中原到中國的完整中原學脈。

  第三,基因研究。基因研究也叫價(jia) 值研究。在5000多年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共經曆了7次思想重構,先是諸子百家,然後是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後是宋明理學,再之後是馮(feng) 友蘭(lan) 的新理學,然後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在這個(ge) 過程中,中華民族向世界貢獻了“易、道、仁、理、心”“誠、謙、中、生、和”十大哲學價(jia) 值。這是中華民族最高的哲學智慧,是我們(men) 的民族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民族為(wei) 世界貢獻的中國價(jia) 值。

  中原學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精華講清楚,探尋中國思想的價(jia) 值。要通過研究中華民族“老祖先”和馬克思“老祖宗”的關(guan) 係,做到“四個(ge) 講清楚”:講清楚中國式民主,講清楚如何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講清楚中國價(jia) 值,講清楚如何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第四,精神研究。在物質和精神的關(guan) 係上,新時代,我們(men) 更加重視精神的力量。我們(men) 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其中,從(cong) 中原曆史文化、黃河文化中孕育出了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調精神、二七精神、任長霞精神、新鄉(xiang) 先進群體(ti) 精神等絢爛的精神之花。中原學要對以八大精神為(wei) 代表的新時代河南精神進行係統研究,聚焦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河南實踐。

  二、什麽(me) 是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

  “中國學”是一個(ge) 從(cong) 曆史中走出來的概念。進入21世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專(zhuan) 家學者投入到中國問題研究中,以多種方式積極開拓中國學研究事業(ye) ,形成前所未有的研究熱潮。“中國學”日益成為(wei) 一門顯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wei) 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wei) 追求。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必須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講清楚,闡明蘊藏在中國式現代化基本特征、本質要求和戰略安排背後的道理、哲理、學理。以研究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wei) 學術方向的新時代中國學與(yu) 世界中國學是同一個(ge) 問題的兩(liang) 個(ge) 方麵:在中國,叫新時代中國學;麵向世界,叫世界中國學。

  (一)世界中國學的概念

  對於(yu) “中國學”這一概念,目前學界存在多種提法和解讀,如“國學”“漢學”“中國研究”“中國問題研究”“海外中國學”“國際中國學”“海外中國學研究”“國外中國學研究”等,尚未形成統一定論。這裏麵重點要厘清兩(liang) 對概念。

  1.國學與(yu) 漢學

  所謂國學,即國內(nei) 學者對中國經史典籍之研究,有廣義(yi) 與(yu) 狹義(yi) 之分。廣義(yi) 上的國學泛指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學術研究,狹義(yi) 上的國學則指古代中國思想研究。漢學是指國外對中國曆史、文化、語言等的研究,或者說,指的是海外偏重於(yu) 曆史人文領域的中國研究,著眼於(yu) 觀照“曆史中國”。“漢學”與(yu) “國學”的相同之處在於(yu) 兩(liang) 者的研究對象都是中國古代的傳(chuan) 統文化和學術;不同之處在於(yu) 它們(men) 的研究主體(ti) 不同,“國學”是國內(nei) 學者做的研究,“漢學”是國外學者做的研究。

  2.海外中國學與(yu) 世界中國學

  一般意義(yi) 上的“中國學”,又被稱為(wei) “海外中國學”,是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產(chan) 生、建構的關(guan) 於(yu) 中國曆史、社會(hui) 、哲學、經濟等眾(zhong) 多研究領域的統稱,即國外中國研究。它著眼於(yu) 觀照“現實中國”,以區別於(yu) 漢學所呈現的“曆史中國”。世界中國學,則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ge) 具有新時代新內(nei) 涵的新概念。這個(ge) 概念2004年在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舉(ju) 辦的首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正式提出並被廣泛接受。簡而言之,是外國和我們(men) 自己對共同感興(xing) 趣但尚未有共識的中國問題進行研究。這是自我視角和他者視角相互交織、比較平衡的一種觀念。

  (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與(yu) 世界中國學

  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背景下,中國學研究逐漸從(cong) 關(guan) 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思想和價(jia) 值觀念為(wei) 主,向以“曆史中國”觀照“現實中國”、以“傳(chuan) 統中國”理解“現當代中國”轉變,更加關(guan) 注中國對於(yu) 世界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由此,世界中國學應運而生。世界中國學聯通世界與(yu) 中國,聚焦世界各國普遍關(guan) 注但尚未形成共識的中國問題,體(ti) 現了一種貫通的大曆史視角和對人類命運的關(guan) 懷。

  1.世界中國學是對新文科的探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蓬勃興(xing) 起,新文科建設應運而生。新文科之“新”,既在於(yu) 使命之新、責任之新,也在於(yu) 認識之新、理念之新。新文科十分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這種交叉不僅(jin) 包括與(yu) 其他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也包括與(yu) 理工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了學術追求的“可愛”與(yu) “可信”的結合。世界中國學立足中國,融通中外,致力於(yu) 突破“西方中心論”框架下的西方中國學話語體(ti) 係,以本土學術研究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一方麵回溯曆史,探索導致中西文化和社會(hui) 分流的曆史演進脈絡;另一方麵聚焦當下,詮釋西方概念理論所無法解釋的改革開放40餘(yu) 年中國的發展現象,期望在學理邏輯層麵探索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世界中國學學科體(ti) 係,回應了新文科超越西學、進行話語創新和重構的本質特點,以及打破學科藩籬、致力於(yu) 學科交融的內(nei) 在要求。

  2.世界中國學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學術解讀

  2012年11月,胡錦濤同誌在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概念。2013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莫斯科國際關(guan) 係學院演講時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ge) 地球村,越來越成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隨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博鼇亞(ya) 洲論壇年會(hui) 、聯合國等國內(nei) 外公共場合多次深入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內(nei) 涵。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wei) 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可行的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體(ti) 現在各國社會(hui) 的文化交融、經濟共榮、價(jia) 值認同、社會(hui) 形態趨同等層麵,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wei) 目的的理念開始在全球形成,並逐步獲得國際共識。世界中國學即從(cong) 中華文明對於(yu) 人類文明的貢獻、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啟示、世界未來的社會(hui) 形態合流、“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後發國家發展提供的中國方案等層麵展開理論探索,契合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倡議及實踐的內(nei) 在要求。

  3.世界中國學是國際傳(chuan) 播的中國話語、中國敘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men) 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yu) 有理說不出、說了傳(chuan) 不開的境地,要加強話語體(ti) 係建設。當前,國內(nei) 外關(guan) 於(yu) 中國學術界的一個(ge) 核心問題,即解釋中國的話語權為(wei) 何由西方世界掌握的問題。米歇爾·福柯認為(wei) ,話語並不是憑空產(chan) 生的,它是權力的產(chan) 物。他認為(wei) ,權力能夠支配控製人們(men) 的思想和行為(wei)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已經在一些問題上揭示出西方話語的局限與(yu) 謬誤,諸如結合各種新發現的曆史文獻材料,對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起始年代、摩爾根“文明與(yu) 國家起源理論”等的有力質疑等。世界中國學研究旨在改變中國19世紀與(yu) 20世紀之交以來對西方話語亦步亦趨的自身“失語”狀態,逐步擺脫“西方中心論”的窠臼。構建世界中國學研究體(ti) 係,是從(cong) 整體(ti) 上把握中華文明的性格及其變遷,實現“文化自覺”的重要路徑,也是我們(men) 推進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國化、中國學術為(wei) 世界學術作貢獻的現實要求,是立足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ge) 重大探索,體(ti) 現出來的是從(cong) “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的學術演進路徑。

  4.構建“世界中國學”的開創性意義(yi)

  構建“世界中國學”,一方麵有助於(yu) 破除海外中國學研究無所不在的“西方中心論”認知迷思,在學理上重構世界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麵為(wei) 本土的中國研究提供更深廣的“他者”視角,有助於(yu) 提升“向世界說明中國”的能力、層次和水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進而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有力的學術、學理支撐。

  三、在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視野下定位中原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興(xing) 起,與(yu) 社會(hui) 轉型是同步的。在古今中西激蕩之中,近代中國學者立足不同主張,開始了現代知識體(ti) 係建構的曆程。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創立,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兩(liang) 個(ge) 結合”作為(wei) 新時代的思想解放,讓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建構具備了更加充分的條件和更加明確的方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就是對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學科探索。那麽(me) ,中原學與(yu) 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如何對標對表?中原學離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還有多遠?在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視野下定位中原學,要求我們(men) 確立兩(liang) 個(ge) 研究方向,回答好四個(ge) 核心問題,用好三個(ge) 方法。

  (一)確立兩(liang) 個(ge) 研究方向

  兩(liang) 個(ge) 研究方向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這是同一個(ge) 問題的兩(liang) 個(ge) 方麵。麵向國內(nei) ,我們(men) 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麵向國際,要解決(jue) “挨罵”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中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新時代,如何舉(ju) 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問題變得十分重要而緊迫,我們(men) 必須重視精神生活的富足、精神家園的豐(feng) 饒、精神境界的高遠問題。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從(cong) 河圖洛書(shu) 到儒墨並舉(ju) ,到陽儒陰法,再到儒釋道互補,到馬魂中體(ti) 西用,再到本來、外來、未來,中原文化經曆了一個(ge) 完整的思想流變過程。今天我們(men) 高度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就是為(wei) 了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ang) ,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原學必須確立的一個(ge) 研究方向。

  第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另一個(ge) 表達,就是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新”的基礎,在於(yu) 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哪兒(er) ?相對於(yu) 原來的東(dong) 歐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它是“新”;相對於(yu) 西方資本主義(yi) 文明,它是“新”;相對於(yu)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探索,它是“新”。與(yu) 西方文明所走的“串聯式”道路不同,我們(men) 走的是一條“並聯式”道路;與(yu) 西方文明的單一要素不同,我們(men) 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ti) ”。這種“新”,集中體(ti) 現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的五個(ge) “中國特色”。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要解決(jue) “話語權”和“軟實力”的問題。“話語權”和“軟實力”的問題,從(cong) 表象來看,是“挨罵”問題,深層次上則是文明互鑒問題和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的問題。

  “挨罵”問題,源於(yu) 中國在經濟上的硬實力與(yu) 文化上的軟實力並不同步。這是因為(wei) 近代以來,由於(yu) 我們(men) 長期囿於(yu) 西方的思想原則、學術體(ti) 係、概念和方法,造成了與(yu) 中國的文明傳(chuan) 統、現實處境和實踐需要嚴(yan) 重脫節。抗美援朝之後,我們(men) 解決(jue) 了“挨打”問題;通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們(men) 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就是“挨餓”問題;今天,在“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men) 遇到了別人的不理解、不認同、妖魔化,也就是“挨罵”問題。

  “挨罵”主要有兩(liang) 個(ge) 原因:一是國內(nei) 的曆史虛無主義(yi) ,二是國際上的“普世價(jia) 值”論、西方中心論和文明衝(chong) 突論。近500年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先後產(chan) 生了九大學說:“地球是圓的”(日心說)、“新教倫(lun) 理與(yu) 資本主義(yi) 精神”、“國富論”、“就業(ye) 、利息及貨幣通論”、“曆史終結論”、“軟實力與(yu) 巧實力論”、“文明衝(chong) 突論”、“世界是平的”、“未來是濕的”。這九大學說中充斥著三個(ge) 核心觀點:“普世價(jia) 值”論、西方中心論和文明衝(chong) 突論。工業(ye) 革命以來西方式現代化的成功與(yu) 擴張、中華文明的衰落與(yu) 轉型,背後都有這“三論”的支撐和影響。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的衝(chong) 突與(yu) 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衝(chong) 突論。這一理論的影響十分廣泛,也是造成我們(men) “挨罵”的一個(ge) 關(guan) 鍵理論。

  解決(jue) “挨罵”問題,關(guan) 鍵是建設兩(liang) 個(ge) 話語權:一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二是國際話語權。在西方話語霸權麵前,我們(men) 講不好故事,是因為(wei) 說不清故事背後的道理、學理和哲理。話語權的問題首先是話語內(nei) 容問題。如果沒有能夠超越西方文明而邏輯自洽的思想與(yu) 話語體(ti) 係,話語權喪(sang) 失便一直存在。

  進入新時代以來,首先是文明對話理論,然後是文明交流互鑒理論,最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論的提出,文明話語權的問題在悄然擴大和升騰。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強大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必須重視黃河文明話語體(ti) 係建設。在黃河文明基礎上生成的中華文明,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彰顯出強烈的中國氣派。這種中國氣派於(yu) “內(nei) ”,表現為(wei) 堅定的文化自信,表現為(wei)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於(yu) “外”,表現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理念,充分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積極倡導文明對話與(yu) 文明互鑒,充分汲取、轉化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的產(chan) 物。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基礎上推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大放異彩,要特別重視複興(xing) 話語體(ti) 係、文明交流互鑒話語體(ti) 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話語體(ti) 係構建。要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不斷提升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攜手世界各國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目標堅定前行。

  (二)回答好四個(ge) 核心問題

  第一,要講清楚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這一重大論斷。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深厚文化底蘊,實現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賡續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光大。這一思想充盈著濃鬱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推動悠久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新貌、煥發青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安陽殷墟時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我們(me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liang) 個(ge) 結合’”。“兩(liang) 個(ge) 結合”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創新發展的內(nei) 在機理,也是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要求。講清楚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這一重大論斷,關(guan) 鍵是要正確看待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與(yu) 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關(guan) 係,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關(guan) 係,與(yu) 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河南實踐的關(guan) 係,既堅守馬克思主義(yi) 的“魂脈”,又堅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

  第二,要深刻闡釋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講清楚中國道路與(yu) 中華文明道路的關(guan) 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道路的背後,是中華文明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在他看來,“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yang) 分”,“我們(men) 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中華文明道路,決(jue) 定了中國道路的“中國特色”。闡明中國道路背後的深厚文化底蘊,本質上就是要講清楚中國道路與(yu) 中華文明道路的關(guan) 係。從(cong) 羲皇到炎黃到華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我們(men) 一路走來,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道路,如“共同體(ti) ”“多元一體(ti) ”和“大一統”理念,道統、治統和學統,合族機製、損益機製和一統機製,對中國道路的支撐是非常關(guan) 鍵的。

  第三,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上深化中原學研究。這就意味著,我們(men) 要正確處理文明化與(yu) 現代化的關(guan) 係。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從(cong) “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可以看懂“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不僅(jin) 是國情使然,也是文化基調;從(cong) “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可以看懂“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不僅(jin)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也是千百年來的治世良言;從(cong) “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看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僅(jin) 是當代社會(hui) 孜孜以求的目標,而且也是傳(chuan) 承千年的淳樸願景;從(cong) “天地與(yu) 我並生,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可以看懂“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不僅(jin) 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道法自然的人文情懷;從(cong) “協和萬(wan) 邦”,可以看懂“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也是民族稟性的文以載道。然而,中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農(nong) 耕文明、大河文明和禮樂(le) 文明、禮法文明,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建立在“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基礎之上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就要求中原學研究必須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聚焦“新現代性”研究。另外,我們(men) 還要研究現代化中的詩和遠方,研究現代化中的新詩意、新詩性。就是說,要把所有研究建立在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上。

  第四,要堅持胸懷天下,推動中原學的國際化表達。如何在新時代中國學、世界中國學視野中,把中原學的影響放大,這是一個(ge) 核心問題。我們(men) 要圍繞中國之中國、亞(ya) 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來定位中國之中原、亞(ya) 洲之中原、世界之中原。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互動中研究三大話語,即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話語、文明交流互鑒話語、中華民族複興(xing) 話語,讓中原學成為(wei) 中國之學、世界之學。

  (三)用好三個(ge) 方法

  第一,運用好“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方法。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結出了豐(feng) 碩成果。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打開了無限創新空間。如何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激活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價(jia) 值、基因,具有無限的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的空間。

  第二,運用好“兩(liang) 創”的方法。對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們(men) 一方麵要與(yu) 日常生活相結合,一方麵要重視科學與(yu) 技術的賦能。要努力實現顛覆式創意、沉浸式體(ti) 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chuan) 播。

  第三,運用好“兩(liang) 通”的方法。“兩(liang) 通”,一是“融通”,二是“貫通”。要把馬克思主義(yi) 的精髓與(yu) 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精華貫通起來,要把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與(yu) 老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融通起來。在確立價(jia) 值觀自信的基礎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實現思想和文化的主動,確立我們(men) 的文化主體(ti) 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陽殷墟考察時深刻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文化、文明的最高結晶是知識體(ti) 係的結晶。馮(feng) 友蘭(lan) 的新理學(“馮(feng) 學”)完成了“以西釋中”的任務,但他沒有完成“以馬釋中”的使命,沒有實現“兩(liang) 個(ge) 結合”特別是“第二個(ge) 結合”。中原學在“馮(feng) 學”的基礎上既“照著講”,又“接著講”,正在走出守正創新的路子,這體(ti) 現的正是“為(wei) 往聖繼絕學”。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上,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目標下,在新時代中國學和世界中國學的視野下,中原學一定能夠實現對曆史的最好繼承,對人類文明的最大禮敬,成為(wei) 中國之學、世界之學。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