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5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2024年12月,全國各省區市社科聯聯席會(hui) 議在鄭州召開,河南省社科聯以“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探索地方學學科建設,為(wei)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貢獻力量”為(wei) 主題,邀請省內(nei) 外知名專(zhuan) 家對如火如荼的地方學進行深入研討,這是全國範圍內(nei) 首次對地方學研究進行集中研討。現將專(zhuan) 家發言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徽學”一詞由來已久,明清文獻中多指徽州府學或新安理學。1931年,黃賓虹率先提出現代意義(yi) 上的徽學概念。後經張海鵬、葉顯恩、周紹泉、趙華富、欒成顯、王世華等學者的不斷探討,這一概念完成了從(cong) 文化現象到區域史,再到中國史分支學科的演變過程。
清末民初以來,徽學研究先後經曆奠基期、低潮期、沉寂期、形成期,自2000年以來迎來了勃興(xing) 期,隨著新資料的不斷刊布,高質量論著大批問世,學術交流更加頻繁,研究隊伍迅速擴大,新生代力量不斷成長,使徽學在新時代實現了從(cong) 學問到學科的發展。
當前,安徽省徽學研究的進展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六個(ge) 方麵:一是文書(shu) 文獻整理與(yu) 研究成績顯著,夯實了徽學研究的文獻基礎;二是多學科理論與(yu) 方法的廣泛運用,使徽學研究傳(chuan) 統領域的精耕細作與(yu) 新興(xing) 領域的不斷拓展齊頭並進;三是以《徽學概論》為(wei) 代表基本構建起了徽學學科理論體(ti) 係;四是徽學研究組織與(yu) 平台日益健全,形成了多層次、跨學科的平台體(ti) 係;五是團隊建設與(yu) 人才培養(yang) 日臻完善;六是學術交流與(yu) 社會(hui) 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徽學的學術與(yu) 社會(hui) 影響力不斷彰顯。
未來,我們(men) 將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致力於(yu)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構建,重點做好以下六項工作:一是加快徽州曆史文獻收集整理與(yu) 數字化,夯實徽學研究的文獻基礎;二是持續推進研究內(nei) 容拓展與(yu) 深化,提升徽學研究的理論高度;三是著力推進徽學內(nei) 涵發展,助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構建;四是完善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機製,夯實徽學研究後備人才基礎;五是打造高端學術交流平台,提升徽學國際國內(nei) 學術影響力;六是加快徽學研究成果轉化,提升徽學服務社會(hui) 發展能力。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