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 |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庚香:攀登:奮力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中原文藝的特點及發展態勢

  2023-02-28

  河南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傳(chuan) 統。在萬(wan) 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百年黨(dang) 史和新時代十年的文明坐標中,素有“逐鹿中原”“鼎立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根植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炎黃文化的沃土,中原文藝在處理古與(yu) 今、中與(yu) 西、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上,往往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表現在文藝創作中,就是形成了關(guan) 注現實、尊重曆史、注重對價(jia) 值和意義(yi) 追求的基調,在題材上則以書(shu) 寫(xie) 現實、反思中原文化為(wei) 基本內(nei) 容,在形式上則以厚重而風格多樣為(wei) 基本特點。這樣的創作特征從(cong) 中國新文學發端一直延續到現在。新時代,中原作家群繼承保持關(guan) 注現實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在題材和表達上大膽開拓,改變了之前以鄉(xiang) 土題材和曆史題材創作為(wei) 主的狀況,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開拓題材領域,表達也更加多樣化,開創了新時代繁榮發展的新局麵。

  一、新時代中原文藝的發展態勢與(yu) 特點

  新時代,中原文藝呈以下發展態勢與(yu) 特點。總體(ti) 上看,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老作家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勢頭,不斷有優(you) 秀的新作問世;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創作走向成熟,開始成為(wei) 中原作家群的中堅力量;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全國影響力逐步增強。

  一是實力呈現。中原崛起看文化,中原文化看作家。在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中,“中原作家群”的興(xing) 起與(yu) 壯大是一個(ge) 重要的文學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老中青幾代作家接續努力,圍繞不同題材領域,以獨立意識和藝術創新精神推動中原文藝創作不斷走向新高潮,使河南一舉(ju) 成為(wei) 現代鄉(xiang) 土文學和社會(hui) 曆史小說的重鎮。李凖的《黃河東(dong) 流去》、楊蘭(lan) 春的《朝陽溝》給中原文藝樹立了一個(ge) 很高的標杆。這些群峰聳峙的文藝作品標誌著一個(ge) 民族精神生活的高度。李佩甫自20世紀80年代就專(zhuan) 注書(shu) 寫(xie) 平原鄉(xiang) 村,幾十年來初心不改,一部一部地寫(xie) 出了《城的燈》《生命冊(ce) 》等作品,對時代經驗進行了有力表達。李洱也如此,他的《應物兄》寫(xie) 出了時代的新質。

  二是名家成群。姑且不說豫籍在外的劉震雲(yun) 、柳建偉(wei) 、閻連科、周大新、李洱等優(you) 秀作家,僅(jin) 河南本地的,如田中禾、鄭彥英、二月河、李佩甫、張宇、邵麗(li) 、喬(qiao) 葉、墨白等,也是個(ge) 個(ge) 響徹文壇。從(cong) “五朵金花”(何向陽、邵麗(li) 、戴來、藍藍、喬(qiao) 葉5位青年女作家),到“中原八金剛”(陳宏偉(wei) 、安慶、張運濤、趙文輝、尉然、宮林、李清源、南飛雁8位作家),再到“河南青年作家30強”,文壇豫軍(jun) 一直備受學界關(guan) 注。

  三是出圈出彩。中原作家群在新時期文學中不同凡響,獨樹一幟,作出了獨特貢獻。進入新時代,中原文藝依托海量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湧現一批高品質文創產(chan) 品。“唐宮夜宴”、中國節日“奇妙遊”等節目火爆出圈,文化資源的優(you) 勢終於(yu) 轉化為(wei) 文化發展的勝勢。它是有根的,我們(men) 從(cong) 中能夠與(yu) 悠久、深厚的傳(chuan) 統親(qin) 切相認,但同時它又是新銳的、現代的,湧動著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活力和夢想。這些被廣大觀眾(zhong) 稱為(wei) “國潮”的作品,就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有力地詮釋了作為(wei) 藝術實踐創新的豐(feng) 富含義(yi) 。

  四是網絡文學崛起。網絡文學已成為(wei) 當前最具社會(hui) 影響的文學樣式,而且是影視、遊戲、動漫等文化產(chan) 業(ye) 的重要內(nei) 容源頭。網絡文學尤其值得一提,柳下揮、庚新、麥蘇都有良好表現,特別是“會(hui) 說話的肘子”等已成為(wei) 在全國有著廣泛影響的“90後”代表作家。

  二、推動新時代文藝中原起高峰,需要實施新的攀登計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在文化高原上積土累進,形成中國精神的高峰,是新時代中原文藝的努力方向。從(cong) 高原到高峰的跨越是一個(ge) 台階緊接著一個(ge) 台階。推動新時代中原文藝高質量發展,實現從(cong) 高原到高峰的攀登,我們(men)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攀登中原文藝高峰,就要發揮曆史主動精神。“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lin) 。”從(cong) 精神主動、時代主動到曆史主動,中華民族一步步贏得了戰略主動。萬(wan) 年河南文化史,既波瀾壯闊又一波三折。發揚曆史主動精神,樹立大省自信,就是要牢記“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需者”,展示登攀者、跋涉者的身影,聚精會(hui) 神攀登藝術高峰,書(shu) 寫(xie) 新時代文藝的雲(yun) 蒸霞蔚、群星燦爛景象,努力開辟新時代文藝氣象萬(wan) 千、群峰聳峙的壯闊境界。

  攀登中原文藝高峰,就要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這一新的曆史方位。柳青說得好:“每一個(ge) 時代的文學,都有新的寫(xie) 法。”在百年曆史上,我們(men) 有現代文藝、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新時期文藝等提法,還有新世紀文藝的提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文藝呼之欲出。偉(wei) 大的、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為(wei) 作家藝術家敞開了創新的廣闊天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無邊無際的原野上,新的可能性正無窮無盡地萌動。對每一個(ge) 作家藝術家來說,敞開自己的胸懷,把這天地納入自己的藝術世界,讓新的可能性生長為(wei) 語言和形式,這是艱巨的考驗,也是激動人心的召喚。中國當代文藝的曆史方位就是新時代新征程,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創造我們(men) 的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新時代文藝必須具有大曆史觀、大時代觀,方能寫(xie) 出與(yu) 大曆史大時代相匹配的作品,才能反映時代本質,塑造典型生動的時代新人和時代英雄。新時代是一個(ge) 波瀾壯闊的時代,如何展現一個(ge) 振翅欲飛的偉(wei) 大時代呢?新時代文藝要書(shu) 寫(xie) 新時代新史詩,承擔記錄新時代、書(shu) 寫(xie) 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重大使命,必須勇於(yu) 從(cong) 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為(wei) 時代畫像、為(wei) 時代立傳(chuan) 、為(wei) 時代明德,領會(hui) 人和人心在時代年輪中的變遷路徑,才能為(wei) 新時代文藝的春天奉上各自的青枝綠葉和姹紫嫣紅。推動新時代文藝高質量發展,要改變新時期文藝過分關(guan) 注個(ge) 人情感、個(ge) 人經驗的狀況,對新時代的曆史性成就、曆史性變革進行文學表達。

  攀登中原文藝高峰,就要深深紮根中原出彩實踐。“每一個(ge) 時代的文學,都有新的寫(xie) 法。”新時代的文藝,既“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又有屬於(yu) 新時代的內(nei) 容、形式和情感;既屬於(yu) 時代,屬於(yu) 中華民族,也屬於(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麵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文藝麵臨(lin) 的問題是什麽(me) 呢?一是浮躁,二是功利,三是缺少原創能力,四是有數量無質量,五是有高原無高峰。新時代文藝為(wei) 中國故事立心,為(wei) 中國精神賦形,要求我們(men) 要圍繞出彩河南的偉(wei) 大實踐,不斷向著曆史的深度、社會(hui) 的廣度、生命的力度和藝術的難度進發,在現代化新道路上開拓新的藝術空間,在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塑造新的文藝形態。

  攀登中原文藝高峰,就要以“十年磨一劍”的追求打造藝術精品。河南的作家沒有人家“濕潤”,有“趣味性”,但是我們(men) 有力量感。用李佩甫的話說,我們(men) 河南作家不是比衣服,而是比肉。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要求我們(men) 既要有實力,還要有技術,要以靈魂和心血、理想和熱情、才華和智慧在大時代的光和熱中淬煉出文學的群峰挺秀。

  攀登中原文藝高峰,就要擁抱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ge) 藍海。對於(yu) 提升中原文藝的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形成新的文藝業(ye) 態作用巨大。提升中原文藝的軟實力,廣大作家藝術家必須勇於(yu) 觸網、用網,在新的網絡環境中成長、成才、成熟。

  新時代,出彩河南的偉(wei) 大實踐為(wei) 新時代中原文學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河南作家要繼承前輩的光榮傳(chuan) 統,再造中原文學新輝煌。我們(men) 要堅定地行走在中原大地上,向最高峰努力攀登,努力鑄就中原文藝新高峰,讓中國精神的燈火在新時代的文藝高峰上閃亮。

  來源:《黨(dang) 的生活》2022年第12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