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河南省中國文學研究綜述
範紅娟
2014年,河南省中國文學研究者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不斷提高學習(xi) 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了不少亮點;在其學術研究中,圍繞學科領域深人研究、繼往開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揮學科特長和地域特色,突破學科壁壘和時序限製,不斷發掘新的選題,選取新的研究角度,構建新的話語體(ti) 係,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編寫(xie) 著作40餘(yu) 部,主持、參與(yu) 各類課題400餘(yu) 項。
2014年度河南省的中國文學研究獲得了較為(wei) 穩定的發展,在保持自身優(you) 勢的同時,也做出了不少調整。在時間上,現當代文學研究和古近代文學研究齊頭並進;在體(ti) 裁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研究均有新成果推出;在研究角度上,文獻、文本、文體(ti) 研究進一步深人;在研究視野上,更加注重文學研究和曆史研究、民俗研究、哲學研究的勾連和互釋;取得了較為(wei) 豐(feng) 碩的成果。
一、古近代文學研究
1.概況
在古近代文學研究領域裏,詩歌一直是研究重鎮,這與(yu) 中國古代的文學傳(chuan) 統有關(guan) —詩歌為(wei) 代表的抒情文學不僅(jin) 曆史悠長,且在文壇的地位也至高無上。2014年河南省古近代文學研究的大量成果也集中在詩歌上,如《詩經》研究方麵,史冷歌《
2014年河南學界在詞學研究方麵收獲頗豐(feng) 。從(cong) 詞學理論到詞作本體(ti) ,均有佳作。陳麗(li) 麗(li) 的宋詞研究以小見大,《從(cong) 登臨(lin) 意象看兩(liang) 宋詞風演變》以登臨(lin) 這一中國傳(chuan) 統文學中的主題人手,觀照兩(liang) 宋詞風的轉變,指出:縱觀宋詞登臨(lin) 之作,南渡前後所傳(chuan) 達出的格調、風貌大不相同。北宋詞人抒發的多為(wei) 豔情、柔情,以相思、思鄉(xiang) 為(wei) 主;南宋登臨(lin) 詞所包含的內(nei) 容更為(wei) 豐(feng) 富,除了傳(chuan) 統柔情外,家國情懷、壯誌逸興(xing) 亦很常見。從(cong) 描繪景象上看,北宋詞人登高遠眺所關(guan) 注的多為(wei) 斜陽、草樹、飛雲(yun) 、歸雁等悠遠、陰柔之景;南宋則更多山河、關(guan) 塞等宏闊、雄渾之象。從(cong) 整體(ti) 格調上看,北宋涉及登臨(lin) 的詞作大多低婉淒迷,南宋則闊達浪漫。通過兩(liang) 宋登臨(lin) 詞的分析比較,尋繹出詞體(ti) 從(cong) 北宋到南宋的發展變化。《從(cong)
詩歌這一傳(chuan) 統文體(ti) 在近代的異變與(yu) 新變一直是近代文學研究關(guan) 注的重點。胡全章的《清末
古典文學中一直是詩文並舉(ju) ,2014年河南省學界同樣沒有忽視古典散文的研究。特別是2014年8月,8月15一18日,由中國文選學研究會(hui) 主辦,鄭州大學文學院和鄭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協辦的“文選學與(yu) 漢唐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鄭州大學召開,來自海內(nei) 外16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與(yu) 會(hui) 。會(hui) 議以“文選學”為(wei) 核心,分別以《文選學》史、《文選》作品研究、《文選》學與(yu) 漢唐史、《文選》編纂與(yu) 文體(ti) 研究、《文選》版本研究等為(wei) 主題,采用文學、史學、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先進方法和視角,對《文選》編撰理念、時代氛圍、文體(ti) 分類、版本差異、注文引文及作家作品解讀等問題進行了深人係統的研究。會(hui) 議上推出大量站位高、觀點新的學術成果。如關(guan) 於(yu) 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蕭統的《文選》的比較研究,從(cong) 文體(ti) 學的意義(yi) 上講,它們(men) 為(wei) 後世文學家和理論家的創作與(yu) 欣賞提供了藍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文藝思想:劉勰以文體(ti) 評論為(wei) 主,從(cong) 理論的高度對文學樣式進行總結;蕭統以選文為(wei) 主,以文代評。從(cong) 《文心雕龍》和《文選》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劉勰與(yu) 蕭統有著不同的選文標準和文藝思想。《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4年第11期刊發了《
宋元以後,小說戲曲等敘事文體(ti) 開始在文壇上與(yu) 傳(chuan) 統詩文文體(ti) 分庭抗禮,2014年河南學界也推出了不少有關(guan) 小說戲曲的研究成果。戲曲方麵,邊吳麗(li) 《明代儒士創作戲曲現象及其原因》考察了戲曲創作者群體(ti) 構成的變化,指出宋元時期戲曲作家是以民間藝人和下層文人為(wei) 主,而在明代儒士成為(wei) 戲曲創作的主體(ti) 。文章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包括:戲曲本身格調和藝術水平的提升,統治階層對戲曲教化作用的利用,儒學變革使儒士追求個(ge) 性自由解放等。除對戲曲史和戲曲文本的考察和解讀外,戲曲表演方麵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現,如許強《“旦”在元雜劇中的三層存在》就仔細考察了元雜劇中“旦”角的源流傳(chuan) 承關(guan) 係,指出“旦”由雜劇色“裝旦”演變而來,且在滑稽調笑的宋金雜劇伎藝化演出中為(wei) “或添一人”的角色類型。伴隨戲劇形態轉向搬演故事、裝扮人物,元雜劇中“旦”的地位得到提升,並在其擅變過程中,作為(wei) 雜劇色到角色的過渡,“旦”的形態發生著變化,體(ti) 現出三層不同的存在,即:主唱之正旦;其餘(yu) 外角之旦(兒(er) )、小旦、老旦、外旦。使元雜劇之“旦”處於(yu) 雜劇色、角色及人物類型滲透混溶的複雜狀態。小說方麵,陳鵬《論中國古代驕體(ti) 小說的文體(ti) 互參與(yu) 敘事特征》從(cong) 文體(ti) 學和敘事學的角度考察中國古代驕體(ti) 小說,認為(wei) 中國古代小說從(cong) 唐傳(chuan) 奇開始便不斷地融合史傳(chuan) 、詩歌、辭賦等諸多文體(ti) ,從(cong) 而形成了“文備眾(zhong) 體(ti) ”的民族特色。驕文與(yu) 小說相互滲透,便形成了一種以對偶句式為(wei) 主、注重用典、藻飾、聲律的文言小說類型,即驕體(ti) 小說。中國古代驕體(ti) 小說情致婉約、搖曳生姿、氣韻曼妙;與(yu) 散體(ti) 文言小說相比,驕體(ti) 小說在景致描寫(xie) 上也盡顯神韻,呈現出獨特的審美風格。然而,驕體(ti) 小說在敘事上卻存在先天劣勢,它們(men) 注重鋪排場景和抒發情誌,以求延緩或中斷讀者的閱讀進程,使其流連於(yu) 驕體(ti) 所營造的審美共時性空間之中。所以,在對中國古代驕體(ti) 小說進行規範衡量與(yu) 價(jia) 值判斷時,應充分認知該文體(ti) 的審美特征與(yu) 敘事風格,唯此才能推動中國古代小說的藝術研究與(yu) 理論建構。劉永華《
2.特點
綜觀2014年河南省中國文學研究的諸多成果,基本呈現以下三個(ge) 方麵的特色:
首先是地域色彩的濃厚,立足於(yu) “河南”的研究不再局限於(yu) 河南作家和河南作品,而更加關(guan) 注河南元素。如程民生就致力於(yu) 發掘明清小說中的河南元素,其《
其次是在曆時性研究上有所突破。文學史作為(wei) “史”的研究範疇,曆時性是其突出特征,但由於(yu) 斷代史的影響,文學史的研究常常出現因代而斷的現象,缺乏時代間的勾連和溝通。而文學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並不以朝代的劃分為(wei) 依歸。為(wei) 此,學者們(men) 常從(cong) 文學接受的角度出發,尋繹某一作家、作品或文學理論的跨時代影響,如孫達時《王士鎮對明清之際唐宋詞論的批評與(yu) 接受》指出王氏之前的詞論作者,影響較大的當屬明末雲(yun) 間一派。陳子龍刻意複古以革新,在詞學觀上主張溯本以求源,故而推崇南唐和北宋詞。但是雲(yun) 間派後學並未真切體(ti) 悟臥子的詞學內(nei) 涵和精神旨歸,從(cong) 而走上了蝙狹的詞論道路。王士鎮學詞法缽雲(yun) 間派,在詞論上對前代學人進行了矯枉過正的修正,提出並尊南、北兩(liang) 宋和婉約、豪放不分優(you) 劣的主張,這種和衷共濟的詞藝批評風尚在傳(chuan) 統文學體(ti) 裁發展至明末清初這一特殊時段所產(chan) 生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是值得大書(shu) 一筆的。周相錄《從(cong) 創作角度看清代至民初文人對元鎮詩歌的接受》指出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詩人元鎮詩歌接受史上一個(ge) 重要階段,在這大約300年的曆史中,出現了從(cong) 皇帝到遺民、從(cong) 少數民族到漢族的眾(zhong) 多喜愛元鎮詩歌的文人。從(cong) 接受方式看,有大量運用有關(guan) 元鎮之典、接續元鎮之詩作、效法元鎮之詩體(ti) 、追和元鎮之詩、反元鎮詩歌之意等多種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鎮詩歌的接受已全麵展開;從(cong) 接受時段上看,清代前期與(yu) 清代後期至民初,以明代遺民與(yu) 清代遺民為(wei) 主,而清代中期則以君臣唱和為(wei) 主。清代前期對元鎮詩歌的追和是較為(wei) 零星的、小規模的,而清代中期與(yu) 清代後期至民初兩(liang) 個(ge) 時期則是較大規模的。從(cong) 接受特點上看,清代文人對元鎮詩歌的學習(xi) 效仿以律詩為(wei) 主,以程式化組詩為(wei) 主,以和韻追和尤其是次韻追和為(wei) 主。雖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強調“神韻”、“性靈”等,但對元鎮詩歌的接受卻表明,詩歌藝術技巧的講究是他們(men) 創作中著意追求的一個(ge) 目標,他們(men) 學習(xi) 效仿元鎮詩歌的作品與(yu) 他們(men) 的理論主張存在著內(nei) 在的緊張。
第三是研究方法更為(wei) 豐(feng) 富多樣,除傳(chuan) 統的文學文獻的方法外,民俗學、曆史學、文化學甚至氣象學、生態學理論也被引人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使中國文學的本體(ti) 解讀和意義(yi) 生成更具有了多維度和多像度的特征。如彭恒禮的《蝗災與(yu) 戲劇》就從(cong) 戲曲學和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了明清時期的攘蝗戲劇,指出:古人應對蝗災除了人工撲殺,鑲蝗演劇是主要方式之一,鑲蝗演劇不僅(jin) 豐(feng) 富和發展了清代地方戲,而且為(wei) 清中期的民間戲曲演出提供庇護,使得地方戲曲得以度過嚴(yan) 苛的禁戲階段,而且推動民間戲曲走向成熟,為(wei) 晚清戲曲繁榮創造條件。這就將戲曲史、民俗史研究與(yu) 曆史學、地理學、生物學研究有了溝通和聯合,打一大了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豐(feng) 富了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又如王星光、張強的《生態環境視野下的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河南的中國文學研究出現了一些學術史成果,學術史的整理對研究者對本學科的了解熟悉程度、學術動態的把握、理論的嫻熟程度以及相關(guan) 的史論史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全章《百年來詩界革命研究的曆史回顧與(yu) 展望》是其中比較優(you) 秀的成果。文章對20世紀以來百餘(yu) 年有關(guan) 詩界革命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並指出:梁啟超發起的詩界革命運動,不僅(jin) 反映了進步而重大的時代內(nei) 容,而且以理論和創作方麵的大膽探索與(yu) 實驗,直接影響著20世紀中國詩歌變革的曆史走向,構成了中國詩歌由傳(chuan) 統走向現代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然而,迄今的史料建設嚴(yan) 重滯後,研究現狀甚為(wei) 薄弱。現有研究成果或以粗線條勾勒、理論總結與(yu) 定性為(wei) 主,或以幾個(ge) 代表詩人與(yu) 陣地的個(ge) 案考察為(wei) 主;征引材料多以後人整理的文集為(wei) 主;喧騰一時的詩界革命留給人們(men) 的印象似乎仍是梁氏幾句理論綱領及三五個(ge) 代表詩人與(yu) 報刊陣地,其共時性的複雜形態和曆時性的整體(ti) 麵貌依然不甚清晰。這種忽視原始報刊史料、見木不見林的研究現狀,導致許多基本史實仍未摸清,一些重要問題仍無定論。從(cong) 原始報刊史料的勘探出發,重繪詩界革命運動的地理曆史版圖,揭示其多聲複義(yi) 的駁雜形態,是將這一研究領域引向客觀、全麵和深人的基本途徑與(yu) 有效方法。杜學霞《從(cong) 杜甫研究看現代唐詩研究的三種範式》則把陳寅格、聞一多、錢鍾書(shu) 三位學者對杜甫研究的範式進行了統一整理,並指出其各自優(you) 劣和對杜甫研究的貢獻和價(jia) 值:三位先生站在各自不同的文化立場上,依據各自不同的文化修養(yang) ,為(wei) 唐詩研究的現代化轉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相對於(yu) 古代的唐詩研究隻重視考據或者隻重視文獻整理或者隻重視點評等零碎的、缺乏係統性的研究,他們(men) 都在有意識地創立一種唐詩研究的新範式,所以,他們(men) 的研究都是對唐詩研究的豐(feng) 富和發展。更有價(jia) 值的是,作者談到了三種範式對今天唐詩研究的啟示:唐詩研究必須堅持文學的民族性立場;堅持唐詩研究的科學性,重視邏輯的嚴(yan) 密、論據、推理等方法;堅持與(yu) 西方文化的對話與(yu) 融合。這對當代的唐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二、現當代文學研究
1.概況
2014年,我省的現當代文學研究成果頗豐(feng) 。在文學史料的開掘方麵,取得了驕人成績。研究朝著縱深方向延伸,引發了對於(yu) 文學現象的深化認知、文學史的再闡釋等麵向的思考,凸顯了史料發現的價(jia) 值意義(yi) 。劉進才的《從(cong) 無聲的文字到有聲的國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cong) 刊》2014年11期),以五四之後的幾篇演講詞實例,考察了演說和國語相互促進、互動共生的內(nei) 在關(guan) 聯。認為(wei) 演講的崛起打一大了國語的傳(chuan) 播,國語的成熟也不斷推動演講的普遍、深人和提高。劉進才的另一篇《文言白話之爭(zheng) 下的文化隱喻—關(guan) 於(yu)
關(guan) 於(yu) 文學史觀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現當代文學研究持久的話題。可以說是自文學史書(shu) 寫(xie) 發端以來,每一個(ge) 研究者都難以避開的內(nei) 容。此方麵的論文通由對曾經的文學史觀的評析,提出了尊重文學自身特性的見解等看法。如河南師範大學趙黎波的《“審美的”、“個(ge) 人的”:新的美學原則的確立及其影響—“重寫(xie) 文學史”思潮文學觀念再探討》(《小說評論》2014年9月),探討了80年代“重寫(xie) 文學史”提出的“審美性”對現代文學學科發展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並進而論及這一原則在闡釋文學史時出現的“偏頗”,從(cong) 而得出來應避免使用“文學性、政治性”、“審美性、功利性”二元標準來敘寫(xie) 文學史。鄭州大學傅修海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觀的革命興(xing) 起與(yu) 反思》(《文藝研究》,2014年第11期),認為(wei) 瞿秋白為(wei) 中國文學史寫(xie) 作留下了兩(liang) 個(ge) 傳(chuan) 統,一是文學社會(hui) 曆史批評傳(chuan) 統,一是文學史的革命“整理”傳(chuan) 統。並認為(wei) 許多經典著作仍然徘徊著這一思路,而且成為(wei) 一種凝固的經典範式,瞿秋白的曆史貢獻有著相當的曆史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而他的另一篇文章《新的文學史敘述的原則興(xing) 起》(《南方文壇》2014年第12期),是對新的文學史敘述原則的探討。文章緣起於(yu) 劉再複、林崗的《罪與(yu) 文學》的再版,提出來該書(shu) 試圖引用“罪”這一概念來討論現代中國文學問題,從(cong) 而為(wei) 其獨到的演說創設一個(ge) 自洽的標準—文學與(yu) 靈魂的自救,通過懺悔意識這一個(ge) 切人口,對文學的本性,文學的自由和責任,基於(yu) 文學的世俗存在樣態而取其視超越視角。作者認為(wei) 《罪與(yu) 文學》從(cong) 文學與(yu) 個(ge) 體(ti) 靈魂的論辯角度,帶來的是文學史觀的解放,意味著新的文學史觀的興(xing) 起。也必將對今後的文學史敘寫(xie) 產(chan) 生深遠的意義(yi) 和影響。
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期文學思潮呈現出複雜紛呈的景象,先鋒小說、新曆史主義(yi) 、新寫(xie) 實主義(yi) 等文學流派風起雲(yun) 湧,對文學現象的闡釋歸納,為(wei) 我們(men) 學習(xi) 理解新時期文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關(guan) 於(yu) 當代文學思潮的研究有郝魁鋒的《20世紀90年代文學期刊與(yu) 先鋒小說的發展轉型》(《河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以及《論1990年代後先鋒小說的發展趨向》(《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4年第2期)。文章論述了1990年代先鋒文學發展趨向。將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與(yu) 九十年代後轉型的先鋒小說及晚生代創作看作一場持續更新的先鋒派運動,呈現出了先鋒小說創作潮流在九十年代後的流變曆程:首先是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倚重,即在創作中國將屬於(yu) 中國的“民族性”和“本土性”融合進來,以個(ge) 人化的敘事立場和欲望化的表達方式實踐了“先鋒即自由”的理念。李建立的《轉折時期的文學生活—
鄭州大學樊洛平教授在港台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方麵成果豐(feng) 碩,著作有:《海峽兩(liang) 岸女性小說的曆史流脈與(yu) 創作比較》(與(yu) 王萌合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世界華文文學教程(與(yu) 彭燕彬、韓愛平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發表的論文有《從(cong) 蔡素芬
另外,當代文學研究還結出了當代城市文學的研究成果,由鄭州大學林虹,劉宏誌(與(yu) 張鴻聲合著)主編的《城市現代性的另一種表述:中國當代城市題材文學研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著作將城市想象作為(wei) 研究的重要策略,探尋人們(men) 賦予城市文本之中的文化訴求。值得一提的是論著對於(yu) 幾乎不被納人研究視野的領域,如上世紀50年代一70年代的城市小說進行了係統的整理研究,並得出了獨到的觀點:當代城市題材文學突出了國家意義(yi) 上的公共性、組織社會(hui) 等大工業(ye) 邏輯等特性,在文體(ti) 上造成了特殊的形態,文學的個(ge) 人性、地域性極弱,整體(ti) 上屬於(yu) 國家風格。該書(shu) 成為(wei) 最先係統研究城市題材小說的專(zhuan) 著之一,應會(hui) 給此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2.特點
綜觀2014年河南省中國文學研究的諸多成果,基本呈現以下三個(ge) 方麵的特色:
首先,總體(ti) 來看,我省現當代文學的研究體(ti) 現了全麵關(guan) 注、重點突出的特點。研究領域涉獵廣泛,小說、詩歌、戲劇、影視文學以及文學思潮、文學史觀的研究蔚為(wei) 大觀。除了上述提及的研究成果,潘磊的《論賈樟柯電影的底層敘事》關(guan) 涉影視文學地帶,文章認為(wei) 賈樟柯將底層視為(wei) 平等的主體(ti) ,去關(guan) 注他們(men) 的精神需求和複雜多樣的心靈世界,力圖還原其生存的本真狀態,顯示了其獨異的電影敘事風格。文學熱點、重點依然是學界關(guan) 注的目標重心。圍繞此方麵的研究持續不斷,現代文學研究方麵,關(guan) 及現代文學經典作家和解放區文學的論文有河南師範大學郭運恒的《論巴金小說
其次,重視史料發掘成為(wei) 現代文學研究的突出特色。以史為(wei) 據、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能夠帶來重要文學作品的出土麵世,浮出水麵。如劉濤的《胡風的一篇佚文》(《現代中國文化與(yu) 文學》2014年第3輯;《鄭振鐸1930年代在上海的一次演講》,《魯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3期),彰顯了報刊史料副刊對於(yu) 作家佚文的發掘的重要性。而很多情形下,文學史料的發掘之於(yu) 文學思潮直至文學史的研究闡釋都有著獨到而特殊的意義(yi) 。如鄭州師範學院尹詩的《文明戲改良與(yu) 海派話劇的產(chan) 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cong) 刊》,2014年第11期) ; 《1940年代海派話劇的璀璨綻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cong) 刊》,2014年第12期)兩(liang) 篇文章便是從(cong) 海派話劇的史料中延伸出了其史學意義(yi) ,革新了中國現代話劇史的已有觀念甚至偏見。通常學界認為(wei) 文明戲自1928年之後就沒落了,而作者卻從(cong) 1928年之後的文明戲人手,追蹤了其改良蹤跡,具體(ti) 觀點是:海派話劇的雛形即是有劇本的改良文明戲,具備劇本一市民一通俗三元素的才是海派話劇,這樣便將文明戲放在整個(ge) 話劇曆史的脈絡上去考察它的地位和影響,不僅(jin) 弄清楚了海派話劇的“前世今生”,還對文明戲和海派話劇的傳(chuan) 承改良進行了開創性的梳理。《1940年代海派話劇的璀璨綻放》,展現的是作者發掘整理出來的近300部海派話劇,這些劇作絕大部分都被長期忽視慢待,文章對海派話劇的三種主要類型即現實劇、曆史劇、改編劇分別論述,從(cong) 其思想內(nei) 容、藝術特征等方麵加以歸納整理。現實劇裏“鴛鴦蝴蝶派”風格的劇目流行,曆史劇有對“複古化和音樂(le) 化”的追求,改編劇使用人鄉(xiang) 隨俗的“本土化”方法等都是海派話劇獨有的特征。但都以鮮明的通俗性,好看有嚎頭,講究舞台音響美工的現代技術性而迥異於(yu) 當時的其他話劇。文末附錄部分的海派話劇劇目,也有一定的學術價(jia) 值。兩(liang) 篇文章全景觀觀照了1940年代的上海話劇,對於(yu) 中國話劇史的全麵勾勒和現代文學的深人研究,是有學術開拓意義(yi) 的。在解放區話劇、國統區話劇之外,展現了1940年代上海話劇的客觀存在,並且在海派小說、海派散文之外,以海派話劇填充了海派文學的全貌。
第三,當代文學研究還凸顯了濃鬱的地域特色。針對河南作家、作品的研究層出不窮。“中原作家群”作為(wei) 地域特色明顯的創作群體(ti) ,早已引起了我省乃至全國當代文學研究者的關(guan) 注和重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1月29日,由鄭州師範學院中原作家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hui)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館共同舉(ju) 辦的“首屆中原論壇啟動儀(yi) 式暨周大新創作學術研討會(hui) ”在鄭州舉(ju) 行,是近年來國內(nei) 學界較大規模、較高水平的一次學術研討會(hui) ,會(hui) 議對周大新以及中原作家群的文學創作進行了深人探討和研究。來自首都師範大學的張誌忠教授認為(wei) 周大新的作品有寫(xie) 實、有超越,具有詩的意蘊和哲思。陳曉明認為(wei) 其在文化性格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上構成了辯證關(guan) 係,並且以女性塑造和父子關(guan) 係的書(shu) 寫(xie) 呈現了中原特色。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提出應以新時期文學的參照視野來觀察作者開啟的新的精神空間,還對周大新創作中的人性書(shu) 寫(xie) 、現實主義(yi) 的創作方法等進行了探討評論。文學豫軍(jun) 的後起之秀—來自許昌的青年作家計文君,周口淮陽縣作家墨白都是省內(nei) 學界關(guan) 注的對象,《孤獨的成長與(yu) 艱難的“破繭”—淺析計文君的
(範紅娟係鄭州師範學院傳(chuan) 播學院院長、教授,河南省第七屆青年社科專(zhuan)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