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十周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舉(ju) 行。十年來,在總書(shu) 記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下,作為(wei) 長周期、跨國界、係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一帶一路”共建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重大曆史性成就,推動形成了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麵。
在學術界,絲(si) 綢之路,一直屬於(yu) 曆史學的研究範疇。在中西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科中,絲(si) 綢之路研究長期占據著核心地位。古代中國與(yu) 西亞(ya) 、歐洲和非洲的交往曆史,在絲(si) 綢之路的研究框架下,往往能夠得以充分展現。“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古絲(si) 綢之路上駝商絡繹不絕的場景。河南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漫長的古代社會(hui) ,長期處於(yu) 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絲(si) 綢之路打通之初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絲(si) 綢之路重要的東(dong) 方起點,也是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在絲(si) 綢之路發展史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河南是“絲(si) ”之源頭
無絲(si) 不成絲(si) 路,絲(si) 路之“絲(si) ”就是絲(si) 綢。絲(si) 綢也是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傳(chuan) 說中發明養(yang) 蠶繅絲(si) 技術的嫘祖是河南滎陽人。嫘祖將蠶繭製成綾羅綢緞,織成精美絲(si) 織物,她也因此成為(wei) 我國最早用蠶絲(si) 紡織、並將其用於(yu) 日常生活中的人,開創了華夏“絲(si) 國”的先河。至今,嫘祖長期生活的河南滎陽環翠峪留下很多嫘祖文化的遺跡、遺址、風物。事實上,在河南滎陽的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青台遺址和汪溝遺址曾發現最早的絲(si) 綢殘片實物,這說明5000多年前鄭州就已經開始製絲(si) 。在殷商時代,中原人民已普遍植桑養(yang) 蠶,織造絲(si) 綢,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蠶桑絲(si) 帛等象形文字。濮陽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桑間濮上”著稱,由此可見河南桑蠶之盛。公元前124年,打通絲(si) 綢之路的張騫獲封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博望鎮,而方城為(wei) 古代繒國,是絲(si) 綢之古國,繒為(wei) 絲(si) 織品的總稱,張騫被封於(yu) 此,亦能體(ti) 現河南與(yu) 絲(si) 綢之路淵源之深。從(cong) 神話傳(chuan) 說到考古發掘,再到文字記載,河南都是當之無愧的“絲(si) ”的源頭。
其次,河南是“路”之起點
河南居於(yu) 天下之中,交通十分便利,區位條件極為(wei) 優(you) 越,是重要的水陸樞紐。張騫的封地方城出土的漢畫像石有大量的胡人形象,表明兩(liang) 漢時期這裏與(yu) 西域就已來往頻繁,是絲(si) 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到了東(dong) 漢,班超兩(liang) 次出使西域,東(dong) 漢王朝與(yu) 西域之間斷絕已久的絲(si) 綢之路得以恢複,洛陽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東(dong) 方新起點,河洛地區成為(wei) 重要的絲(si) 綢集散地,留下了河南與(yu) “一帶一路”深厚的淵源。
唐代之後,陸上絲(si) 綢之路漸衰,隨著海上絲(si) 綢之路日益繁盛,位於(yu) 大運河邊的開封成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無論曆史的潮流如何發展、命運的齒輪如何轉動,河南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東(dong) 方重要起點的地位始終沒變。
第三,河南是“物”之樞紐
河南在絲(si) 綢之路上發揮著樞紐的作用。在西漢時期,來自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地毯等傳(chuan) 入中原,中原的絲(si) 織品、金屬工具等,經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河南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東(dong) 漢之後,絲(si) 綢之路再次恢複,洛陽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南船北馬雲(yun) 集,客商絡繹不絕,瓷器與(yu) 絲(si) 綢、黃金與(yu) 琥珀、葡萄與(yu) 美酒、文書(shu) 與(yu) 經卷各地產(chan) 品在此集聚,或輸往西方或運至全國各地,成就了洛陽在絲(si) 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
到了北宋時,大量海外商人攜香料、藥物、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等商品經海上絲(si) 綢之路到中國進行貿易,通過大運河運往都城開封,都城開封成了天下商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根據孟元老的《東(dong) 京夢華錄》裏記載,當時的開封“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hui) 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一幅《清明上河圖》為(wei) 我們(men) 道盡了絲(si) 綢之路上開封的“八荒爭(zheng) 湊,萬(wan) 國鹹通”的繁盛和榮耀。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河南毋庸置疑是絲(si) 綢之路上“物”的樞紐。
第四,河南是“流”之主線
絲(si) 綢之路曆史源遠流長,河南始終是這個(ge) “流”的主線。在絲(si) 綢之路形成、發展和繁榮的數千年中,河南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guan) 鍵作用,從(cong) 未缺席絲(si) 綢之路的每一次重要發展。自班超再次打通絲(si) 綢之路,洛陽就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上最耀眼的明珠,“守護者”班超從(cong) 這裏出發、“孤勇者”玄奘從(cong) 這裏開始漫長的西行、“唐漂”王子安菩長眠於(yu) 此……北宋後的開封則見證了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興(xing) 起與(yu) 繁盛。可以說,在2000多年的曆史中,河南始終是絲(si) 綢之路發展的主線,絲(si) 綢之路上政治交往的主流在河南,經濟往來的主流在河南,文化互通的主流在河南,民俗融合的主流在河南。
千年歲月承古今,一朝東(dong) 風重崛起。曆史已經遠去,未來正由我們(men) 書(shu) 寫(xie) ,陸上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為(wei) 中國和河南的發展插上了一雙翅膀。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重要起點的河南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舉(ju) 措,加快建設內(nei) 陸開放高地,建設好、發展好、利用好“空陸網海”四條“絲(si) 綢之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迎接挑戰,在民族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抓住機遇,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河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