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河南省中國史研究綜述

2015年河南社會(hui) 科學年鑒  2016-06-02

  2014年度河南省中國史研究綜述 

    戴龐海 張藝凡 黃昌豔

  2014年河南中國史研究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現從(cong) 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國近現代史、曆史地理學、曆史文獻學、科技史、思想史、專(zhuan) 著等十二個(ge) 方麵分述如下。〕

  一、先秦史

  李玲玲《論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傳(chuan) 播與(yu) 融合—以炎黃傳(chuan) 說及其考古佐證為(wei) 例》(《黃河黃土黃種人》,2014年22期),論述了炎黃傳(chuan) 說顯示的早期人類文化傳(chuan) 播與(yu) 融合、炎黃時**古資料顯示的文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傳(chuan) 播融合的途徑與(yu) 特點。她的《從(cong) 早期族群交流看大禹傳(chuan) 說多地發生的史實依據》(《中州學刊》2014年10期)在總結其他學者對大禹傳(chuan) 說多地發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guan) 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提出自己對大禹傳(chuan) 說多地發生這一問題的看法。

  齊航福《從(cong) 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婦女社會(hui) 地位》(《州學刊》014年12期)認為(wei) 與(yu) 後世相比,商代婦女的社會(hui) 地位確實是較高的,在社會(hui) 生活的許多領域,女性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陳隆文、張燦《地理環境與(yu) 中國最早城址的選擇—鄭州仰韶西山古城為(wei) 例》(《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1期)論述了中原地區以其優(you) 越的地理環境為(wei) 西山古城的城址選擇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

  王星光《大禹治水與(yu) 早期農(nong) 業(ye) 發展略論》(《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2期)從(cong) 環境史的視角考察了大禹治水與(yu) 早期農(nong) 業(ye) 發展。

  田成方《試論楚國封邑製的起源及其特點》(《殷都學刊》2014年02期)探討了楚國封邑製的起源及其特點。

  陳娜、吳楠《論遊俠(xia) 活動與(yu) 先秦經濟文化發展》(《現代商貿工業(ye) 》2014年18期)論述了先秦時期經濟的發展狀況、趙氏孤兒(er) 事件體(ti) 現的先秦遊俠(xia) 精神、遊俠(xia) 精神在先秦時期的其他表現。

  趙炳清《楚人受封與(yu) “周公奔楚”關(guan) 係之考辨》(《河南大學學報》2014年06期)提出楚人的受封,其原因除楚先祖勤勞王事的功績之外,也與(yu) 周公奔楚在楚地受到楚人的禮遇有關(guan) 。

  楊小召《春秋時期晉、魯家臣比較研究》(《唐山學院學報》2014年05期)分析了春秋時期晉、魯家臣的共性和差異。

  李久昌《春秋秦晉河西之爭(zheng) 中的晴函古道戰事》(《三門峽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4期)論述了晴函天險及晴函古道在春秋秦晉“河西之爭(zheng) ”中的作用。

  金榮權《周代番國青銅器及其曆史地理論考》(《華夏考古》2014年02期)以史料記載為(wei) 基礎,結合出土文物,對番的族源、地理和曆史等進行全麵梳理。

  李金玉《兩(liang) 周時期的水資源狀況探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4年02期)根據文獻記載論述了兩(liang) 周時期的川澤及其分布、兩(liang) 周時期的河流狀況、兩(liang) 周時期的水量和水質。

  李金玉《論周代氣候變遷及對社會(hui) 的影響》(《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4期)認為(wei) 從(cong) 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周代的氣候經曆了一次巨大的變遷,這種變遷不僅(jin) 深深地影響自然界動植物的分布變化,同時也深深影響了當時社會(hui) 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日常生活,甚至對當時的政治社會(hui) 穩定、民族變遷及民族關(guan) 係的發展變化也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

  朱鳳祥《周代宋國君主考略》(《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10期)通過資料梳理,稽考周代宋國君主史實。〕

  二、秦漢史

  張燕蕊的《2013年秦漢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4年04期)從(cong) 政治史、經濟史、社會(hui) 史、思想文化史、邊疆史、西域史、民族史、中外交流史、曆史地理、環境史、農(nong) 史、考古及出土文獻研究7個(ge) 方麵係統論述了2013年秦漢史研究的情況,統計工具書(shu) 約70部,公開發表論文600篇。內(nei) 容詳實、豐(feng) 富。

  郭俊然的《出土資料所見的地方農(nong) 官考論》(《邯鄲學院學報》2014年03期),記錄了漢代地方農(nong) 官,中央派駐地方的農(nong) 官,填補了漢代農(nong) 官認識的空缺。《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侯國官製:以東(dong) 漢郡屬侯國為(wei) 中心》(《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2期),記錄了漢代侯國的13個(ge) 職官內(nei) 容。《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軍(jun) 官考論》(《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4年01期),則從(cong) 出土的印章、封泥、簡犢等資料中發現了漢代的千人、司馬等軍(jun) 事職官的內(nei) 容,對認識完整的漢代軍(jun) 事職官係統有積極作用。《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散吏考論》(《克拉瑪依學刊》2014年04期),結合出土文獻和傳(chuan) 世文獻,認為(wei) 漢代有8種散佚官,廣泛分布於(yu) 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機構中。《出土資料所見的西漢王國職官雜考》(《麗(li) 水學院學報》2014年03期)統計了漢代王國的祭祀官,畜牧官,王國的政務官,王國宮廷事務官,可以補充史閥,學術價(jia) 值高。《出土資料所見的新莽及東(dong) 漢將軍(jun) 幕府職官》(《河西學院學報》2014年06期)記錄了新莽及東(dong) 漢時期將軍(jun) 幕府職官的內(nei) 容,對完整地認識漢代軍(jun) 事官製有重要學術價(jia) 值。《出土資料所見新莽中央職官考》(《昆明學院學報》2014年04期),記述了新莽中央官製有23種之多,多由西漢官製易名而成。《漢代地方武官考》(《晉中學院學報》2014年06期)作者整理了出土文獻中新出現的10種漢代地方武職職官,補充漢代官製內(nei) 容的缺失。《漢代國家統治機構中的“司馬”》(《宜賓學院學報》2014年11期),記述了漢代官僚係統的司馬職官,對帝國統治秩序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呈現出數量增加,職權範圍或種類日漸打一大和地位緩慢下降的變化。《論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少數民族職官》(《三峽大學學報》2014年04期)一文中,作者發現:非匈奴的少數民族職官其基本職官體(ti) 係皆為(wei) :君、侯、千長、百長、小長,各少數民族大同小異。《漢代郵騷職官考:以出土資料為(wei) 中心》(《五邑大學學報》2014年01期),分五類介紹了漢代的郵騷職官,有助於(yu) 完整的了解漢代郵騷組織的建置。

  此外,他還寫(xie) 了《漢代的集市管理職官》(《晉城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5期),展現漢代地方有一套完整的職官體(ti) 係,即市令(長)、市y、市椽等,履行職責,促進了漢代集市貿易的繁榮。《漢代的集市貿易》(《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3期)記述了漢代集市,同時也反映了漢代集市貿易的繁榮和漢代“重農(nong) 抑商”理念對貿易的阻礙。《漢代民間組織單的內(nei) 部組織建製》(《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2期),漢代民間組織單的內(nei) 部建製為(wei) 四級行政管理體(ti) 製:祭尊、三老;主疏;是長史、尉;廚護平政、司平等。

  李曉燕的《從(cong) 律令看漢代對孝文化的推崇》(《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漢代通過頒行詔令和法律,舉(ju) 孝廉人仕,頒布養(yang) 老令,推動《孝經》傳(chuan) 播等手段,架構起官府、社會(hui) 、家庭三者相扣的養(yang) 老、尊老體(ti) 係。形成了尊老、敬老的典型政治和社會(hui) 特征。

  於(yu) 淩、李曉燕《論秦漢時期的“明法”選任》(《中州學刊》2014年03期)認為(wei) 秦漢時期的“明法”為(wei) 標準的選舉(ju) 、任官製度,將法律人才的培養(yang) 與(yu) 選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統治秩序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吳濤的《東(dong) 漢

  楊繼剛《漢鴻都門學地理位置與(yu) 政治鬥爭(zheng) 考論》(《暨南學報》2014年02期)通過文獻考訂,確定鴻都門的位置應當在洛陽南宮之中,鴻都門學的選址與(yu) 漢末政治鬥爭(zheng) 形勢密切相關(guan) 。

  徐蕊、劉芳《對漢代服飾的再認識》(《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05期),站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古代服飾發展史的角度上,從(cong) 政治、經濟、思想等七個(ge) 方麵的因素進行了深人的的宏觀研究,認為(wei) 漢代服飾存在兩(liang) 對矛盾,存在“正統”與(yu) “世俗”兩(liang) 個(ge) 係統。

  楊麗(li) 《兩(liang) 漢時期中原地區瘟疫研究》(《中州學刊》2014年第02期)詳細論述了漢代中原地區瘟疫的基本概況,分析了瘟疫流行原因,瘟疫對中原地區社會(hui) 的消極影響,以及瘟疫的社會(hui) 救治措施。《西漢時期並州北部四郡糧食供給研究》(《江漢論壇》2014年08期)論述了西漢時期,並州北部四郡的糧食主要依靠內(nei) 地轉運和屯種等多種途徑,轉運輸送至邊郡,保證了邊防將士的糧食供應,對維護西漢北部邊境的安寧起到了重要作用。

  蘆敏《人口增長與(yu) 漢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新趨勢》(《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3期)作者由漢初大量勞動力回歸土地,產(chan) 生了生產(chan) 的發展和人口壓力雙重作用。論證了由此產(chan) 生的農(nong) 業(ye) 由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向勞動力密集型的精耕農(nong) 業(ye) 發展,從(cong) 單一的生產(chan) 方式轉向多樣化經營的趨勢。〕

  三、魏晉南北朝史

  陳開穎的《北魏帝後禮佛儀(yi) 仗規製及場景複原推想:以鞏縣第1窟為(wei) 中心的考察》(《敦煌研究》2014年05期)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以及對石窟的考察,基本上確定了北魏帝後禮佛儀(yi) 仗規製“後繞式”。《北魏中原文化思維戰略》(《中州學刊》2014年10期)則認為(wei) 北魏通過“血緣關(guan) 係的攀附”到“地理空間的占有”,再到“曆史文化的繼承”三大策略,成為(wei) 少數民族人主華夏的文化思維戰略模式。

  劉戰的《曹休墓與(yu) 曹休之死》(《中原文物》2014年第6期)記述了在洛陽孟津發現並清理了曹魏名將曹休之墓的情況,評價(jia) 了該墓葬發掘對認識曹魏時期墓葬製度的重要作用。

  高二旺的《從(cong)

  任崇嶽、赫德川《兩(liang) 晉時期的陳郡陽夏謝氏家族》(《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5期)論述了謝氏家族的興(xing) 起、繁盛、衰落史,分析了謝氏家族之所以蜚聲史簡的諸多原因。

  洪衛中的《後三國時期北朝政府對北遷南士的策略與(yu) 態度》(《文藝評論》2014年12期)講述了南北朝後期,北朝政府對北遷南士采取政治利益下的分層對待、嚴(yan) 厲控製的策略與(yu) 一定程度上的輕鄙態度。其《政權變遷下的梁末北遷士人羈旅心態淺析》(《濟南大學學報》2014年03期)認為(wei) ,梁末政權變遷造成當時大批百姓和貴族士人的北遷,分析了這些北遷士人長期存在著羈旅心態的原因,這種羈旅心態不可避免地改變著人們(men) 的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

  王莉娜《論弘農(nong) 楊氏與(yu) 穎川荀氏發展的共同特點》(《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7期)對興(xing) 盛於(yu) 西晉時期著名的兩(liang) 個(ge) 士族進行研究,發現兩(liang) 家發展軌跡的共同規律:以經學起家,兩(liang) 家子弟均保持士大夫的清廉品行,不畏強權。

  張小穩《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魏晉南北朝婚姻倫(lun) 理的一個(ge) 維度》(《倫(lun) 理學研究》2014年02期)從(cong) 女性在婚姻倫(lun) 理上的自我意識覺醒講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婚姻家庭地位、觀念的一些表現,並分析了原因。

  張宏慧《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民間慈善救助探析》(《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01期)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開展了多種慈善救助活動,客觀上對穩定社會(hui) 秩序,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劉春香《三國孫吳時期的社會(hui) 福利保障探析》(《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03期)認為(wei) ,三國孫吳政權推行了一些安民和惠民福利措施,在其統治區內(nei) 主要是以政府為(wei) 主及官民結合的方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hui) 福利探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01期)敘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hui) 福利政策的概況,盡管這些措施有局限,但起到緩和社會(hui) 矛盾的積極作用。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娛樂(le) 文化》(《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4期)則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娛樂(le) 文化活動的內(nei) 容,開展了飲食與(yu) 休閑結合的生活方式,對後世影響深遠。

  李玉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蘭(lan) 台世界》2014年09期)從(cong) 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庭教育興(xing) 盛的原因,主要內(nei) 容,特點,影響等方麵人手,肯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和文化傳(chuan) 播方麵的積極作用。

  四、隋唐五代史

  張善慶的《

  段佳薇、杜開立《論唐、五代時期陶瓷手工業(ye) 的成就及瓷器外銷》(《新鄉(xiang) 學院學報》2014年09期)論述了唐、五代時期我國陶瓷手工業(ye) 蓬勃發展的情況,以及瓷器外銷便利條件:唐代自身的發展,交通運輸業(ye) 的發達,對外交流的空前頻繁。

  劉玉娥《洛水、洛水石與(yu) 武周政權》(《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4期)記述了武則天以洛水出石作為(wei) 改朝換代的理論根據,改洛陽為(wei) 都城,建立武周政權。

  劉樸兵《略論西夏飲食文化》(《西夏研究》2014年02期)詳細介紹了西夏境內(nei) 飲食文化多民族多樣性特點,西夏的食物原料、主副食烹飪方法,飲食器具,材質,西夏的宮廷飲食,以及中期以後,官僚貴族與(yu) 普通百姓的飲食差異。

  徐秀玲《嫻氏高昌國時期雇價(jia) 問題探討:兼論高昌寺院銀錢的使用情況》(《曆史教學》2014年07期)通過契約文書(shu) 來論證農(nong) 業(ye) 領域、畜牧業(ye) 或其他領域裏的雇價(jia) 情況,兼論高昌寺院銀錢的使用情況,得出寺院的生產(chan) 生活還處於(yu)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的觀點。《唐前期西州雇人代役研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04期)詳細論述了雇人代役契約的基本內(nei) 容及格式,烽戍及雇傭(yong) 雙方身份,雇價(jia) 的特點及購買(mai) 力,替役人的義(yi) 務,分析了唐代雇人代役契約出現的原因,指出雇人代役製度的積極作用。

  楊憲民《唐朝的婚姻法律製度研究》(《蘭(lan) 台世界》2014年03期)通過研究分析唐朝的婚姻法律的原則、結婚和離婚的條件,發現《唐律》的有關(guan) 婚姻法律的製度其技巧是空前的,一些法律規定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yi) 。

  李梁《唐朝鹽政改革下的河東(dong) 解鹽》(《赤峰學院學報》2014年01期)講述了唐朝唐朝廷對解池的管理,唐中後期鹽政改革對河東(dong) 解鹽的影響,增加了財政收人,有啟示意義(yi) 。

  王豔玲《唐代茶文學繁盛原因考略》(《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5期)介紹了唐代茶文學盛況,從(cong) 內(nei) 部和外部分析了唐代茶文學繁榮原因,茶文化對士人精神的影響。

  付先召《唐宣武鎮轄區變動及其原因探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8期)先統計了宣武鎮治所及轄區變動情況,進而分析宣武鎮轄區變動的政治、軍(jun) 事原因:唐中央調整方鎮轄區是為(wei) 了控製方鎮。

  五、宋元史

  梁建國的《2013年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4年03期)從(cong) 政治史、經濟史、社會(hui) 史、文化史4個(ge) 方麵係統論述了2013年大陸宋史研究的情況,還收錄了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統計論文集和專(zhuan) 著約50部,論文600篇等豐(feng) 碩成果。

  祁深雲(yun) 的《北宋開封府赤轟知縣任職資格研究:以知縣的出身、寄祿官及遷人前任職為(wei) 主》論述了北宋開封府赤轟知縣任職資格,出身以進士為(wei) 主;寄祿官以京朝官為(wei) 主;遷人前任職多為(wei) 近轟或西北二邊及經濟發達地區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還論述了元豐(feng) 改製對赤轟知縣任職資格的影響。祁深雲(yun) 、齊丹鋒的《北宋開封府赤轟縣主簿任職資格與(yu) 遷轉途徑考述》(《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4期),詳細介紹了北宋開封府赤轟縣的主簿的人選出身、官階資序、曆任資質、遷轉途徑,強調人選人員的從(cong) 政經曆和業(ye) 務能力等務實性方麵的特質。這兩(liang) 篇都肯定了這些政策對赤轟縣的治理和穩定起到的作用。

  王豔《宋代賜第問題研究》(《西夏研究》2014年04期)討論了宋代賜第的對象,產(chan) 權問題複雜,同時帶來了消極影響,在王朝中後期引發了較嚴(yan) 重的社會(hui) 問題。《宋代告賞立法探析》(《中州學刊》2014年05期)介紹了宋代舉(ju) 告賞賜領域的打一展,論述了舉(ju) 告賞賜對宋代社會(hui) 的影響:宋朝告賞法的推行在穩定社會(hui) 秩序、保障民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等方麵上起著積極作用,但是也導致了社會(hui) 風氣的敗壞。

  王豔的《舉(ju) 告獎勵:宋朝對職務犯罪的抑製措施》(《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04期)詳述了宋朝舉(ju) 告獎勵這一措施施行的職務犯罪領域,以及這種製度產(chan) 生的積極和消極兩(liang) 方麵的作用。

  邢琳《宋代縣級官員問責製》(《中州學刊》2014年07期)詳細介紹了宋代縣級官員問責製的基本內(nei) 容,分析了宋代縣級官員問責製的特征。宋代問責製對提高監察效能具有重要意義(yi) 。

  馬曉燕《試論宋代對不孝行為(wei) 的懲處》(中州學刊》2014年10期)介紹了宋代不孝行為(wei) 的類型,懲處法令,靈活的懲處方式,肯定了這些懲處方式維護社會(hui) 倫(lun) 理秩序的重要作用。《宋代致仕官員棒祿製度述論》(《鄭州航空工業(ye) 管理學院學報》2014年06期)介紹了宋代致仕官員的棒祿待遇及其變遷,棒祿的發放及其弊端,基本作用,肯定了其對致仕官員的養(yang) 老生活和宋文化的繁榮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惠鵬飛《尊崇之“名”到專(zhuan) 權之“實”:宋代平章軍(jun) 國(重)事製度考述》一文(河南大學學報,2014年02期),通過對宋代平章軍(jun) 國(重)事的序位、別稱與(yu) 職權,官員拜罷的論述,可以看出宋代的平章軍(jun) 國(重)事同宰相關(guan) 係密切。該製度經曆了由“名”到“實”的過程。《宋代吏部尚書(shu) 的種類與(yu) 職掌》(開封大學學報》2014年02期)詳細列了宋代吏部尚書(shu) 大致分類,吏部尚書(shu) 在元豐(feng) 改製前、改製後的職掌,對吏部尚書(shu) 職掌作了具體(ti) 而全麵的論述。《宋代吏部尚書(shu) 致仕研究》(鄭州輕工業(ye) 學院學報,2014年04期)論述了宋代吏部尚書(shu) 致仕的情況,致仕比例不高,特征:宋代吏部尚書(shu) 的致仕官品階是比較高,待遇較為(wei) 優(you) 厚。和張彥曉合作的《宋代吏部尚書(shu) 遷出官研究》(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03期)介紹了宋代吏部尚書(shu) 遷出官,元豐(feng) 改製前大多處於(yu) 上升狀態。元豐(feng) 改製後吏部尚書(shu) 遷出官以執政官和地方官為(wei) 主,在升遷上有所不同。

  王麗(li) 《“文德治世”:宋代獻文召試製度考述》(《河南大學學報》2014年02期)闡釋了宋代獻文召試製度的內(nei) 容、形式、對象、製度環境、優(you) 劣評價(jia) 、發展演變直至消失的曆程等內(nei) 容,指出這種製度是特定時期君主特權與(yu) 官僚特權相結合的產(chan) 物,是宋代右文國策的體(ti) 現。

  田誌光的《北宋通進銀台司在中樞決(jue) 策中的封駁權》(《史學集刊》2014年01期)記述了北宋通進銀台司封駁權的發展演變曆程,肯定了其在中樞政務決(jue) 策與(yu) 政令頒行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宋代大理寺諸職能論析》(《保定學院學報》2014年01期)論述了宋代大理寺的審判職能外,法治職能,為(wei) 進一步完善宋朝法治環境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程民生《宋代的監軍(jun) 》(《中州學刊》2014年01期)論述了宋代軍(jun) 隊監軍(jun) 係統的三個(ge) 類型,以及地方係統的監軍(jun) ,事實證明宋代監軍(jun) 製度是一項重要的軍(jun) 政製度,意義(yi) 重大。《宋代的氣象預報》(河北大學學報》2014年04期)詳細介紹了宋代三個(ge) 係統的氣象預報,一朝廷專(zhuan) 門的預報機構,二軍(jun) 隊及官員的預報,三民間的預報,為(wei) 朝政和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宋代禦藥院探秘》(《文史哲》2014年06期)從(cong) 宋代禦藥院的建置與(yu) 變遷,醫藥本職,宮廷事務,朝廷事務,軍(jun) 事、外交、司法、搶險販災等事務,皇帝對禦藥院的控製等方麵對宋代禦藥院作了全麵係統的論述。

  張小穩《宋代的路:劃時代的地方行政製度設計》(《貴州社會(hui) 科學》2014年05期)具體(ti) 闡釋了宋代路的設置及其運行機製,對後世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一定消極影響:分權體(ti) 製使地方行政體(ti) 製失去了活力,整個(ge) 國家呈現疲軟的狀態。

  馬雲(yun) 龍《宋代戶別研究綜述》(《長治學院學報》2014年01期)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有關(guan) 宋代戶別研究的著論成果進行了搜集,並分析了成就與(yu) 不足之處。

  穆朝慶《宋代官營鹽業(ye) 生產(chan) 中的鹽戶簡論》(《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2期)介紹了鹽戶區域分布及角色序次,詳細論述了畦戶,井戶,亭戶,比較分析他們(men) 同為(wei) 鹽業(ye) 生產(chan) 中的勞動力提供者,但鹽戶在原始身份、階層、收益上存在差異。

  袁紅軍(jun) 《宋代火政小考》(《蘭(lan) 台世界》2014年21期)結合宋代的火災發生的情況,詳細地探討了火災預防、撲救和懲罰的措施,並指出兩(liang) 宋的消防管理在整個(ge) 封建社會(hui) 中後期具有一定的典範性,有借鑒作用。

  張顯運《宋代糧食陳化原因及政府的應對措施》(《蘭(lan) 州學刊》2014年01期)詳述了兩(liang) 宋時期糧食的陳化原因,政府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糧食的陳化,對今天具有借鑒意義(yi) 。

  葉冉冉的《北宋的“權停貢舉(ju) ”:兼論宋代科舉(ju) 周期的規律化》(《開封大學學報,2014年04期)敘述了北宋“權停貢舉(ju) ”製度產(chan) 生的原因,這項政策的反複過程也揭示了科舉(ju) 製度的周期規律,發揮過穩定社會(hui) 、促進人才選拔的積極作用。

  王記錄《理學與(yu) 兩(liang) 宋史學的義(yi) 理化特征》(《學習(xi) 與(yu) 探索》2014年02期)指出,兩(liang) 宋史學,呈現出理性的特征,體(ti) 現在史學思想上和史書(shu) 編纂上,催生了新史體(ti) ,但理學在提高史學哲理化程度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導致史學思想的僵化。

  周保平的《北宋時期河南書(shu) 院考證及其興(xing) 盛原因探析》(《河南大學學報》2014年05期)介紹了北宋時期河南的應天府書(shu) 院、篙陽書(shu) 院等書(shu) 院的情況,並從(cong) 科舉(ju) 和學校的設立等方麵論述了其興(xing) 盛的原因,肯定了這些書(shu) 院在教育和文化上產(chan) 生的積極作用。

  郭炳潔的《二程與(yu) 北宋的書(shu) 院教育》(《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1期)指出,二程的教育活動與(yu) 篙陽書(shu) 院、伊川書(shu) 院有著密切聯係;政府重視文教事業(ye) ,對傳(chuan) 播二程的學術思想、培養(yang) 後輩人才、進行社會(hui) 教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鮑君惠《宋代鄭州文化論略》(《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2期)從(cong) 宋代鄭州的文化活動,官學的發展狀況,文化名人及其成就,來呈現宋代鄭州的璀璨文化,體(ti) 現了宋代文化的多元麵貌。

  王戰揚、張娟《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影響及其原因考》(《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6期)從(cong) 政治權、財權、軍(jun) 權、生活事務等四個(ge) 方麵論述了宋代士大夫對皇權的影響。

  張建鬆《蒙元對高麗(li) 的控製與(yu) 幹涉》(《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4年01期)記述了蒙古民族崛起征服高麗(li) ,蒙元朝廷通過派遣達魯花赤,設置征東(dong) 行省,加強對王族的控製等方式對高麗(li) 事務展開控製與(yu) 幹涉,給雙方的政治關(guan) 係埋下了不和諧的因素。《宋元時期的另類“北庭”與(yu) “北庭人”》(《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4年05期)通過“北庭”與(yu) 遼、金,“北庭”與(yu) 蒙元的論述,得出在曆史上,“北庭人”除指畏兀兒(er) 人外,在蒙元時期,它還可指當時的“國族”蒙古人。

  蘆敏的《10-13世紀朝鮮半島的華人移民活動》(《江西社會(hui) 科學》2014年01期)記述了10 -13世紀東(dong) 北亞(ya) 的動蕩政局,海陸兩(liang) 條通向朝鮮半島的遷移線,華人移民的情況。《蒙元時期朝鮮半島的華人移民活動》(《文教資料》2014年19期)研究了蒙元時期朝鮮半島華人移民的背景,移民路線,移民的華人構成及其活動。這兩(liang) 篇文章都肯定了華人移民產(chan) 生的積極作用。

  任崇嶽的《河南省內(nei) 黃縣、清豐(feng) 縣的蒙古族後裔是豫王子孫嗎?》(《西部蒙古論壇》2014年04期)從(cong) 豫王不可能出任河南行省右y、豫王的經曆與(yu) 河南的關(guan) 係、文貞公是何人等方麵來論證河南內(nei) 黃縣、清豐(feng) 縣的蒙古人並非豫王之後。

  李合群的《北宋東(dong) 京太廟誓碑有無辨》(《開封大學學報》2014年04期)通過對“否定說”質疑,“謊源說”質疑,以及從(cong) 宋朝廷優(you) 待柴氏子孫與(yu) 士大夫三個(ge) 方麵來論證東(dong) 京太廟誓碑存在進行肯定。

  六、明清史

  吳漫《明代前期宋史研究考論》(《遼寧大學學報》2014年01期)論述了宋史研究的兩(liang) 大方向:(1)官方修史史著色彩濃厚;(2)私家修史提供了史料,在理學發展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史學走向深層,為(wei) 宋史研究的繁榮開創了局麵。

  李峰《朱元璋與(yu) 祥瑞:論封建帝王的憂患意識》(《沈陽大學學報》2014年01期)研究了《明太祖寶訓》,認為(wei) 朱元璋對祥瑞的態度客觀理性,獲取政權後流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具有民本思想。

  展龍《明代邸報出版與(yu) 社會(hui) 輿情傳(chuan) 播》(《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4年05期)詳細分析了明代邸報的出版傳(chuan) 播機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嚴(yan) 密的組織程序,但也存在不足之之處。展龍、朱紹祖《明代寶應地區水利事業(ye) 研究》(《江南大學學報》2014年01期)分析了明代寶應地區水利事業(ye) 建設;1.完善水官設置、籌措水利資金;2.修築堤岸閘壩、開築新河、治理寶應越河;成效顯著,對當地及社會(hui) 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李俊麗(li) 《明代北方五省賦稅負擔探析》(《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03期)論述了明代北方五省的賦稅情況,指出賦稅供給、賦稅陪納、稅糧包空是官府給北方五省人民的沉重負擔。牛建強、劉文文《明代河南賦稅征收中的折畝(mu) 研究》(《中州學刊》2014年01期)詳細分析了明代河南州縣折畝(mu) 的情況,折畝(mu) 在時空、力度和方式上呈現出多樣性與(yu) 複雜性。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士人複姓現象及其文化意涵》(《曆史研究》2014年06期)講述了明代士人複姓士人之身份、類型,身份差別原則,與(yu) 讀書(shu) 應舉(ju) 成功間的內(nei) 在關(guan) 聯,證明士人複姓在明代繁盛且典型,也具有倡行孝道的文化建設功用。

  李秋芳《明代華北平原小麥種植及其在糧食種植結構中的地位》(《蘭(lan) 州學刊》2014年05期)通過對明代華北平原小麥植情況的考察,對播種麵積比例和賦稅比重的統計分析,得出小麥在明代經曆了一個(ge) 較快發展時期,為(wei) 商品化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鞠明庫《明代救災的基本程序與(yu) 效率》(《蘭(lan) 州學刊》2014年05期)通過明代救災的基本程序,救災程序與(yu) 效率的矛盾與(yu) 衝(chong) 突,救災程序與(yu) 效率衝(chong) 突的原因分析來全麵地看待明代的救災,並提出自己的建議。《試析明中後期政府災害應對能力的擅變:以正德、萬(wan) 曆間兩(liang) 次水災政府應對的比較為(wei) 視角》(《鄭州大學學報》2014年04期)通過兩(liang) 次典型的情況基本相似的水災救助措施對比研究,可以看出明中後期政府災害危機應對能力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折射出明中後期王朝衰落。

  歲有生《清代州縣的獨立財政與(yu) 地方社會(hui) 》(《中州學刊》2014年09期)通過對清代州縣在賦稅之外有由州縣官支配的獨立財政,來論述了地方田賦稅負擔的加重,揭露了清代財政體(ti) 製的病態和因循。

  李俊麗(li) 《清代旗丁對槽糧的盜賣與(yu) 摻雜》(《古代文明》2014年03期)分析了清廷針對旗丁盜賣槽糧製定的措施,旗丁倒賣槽糧的情況,摻雜情況。揭露了靠製定嚴(yan) 厲政策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旗丁盜賣槽糧問題。

  歐磊《清初君主治國的理念:以清初儒臣張英的處世為(wei) 視角》(《社會(hui) 科學戰線》2014年05期)通過對張英的處世作風,對家族及世人的影響,來折射出當時清初君主的治國理念,體(ti) 現君主專(zhuan) 製的加強。

  柳嶽武的《嘉慶至同治時期的中廓宗屬關(guan) 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02期)論述了嘉慶至同治時期,清朝由盛轉衰對中廓宗屬關(guan) 係產(chan) 生重要影響,背離了傳(chuan) 統治邊政策,沒能實現“拱衛天朝”的口標。暴露出該體(ti) 製運作以王朝盛衰為(wei) 轉移的事實。

  周蓓的《聚眾(zhong) 案件與(yu) 清代基層政權的社會(hui) 控製機製》(《北方論叢(cong) 》2014年03期)通過考察州縣官的治理策略與(yu) 聚眾(zhong) 案件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理清清代官府對聚眾(zhong) 案件的預防、控製、治理機製,進而論證清代基層政權社會(hui) 控製機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蘇全有《論清王朝滅亡的三大症候》(《曆史教學》2014年01期)論述了清王朝的滅亡的三大症候:一外交失分,二輿論失控,三民眾(zhong) 的組織化。

  宮凱《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分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7期)從(cong) 清朝治理新疆的政治體(ti) 製、法律製度、經濟政策及宗教管理四方麵係統地研究了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為(wei) 新時期新疆民族政策的製定與(yu) 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張新斌《清代曹謹生平及其閩台宦跡探論》(《閩台文化研究》2014年02期)還原了曹謹的生平,為(wei) 政嚴(yan) 謹作風,修建水利的政績。他的為(wei) 政實踐值得認真研究與(yu) 探尋。

  張富春的《河南閩營人與(yu) 雅克薩之戰》(《中州學刊》2014年04期)記述了閩南屯墾河南的部分人遠征羅刹,為(wei) 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分析了獲勝的原因。

  李留文《明清寨堡研究述評》(《國史研究動態》2014年01期)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依時間順序進行梳理:明清寨堡研究的開拓、相對沉寂、多元化,從(cong) 問題意識的維度把握明清寨堡研究的學術史脈絡,以明其得失。

  張清改《明清移民對淮上農(nong) 業(ye) 經濟的開發與(yu) 消極影響》(《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6期)通過信陽在明清兩(liang) 代接受移民的情況,論證了移民推動了區域農(nong) 業(ye) 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程峰、任勤《清代懷慶府的農(nong) 業(ye) 經濟》(《焦作大學學報》2014年04期)記述了清代懷慶府的農(nong) 作物種植,“四大懷藥”等中草藥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如何成為(wei) 經濟發達地區。《清代懷慶府的手工業(ye) 》(《焦作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學報》2014年02期)記述了清代懷慶府的手工業(ye) 發展情況,棉紡織業(ye) 發達、“孟布”知名;煤炭開發繁榮;陶瓷業(ye) ,竹器加工業(ye) 的發展。

  李華歐《清代河南懷慶商幫的發展背景及其特點》(《商業(ye) 時代》2014年33期)論述了清代河南懷慶商幫的發展的有利條件,以物產(chan) 資源為(wei) 主的經營方式的特點,起到了促進中原地區商品經濟的繁榮的積極作用。劉瑛《明清時期晉商的興(xing) 起與(yu) 衰落》(《蘭(lan) 台世界》2014年36期)介紹了明清時期晉商的興(xing) 起,分析了其興(xing) 起的原因:內(nei) 部創新元素的變化對其興(xing) 衰至關(guan) 重要。

  劉樸兵《利瑪竇視野中的晚明飲食文化》(《西夏研究》2014年01期)一文,主要通過《利瑪竇中國劄記》這本書(shu) 裏記載的晚明時期中國種類繁多的食物原料、茶酒飲料、食器、煤、宴會(hui) 以及宗教飲食習(xi) 俗等內(nei) 容,來研究晚明飲食文化。

  李俊麗(li) 《明代河南書(shu) 院興(xing) 衰探析》(《商丘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1期),從(cong) 時間曆程上論述了明代河南書(shu) 院的發展經曆了明朝前期的凋敝,明朝中期的發展和繁榮,明朝後期的禁毀三個(ge) 階段。

  呂寬慶《清代民間立嗣繼承探析》(《蘭(lan) 台世界》2014年30期)分析了清代民間立嗣繼承的對象和方式、特點。展現了立嗣繼承與(yu) 財產(chan) 的關(guan) 係問題複雜化。《清代州縣官司法問題探析》(《中州學刊》2014年03期)論述了清代州縣官的司法職責很重,注重證據,維護儒家倫(lun) 理規範上形成的社會(hui) 秩序,與(yu) 行政權訴求一致的追求。

  李智萍《清代山西旗人巡撫出身補校》(《山西檔案》2014年04期)考證清代職官相關(guan) 的資料,探究了清代山西旗人巡撫出身的問題,認為(wei) 此問題仍有研究的空間。

  七、中國近現代史

  鄭永福、鄭丹群《河南京師會(hui) 館篙雲(yun) 草堂小考》(《中原文物》2014年05期)探討了篙雲(yun) 草堂的曆史沿革篙雲(yun) 草堂的文物價(jia) 值。

  徐有禮《論中國國民黨(dang) 與(yu)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州學刊》2014年06期)從(cong) 中國國民黨(dang) 部分黨(dang) 員是否參加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國國民黨(dang) 是否參與(yu) 了“二一七”慘案的善後和撫恤工作、中國國民黨(dang) 是否組織開展了紀念“二一七”烈士的相關(guan) 活動等方麵,對中國國民黨(dang) 與(yu)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之間的關(guan) 係進行比較全麵係統的分析探討。

  巴傑《規範·培訓·認同:民國時期店員的職業(ye) 建構探究》(《濟南大學學報》2014年06期)考察了店員的選聘及管理、店員的內(nei) 部分工及職業(ye) 培訓、!占員的職業(ye) 規範及內(nei) 在認同。另一篇《中共與(yu)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店員運動》(《中共黨(dang) 史研究》2014年07期)研究了中共是如何開展店員運動的,國共兩(liang) 黨(dang) 推行店員運動的策略差異及彼此間的相互影響、曆史命運等。《基督教在近代河南的傳(chuan) 播及其影響》(《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4年06期)論述了基督教在河南的傳(chuan) 播概況、基督教在近代河南的傳(chuan) 播方式、基督教與(yu) 近代河南的社會(hui) 轉型。

  武豔敏《南京國民政府前期災民流動就食的曆史考察》一文(《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06期),依據有關(guan) 檔案材料及相關(guan) 史料對災民出外就食口的地選擇、途徑、方式、結果怎樣,國民政府對災民出外就食如何規定,災民出外就食的製約因素、麵臨(lin) 問題等進行考察和梳理。

  左玉河《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之爭(zheng) 與(yu) 超越之路》一文(《史學月刊》2014年06期),對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之爭(zheng) 中若幹重大問題加以綜述,揭示重建中國近代史研究新範式的基本趨向。

  霍曉玲《城市民主改革運動與(yu) 新中國初期的政權建設一以河南開封為(wei) 例》(《中共黨(dang) 史研究》2014年07期)以開封為(wei) 例,探討了城市民主改革運動與(yu) 中共政權建設之間的關(guan) 係。《宗教革新與(yu) 政治認同一1951年開封驅逐外籍傳(chuan) 教士事件剖析》(《史學月刊》2014年07期)選取驅逐外籍傳(chuan) 教士的一例個(ge) 案一1951年開封市驅逐天主教河南教區總主教陽霖等人作為(wei) 考察對象,從(cong) 微觀的角度展現驅逐西方傳(chuan) 教士的具體(ti) 情況,剖析這一事件的社會(hui) 反響及其對新政權建設的影響。

  郭常英、嶽鵬星《

  趙倩倩《近代焦作地區社會(hui) 生活變遷初探》(《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4年06期)一文,對晚清民國以來焦作地區物質生活的變遷和精神生活的變遷進行了研究。

  柳嶽武《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監獄建設及經費問題研究》(《史學月刊》2014年12期)以監獄建設及改良問題為(wei) 視角,透析南京國民政府治下地方與(yu) 中央的財政分立狀況對南京國民政府司法改良的巨大影響,借此揭示在名義(yi) 上司法獲得獨立,而實際上司法並未真正獨立的特殊環境裏,司法及行政體(ti) 製改良的艱難。

  簡玉祥《抗戰時期河南公費留學研究》(《商丘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6期)以抗戰時期河南公費留學教育為(wei) 切人點,論述這時期河南公費留學的基本概況及其影響。

  付燕鴻《民國時期“城市病”的主要成因與(yu) 救治—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津為(wei) 例》(《中州學刊》2014年05期)一文,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津為(wei) 例,對其在城市化進程所產(chan) 生的犯罪、娟妓、乞丐、失業(ye) 等各種“城市病”及其形成原因進行整體(ti) 分析,並試圖從(cong) 救治組織機構的設立、法規製度的製定、社會(hui) 控製的加強等方麵對其救治措施做些梳理。

  李永芳《民國時期傳(chuan) 統家族製度的變革與(yu) 家族文化的衰落》一文(《中州學刊》2014年01期),就民國時期曆次革命運動對傳(chuan) 統家族製度的衝(chong) 擊、家族文化衰落的征象及其傳(chuan) 統家族製度未能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主要原因等做了較為(wei) 係統的探討。楊濤《“官業(ye) 餘(yu) 利”並非北洋六鎮軍(jun) 費主要來源》一文(《中州學刊》2014年03期),從(cong) 官業(ye) 餘(yu) 利支用的角度對“官業(ye) 餘(yu) 利”與(yu) 北洋六鎮軍(jun) 費籌集之間的關(guan) 係等做些分析探討。

  曹風雷《20世紀30年代末河南鄧縣墾荒考評》(《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14年02期)綜合口前所能看到的若幹資料,試圖將鄧縣荒區的形成及移民墾荒情況做一較為(wei) 全麵的探究。

  崔家田《1913年的確證與(yu) 猶疑:中國紅十字會(hui) 開封分會(hui) 創建記述辨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4期)辨析了中國紅十字會(hui) 開封分會(hui) 創會(hui) 的相關(guan) 記述。

  孫金玲《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災荒及原因》(《經濟研究導刊》2014年04期)論述了1942-1943年河南災荒概況及災荒發生原因。

  潘崇《科舉(ju) 廢除前新政人才結構透視—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團隨從(cong) 人員為(wei) 例》(《近代史研究》2014年02期)一文,試圖從(cong) 個(ge) 案角度分析該隨從(cong) 人員群體(ti) 的選拔經過、教育背景、人選心態以及歸國任用等情況,展示科舉(ju) 廢除前讀書(shu) 人的教育選擇、觀念傾(qing) 向,進而概括當時的新政人才結構狀況。

  楊玉東(dong) 《論許沉在挽回豫北礦業(ye) 利權中的作用及其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6期)肯定了許沉對河南近代民族企業(ye) 發展的重大作用。

  劉樸兵《略論民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傳(chuan) 統婚慶食俗》、《略論民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喪(sang) 葬食俗》(《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3期和04期)分別以河南地方誌中相關(guan) 記載為(wei) 主,初步考察了民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傳(chuan) 統婚慶食俗和喪(sang) 葬食俗。

  彭學寶《試論建國初期中共接辦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e)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11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cong) 整體(ti) 上對建國初期外國在華文化事業(ye) 進行了概括式梳理。

  葉宗寶《土地革命時期蘇區醫療衛生防疫體(ti) 係的初步構建》一文(《中州學刊》2014年12期),對土地革命時期蘇區醫療衛生防疫體(ti) 係的構建及其成效作了分析探討。

  張華騰《袁世凱與(yu) 清末新政》(《曆史教學》2014年02期)提出,袁世凱是清末新政的發起者和領導者的軌跡清晰可尋,他領導的北洋新政既是清末新政的核心部分,又引領著清末新政的發展。北洋集團在清末新政中崛起,成為(wei) 清末新政時期實力最強最大的政治集團,北洋集團的崛起影響了清末民初政局的發展與(yu) 走向。

  李海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河南“三反”運動述論》一文(《中州學刊》2014年07期),就“三反”運動在河南開展的社會(hui) 背景、發展過程及其實際效果等問題做較為(wei) 係統的探討。

  呂鐵貞《晚清海關(guan) 外籍總稅務司的法律地位》一文(《中州學刊》2014年第5期),通過外籍總稅務司的設置與(yu) 權源分析,多元法律關(guan) 係中的考察,總稅務司在多元利益主體(ti) 中的博弈與(yu) 平衡來論述其地位,得出總稅務司不能對抗清政府,也不能對抗英國政府,更不能逆列強各國的意誌行事。

  柳嶽武《晚清蒙古教案研究—以寧條梁案為(wei) 中心》一文(《石河子大學學報》2014年05期),先介紹了寧條梁教案發生前的蒙部概況,寧條梁等教案爆發以及清政府的軟弱處理辦法給蒙部和清廷都帶來了惡劣影響,並最終導致蒙部部分地方乘辛亥革命之機,脫離清廷獨立。

  八、曆史地理學

  陳冬仿《古頓國考辨》(《中原文物》2014年06期)認為(wei) ,頓國始封之地應在今商水縣平店鄉(xiang) 李崗村一帶,後受陳國的逼迫遷徙至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集(鎮)。

  陳隆文《地理條件與(yu) 中原一環渤海地區水運的興(xing) 起》(《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6期)認為(wei) ,至少在漢唐以前,自太行山以東(dong) ,黃河以北至渤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大量湖泊、澤破和泉水與(yu) 華北平原上的河流往複徑通,為(wei) 該地區的河流補給水源,增加了華北平原上河流的水量,促成了中原一環渤海地區水運網絡的形成。中原一環渤海地區的水運還利用了該區域內(nei) 分布廣泛的湖泊和泉破,充足的水源成為(wei) 中原一環渤海地區水運興(xing) 起和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條件。《從(cong)

  趙炳清,伍小琴《先秦時期嘉陵江流域文化空間的演變》(《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06期)依據口前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對先秦時期嘉陵江流域文化空間的演變進行分析,並揭示地理環境在文化空間演變中的基礎作用。

  霍曉玲《辛亥革命前後河南谘議局由激進到保守的主要原因》(《中州學刊》2014年08期)一文,從(cong) 河南的社會(hui) 政治環境以及清廷對洛議局的製度規定等方麵對其原因做分析探討。

  梁萬(wan) 斌《中國曆代行政區劃層級變遷述論(上)—秦漢時期》、《中國曆代行政區劃層級變遷述論(中)—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曆代行政區劃層級變遷述論(下)—宋元明清時期》(行政科學論壇,2014年02期,03期,05期)分別論述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個(ge) 時間段的行政區劃層級變遷。

  金勇強《“唐宋變革”下的青海交通格局演變》(《柴達木開發研究》2014年02期)以青海地區為(wei) 中心,考察了唐宋青海交通格局的變動。

  蘇全有《有關(guan) 河南近現代史研究的兩(liang) 個(ge) 問題》(《焦作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學報》2014年04期)指出,有關(guan) 河南近現代的區域性研究,學術界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河南近現代史學界對河南的研究缺乏熱情,其次是需要強化新史料的發掘與(yu) 利用。

  吳小倫(lun) 《開封水環境的曆史變遷》(《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3期)論述了濟水、渦河、鴻溝、蔡水、沛水、五丈河、金水河水道的變遷和澤、池、潭、泊等水體(ti) 的變遷,並探討了水環境變遷對農(nong) 業(ye) 生態的影響。

  顏俊《淮河流域人口分布空間格局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4期)從(cong) 流域人口分布空間格局的角度出發,以縣級單位為(wei) 基本統計單位,根據區域經濟學空間分異理論及研究方法,重點研究淮河流域人口分布空間格局的現狀和演化過程,以及影響人口空間格局的機製。

  孫鐵林、屈軍(jun) 衛《五鹿和五鹿城考略》(((淮陽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6期)對兩(liang) 個(ge) 五鹿的曆史起源、地理概念、存在形態、曆史演化和承載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分別進行深人考證和研究,厘清謎團。

  劉誌慶《天主教安徽教區曆史沿革考》、《天主教福建教區曆史沿革考》、《雲(yun) 南天主教教區曆史沿革考》、《山西天主教教區曆史沿革考》(《中國天主教》2014年02期,03期,04期,05期)分別考察了天主教安徽教區、福建教區、雲(yun) 南教區、山西教區四地的曆史沿革。《五座老教堂見證安陽(衛輝)教區百年福傳(chuan) 史》(《中國天主教》2014年06期)介紹了安陽(衛輝)教區5座口前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的老教堂,透過這些老教堂梳理安陽(衛輝)教區百年福傳(chuan) 史的脈絡。

  李麗(li) 霞《鄉(xiang) 村政治視角下戰時河南難民遷移特點》(《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04期)從(cong) 區域史的角度,以鄉(xiang) 村政治視角為(wei) 切人點,結合戰時河南難民遷移的具體(ti) 情況,對抗戰時期河南難民遷移特點做了探討。

  丁健《辛亥革命期間日本的對華政策再探》(《蘭(lan) 台世界》2014年13期)通過仔細考證在此期間的日本外交文書(shu) ,認真梳理了日本對華政策。《辛工之際的趙秉鈞考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04期)以辛工鼎革之際的趙秉鈞為(wei) 研究中心,著重論述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政治參與(yu) ,詳細梳理其與(yu) 各方政治勢力的關(guan) 係。

  崔軍(jun) 紅、馮(feng) 豔豔的《官渡地望考辨》(《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01期)根據早期史料和明清時期原陽地方史料的記載,以及近年發現的石碑《皇經碑記》和清代《重修碑記》,認定原陽馬頭村一帶,就是官渡之戰的主戰場。

  九、曆史文獻學

  張新斌《再論朱襄氏》(《中州學刊》2014年11期)認為(wei) ,朱襄氏是上古時期重要的部族,以發明瑟、造六書(shu) 而聞名,在伏羲時代和炎帝時代影響較大,並名留至今,拓城為(wei) 朱襄氏都邑與(yu) 陵寢之所在,值得珍惜與(yu) 深人挖掘。

  李玲玲《先秦時期陶、玉、青銅三大禮器譜論》(《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4期)探討了先秦時期陶、玉、青銅三大禮器發展形成的過程及三大禮器不同的文化內(nei) 涵。

  李曉敏、鄭言午《王及善事跡考辨》(《乾陵文化研究》2014年00期)通過墓誌材料對傳(chuan) 世文獻中王及善的生年提出質疑,並對他的生平進行了重新認識。

  李玉潔《遠古帝王栗陸氏》(《尋根》2014年02期)通過文獻考證認為(wei) 伏羲氏時期的遠古部族當為(wei) “栗陸氏”,而不是粟陸氏。

  程民生《中國曆史文化中的沛京元素》(《史學月刊》2014年01期)論述了開封的輻射、打一散影響,揭示了中國曆史文化中的沛京元素及其貢獻。

  張卉《

  趙振華《談武周苑嘉賓墓誌與(yu) 告身一以新見石刻材料為(wei) 中心》(《唐史論叢(cong) 》第十七輯)一文,對近來流傳(chuan) 於(yu) 洛陽坊肆的唐代軍(jun) 官苑嘉賓的墓誌和告身(製書(shu) )刻石拓進行了研究。

  唐霞《河南武陸董永傳(chuan) 說考》(《焦作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學報》2014年03期)一文,梳理了董永傳(chuan) 說的形成和流變過程以及武陸董永傳(chuan) 說的概況,分析武陸董永傳(chuan) 說與(yu) 當地風物特產(chan) 的結合、一七仙女形象的世俗化、大團圓結局的形成等地方性特點,並指出董永傳(chuan) 說之所以在河南武陸形成一個(ge) 傳(chuan) 說的中心地帶,與(yu) 武陸的孝文化背景以及豐(feng) 富的戲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

  毛陽光《洛陽堰師新出土

  顧穎《南陽漢畫羽人考》(《中原文物》2014年06期)從(cong) 羽人的曆史淵源及沿革發展、羽人在南陽漢畫中的表現、南陽漢畫中羽人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研究。

  王軍(jun) 震《“兩(liang) 京古道”真麵口》(《黑龍江史誌》2014年17期)以實際調查和史料結合的方式,真正反映了曆史古道的路徑現實,為(wei) 中原絲(si) 綢之路申遺提供了更加詳實的信息。

  尹全海《

  孫煒《略論曆史上豫、台聯係的三種方式》(《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5期)提出,河南與(yu) 台灣曆史文化聯係源遠流長,略而言之,經過了三個(ge) 階段,形成了三種形式。

  劉樸兵《略論中國古代豬肉祭祀的演變》(《蘭(lan) 台世界》2014年12期)以中國古代的豬肉祭祀為(wei) 考察對象,梳理其演變過程。喬(qiao) 鳳岐《秋社、祭月與(yu) 中秋節關(guan) 係考證》(《傳(chuan) 承》2014年05期)指出,秋社、祭月古已有之,先秦時期已有相應的禮法製度。中秋節之名源於(yu) 月令,大概形成於(yu) 隋唐時期,從(cong) 宋代開始繁盛,逐漸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春節的第二大傳(chuan) 統節日。秋社、祭月與(yu) 中秋節雖然同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財富,發展演變過程中也可能相互影響,但彼此各有自身的文化內(nei) 涵。《中秋月餅的由來及其製作工藝》從(cong) 中秋月餅的由來、月餅模子、月餅原料的演變、現代月餅主要類型及其特點四方麵進行了研究。

  孫玉枝《孫氏起源於(yu) 淮陽》(((淮陽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5期)通過考證認為(wei) ,孫氏最早的發祥地為(wei) 衛國戚城,即現在的河南省淮陽市。

  王誌躍《明代家禮文獻考辨》(《圖書(shu) 館理論與(yu) 實踐》2014年第4期)通過對明代文獻總數的考證,以及這些文獻的分布來理清了明代的文獻情況,明代家禮學的興(xing) 盛。

  歐磊《淺議清代官私藏書(shu) 樓:以文淵閣和天一閣為(wei) 中心》(《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07期)一文,通過對清代官私藏書(shu) 樓的淵源、建築規製、典藏管理等研究,認識到清代官私藏書(shu) 樓對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可為(wei) 現代圖書(shu) 館事業(ye) 發展提供借鑒。

  十、科技史

  黃富成、王星光《先秦到秦漢“圃田澤”環境變遷與(yu) 文化地理關(guan) 係考略》(《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1期)一文,利用近年來圃田的考古發掘與(yu) 調查成果等,探索先秦秦漢時期圃田澤環境與(yu) 文化地理變遷的曆史麵貌,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係。

  王星光《魯明善

  王星光、張強《生態環境視野下的

  朱鳳祥《簡論清代的疾病救療舉(ju) 措》(《蘭(lan) 台世界》2014年06期)從(cong) 采取隔離措施控製疫情傳(chuan) 播、采取避疫之法減少傳(chuan) 播人群、針對疫區施醫送藥積極救治患者、祈神驅疫以安定人心四個(ge) 方麵論述了清代的疾病救療舉(ju) 措。

  李誌堅《陳確的農(nong) 學思想》(《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03期)從(cong) 農(nong) 為(wei) 本務、農(nong) 為(wei) 治生正途、重視農(nong) 田水利、反對墓葬占用耕地、憐憫農(nong) 民處境五個(ge) 方麵探討了陳確的農(nong) 學思想。

  張強《漢代以前農(nong) 田耕種方式的演變與(yu) 生態環境變遷》一文(《農(nong) 業(ye) 考古》2014年第6期),主要從(cong) 西漢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田製的改變, 甽的功能變化,折射出氣候由溫濕向幹旱的轉變。

  十一、思想史

  薑建設、劉承《試論上博簡<詩論>

  李振宏《兩(liang) 漢社會(hui) 觀念研究:一種基於(yu) 數據統計的考察》(《史學月刊》2014年第1期)借用數據庫方法,通過關(guan) 鍵詞語的統計分析來研究兩(liang) 漢時期的觀念史,得出“漢以孝治天下”的傳(chuan) 統說法不完全符合漢代社會(hui) 實際,而信義(yi) 觀念的重要性大於(yu) 孝觀念。

  桓占偉(wei) 《從(cong) 宗教神性到政治理性一殷周時期義(yi) 觀念生成的曆史考察》(《中國史研究》2014年04期)一文,總結了殷周時期義(yi) 的觀念化進程,認為(wei) 義(yi) 由宗教祭祀程序發展為(wei) 宗法政治觀念,整體(ti) 上表現為(wei) 一個(ge) 宗教神性向政治理性不斷讓渡的進程。

  楊領慧《論戰國黃老道家的法治思想》(《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4年02期)認為(wei) ,黃老道家打著無為(wei) 的旗號吸收了法治和禮治的主張,將儒、法兩(liang) 家的學說融人道家哲學體(ti) 係內(nei) ,形成了一種溫和的法治主義(yi) ,深刻地影響了漢初政治和漢代新儒學。

  鄭先興(xing) 《論董仲舒的史學思想》(《南都學壇》2014年01期)從(cong) “道往而明來”的史學論、“春王正月”的曆史觀、“天人合一”的曆史認識論、善善惡惡”的史學方法論四個(ge) 方麵論述了董仲舒的史學思想。

  洪衛中《論曹操對儒家思想的矛盾心理》(《湖南師範大學》2014年04期)認為(wei) ,敬畏與(yu) 叛逆成了曹操政治生涯裏麵對儒家文化思想存在的一種矛盾糾結心理。《略論曹操的管理思想》(蘭(lan) 台世界,2014年09期)從(cong) 管理原則上堅持領導地位和法的統一性、管理方法上因時變通效率優(you) 先、管理理念上利益共享而以百姓為(wei) 重三方麵論述曹操的管理思想。

  吳濤《中國因明學興(xing) 衰原因淺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2014年05期)從(cong) 中國文化品格特征的背景下分析因明學衰微的原因。

  宋豔萍《西漢政治史觀的演變曆程及社會(hui) 原因探析》(《平頂山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講述了西漢政治史觀經曆漢初、武帝、中後期、王莽時的幾次變化,其深層原因都是為(wei) 政治者維護統治秩序服務。

  十二、專(zhuan) 著

  高凱《漢魏史探微》(鄭州:大象出版社)內(nei) 容主要涉及這一時期的政治史、經濟史、社會(hui) 史、人口史和曆史疾病及社會(hui) 地理等方麵,闡述了漢代官營鹽鐵業(ye) 的利和弊、兩(liang) 漢時期“門生故吏”製的形成、魏晉南北朝“門生故吏”製的演變、《三國誌》裴鬆之注的史料價(jia) 值、中國古代“收繼婚”問題的由來及其研究綜述、從(cong) 人口性比例失調看蜀漢政權之敗亡、從(cong) 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狀況看西域在漢晉時期佛教東(dong) 漸中的作用等。

  吳宏亮主編的《中原文化大學生讀本》(鄭州:大象出版社)針對大學生的特點,簡要介紹了中原文化的發生、發展、流變,中原文化的內(nei) 容、特點、地位,中原文化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此書(shu) 共分一七章,即根源與(yu) 傳(chuan) 承、經濟與(yu) 人口、思想與(yu) 信仰、文學與(yu) 藝術、民俗與(yu) 風情、創造與(yu) 交流、中原文化的曆史地位和影響,對大學生了解中原文化有一定的助益。

  趙振的《中國曆代家訓文獻敘錄》(濟南:齊魯書(shu) 社)對先秦至晚清的家訓文獻進行了全麵的清理和描述,並仿《四庫全書(shu) 總口》體(ti) 例,對流傳(chuan) 於(yu) 世的每一部家訓專(zhuan) 著的作者、內(nei) 容、版本、價(jia) 值及影響都進行了詳細的考辨和評述,書(shu) 末有《曆代家訓專(zhuan) 著存口一覽表》及《曆代亡佚家訓專(zhuan) 著一覽表》兩(liang) 個(ge) 附錄。該書(shu) 是口前國內(nei) 第一部對中國古代家訓進行全麵清理和描述的著作,對於(yu) 從(cong) 事中國傳(chuan) 統家訓、中國家庭史、中國家族史、中國古代教育史等研究的專(zhuan) 家學者及熱愛家庭教育的一般讀者均具有參考價(jia) 值。

  尹全海、龐媛媛、孫煒、魏鑫傑、劉雙等所編《中央政府販濟台灣文獻·民國卷》(北京:九州出版社),從(cong) 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原始檔案中,搜集民國政府(1912一1948濟台灣的相關(guan) 原始文獻,並按照檔案內(nei) 容分為(wei) 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往來函電、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專(zhuan) 項救濟文件、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救濟工作簡報、善後救濟總署台灣分署署務會(hui) 務記錄4個(ge) 部分,以文獻的形式記錄了當時的中央政府對台灣的各項具體(ti) 救濟情況。

  葉宗寶《同鄉(xiang) 、販災與(yu) 權勢網絡:旅平河南販災會(hui) 研究》(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將旅平河南販災會(hui) 置於(yu) 特定的曆史、社會(hui) 場景中,通過社會(hui) 網絡分析,考察河南士紳交誼、販災的台前幕後活動,藉此揭示清末民初地方社會(hui) “權勢網絡”的形成與(yu) 運作,是迄今為(wei) 止對旅平河南販災**進行的最為(wei) 詳實的研究。

  張華騰主編的《辛亥革命與(yu) 袁世凱—清末民初社會(hui) 轉型時期人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是2010年有關(guan) 單位舉(ju) 辦的“辛亥革命與(yu) 袁世凱學術研討會(hui) ”的成果結晶,書(shu) 中收錄了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提交的有關(guan) 袁世凱與(yu) 辛亥革命之關(guan) 係的諸多高質量論文。

  徐金星、郭紹林、啟耕田所著《河洛文化論衡》(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共有14章,涵蓋河洛文化的學術界定、學術研究史,作為(wei) 河洛文化載體(ti) 的河洛地區古代都城文化、思想史、宗教史、史學史、文字學史、文學史、古代藝術史、教育史、科舉(ju) 史等。書(shu) 中依據詳實的文獻資料、考古資料、文物遺存,做出具體(ti) 的闡述和分析,同時回顧30年來河洛文化命題的提出、研究情況,並對以後的研究做出展望。

  張顯運的《曆史時期河南畜牧業(ye) 研究》(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以曆史唯物主義(yi) 和現代畜牧學理論為(wei) 指導,以現今河南省轄區為(wei) 空間範圍,集中曆史學、經濟學、畜牧學與(yu) 曆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古今並重,通專(zhuan) 兼濟,史論結合,既重視河南畜牧業(ye) 貫通性研究,又兼顧曆史上河南與(yu) 同時代其他區域乃至全國的對比研究,以畜牧業(ye) 生產(chan) 部門、畜牧技術研究為(wei) 主,以對畜牧業(ye) 有影響的政策、習(xi) 俗研究為(wei) 輔,力求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盡可能多地吸收、總結前人的有關(guan) 研究成果,在集大成的基礎上係統、全麵、深人地研究河南5000年畜牧發展史,科學總結河南畜牧業(ye) 發展演變的規律,為(wei) 當今河南畜牧業(ye) 的和諧發展提供曆史依據和經驗教訓。

  鄭先興(xing) 《20世紀的文化史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旨在回顧和檢討20世紀中國學術界有關(guan) 文化史研究的理論(特別是來自西方的文化史理論)與(yu) 實踐,通過梳理其發展脈絡,總結其成敗得失,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揭示了中國史學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和特點。

  郭文佳《宋代社會(hui) 保障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對宋代社會(hui) 保障的災害販濟、貧民救助、倉(cang) 儲(chu) 救助、官員優(you) 恤、軍(jun) 人優(you) 撫、醫療救治等方麵的內(nei) 容進行了深人分析,可以使我們(men) 對宋代社會(hui) 保障具有較為(wei) 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對宋代經濟社會(hui) 發展、政治文化運行等相關(guan) 內(nei) 容進行了探討。

  史新恒《清末提法使研究》(北京: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在清末憲政改革的背景下對提法使的生成、運行及影響進行綜合、整體(ti) 的考察。書(shu) 中論述脈絡清晰,對相關(guan) 史料進行了挖掘與(yu) 梳理,並注重對地方史料的收集與(yu) 利用。

  鄧小南、程民生、苗書(shu) 梅編著的《宋史研究論文集(2012宋都開封與(yu) 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中國宋史研究會(hui) 第十五屆年會(hui)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內(nei) 容涉及宋代的政治、軍(jun) 事、社會(hui) 經濟、思想文化等研究領域,充分展現了當前宋史研究的學術成就,也反映出宋史研究在廣度、深度上進一步拓展的趨勢。

  (戴龐海係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張藝凡黃昌豔係鄭州大學曆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