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一批協同創新中心期末驗收情況

河南省教育廳  2016-07-25

  各高等院校:

  根據《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及《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考評辦法(試行)》的有關(guan) 要求,2016年5月12至21日,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組織有關(guan) 專(zhuan) 家對認定建設的第一批13家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進行了期末驗收。驗收組在審閱自評材料的基礎上,分別聽取了牽頭高校、中心和協同單位的匯報,並通過核查材料、質詢答疑、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形式,對13家中心認定以來服務河南急需、體(ti) 製機製改革實施、提升高校核心競爭(zheng) 力及目標任務完成等情況進行了全麵驗收。現將有關(guan) 情況通報如下:

  一、主要成績

  自首批省級協同創新中心認定以來,各中心按照“河南急需、國內(nei) 一流、製度先進、貢獻突出”的總體(ti) 要求和“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ti) 的建設目標,緊緊圍繞河南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急需,在匯聚創新資源、培養(yang) 創新人才、提升學科競爭(zheng) 力、支撐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等方麵貢獻突出。近四年來,13家中心共匯聚兩(liang) 院院士24名,海外專(zhuan) 家47名;培養(yang) 博士、博士後1139名;新增新興(xing) 交叉學科40個(ge) 、學位授予點25個(ge) ;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1069項,獲得科研經費16.64億(yi) 元;獲國家三大獎34項;授權專(zhuan) 利731項,產(chan) 生經濟社會(hui) 效益近133億(yi) 元;投入財政引導經費1.11億(yi) 元,帶動各牽頭高校籌措經費14.7億(yi) 元,較好完成了發展規劃中的目標任務。協同創新中心已成為(wei) 河南省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河南的重要支撐力量。

  (一)牽頭高校高度重視。牽頭高校均把中心作為(wei) 高校綜合改革試驗點,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了專(zhuan) 門機構,配備了專(zhuan) 職管理人員。注重體(ti) 係建設,基本形成了國家(培育)、省級、校級三級協同發展的中心布局;注重製度建設,製定了總體(ti) 規劃,出台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養(yang) 等一係列文件,賦予中心相對獨立的人事、財務、招生和資源配置權力;在經費保障、條件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給予重點傾(qing) 斜,支撐了中心的持續發展。

  (二)體(ti) 製機製改革積極推進。各中心按照高校綜合改革試點的整體(ti) 要求,把推進體(ti) 製機製改革作為(wei) 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堅持急需導向、任務牽引、業(ye) 績考評、激勵驅動,構建了符合協同創新實際需求的管理機製、人才選聘機製、績效考核機製、人才培養(yang) 機製和資源整合共享機製,協同效應逐步顯現。小麥-玉米兩(liang) 熟高產(chan) 高效中心采用“管理委員會(hui) (執行委員會(hui) )→中心主任委員會(hui) →創新平台→創新團隊”、“科學谘詢委員會(hui) →首席科學家→創新平台→創新團隊”的四級組織管理模式,大膽探索推行“五定”方案,采用麵向海內(nei) 外公開招聘的方式,匯聚了程順和、袁隆平等院士和美國前玉米遺傳(chuan) 學會(hui) 主席Thomas教授等一批頂級科學家擔任中心的首席科學專(zhuan) 家,建立了內(nei) 部成員以任務與(yu) 業(ye) 績相結合、外聘人員以目標任務為(wei) 主的績效考核辦法;作物逆境生物學中心建立了“首席專(zhuan) 家谘詢、監管委員會(hui) 監督”的運行機製,聚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等引領國際前沿技術的科學家;資源與(yu) 材料產(chan) 業(ye) 中心在組織構架上,把工業(ye) 技術研究院作為(wei) 中心運行的載體(ti) ,建立了以綠色選冶、材料加工為(wei) 特色的“選-冶-材”、“本-碩-博”複合/貫通的人才培養(yang) 新體(ti) 係;動力電源及關(guan) 鍵材料中心協同體(ti) 間優(you) 勢互補,聯合組建河南(新鄉(xiang) )電池研究院,形成了較為(wei) 完善的基礎研究、中試開發、企業(ye) 產(chan) 業(ye) 化和反哺基礎研究的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鏈條;社會(hui) 管理中心通過建立數據庫調查平台,成立社會(hui) 治理藍皮書(shu) 編委會(hui) ,開展寒暑假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活動等,探索校內(nei) 協同、校校協同、校地協同新機製;水利與(yu) 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中心以重大任務為(wei) 牽引,打破學科和部門壁壘,建立了“政產(chan) 學研用”立體(ti) 化的協同創新體(ti) 係,中心負責人王複明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聘任了謝禮立院士、王浩院士、國際非開挖協會(hui) 前主席Samuel教授作為(wei) 中心學術帶頭人,構建了優(you) 勢學科創新要素有效匯聚的新模式;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中心實現了理論研究-智庫建設-實驗區建設的有效銜接,構建了社會(hui) 科學理論研究到決(jue) 策應用實踐的新範式。

  (三)科技創新成果顯著。13家中心圍繞目標任務,積極開展協同攻關(guan) ,取得了顯著成效。認定以來共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1069項(國家級510項,省部級559項),獲取科研經費16.64億(yi) 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76項(國家級34項,省部級342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143篇。作物逆境生物學中心的7篇論文進入了ESI植物與(yu) 動物學科領域前1.00%高被引論文,完成的“植物應答幹旱脅迫的氣孔調節機製”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小麥-玉米兩(liang) 熟高產(chan) 高效中心的“矮稈高產(chan) 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矮抗58選育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機械裝備先進製造中心參與(yu) 的“耐燒蝕複合材料用碳纖維多向預成型體(ti) 結構設計、控製、製備及應用”項目為(wei) 航天飛行器小型化、增程和機動飛行提供了技術保障,增強了國防防禦能力和威懾力量,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煤炭安全生產(chan) 中心的“煤與(yu) 瓦斯突出礦井深部動力災害一體(ti) 化預測與(yu) 防治關(guan) 鍵技術”、“高瓦斯突出煤層強化卸壓增透及瓦斯資源化高效抽采關(guan) 鍵技術”和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中心完成的“高效能棉紡精梳關(guan) 鍵技術及其產(chan) 業(ye) 化應用”成果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糧食儲(chu) 藏安全中心修訂的國際標準有效保護了我國小麥進口國的利益,獲得國家標準創新貢獻獎;黃河文明傳(chuan) 承與(yu) 現代文明建設中心以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精神文明為(wei) 重點,以信息係統為(wei) 支撐,大力推進黃河文明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化和國際化,啟動了《黃河文明通史》(11卷本)的編纂工作,連續舉(ju) 辦6屆黃河學高層論壇、13場“黃河文明大講堂”,成為(wei) 國際知名的學術品牌。

  (四)人才培養(yang) 富有成效。中心以創新任務為(wei) 牽引,依需設崗,集聚各協同體(ti) 研究力量,組建了以首席科學家為(wei) 引領、高層次人才為(wei) 骨幹的107個(ge) 協同創新團隊,形成了跨學科、跨領域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人才梯隊。中心匯聚兩(liang) 院院士24名,海外專(zhuan) 家47名,省部級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156名。各中心構建了多學科交叉、多單位聯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青年教師培養(yang) 上,采用“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分期分批選派到國內(nei) 外一流大學或協同單位合作研究;在研究生培養(yang) 方麵,構建了“選-培-用”完整的創新培養(yang) 機製,人才培養(yang) 質量得到提升;在本科生培養(yang) 方麵,與(yu)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有效銜接,采用“2+2”,本碩連讀等模式,提高本科生培養(yang) 質量。小麥-玉米兩(liang) 熟高產(chan) 高效中心啟動實施了本碩連讀“2011紹騤實驗班”,實行全員導師製和教授導航,實施了研究生聯合培養(yang) 機製和“申請+考核+合約製”博士生培養(yang) 模式;機械裝備先進製造中心探索與(yu) 實踐校企協同、聯合培養(yang) 高素質人才方法,獲得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地方綜合性大學產(chan) 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改革的實踐與(yu) 創新),聯合培養(yang) 的工程碩士研究生李建華榮獲全國第二屆“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各中心認定以來,共有378名博士後出站,培養(yang) 博士研究生815名,培養(yang) 碩士研究生8418名,培養(yang) 本科生23339名。

  (五)學科建設水平顯著提升。13家中心圍繞學科建設目標,不斷提升學科發展水平,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融合,形成以主要學科為(wei) 龍頭、相關(guan) 學科為(wei) 依托的多學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學科發展新格局。建設期內(nei) ,新增省級重點學科52個(ge) ,新增新興(xing) 交叉學科40個(ge) ,新增學位授予點25個(ge) 。其中,資源與(yu) 材料產(chan) 業(ye) 、動力電源及關(guan) 鍵材料、癌症化學預防三個(ge) 中心依托的材料、工程學、化學三個(ge) 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煤炭安全生產(chan) 中心依托的安全科學與(yu) 工程、礦業(ye) 工程學科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分列第5、第7位,小麥-玉米兩(liang) 熟高產(chan) 高效中心依托的植物生產(chan) 類專(zhuan) 業(ye) 在全國大學競爭(zheng) 力排名中名列第4。在河南省優(you) 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期建設確定的10個(ge) 優(you) 勢學科、25個(ge) 特色學科中,第一批13家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依托的學科共有15個(ge) 入選。其中6個(ge) 進入到A類優(you) 勢學科,1個(ge) 進入到B類優(you) 勢學科,6個(ge) 進入到特色A類學科,2個(ge) 進入到特色B類學科,充分彰顯了協同創新中心對我省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支撐作用。

  (六)支撐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各中心瞄準國家三大戰略規劃在河南實施以及河南“現代農(nong) 業(ye) 大省”、“先進製造業(ye) 大省”、“高成長性服務業(ye) 大省”和“網絡經濟大省”建設的要求,積極投身河南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的主戰場;牽頭高校和協同單位之間聯合攻關(guan) ,形成了與(yu) 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良性互動,為(wei) 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13家中心研發新工藝、新產(chan) 品1028項,製定標準82項,授權專(zhuan) 利731項(其中發明專(zhuan) 利575項),技術轉讓1.4億(yi) 元,產(chan) 生經濟效益近133億(yi) 元。小麥-玉米兩(liang) 熟高產(chan) 高效中心育成31個(ge) 糧食作物新品種,研製的鄭單958和矮抗58為(wei) 全國推廣麵積最大的玉米和小麥品種,集成了6套適宜全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小麥-玉米周年兩(liang) 熟高產(chan) 高效栽培技術體(ti) 係,創造了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821.7公斤的全國高產(chan) 記錄和玉米平均畝(mu) 產(chan) 1013公斤的高產(chan) 典型,保持了河南糧食生產(chan) 在全國的優(you) 勢地位;水利與(yu) 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中心完成了非水反應高聚物注漿防滲加固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究,完成了複雜地質條件下地下工程施工隱患探測及快速維修加固技術研究,解決(jue) 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隧道、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等非開挖快速維修問題,成果已經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連霍高速、許平南高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管道等100多項工程中推廣應用;動力電源及關(guan) 鍵材料中心攻克了高比能正負極、高安全隔膜、高電壓電解液以及高比能鋰離子電池高性能技術,建成年產(chan) 能3000萬(wan) 平方米新型動力鋰離子電池用隔膜材料生產(chan) 線和年產(chan) 能1000噸鋰離子功能性電解液生產(chan) 線,中心研發成果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提升了河南新型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集群的創造力和影響力;煤炭安全中心全麵提升煤礦的現代化安全技術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減少了瓦斯、火災等事故的發生,協同單位企業(ye) 的瓦斯、自燃、頂板事故分別下降了75%、80%和69.23%;百萬(wan) 噸死亡率0.091,比全國煤礦百萬(wan) 噸死亡率降低了42.8%;黃河文明傳(chuan) 承與(yu) 現代文明建設中心建設了黃河下遊科學數據共享雲(yun) 平台、河南省新型農(nong) 村信息化建設重大專(zhuan) 項等數據庫,實現了資源共享;糧食儲(chu) 藏安全中心支撐了“糧安工程”在河南省的實施,使河南省有效倉(cang) 容從(cong) 原來的800多億(yi) 斤增至1000億(yi) 斤以上,有力提升了河南糧食核心生產(chan) 區的產(chan) 後安全水平;資源與(yu) 材料產(chan) 業(ye) 中心突破了低品質煤大規模提質利用的流態化基礎與(yu) 過程動力學、苯選擇加氫製環己烯催化劑及催化工藝、低溫低電壓鋁電解工藝優(you) 化等關(guan) 鍵技術,在河南能化、平煤神馬、中孚實業(ye) 等相關(guan) 行業(ye) 產(chan) 業(ye) 推廣利用,為(wei) 資源材料相關(guan) 行業(ye) 產(chan) 業(ye) 節能減排及產(chan) 品升級等提供了技術服務,新增產(chan) 值超過600億(yi) 元、利潤超過85億(yi) 元、利稅超過43億(yi) 元;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中心形成了年產(chan) 30套高端精梳成套設備,完成年產(chan) 50套清梳聯高端設備生產(chan) 線,實現年產(chan) 1萬(wan) 噸功能性纖維生產(chan) 線及100萬(wan) 件的功能性服裝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線;社會(hui) 管理中心建立了河南省唯一一家具有信息發布、數據共享、登陸服務、三庫互聯的社會(hui) 治理數據資源共享平台,逐步成為(wei) 河南省社會(hui) 治理領域的重要智庫。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cong) 驗收情況來看,各中心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體(ti) 製機製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部分中心出台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落實不到位。二是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還不夠強,部分中心在科技活動的產(chan) 出上,關(guan) 注成果轉化不足、標誌性成果產(chan) 出不多,與(yu) 中心的使命尚有差距。三是協同體(ti) 間融合不夠緊密,項目合作多,重大項目共同擔負的少;科技合作多,人才培養(yang) 合作不足;資源共享初顯,共建重大資源平台較少。四是高層次人才匯聚不夠多。部分中心在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jun) 人物匯聚、引進、培養(yang) 方麵重視不夠,匯聚作用不顯著。

  三、下一步工作的要求

  (一)高度重視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國務院出台的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和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希望各高校要認真學習(xi)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精神,深刻理解“2011計劃”內(nei) 涵,充分認識其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全麵推進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努力把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成為(wei) 理論研究、技術創新、人才培養(yang) 、成果孵化、社會(hui) 服務的高地,實現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ti) 的同步提升,全麵提升高校創新能力。

  (二)深入推進體(ti) 製機製改革。進入持續支持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的牽頭高校要著力完善頂層設計,擯棄惰性思維,敢於(yu) 擔當,勇於(yu) 創新,在合理、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特區,營造有利於(yu) 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的政策環境,加大對高水平領軍(jun) 人才和有重大突出貢獻的人員獎勵力度。各中心要在原有體(ti) 製機製改革基礎上,按照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精神,根據自身特色優(you) 勢,解放思想,進一步完善符合協同創新特點的管理機製和運行模式,確保中心持續健康發展。

  (三)繼續凝練中心發展方向。各中心牽頭高校要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要求,加強戰略研究和預先培育,開展有組織創新;要密切關(guan) 注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需求,進一步凝練中心發展方向,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技術創新引導專(zhuan) 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zhuan) 項等國家科技計劃任務,不斷提升解決(jue) 急需問題的能力,為(wei) 河南省產(chan) 業(ye) 升級及經濟轉型提供支撐。

  (四)加強協同創新中心的軟實力建設。各中心要注重自身的軟實力建設,在充分借鑒國內(nei) 外協同創新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協同創新建設模式;要進一步強化協同理念,科學謀劃、勇於(yu) 改革、大膽創新,自覺融入國家“2011計劃”整體(ti) 建設和發展的大局中;要注重特色凝煉,形成中心三位一體(ti) 的“硬實力”與(yu) “軟實力”互為(wei) 促進、共同發展的態勢;要加大宣傳(chuan) 力度,營造良好氛圍,持續提升“2011計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協同創新中心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高校成為(wei) 河南決(jue) 勝全麵小康、建設出彩中原的重要支撐力量。

  附件:河南省第一批協同創新中心驗收結果一覽表.docx

  河南省教育廳 河南省財政廳

  2016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