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業大學

  2016-06-13

  位於(yu) 河南省會(hui) 鄭州市,是河南省重點建設高校。建校以來,學校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篤行”的校訓,大力弘揚“崇尚科學,勇於(yu) 探索,報國興(xing) 學,自強不息”的工大精神,堅持“育人為(wei) 本、質量立校、特色發展”,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和社會(hui) 服務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

  1.曆史沿革

  學校始建於(yu) 1956年,1959年開始本科教育,1979年開始培養(yang) 碩士研究生。從(cong) 建校至20世紀末,學校為(wei) 中央部屬院校;1998年8月劃歸河南省管理;2010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糧食局簽約共建河南工業(ye) 大學。

  2.學科專(zhuan) 業(ye)

  學校已形成以工學為(wei) 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立項建設的博士授權單位,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人選高校。學校辦學特色鮮明,學科優(you) 勢突出,擁有全國最完整的糧油食品學科群和實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學科群。現有教學單位20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53個(ge) (含一本招生專(zhuan) 業(ye) 5個(ge) ),省級重點學科25個(ge) ,碩士一級學科點18個(ge) (含碩士二級學科點108個(ge) );國家級特色專(zhuan) 業(ye) 5個(ge) ,省級名牌或特色專(zhuan) 業(ye) 11個(ge) ;工程碩士、MBA、農(nong) 業(ye) 推廣等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ge) ,工程碩士領域9個(ge) ;具有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高等學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

  3.師資隊伍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名師薈萃,英才雲(yun) 集。現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聘、特聘院士10人,設立省級特聘教授崗8個(ge) ,博士生導師14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25人,全國優(you) 秀教師6人,省、部級優(you) 秀教師、優(you) 秀專(zhuan) 家、有突出貢獻專(zhuan) 家等40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傑出人才創新基金獲得者等共200餘(yu) 人。學校具有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

  建校以來,學校湧現了大批知名專(zhuan) 家。老一輩專(zhuan) 家教授中,中國儲(chu) 糧昆蟲分類學科創始人陳啟宗教授,糧食缺氧儲(chu) 藏研究的開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術的張根旺教授,解決(jue) 了糧食筒倉(cang) 防爆難題的周乃如教授,開創了國內(nei) 砂輪製造、研磨工業(ye) 學的汪播、張國賢教授等。他們(men) 潛心學術,立德樹人,獎掖後進,功勳卓著,為(wei) 我國糧食事業(ye) 和超硬材料行業(ye) 及學校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為(wei) 後繼者樹立了榜樣。

  現任教師中,有國際標準化組織食品技術委員會(hui) 穀物與(yu) 豆類分會(hui) 主席卞科教授、國際穀物科技協會(hui) 主席王鳳成教授、三屆奧運會(hui) 田徑裁判王晏教授等知名學者,還有一批專(zhuan) 家教授擔任中國糧油學會(hui) 、中國糧食工程建設委員會(hui) 、全國磨料磨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中國熱處理學會(hui) 、中國化學會(hui) 有機化學磷化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等學術機構理事長或副理事長職務,他們(men) 在各自專(zhuan) 業(ye) 領域和教學崗位上,教書(shu) 育人,竭誠奉獻,堪稱楷模。

  4.人才培養(yang)

  現有在校生25000餘(yu) 人。其中,全日製本專(zhuan) 科生23800餘(yu) 人,碩士研究生1032人,外國留學生近百人。另有繼續教育學生8000餘(yu) 人。

  學校一直麵向全國招生,已為(wei) 國家輸送10萬(wan) 餘(yu) 名合格畢業(ye) 生。大批畢業(ye) 生已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各條戰線的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正在為(wei) 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著聰明才智,也為(wei) 學校贏得了尊重和讚譽。

  近年來,學校通過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積極開展創新教育,人才培養(yang) 質量不斷提高。先後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一大批省部級以上教學研究成果,並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評優(you) 秀;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竟賽中,總分連續6屆名列全省高校前茅,並榮獲全國“優(you) 勝杯”;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連續9年位於(yu) 河南省高校前列,連續兩(liang) 次被評為(wei)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先進集體(ti) ”;學校還獲得“河南公眾(zhong) 最滿意的十佳本科院校”和“河南省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教育品牌”等榮譽稱號。

  5.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麵積2826畝(mu) ,建築麵積89萬(wan) 平方米,體(ti) 育運動場地麵積8. 7萬(wan) 平方米,教學科研儀(yi) 器設備總值近3億(yi) 元,館藏圖書(shu) 362萬(wan) 冊(ce) ,建有河南省第一個(ge) 萬(wan) 兆校園網。現有小麥和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糧食儲(chu) 運國家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糧食局工程研究中心、省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實驗室、工程中心15個(ge) 和各類校級教學、科研、實習(xi) 、實訓平台近百個(ge) ,教學科研設施齊全,功能完善。另外,學校還與(yu) 社會(hui) 共建了“河南省工業(ye) 技術研究院”、“河南省民營經濟研究院”和河南高校首家院士工作站等省級產(chan) 學研平台。

  6.科學研究

  學校科學研究成果豐(feng) 碩,在中國氣調儲(chu) 糧理論及技術、儲(chu) 糧昆蟲分類學、磷脂粉末化技術及理論、糧食散體(ti) 物料壓力理論、筒倉(cang) 防爆技術、低溫陶瓷結合劑超硬磨具、高溫樹脂結合劑超硬磨具、柔軟耐水砂布等研究方麵,誕生了一批國內(nei) 外公認的研究成果。

  近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guan) 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口143項,承擔省部級科技項口272項;主持或參與(yu) 製(修)訂國際、國家標準52項,授權發明專(zhuan) 利30項;SCI , EI等收錄論文1157篇;出版學術著作、教材233部。

  學校是國家火炬計劃河南超硬材料產(chan) 業(ye) 基地主要成員單位,是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主體(ti) 單位之一。《河南工業(ye) 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河南工業(ye) 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是河南省一級期刊。

  7.社會(hui) 服務

  學校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在糧食精深加工與(yu) 綜合利用、糧食機械、糧食儲(chu) 運、倉(cang) 廠建設、糧食經濟與(yu) 物流管理、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麵取得了一批優(you) 秀成果,有力地推動了行業(ye) 技術進步,產(chan) 生了顯著經濟社會(hui) 效益。口前,全國約70%的大中型小麥加工企業(ye) 、50%的植物油加工企業(ye) 、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業(ye) 采用學校提供的技術。學校作為(wei) “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改善中國糧食流通”項目中堅力量,完成大部分核心技術和工程設計,為(wei) 構建現代中國糧食流通體(ti) 係作出了突出貢獻。國家投資337億(yi) 元的國家儲(chu) 備糧庫建設及糧食物流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全部采用學校研發的儲(chu) 藏工藝,同時,學校還承擔了1 /3工程設計,使國家儲(chu) 備糧庫的技術與(yu) 設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學校負責編製的國家糧食倉(cang) 庫建設標準和設計規範,為(wei) 國家糧食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8.交流合作

  學校積極探索產(chan) 學研合作人才培養(yang) 模式,與(yu)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河南省科學院、鄭州機械研究所、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開展校研合作;與(yu) 鄭州市、周口市、鶴壁市人民政府和省商務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等開展校地合作;與(yu) 中國儲(chu) 備糧管理總公司、中糧集團、上海良友集團、雙匯集團、三全集團、思念集團、許繼集團、鄭州現代物流有限公司(香港)等開展校企合作。

  學校充分利用國際優(you) 質教育資源,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與(yu) 英國威爾士大學、瑞丁大學聯辦5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與(yu)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等開展在校生交流。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與(yu)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國際穀物科技協會(hui) 等國際組織保持著良好合作關(guan) 係;與(yu) 美國小麥協會(hui) 、加拿大小麥局、法國小麥協會(hui) 、澳大利亞(ya) 國際農(nong) 業(ye) 發展中心等進行合作交流;成功舉(ju) 辦了“聯合國糧食物流國際區域研討會(hui) ”“國際小麥品質及麵粉改良研討會(hui) ”等國際學術會(hui) 議;2008年被批準為(wei) 國家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承辦單位,迄今已培訓來自55個(ge) 發展中國家的糧食行政與(yu) 技術官員200餘(yu) 名。

  9.校園文化

  學校形成了“團結進取,務實高效”的校風、“博學奉獻”的教風和“勤奮誠信”的學風。學校堅持文化育人,開設人文教育公選課,舉(ju) 辦係列校園科技文化體(ti) 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數量眾(zhong) 多、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學生社團活動,為(wei) 大學生素質教育搭建了廣闊平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與(yu) 學生全麵發展。

  10.黨(dang) 建與(yu) 思想政治工作

  學校堅持“圍繞發展抓黨(dang) 建,抓好黨(dang) 建促發展”,黨(dang) 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加強,廣大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為(wei) 推動學校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學校積極開展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著力打造和諧校園,營造了團結進取、幹事創業(ye) 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黨(dang) 委、河南省五好基層黨(dang) 組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河南省文明單位、全省學校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