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5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2024年12月,全國各省區市社科聯聯席會(hui) 議在鄭州召開,河南省社科聯以“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探索地方學學科建設,為(wei)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貢獻力量”為(wei) 主題,邀請省內(nei) 外知名專(zhuan) 家對如火如荼的地方學進行深入研討,這是全國範圍內(nei) 首次對地方學研究進行集中研討。現將專(zhuan) 家發言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我們(men) 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構建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與(yu) 一個(ge) 強大的文明背後必須有強大的知識體(ti) 係密切相關(guan) 。
第一,把握三個(ge) 維度。一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維度,體(ti) 現為(wei) 世界中國學和世界古典學。世界中國學是對海外中國學的再研究,世界古典學研究的是西方現代性之根。二是國家維度,體(ti) 現為(wei) 新中國學和新時代中國學。新中國學主要是新中國史研究。新時代中國學是新中國學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也是一個(ge) 重要時段,其核心是研究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三是地方維度,體(ti) 現為(wei) 各具特色的地方學。大致類型有:因特定發現而形成的專(zhuan) 門學問,如敦煌學、徽學、雲(yun) 岡(gang) 學;中國思想史上的學術流派,如洛學、閩學、湘學;區域或城市發展研究,如北京學、重慶學、內(nei) 蒙古學。對於(yu) 河南來說,就是中原學,主要研究中華文明之源、之脈、之魂、之根、之幹、之體(ti) 、之神、之彩。
第二,構建五大體(ti) 係。學術是文化的靈魂。中國的深層結構不僅(jin) 是“舌尖上的中國”,還是“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wei) 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更是“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的中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要求構建知識體(ti) 係、敘事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學科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五大體(ti) 係。
第三,遵循三個(ge) 堅持。一是堅持文明交流互鑒。二是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三是堅持守正創新。新時代新征程,深化中原學研究,必須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地方敘事、國家站位、全球視野,打造包含老家河南、出彩河南兩(liang) 大體(ti) 係的“中原學學科群”,培育在國內(nei) 有影響力的中原人文學者群、中原經濟學家群、中原法學家群等“中原專(zhuan) 家學者群”,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打造中原學派,推動河南社科建高地、成高原、起高峰。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