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二批協同創新中心期末驗收情況

河南省教育廳  2018-01-20

  各有關(guan) 高校:

  根據《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及《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考評辦法(試行)》的相關(guan) 要求,2017年5月12-22日,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組織專(zhuan) 家對認定建設的第二批11個(ge) 省級協同中心進行了期末驗收。現將驗收情況通報如下:

  一、主要成績

  總體(ti) 來看,11個(ge) 中心的牽頭高校高度重視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體(ti) 製機製改革進展順利,學科建設卓有成效,創新資源有效匯聚,人才培養(yang) 成效凸顯,相關(guan) 領域理論研究和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智庫作用日益顯現,高校與(yu) 其它主體(ti) 的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服務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貢獻突出,較好地完成了發展規劃中的目標任務。

  (一)高度重視中心建設。各牽頭高校把中心作為(wei) “改革特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將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理念、機製、做法貫穿到學校的工作中去,推動了高校的綜合改革。在中心建設過程中,各高校均成立了領導小組,製定了總體(ti) 規劃,出台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養(yang) 等係列文件,賦予中心相對獨立的人事、財務、招生和資源配置權力;在經費保障、條件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予以重點傾(qing) 斜,11個(ge) 中心共籌措經費10.69億(yi) 元,保障了中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機製體(ti) 製改革穩步推進。11個(ge) 中心堅持需求導向,在任務牽引、資源共享、人才匯聚、激勵驅動、管理創新、績效考核、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進行了持續探索與(yu) 創新。河南科技大學牽頭的有色金屬共性技術中心圍繞有色金屬材料前沿和區域經濟重大需求,建立起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協同完成的從(cong) 基礎理論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究,再到產(chan) 業(ye) 化應用的研發鏈條,實現了中心校企院所協同的深度融合。河南師範大學牽頭的精細化學品綠色製造中心圍繞產(chan) 業(ye) 創新鏈“原始創新—集成優(you) 化—中試放大—規模化生產(chan) ”,構建了“以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帶動關(guan) 鍵技術重大突破”的協同創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河南省精細化學品綠色化製造技術。新鄉(xiang) 醫學院牽頭的分子診斷與(yu) 醫學檢驗技術中心探索了企業(ye) 出資、高校出人、以資本為(wei) 紐帶、共建經濟實體(ti) 的合作模式。河南大學牽頭的新型城鎮化與(yu) 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心形成了“小機構、大網絡”的開放運行模式,成為(wei) 河南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高端智庫。

  (三)科技創新成效顯著。11個(ge) 中心圍繞中心的目標任務,積極開展協同攻關(guan) ,取得了顯著成效。四年來,共承擔國家級項目512項、省部級項目462項,獲取科研經費7.2億(yi) 元。獲得國家級獎勵13項、省部級獎勵191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682篇。河南理工大學牽頭的中原經濟區煤層(頁岩)氣中心研發的“突出煤層扒孔降溫鑽具”和“囊袋式注漿封孔裝置”,使煤層鑽進深度提高30%、瓦斯抽采濃度提高80%以上。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牽頭的現代畜牧業(ye) 中心育成“豫粉1號蛋雞配套係”新品種,共推廣中試國審新品種和其他配套係父母代種雞938萬(wan) 套,商品代1.7億(yi) 隻。鄭州大學牽頭的新型城鎮建築技術中心研發的纖維複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的計算理論與(yu) 關(guan) 鍵技術,使FRP筋剪切強度提高20%~30%,抗靜電性能提高近百倍,阻燃性能提高約20倍。河南中醫藥大學牽頭的呼吸疾病診療與(yu) 新藥研發中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關(guan) 鍵技術的創新及應用”及河南科技大學牽頭的有色金屬共性技術中心“高釩高耐磨合金及複合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和“重型裝備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開發及應用”均以牽頭高校為(wei) 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牽頭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yu) 保障工程中心在小流域邊坡治理與(yu) 滑坡預測預警技術、大型水工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技術、農(nong) 田雲(yun) 灌溉等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集成智能調控、渠道量水、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農(nong) 業(ye) 節水關(guan) 鍵技術,累計節約用水3.3億(yi) 立方米,種植作物增收6-10%,產(chan) 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鄭州輕工業(ye) 學院牽頭的環境汙染治理與(yu) 生態修複中心在國際上首創新型磁性樹脂技術,開發出係列新型磁性離子交換與(yu) 吸附粉末樹脂,成本比國外降低1/2,打破了國外壟斷。

  (四)支撐“雙一流”建設作用凸顯。在建設期內(nei) ,新增進入ESI全球排名1%學科5個(ge) (農(nong) 業(ye) 科學、臨(lin) 床醫學、化學、工程學、動物與(yu) 植物學),新增省級重點學科23個(ge) 、新興(xing) 交叉學科26個(ge) 、學位授予點22個(ge) 。11個(ge) 中心依托的學科中有11個(ge) 進入河南省優(you) 勢特色學科,充分顯示了協同創新中心對我省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支撐作用。中原經濟區煤層(頁岩)氣中心依托的安全科學與(yu) 工程、礦業(ye) 工程、地質資源與(yu) 地質工程三個(ge) 學科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分列第五、第七、第九位。有色金屬共性技術協同中心依托學科入選國防軍(jun) 工特色學科。精細化學品綠色製造中心依托的化學學科與(yu) 建設初期相比,國際上的排名提升了103位,在2017年自然指數排行榜中,進入亞(ya) 太地區高校100強。呼吸疾病診療與(yu) 新藥研發中心依托的中醫學、中藥學成為(wei) 博士授權學科。現代畜牧業(ye) 中心依托的動物和植物學科國內(nei) 綜合排名提升到第6名,動物醫學專(zhuan) 業(ye) 被列為(wei) 國家一類特色專(zhuan) 業(ye) 。分子診斷與(yu) 醫學檢驗技術中心依托的醫學檢驗專(zhuan) 業(ye) 全國排名第10(建設期之前全國排名20以外),其臨(lin) 床醫學2017年進入ESI全球排名1%。

  (五)高端人才匯聚富有成效。中心通過集聚國內(nei) 外創新資源,組建以首席科學家為(wei) 引領、高層次人才為(wei) 骨幹的59個(ge) 協同創新團隊,匯聚兩(liang) 院院士20名、海外專(zhuan) 家32名、省部級以上高層次創新人才154名,有效彌補了我省高校高層次人才的不足。在人才培養(yang) 上,采取國內(nei) 外結合、協同單位聯合、與(yu) 河南急需吻合的培養(yang) 模式,提高本、碩、博各類人才和青年教師的培養(yang) 質量。11個(ge) 中心有179名博士後出站,培養(yang) 博士研究生290名、碩士研究生3016名、本科生15799名。

  (六)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顯著增強。11個(ge) 中心聚焦“三區一群”建設,圍繞打好“四張牌”、建設經濟強省、打造“三個(ge) 高地”、實現“三大提升”的要求,攻克了一批行業(ye) 共性技術,提升了智庫發展水平,形成了與(yu) 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為(wei) 我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研發新工藝、新產(chan) 品172項,製定標準74項,授權專(zhuan) 利623項,其中發明專(zhuan) 利563項,產(chan) 生經濟效益近36.7億(yi) 元。中原經濟區煤層(頁岩)氣中心與(yu) 協同企業(ye) 合作,攻克了鬆軟低滲欠壓煤儲(chu) 層的活性水氮氣輔助壓裂增產(chan) 技術和單向遞減控壓排采技術,27口聯網井平均單井產(chan) 氣每天608立方米,實現了河南省煤層氣開發的曆史突破。有色金屬共性技術中心研發的係列合金材料成功用於(yu) 我國“神舟係列”飛船與(yu) “天宮一號”成功對接和大飛機項目中,促進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呼吸疾病診療與(yu) 新藥研發中心的7項呼吸疾病證候診斷標準/診療指南在全國60家醫院應用,累計應用患者31417例,規範了診療,提高了療效。環境汙染治理與(yu) 生態修複中心針對賈魯河流域再生水利用率低的技術瓶頸,在國際上首創新型磁性樹脂技術,開發出係列新型磁性離子交換與(yu) 吸附粉末樹脂,對汙染物進行快速去除,成本比國外降低50%,打破了國外壟斷。鄭州航空工業(ye) 管理學院牽頭的航空經濟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提出了“航空經濟”概念,出版了《航空經濟理論與(yu) 實踐》等一批學術著作,構建了“航空經濟”的前沿理論體(ti) 係,為(wei) 航空經濟“鄭州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論根基,從(cong) 而成為(wei) 特色鮮明的有效指導實驗區發展的航空經濟智庫。新型城鎮化與(yu) 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心總結了中原經濟區城鎮化發展的空間結構和層級結構規律並提出了解決(jue) 方案,明確提出鄭汴新區、鄭州大都市區、鄭汴港金三角都市區、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概念,成為(wei) 服務地方的一流智庫。

  二、主要問題

  一是有的中心體(ti) 製機製改革配套政策落實不到位,出台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在實際執行時沒有真正落實;二是有的牽頭高校學術委員會(hui) 在重大發展戰略、研究方向、課題設置、學科發展、團隊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谘詢與(yu) 指導作用發揮不夠;三是有的牽頭高校中心主體(ti) 地位不明確,在人權、財權、資源配置權等方麵缺乏獨立自主性,與(yu) 協同體(ti) 單位深度協同不夠;四是有的中心成果推廣不夠,轉化率不高,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研究探索不夠,引領和支撐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標誌性成果與(yu) 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五是部分中心高層次人才聚集不夠,缺乏中青年領軍(jun) 人才和35歲以下且有國外留學背景的青年優(you) 秀人才,引進和培養(yang) 力度不夠;六是相當一部分中心經費使用中存在“不敢支、不會(hui) 支、不能支”現象,個(ge) 別中心財務管理不夠規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協同中心建設與(yu) 發展的效果。

  三、下一步要求

  (一)持續重視協同創新工作。各牽頭高校要認真學習(xi) 習(xi) 近平同誌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中辦發﹝2015﹞46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河南急需,國內(nei) 一流,製度先進,貢獻突出”建設目標,努力把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成為(wei) 技術創新、人才培養(yang) 、成果孵化、社會(hui) 服務、理論研究的高地,實現學科、人才、科研“三位一體(ti) ”同步提升,全麵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二)深入推進體(ti) 製機製改革。驗收結果列為(wei) “持續支持”省級中心的牽頭高校要著力做好頂層設計,在合理、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特區,營造有利於(yu) 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的政策環境。各中心要在原有體(ti) 製機製改革基礎上,根據自身特色優(you) 勢,解放思想,加大創新力度,盡快完善適應中心可持續發展的機製與(yu) 體(ti) 製,構建符合協同創新中心特點的管理機製和運行模式。

  (三)注重凝練發展方向。各中心要繼續密切關(guan) 注我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大需求,緊緊圍繞正在實施的五大國家發展戰略,凝練發展方向,開展有組織創新,持續為(wei) 我省經濟轉型、產(chan) 業(ye) 升級提供支撐。

  (四)科學製定發展規劃。各牽頭高校要在總結成績、剖析運行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多方論證,研究製定中心第二期發展規劃,並把中心形成的機製體(ti) 製創新推廣到高校的工作中去,推動高校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

  附件:第二批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驗收結果.docx

  河南省教育廳 河南省財政廳

  2017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