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河南省經濟學研究綜述

2015年河南社會(hui) 科學年鑒  2016-05-31

2014年度河南省經濟學研究綜述

張占倉(cang)

    2014年,是中原出彩的一年,是河南發展引人注目的一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5月份在河南視察期間,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偉(wei) 大論斷,從(cong) 中原地區發展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領悟出時代發展的宏觀趨勢,把握到在全球宏觀格局複雜調整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的脈搏,定調中國經濟的未來。初步梳理,河南經濟研究在以下五個(ge) 方麵成效顯著。

    一、學習(xi) 習(xi) 近平視察河南時重要講話

    2014年3月中旬到5月上旬,在不到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親(qin) 臨(lin) 河南考察指導,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全麵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對河南省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一)綜合性學習(xi)

    喻新安等研究認為(wei)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於(yu) 推進河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進程,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發揮重要作用,為(wei) 國家發展全局做出更大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1]

    在考察指導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充分肯定了河南省近年來的工作,明確指出“中央對河南的工作是滿意的”,要求“中原更加出彩”。我們(men) 要珍視總書(shu) 記對河南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深刻反思總結,認識中原出彩的深層次原因,進一步凝聚履職盡責、幹事創業(ye) 的強大正能量。縱觀近年來河南的一係列實踐探索,中原發展之所以出彩,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認真總結、繼續發揚。一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中央決(jue) 策部署,努力謀發展促崛起,成效明顯;二是紮實推進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增創發展新優(you) 勢;三是著力打造“四個(ge) 河南”,明確布局方向推動全麵發展;四是全麵強化體(ti) 係建設和能力建設,為(wei) 長遠發展積蓄後勁;五是積極推進一係列重大探索實踐,立足求實創新促發展;六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指導河南工作時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深化改革、發揮優(you) 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hui) 和諧穩定,努力建設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li) 河南。我們(men) 要銘記總書(shu) 記的重托,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激發中原更加出彩的強勁動力,紮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進程,為(wei) 服務國家發展全局做出更大貢獻。一是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思路,開拓科學發展新空間新格局;二是努力打造“四個(ge) 河南”,開創經濟社會(hui) 發展新局麵;三是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打好“四張牌”,加快完善“三大體(ti) 係、五大基礎”;四是突出“四個(ge) 著力”,全麵提升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成效;五是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激發中原大地可持續發展的勃勃生機[2]

    李庚香研究指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河南考察指導工作,對黨(dang) 員幹部加強道德修養(yang) 、提升素質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就事關(guan) 河南發展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給予精心指導。總書(shu) 記的講話,既有戰略高度、政策導向,又有方法策略、具體(ti) 要求,對於(yu) 全麵深化改革、堅定“三個(ge) 自信”,對於(yu) 紮實推進“四個(ge) 河南”和“兩(liang) 項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3]

    (二)專(zhuan) 項學習(xi)

    李庚香研究認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這就要求河南緊緊圍繞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深化改革,發揮優(you) 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穩定。麵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nei) 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同全國一樣,河南的未來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在改革開放中產(chan) 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不會(hui) 有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改革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全麵深化改革,關(guan) 係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前途命運,關(guan) 係黨(dang) 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河南也必須凝聚改革共識,全麵深化改革[4]

    劉道興(xing) 認為(wei) ,鄭州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亞(ya) 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承東(dong) 啟西、連南貫北的重要節點城市,在內(nei) 陸城市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you) 勢。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新布局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河南時的殷切期望,明確了鄭州在絲(si) 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戰略支點地位,賦予了鄭州為(wei) 絲(si) 路建設做貢獻、為(wei) 中原更出彩作表率的曆史重任。搶抓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重大機遇,搶占內(nei) 陸城市對外開放高地,引領河南和中原經濟區更好地參與(yu) 國際竟爭(zheng) 與(yu) 合作,成為(wei) 鄭州的光榮使命和曆史責任[5]

    張占倉(cang) 研究認為(wei) ,我們(men) 作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時以中國發展晴雨表著稱的中原大地讓其發現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標誌性地區,更要深刻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意義(yi) ,在持續推動三大國家戰略規劃深人實施的基礎上,主動打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四張牌”,積極適應新常態,奮力促進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5月視察河南時講話要求,打好“以發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推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以構建自主創新體(ti) 係為(wei) 主導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以強化基礎能力建設為(wei) 主導推進培育發展新優(you) 勢、以人為(wei) 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四張牌”,讓中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進程中更出彩。其中,我們(men) 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任務繁重,汙染嚴(yan) 重的資源性產(chan) 業(ye) 調整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但是我們(men) 必須加快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發展步伐,盡快減輕GDP增長對高汙染產(chan) 業(ye) 的依賴,特別是要加快大氣汙染依法治理進度,確實讓環境汙染狀況有較大幅度的改善,讓老百姓享受更多的藍天白雲(yun)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也是我們(men) 最為(wei) 艱巨的任務之一。好在全球創新驅動發展成功的典型,都是在原來創新能力並不強的地區,隻要下定決(jue) 心,舍得投人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高度重視青年創新人才作用的充分發揮,就有可能獲得某些領域的創新突破,並為(wei) 地方經濟發展注人強大的活力。因此,統一思想,向創新驅動領域多投人,是我們(men) 非常明確的戰略選擇。在基礎能力建設方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思路非常明確,就是從(cong) 國家長遠戰略的高度解決(jue) 國與(yu) 國和區域與(yu) 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我們(men)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國乃至亞(ya) 洲的經濟地理中心,100年以前開始我們(men) 的先輩在鄭州建設成功了亞(ya) 洲最大的鐵路樞紐,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們(men) 建設成功了全中國最為(wei) 發達的高速公路樞紐,2013年國務院高瞻遠矚批準我們(men) 建設國際航空樞紐,鄭州航空港客貨運輸增長速度已持續保持四年全國第一的良好狀態,用事實證明了國務院決(jue) 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100多年以來這種一脈相承的戰略思路,已經告訴我們(men) 建設與(yu) 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大型交通樞紐始終是我們(men) 中原地區的戰略優(you) 勢。所以,想方設法加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積極推進以鄭州為(wei) 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建設,協同推進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持續提升鄭州天下之中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地位,是全省人民的一種曆史責任。新型城鎮化對我國中西部地區來說,均處於(yu) 良好的加快發展的曆史階段,要務實、智慧、科學地推進,要在城鄉(xiang) 一體(ti) 化上大膽探索,特別是全省已經明確取消城鄉(xiang) 戶籍區別的曆史性政策突破之後,要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基本理念,通過持續擴大就業(ye) ,推動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穩定就業(ye) 者在城鎮逐步安頓下來,既提升城鎮化水平,又讓進人城鎮者真正從(cong) 工作到生活融人城鎮,暢享美好生活。係統分析,這“四張牌”對我們(men) 未來的發展確實非常重要,需要全省人民統一認識,高度重視,並形成努力攻關(guan) 的強大合力,力爭(zheng) 使之有新的較大進展,為(wei) “十三五”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6]

    為(wei) 全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和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我省成功實踐,完善提升發展戰略,引領和鼓舞全省上下沿著正確方向奮力拚搏、乘勢前進,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共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hui) 第八次全體(ti) 會(hui) 議通過了《河南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為(wei) 全省進一步加快發展進行了全麵的戰略部署[7]

    我們(men) 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調研指導時重要講話為(wei) 契機和動力,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曆史進程中,使中原更加出彩,向黨(dang) 中央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新趨勢研究

    對於(yu)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在2014年影響巨大的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與(yu) 全麵開展研究。河南獨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最早在河南視察工作時感悟並明確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先機,在相關(guan) 研究方麵起步早,取得重要進展。

    (一)關(guan) 於(yu) 中國經濟新常態研究與(yu) 認識

    2014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men) 要增強信心,從(cong)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什麽(me) 在河南感受並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確實與(yu) 中原發展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息息相關(guan) 。因為(wei) 中原地區,自古以來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在中華民族發展曆史上始終占據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中國之“中”的曆史淵源。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中原,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晴雨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洞悉中國經濟發展內(nei) 在的特征,在中原地區找到了全麵表達中國經濟發展狀態的靈感。

    2014年7月29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dang) 外人士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問計當前經濟形勢,又一次提到“新常態”:“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把“新常態”作為(wei) 國家執政新理念關(guan) 鍵詞提出6個(ge) 月後,習(xi) 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亞(ya) 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hui) 上首次係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認為(wei)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ge) 主要特點:速度—“從(cong) 高速增長轉為(wei) 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you) 化升級”;動力—“從(cong) 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他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包括:第一,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ti) 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wei) 多元。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chu) 備,我們(men) 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men) 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這有利於(yu) 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nei) 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目的外部風險。第三,經濟結構優(you) 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習(xi) 近平以2014年前三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ye) 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chan)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和裝備製造業(ye) 增速高於(yu) 工業(ye) 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等數據指出,中國經濟“質量更好,結構更優(you) ”。第四,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習(xi) 近平舉(ju) 例說,由於(yu) 改革了企業(ye) 登記製度,前三季度新增企業(ye) 數量較上年增長60%以上。

    2014年12月5日,習(xi) 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分析研究20巧年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中國進人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為(wei) 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變化使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不少困難和挑戰,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中央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wei) 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穩定。會(hui) 議認為(wei)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曆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特征。會(hui) 議要求,麵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把發展速度適當調整以後務實邁向結構優(you) 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的一種運行狀態,與(yu) “金融危機之後西方國家經濟恢複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所表述的概念完全不同[8]

    為(wei) 更好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結合河南實際,創造河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輝煌,由省社科聯、省經濟學學會(hui) 主辦,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的河南發展高層論壇第62次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於(yu) 2014年9月28日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召開,研討會(hui) 主題為(wei) “中國經濟新常態與(yu) 河南發展新機遇”。會(hui) 議由省社科聯孟繁華副主席主持,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cang) 研究員作了主講發言,陳益民、李政新、杜書(shu) 雲(yun) 、楊迅周、張合林、孫德中、劉美平、宋偉(wei) 、樊明、趙誌亮、李戰偉(wei) 、王紅燕、楊萍等作了大會(hui) 發言,省社科聯李庚香主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張寶峰副校長、河南經濟學學會(hui) 副會(hui) 長郭軍(jun) 教授等共60餘(yu) 名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參加研討。

    張占倉(cang) 研究認為(wei) ,中國經濟新常態有六個(ge) 方麵的科學內(nei) 涵:第一,年均GDP增長速度7%左右,處於(yu) 中高速發展狀態,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充沛,發展質量在穩步提升;第二,產(chan) 業(ye) 結構排序成為(wei) 三二一,第三產(chan) 業(ye) 曆史性成為(wei) 國民經濟發展最大的部門,也成為(wei) 推動就業(ye) 潛力最大的領域,有效拉動了就業(ye) 較快地增長;第三,消費對GDP貢獻最大,一改過去多少年來依靠投資拉動的發展模式,內(nei) 需成為(wei) 經濟發展最大動力,經濟發展與(yu) 居民生活改善聯係進一步密切;第四,網絡購物、快遞、體(ti) 育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持續保持50%左右高增長率,促進了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第五,經濟發展麵臨(lin) 產(chan) 能過剩矛盾突出、生產(chan) 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業(ye) 創新能力不足日益顯現、財政金融風險可能增大等一係列新挑戰;第六,年均物價(jia) 總水平控製在2 % -3%的水平,為(wei) 中低收人者穩定就業(ye) 與(yu) 生活提供了保障。

    李政新認為(wei) ,“新常態”的基本要義(yi) ,有一些是指以往反常的情況現在似乎正常,如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陷人持續的低增長狀態等;而更多的則應是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性特征條件下本應有的那些正常認識和發揮正常作用的東(dong) 西,但由於(yu) 理論和現實中把握不夠,而沒有上升到應有的正常地位。

    楊迅周認為(wei) ,對於(yu) 中國經濟新常態應繼續深人研究,從(cong) 而全麵準確理解和把握。與(yu)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舊常態類似,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一個(ge) 幾十年的經濟周期,要搞清楚常態與(yu) 非常態、新與(yu) 舊的不同點,深人研究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內(nei) 涵、主要特征、形成原因、發展趨勢和規律、行業(ye) 和區域差異以及調控措施等。對於(yu) 新常態的特征分析,除中高速、優(you) 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等內(nei) 容外,還應包括就業(ye) 、居民收人、社會(hui) 公平以及資源環境等方麵的內(nei) 容。

    孫德中認為(wei) ,對新常態的以下四個(ge) 方麵應深化討論:一是新常態是健康態還是病態,或亞(ya) 健康態;二是目前一般總結的新常態特征是具有普遍性的還是個(ge) 性化的特征;三是新常態到底是挑戰還是機遇;四是對待新常態的態度是被動適應還是主動引領。

    總之,所謂新常態,關(guan) 鍵在“新”,就是過去沒有出現的情況;核心是“常態”,就是要保持一個(ge) 比較長時間的狀態。我們(men) 期望,中國以此開創經濟未來持續、穩定、和諧、包容發展的又一個(ge) 30年黃金期。

    (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趨勢

    張占倉(cang) 研究認為(wei)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有五大新趨勢:一是國民經濟服務化。所謂國民經濟服務化,是指服務業(ye) 就業(ye) 和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日益打一大的趨勢。2013年全國GDP構成中,第三產(chan) 業(ye) 所占比重為(wei) 46.9 %,高於(yu) 第二產(chan) 業(ye) 3. 2個(ge) 百分點,第一次位居第一大部門,結束了長期由第二產(chan) 業(ye) 主導國民經濟發展大局的曆史,實現了新的跨越,使中國經濟進人第三產(chan) 業(ye) 主導發展階段。2014年,全國GDP構成中,第三產(chan) 業(ye) 所占比重進一步提升到48. 2%,比第二產(chan) 業(ye) 高出5.6個(ge) 百分點,國民經濟服務化趨勢更加明顯。二是服務業(ye) 發展信息化。2014年8月28日,根據彭博社億(yi) 萬(wan) 富豪指數統計,中國內(nei) 地最新富豪排行榜,ABT(阿裏、百度、騰訊)老板包攬前三位。其中,阿裏巴巴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會(hui) 主席馬雲(yun) (1964年生)擁有218億(yi) 美元淨資產(chan) ,成為(wei) 中國首富。緊隨其後的分別是:騰訊公司董事長馬化騰(1971年生),淨資產(chan) 163億(yi) 美元;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1968年生),淨資產(chan) 158億(yi) 美元;萬(wan) 達公司董事長王健林(1954年生),147億(yi) 美元;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1945年生),淨資產(chan) 115億(yi) 美元;京東(dong) 公司董事長劉強東(dong) (1974年生),淨資產(chan) 94億(yi) 美元。2014年12月12日,彭博社億(yi) 萬(wan) 富翁指數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yun) 已經超過香港富豪李嘉誠,成為(wei) 新的亞(ya) 洲首富,主要是由於(yu) 阿裏巴巴在美國上市之後股價(jia) 大漲。根據彭博社的數據,馬雲(yun) 的財富總額達到286億(yi) 美元,李嘉誠為(wei) 283億(yi) 美元。為(wei) 什麽(me) 中國富豪榜前列都是年輕的互聯網精英呢?而過去富豪榜前列主要是房地產(chan) 商和製造業(ye) 大亨,這種變化說明中國已從(cong) 房地產(chan) 和製造業(ye) 時代邁向高科技主導的信息化時代,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最大希望。隻有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讓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我們(men) 國家才能夠由經濟大國逐步走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經濟強國。三是科技發展高端化。據悉,自2013年9月23日到2014年9月22日,中國學者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指數首次超過日本,成為(wei) 亞(ya) 洲第一名。中國學者發表在《自然》係列雜誌上的論文總數量達到647(比去年458增加199 )篇;同期日本學者491(比去年450增加41)篇。中國學者論文數量比日本學者論文數量多156篇。上一年這個(ge) 時段,中國學者一年內(nei) 在《自然》係列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總數量達到458篇,同期日本學者450篇,中國學者論文數量比日本學者論文數量多8篇,論文發表數量首次超過日本。回顧這幾年走過的道路,中國科技產(chan) 出增長速度驚人。2000年,隻有6篇發表在《自然》雜誌和其子刊的論文有來自中國的作者參與(yu) 。2010年,中國學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總數為(wei) 152篇,占當年總數的5. 3% 0 2011年,中國學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總數為(wei) 225篇,占當年總數的7% 。 2012年,在所有《自然》雜誌和其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性論文中,中國學者發表303篇論文,占當年總數的 8. 5%,比2011年增長35 %。因此,《自然》雜誌分析認為(wei) ,中國正在成為(wei) 科技論文發表和科研產(chan) 出的國際領先力量。2014年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北京會(hui) 見了到訪的自然出版集團母公司麥克米倫(lun) 科教集團全球總裁安妮特·托馬斯博士一行。會(hui) 談期間,托馬斯代表自然出版集團向白春禮贈送了水晶牌,對中科院為(wei) 全球科學,尤其是高質量科學研究作出的貢獻表示祝賀。2013年,中科院在68家全球公認質量最優(you) 的科學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科學論文2661篇,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位列第三,僅(jin) 次於(yu)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4585篇)和德國馬普學會(hui) (3023篇)。按照自然出版集團創立的“加權分值計數法”( WFC)指數計算,中科院2013年發表的高質量科學論文總分為(wei) 1 209. 46分,在全球2萬(wan) 多家知名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一。尤其是在化學、物理學、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均雄踞榜首;在生命科學領域也有上佳業(ye) 績,居全球第4位。四是居民購物網絡化。從(cong) 2003年到2011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120 %,高居全球第一。由於(yu) 無線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加上網絡購物成本低廉,居民購物網絡化已經是曆史性趨勢。現在,在網絡上購買(mai) 幾乎任何產(chan) 品都無所不能,所以大家確實接受了這種消費方式。特別是已國際化的阿裏巴巴影響深遠,也引導國內(nei) 外消費者高度重視中國快速發展的網絡購物。2014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 4% ,首次超越傳(chuan) 統PC整體(ti) 使用率(80.9 % ),智能手機作為(wei) 我國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的地位更加鞏固。五是能源結構綠色化。2014年11月12日,在北京APEC會(hui) 議上,中美達成二氧化碳減排意見,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達20 %,美國承諾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一28 %,為(wei) 2015年國際氣候大會(hui) 達成全球二氧化碳減排方案奠定了基礎。此舉(ju) 既表明中美兩(liang) 個(ge) 最大的經濟體(ti) 願意為(wei) 全球大氣環境汙染治理做出曆史性貢獻,也使我們(men) 國家的綠色發展有了明確的時間表。 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發布《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 ) )),提出綠色低碳戰略,計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達15% ,天然氣比重達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製在62%以內(nei) 。這標誌著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綠色化快速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大幅度增加,新能源成為(wei) 中國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領域[9]

    三、河南省實施三大國家戰略的評估

    國家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規劃、中原經濟區規劃、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三大國家戰略規劃,賦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戰略平台。三大戰略規劃實施以來,有的已進人規劃中期,有的正處在全麵加速階段,對三大戰略實施的進程、成效及存在問題等進行階段性評估十分必要。河南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主編的《河南經濟藍皮書(shu) (20巧)》,首次發布了“河南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總體(ti) 評估”報告。該報告在前期調研、收集資料信息的基礎上,采用定性分析與(yu) 定量分析相結合、指標評價(jia) 與(yu) 政策評價(jia) 相結合、效應評估與(yu) 問題評估相結合等思路和方法,通過對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階段性、綜合性、數量化評估,核算進度,評估效應,得出了一係列評估結論,對我們(men) 更加理性地認識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實際進程,更加有效地推進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實施,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10]

    (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實施情況評佑

    2013年3月7日,國務院批準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對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打造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為(wei) 中西部地區擴大開放提供強力支撐都具有重大意義(yi) 。規劃目標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機活力、彰顯竟爭(zheng) 優(you) 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區。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地位顯著提升,航空貨郵吞吐量達300萬(wan) 噸左右,躋身全國前列;形成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國際合作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與(yu) 航空關(guan) 聯的高端製造業(ye) 主營業(ye) 務收人超過10000億(yi) 元;建成現代化航空都市,營商環境與(yu) 國際全麵接軌,進出口總額達到2000億(yi) 美元,成為(wei) 引領中原經濟區發展、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開放高地。

    規劃實施成效評估:(1)分項評估:①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2013年,鄭州機場全年新開航線53條,達到143條,基本形成覆蓋歐洲、美洲、亞(ya) 洲、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航線網絡。其中,已開通全貨運國際航線達到19條,貨郵吞吐量完成2J萬(wan) 噸,同比增長69. 5%,增速居全國大型機場第一位(本部分評估數據除注明外,均來自《河南商務發展報告2014)))。同時,鄭州機場還是中部地區唯一開展國際快件的機場、貨運航線總數位居中西部第一的機場。顯然,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②開放門戶建設。2011年、2012年、2013年,實驗區完成進出口總額分別達到95億(yi) 美元、285億(yi) 美元、348.8億(yi) 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始終在50%以上,對全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始終在95%以上,推動了全省進出口增長的強勁攀升,航空港開放門戶地位已初步奠定。(2)總體(ti) 評估:總體(ti) 來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表現出起點高、增速快、成效顯的突出特征。

    規劃實施進程評估:從(cong) 實施進程來看,實驗區在2013年3月到12月僅(jin) 10個(ge) 月、占6. 5%規劃期的時間,航空貨郵吞吐量就已經完成2025年總目標的8. 3%,進出口總額就已經完成2025年總目標的17.4%,均超額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主要問題和挑戰:(1)保持高起點高速增長的挑戰。規劃實施以來,在2013年3月到12月僅(jin) 10個(ge) 月的時間裏,鄭州航空港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chan) 業(ye) 體(ti) 係、樞紐建設等各方麵均表現出全民聚焦、全力推進、全麵展開、全速發展的積極態勢,以航空貨郵吞吐量、進出口總額以及地區生產(chan) 總值、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等為(wei) 代表的各指標均表現出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在起點高的同時也要看到麵臨(lin) 的挑戰,尤其是在高起點上保持高速穩定增長,麵臨(lin) 更大挑戰。(2)高端航空港經濟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建的挑戰。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航空設備製造維修、與(yu) 航空關(guan) 聯的高端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快速發展,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竟爭(zheng) 力的知名品牌和優(you) 勢企業(ye) ,形成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國際合作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這其中,既要求有航空經濟這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的創新探索,又有高端產(chan) 業(ye) 發展的水平要求,還有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建的係統要求,如何立足發展基礎、突出發展特色、增創發展優(you) 勢,均是新課題新挑戰。(3)形成具有特色優(you) 勢的航空港經濟內(nei) 生增長模式的挑戰規劃提出“建設大樞紐,培育大產(chan) 業(ye) ,塑造大都市”的實驗區發展主線,也就是要通過建設大樞紐,帶動大物流;通過大物流,帶動產(chan) 業(ye) 群;通過產(chan) 業(ye) 群發展,帶動城市群發展,進而以城市群帶動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如何在這一發展路徑指引下,形成以互動融合為(wei) 特征的航空港經濟內(nei) 生增長模式,進而實現快速發展,是目前航空港在起步期必須籌謀且時不我待的關(guan) 鍵問題。(4)以鄭州航空港為(wei) 龍頭創新對外開放體(ti) 製機製的挑戰。我省貫徹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全麵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以鄭州航空港為(wei) 龍頭創新對外開放體(ti) 製機製。如何利用實驗區這個(ge) 特殊區域來探索改革措施、創新體(ti) 製機製,使實驗區成為(wei) 河南乃至中原地區對外開放的平台和窗口,還麵臨(lin) 諸多問題挑戰需要破解。

    (二)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建設規劃實施情況評佑

    以2009年8月國家發改委《關(guan) 於(yu) 印發河南省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建設規劃的通知》為(wei) 標誌,河南省成為(wei) 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至2014年,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規劃已經實施了5年多,取得了突出成效,實現糧食生產(chan) “十一連增”、夏糧“十二連增”,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稱為(wei) 河南的“王牌”。

    規劃目標:到2020年,在保護全省1. 03億(yi) 畝(mu) 基本農(nong) 田的基礎上,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糧食生產(chan) 用地穩定在7500萬(wan) 畝(mu) ,使我省糧食生產(chan) 的支撐條件明顯改善,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chan) 能力達到650億(yi) 公斤,成為(wei) 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穩定增長的核心區、體(ti) 製機製創新的試驗區、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全麵發展的示範區。

    規劃實施成效評估:在對規劃實施成效評估中,立足規劃要求及總體(ti) 目標,從(cong) 四個(ge) 方麵出發,分別對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糧食生產(chan) 支撐條件、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進行單項評估,並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進而對規劃實施成效進行總體(ti) 評估。(1)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評估規劃實施以來,我省緊緊抓住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建設這個(ge) 重心,毫不放鬆地抓好糧食生產(chan) ,從(cong) 政策支持、科技強農(nong) 、高產(chan) 創建等著手,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實現了總產(chan) 量“十一連增”,連續9年超1000億(yi) 斤,連續4年超1100億(yi) 斤(注:文中除標明外,數據均來自河南省統計局相關(guan) 資料)的驕人成績,打造了河南“王牌”,切實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在對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的評估中,主要基於(yu) 規劃提出的穩定麵積、主攻單產(chan) 的基本思路,分別從(cong) 是否實現“穩定麵積”目標、實現畝(mu) 產(chan) 量情況這兩(liang) 個(ge) 方麵來進行評估。2013年我省糧食播種麵積超過15萬(wan) 畝(mu) ,比2010年增長3. 5%,保持了連年平穩增長,實現了“穩定麵積”的目標。從(cong) 畝(mu) 產(chan) 量來看,2010年以來,我省糧食畝(mu) 產(chan) 量在實現了從(cong) 中低產(chan) 向中高產(chan) 的提升後,在達到750斤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增長態勢,但是與(yu) 在穩定麵積前提下實現總產(chan) 量目標所需的規劃畝(mu) 產(chan) 量相比較,依然略有差距,故此在實現畝(mu) 產(chan) 量情況的評估中,根據實際畝(mu) 產(chan) 量與(yu) 規劃畝(mu) 產(chan) 量的量化比較,得分率為(wei) 98. 9%。在綜合2個(ge) 指標的單項評估結果的基礎上,進而可以得到我省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的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99.5%。(2)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評估。在規劃各項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農(nong) 民人均年純收人力爭(zheng) 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目標。基於(yu) 此,在對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評估中,選取了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這2個(ge) 體(ti) 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民效益情況的指標進行評估。從(cong) 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來看,2009年以來,除了2011年我省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0.6個(ge) 百分點外,其餘(yu) 各年均與(yu) 全國平均水平持平或是快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從(cong) 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情況來看,2009年到2013年,河南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均少於(yu) 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同時也要看到,2009年到2013年河南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平均增速為(wei) 15.2%,快於(yu) 全國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平均增速0. 6個(ge) 百分點,收人差距呈逐步縮小趨勢。按照農(nong) 民人均年純收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目標要求,對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和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這2個(ge) 指標與(yu) 全國平均水平進行量化比較,可以得出2009年到2013年的年度評估結果,進而取平均值得到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的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95. 2%,其中,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完成得分情況明顯好於(yu) 農(nong) 民人均現金收人的評估得分。(3)糧食生產(chan) 支撐條件評估。在規劃提出的目標中明確指出要使我省糧食生產(chan) 的支撐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考慮到糧食生產(chan) 的支撐條件與(yu) 農(nong) 業(ye) 科技、財政投人、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機械化水平以及現代農(nong) 業(ye) 載體(ti) 建設密切相關(guan) ,因此根據科技支撐、投資支撐、基礎設施、機械化水平、載體(ti) 支撐這5個(ge) 指標的單指標評估結果,進行加權綜合可以得到糧食生產(chan) 支撐條件評估結果為(wei) 89.7% 。(4)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評估。近年來,河南糧食生產(chan) 在遭遇雨雪冰凍、特大旱災等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高基點連年增產(chan) ,取得了傲人成績。基於(yu) 此,在進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評估中,選取了幾個(ge) 有重大災害的典型年份,並以該年糧食總產(chan) 量是否保持了持續增長、完成規劃增速的比率這兩(liang) 個(ge) 指標作為(wei) 重點評估指標,進而可以得到2008年、2009年、2011年這3個(ge) 年度的評估結果,進行加權平均可以得到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91.3%0 (5)實施成效總體(ti) 評估。根據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糧食生產(chan) 支撐條件、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這4個(ge) 單指標評估結果,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加權後進而可以得到規劃實施成效的總體(ti) 評估結果為(wei) 94. 6%。綜合來看,在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方麵基本達到規劃目標,糧食生產(chan) 支撐條件總體(ti) 有所不足,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基本完成階段性成效目標”。

    規劃實施進程評估:河南省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建設規劃明確了總體(ti) 目標是:到2020年,糧食生產(chan) 能力達到650億(yi) 公斤。在規劃實施進程評估中,采用各年度實際總產(chan) 量與(yu) 規劃目標值進行比較,得出各年度完成目標比例,進而求出平均值作為(wei) 完成目標進程情況的評估結果。根據前述評估方法,得到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98.8%,基本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主要問題和挑戰:(1)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的問題。糧食增產(chan) 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從(cong) 綜合性指標來看,河南農(nong) 業(ye) 科技貢獻率為(wei) 0. 51,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還巫待提升。同時,在農(nong) 業(ye) 服務體(ti) 係建設方麵也存在一些問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玉米僅(jin) 有70%左右,小麥50%左右,水稻55%左右。(2)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在評估中,糧食生產(chan) 支撐條件是得分最低的一項。目前全省仍有5000多萬(wan) 畝(mu) 中低產(chan) 田,近3000萬(wan) 畝(mu) 不能得到有效灌溉,還有1519萬(wan) 畝(mu) 低窪易澇地需要治理。另一方麵,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增多,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直接影響著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目標的實現,而這一問題更是給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3)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2013年我省夏糧每畝(mu) 生產(chan) 收益361.3元,秋糧每畝(mu) 生產(chan) 收益504. 3元,兩(liang) 季相加共865.6元,抵不上農(nong) 民外出打工半個(ge) 月的收人。近年來,盡管國家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農(nong) 民種糧的收益依然偏低,直接影響種糧積極性的提高。(4)邊際產(chan) 量遞減的問題。2008年到2013年,河南糧食總產(chan) 量累計達到6617. 3億(yi) 斤,糧食產(chan) 量年均遞增1.4% ,糧食單產(chan) 超過750斤/畝(mu) ,實現了從(cong) 中低產(chan) 到中高產(chan) 的跨越。但是同時要看到,河南糧食單產(chan) 已經達到中高產(chan) 水平,受邊際效應影響,要在高基點上、在中長期內(nei) 保持糧食總產(chan) 量持續增長,到2020年實現1300億(yi) 斤的目標,麵臨(lin) 著較大挑戰。

    (三)中原經濟區規劃實施情況評佑

    自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中原經濟區規劃》( 2012-2020年)以來,我省以規劃為(wei) 引領,著力破解難題、加快發展,全省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凸顯。目前,距離第一個(ge) 階段性目標,即2015年目標已經隻有一年的時間。此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量化評估和綜合分析,對於(yu) 摸清現狀、把握問題,並進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yi) 。

    規劃目標:到2015年,初步形成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經濟區域。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穩步提高,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與(yu) 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三化”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力爭(zheng) 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與(yu) 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麵提高。

    規劃實施成效評估:在規劃實施成效評估中,指標選取及目標值確定,均依據《中原經濟區規劃》中“第二章總體(ti) 要求”、“第三節發展目標”中提出的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及其分階段目標值,在單指標評估的基礎上,分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資源環境、民生改善共4類進行分項評估,並進而得到總體(ti) 評估結果。其中,(1)在經濟發展分項評估中,按照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構成,采用河南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地區生產(chan) 總值占全國比重這2個(ge) 指標進行分項評估。①河南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9. 22%,與(yu) 規劃目標相比,實際年均增速比規劃年均增速快1. 91個(ge) 百分點,較好完成了規劃目標。②河南地區生產(chan) 總值占全國比重2011,2012,2013年完成值分別為(wei) 5.75% ,5.74% ,5.70%,與(yu) 規劃目標相比略有差距。經濟發展分項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完成規劃目標”。(2)在結構調整分項評估中,按照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構成,采用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比重、城鎮化率、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這5個(ge) 指標進行分項評估。①采用河南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相關(guan) 統計指標對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進行評估,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為(wei) 1. 52%,與(yu) 2011年到2015年規劃年均增速1. 99%相比略有差距。② 2011年到2013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年均增速為(wei) 15. 11 %,高於(yu) 規劃增速0. 11個(ge) 百分點,完成規劃目標。③河南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比重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為(wei) 5.41%,高於(yu) 規劃增速3.36個(ge) 百分點,較好完成了規劃目標。④河南城鎮化率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為(wei) 4. 46%,高於(yu) 規劃增速0. 19個(ge) 百分點,完成規劃目標。⑤河南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為(wei) 18. 1 % ,15.7% ,13.8%,呈波動下降態勢,與(yu) 規劃目標相比,存在差距。結構調整分項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略有差距”。(3)在資源環境分項評估中,按照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構成,采用耕地保有量、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下降、森林覆蓋率這3個(ge) 指標進行分項評估。①耕地保有量由於(yu) 缺乏曆年統計數據,采用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糧食播種麵積變化情況進行考察,2013年河南省糧食播種麵積達到15123萬(wan) 畝(mu) ,比2010年增長3. 51 %,並保持了連年平穩增長,實現了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規劃“穩定麵積”的目標。基於(yu) 此,對該指標評估結果為(wei) 完成規劃目標。②2011年到2013年河南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分別下降3.6% ,7. 1% ,3.9%。根據“2013年河南省節能減排發展統計報告”中相關(guan) 數據,2013年全年GDP能耗下降的目標值是2. 5%,與(yu) 目標值相比,該指標評估結果為(wei) 完成規劃目標。③2011年到2013年河南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速為(wei) 0. 66%,完成規劃目標。資源環境分項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完成規劃目標”。(4)在民生改善分項評估中,按照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構成,采用城鎮年新增就業(ye) 人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人、高等教育毛人學率這4個(ge) 指標進行分項評估。① 2011年到2013年,河南城鎮年新增就業(ye) 人數年均增速0. 75 %,與(yu) 規劃增速0. 11%相比,完成規劃目標。②2011年到2013年河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實際增速高出2011年到2015年規劃增速2. 68個(ge) 百分點,較好完成規劃目標。③2011年到2013年河南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實際年均增速達到13. 29%,高於(yu) 2011年到2015年規劃年均增速1個(ge) 百分點,完成規劃目標。.2011年到2013年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實際年均增速達到10. 55 %,高於(yu) 2011年到2015年規劃年均增速1.37個(ge) 百分點,完成規劃目標。民生改善分項綜合評估結果為(wei) “較好完成規劃目標”。根據前述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資源環境、民生改善4個(ge) 分項評估結果,得到河南實施中原經濟區規劃的階段性總體(ti) 評估結果為(wei) “完成階段性成效目標”。

    規劃實施進程評估:在對中原經濟區規劃實施進程進行量化評估中,依據“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分別對各指標的2011年基期值、2013年規劃值、2013年實際值進行了比較評估,以2013年實際完成值與(yu) 規劃目標值的比率作為(wei) 實施進程的評估重點。從(cong) 完成比率情況來看,在14個(ge) 評價(jia) 指標中有11個(ge) 指標超額完成,其中達到或超過105%的指標有3個(ge) ,包括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比重、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同比下降、河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尤其是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同比下降指標更是大幅超額完成規劃目標值,顯示河南經濟發展在平穩增長的同時,代價(jia) 不斷下降、質量明顯提升。未完成規劃目標進程的指標有3個(ge) ,分別是地區生產(chan) 總值占全國比重、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綜合來看,各指標完成比率平均值達到104.4%,總體(ti) 實施進程評估為(wei) “完成階段性進度目標”。

    主要問題和挑戰:(1)民生改善是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這部分指標主要由人均指標構成。雖然總體(ti) 來看已經完成階段性目標,並且預期能夠完成2015年、2020年規劃目標;但是必須要認識到我省作為(wei) 人口大省,存在總量大而人均少的問題。如何加快提升人均指標水平、加快縮小與(yu) 先進地區的差距,是今後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一個(ge) 重要著眼點和著力點。(2)本次規劃實施情況量化評估,依據就是規劃中明確提出的主要規劃指標及其目標值。但是也要看到,中原經濟區規劃作為(wei) 指導區域發展的、具有係統性、全麵性的綜合性規劃,在“主要指標”中選取的指標基本都是體(ti) 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大項指標,且考慮到重點突出及可操作性等問題,共選取了4類16個(ge) 指標,從(cong) 規劃涵蓋麵而言數量相對較少。結合河南發展來看,一些體(ti) 現河南近年來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挑戰、采取的重大實踐舉(ju) 措等的指標並未能得到充分體(ti) 現,例如工業(ye) 結構調整相關(guan) 指標、科技創新相關(guan) 指標、現代服務業(ye) 發展相關(guan) 指標、對外開放相關(guan) 指標,等等。因此,本次評估結果即使數據總體(ti) 情況尚屬樂(le) 觀,依然需要保持清醒冷靜。(3)本次量化評估中,未完成或存在差距的指標共有3個(ge) ,分別是河南GDP占全國比重、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這也反映出河南在綜合實力、糧食生產(chan) 、消費這三個(ge) 方麵依然麵臨(lin) 著如何推動打一總量與(yu) 提水平、增效益並進等問題。(4)中原經濟區主要規劃指標共選取了4類,分別是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資源環境和民生改善,從(cong) 量化評估結果來看,結構調整分項評估是四個(ge) 分項評估中最差的,3個(ge) 未達標指標有2個(ge) 都是屬於(yu) 結構調整分項指標,這也從(cong) 一個(ge) 方麵反映出河南在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中依然麵臨(lin) 較大挑戰。

    (四)實施效應

    帶動效應。河南在著力推進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過程中,以糧食生產(chan) 核心區建設帶動現代農(nong) 業(ye) 優(you) 化升級,以中原經濟區建設帶動“四化”同步科學發展,以鄭州航空港建設帶動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模式探索,進而帶動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製度創新,帶動實現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更好效果地發展。尤為(wei) 重要的是,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發展目標、提出了發展重點,進而帶動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為(wei) 河南提升戰略地位、提升綜合優(you) 勢、提升發展質效,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xing) 富民強省目標而努力奮鬥。

    聚合效應。三大國家戰略為(wei) 河南帶來的政策優(you) 勢、激發的創新活力、形成的改革紅利,與(yu) 日臻完善的基礎支撐條件有機融合,形成強有力的聚合效應,使河南正在成為(wei) 匯聚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等高端生產(chan) 要素的窪地,成為(wei) 國際化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商青睞的投資熱土,成為(wei) 先進製造業(ye) 、高成長服務業(ye) 與(yu) 高端人才、尖端科技集聚集群發展高地。日益凸顯的聚合效應,已經成為(wei) 河南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動力新優(you) 勢所在。

    示範效應。三大國家戰略規劃,使河南肩負著為(wei) 全國同類地區發展提供示範的重大使命,不僅(jin) 要建設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穩定增長的核心區,而且要建設體(ti) 製機製創新的試驗區、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全麵發展的示範區以及航空經濟驅動型發展先行區。在全麵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過程中,河南著力在土地流轉、航空管理、海關(guan) 監管、財稅管理、投融資、科技創新、社會(hui) 保障等領域以示範引領、以點帶麵,積極探索理論創新、製度創新、體(ti) 製創新,通過培育並發揮示範效應來有效地帶動全局發展。

    先行效應。對河南這樣一個(ge) 後發地區而言,三大國家戰略為(wei) 河南發展帶來的最大紅利、最大機遇、最大動力就在於(yu) 一係列先行先試政策形成的先行效應,進而成為(wei) 後發趕超的新引擎和加速器。從(cong) 區域合作、四化同步到統籌城鄉(xiang) 、改革開放,從(cong) 經濟轉型到社會(hui) 發展、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從(cong)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到電子商務、金融改革的多層麵、多方位的先行先試探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和創新空間,在全國的國家戰略規劃中並無先例,正是這些規劃上的先導性、理念上的先進性,落實到政策上的先試性、發展上的先行性,為(wei) 河南掌握發展主動權、搶占發展製高點提供了戰略先機。

    目前,河南已經與(yu) 全國一樣進人經濟發展新常態,機遇與(yu) 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yu) 挑戰。新形勢下如何強化我省的戰略優(you) 勢、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就需要進一步聚焦三大國家戰略,在速度變化、結構優(you) 化、動力轉換中增創新優(you) 勢、激活新動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在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努力引領新常態中實現新作為(wei) 。

    四、新型城鎮化研究

    2014年3月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2020年)出台,為(wei) 我們(men) 提出了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的總體(ti) 要求。河南省也已經出台《中共河南省委關(guan) 於(yu) 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意見》、《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一2020)》和《河南省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三年行動計劃》。如何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是省委年初部署的重點研究任務之一。為(wei) 完善體(ti) 製機製,推動河南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由省社科聯、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科學院和鄭州輕工業(ye) 學院主辦,鄭州輕工業(ye) 學院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承辦的河南發展高層論壇第61次研討會(hui) ,於(yu) 2014年6月20日在鄭州輕工業(ye) 學院圖書(shu) 館舉(ju) 行。會(hui) 議由省社科聯副主席孟繁華主持,鄭州輕工業(ye) 學院副院長安士偉(wei) 教授致歡迎辭,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研究員和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cang) 研究員作了主講發言,王發曾、郭軍(jun) 、李政新、宋偉(wei) 、楊迅周、劉戰國等作了大會(hui) 重點發言,朱美光、李金凱、王晨光、楊玉珍等作了大會(hui) 自由發言,有關(guan) 學者進行了現場討論。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鄭州輕工業(y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劇義(yi) 文和白廷斌、許青雲(yun) 、劉明、孫德中、任太增、王延榮、周穎傑、劉玉來、姬定中、畢軍(jun) 賢、張貫一、彭詩金、陳愛國、劉安鑫、陳群勝、劉仁慶、李同新、李明以及鄭州輕工業(ye) 學院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師生等共200餘(yu) 名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者參加研討[11]。《河南科學》雜誌專(zhuan) 門為(wei) 此次會(hui) 議出版了包含11篇新型城鎮化學術論文的專(zhuan) 集。

     (一)關(guan) 於(yu) 新型城鎮化科學推進問題

    王永蘇認為(wei)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中關(guan) 於(yu)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的要求完全適用於(yu) 城鄉(xiang) 關(guan) 係的處理,科學推進河南新型城鎮化,必須從(cong) 自身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按照決(jue) 定的要求先行先試,著力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建立健全有利於(yu) 科學發展的體(ti) 製機製。深化改革完善體(ti) 製機製重點在以下幾個(ge) 方麵:第一,加快推進城鄉(xiang) 體(ti) 製機製一體(ti) 化。正確理解和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不能把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理解成城鄉(xiang) 一樣化,應當把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著力點首先放在城鄉(xiang) 體(ti) 製機製一體(ti) 化上,通過深化改革盡快打破城鄉(xiang) 二元體(ti) 製,實現城鄉(xiang) 之間生產(chan) 要素自由流動,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約,爭(zheng) 取較高的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第二,建立全省統籌的規劃建設協調機製。樹立全省規劃一盤棋的理念,以全球、全國視野審視河南,內(nei) 外結合,省市協同,對全省特別是中原城市群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城鎮體(ti) 係、創新體(ti) 係進行高水平的統籌研究和中長期規劃。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產(chan) 業(ye) 集聚機製。要充分認識分散發展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的局限性,充分認識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協作的必要性,集中精力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和基地,建立健全生產(chan) 要素大範圍集中集聚機製。第四,建立健全以人為(wei) 本的要素流動機製。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允許河南戶籍人口在省內(nei) 自由流動、自主擇業(ye) 、自主選擇居住地;積極創造條件吸納農(nong) 村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ye) 居住,把進城落戶農(nong) 民完全納人城鎮住房和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中;著力於(yu) 建立健全大城市中心城區科學的人口進出機製;建立健全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資金融通機製,深化農(nong) 村產(chan) 權製度改革。第五,建立健全動態的耕地占補平衡機製。積極推進耕地占補平衡,在允許占優(you) 補劣的同時,強調通過中低產(chan) 田改造提升地力,在合理滿足城市建設用地的基礎上保障地力的整體(ti) 提升;積極爭(zheng) 取耕地麵積、糧食產(chan) 能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製試點,使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土地管理的體(ti) 製機製,穩妥推進農(nong) 村土地產(chan) 權製度改革,深化土地征用製度改革,實行集約節約用地製度,探索建立農(nong) 村宅基地和耕地承包權騰退補償(chang) 基金。第六,健全城鎮投融資體(ti) 製機製。鼓勵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製,農(nong) 業(ye) 、扶貧以外的投資要適當向城鎮傾(qing) 斜,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全覆蓋[12]

    張占倉(cang) 通過對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新書(shu) 《21世紀資本論》主要論點和發達國家城鎮化過程及影響的係統分析,認為(wei) 應高度重視城鄉(xiang) 資源配置政策的公平性,克服“增長極”思想的不利影響,確實把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的“以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增進人民福社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落實到新型城鎮化實施的實際過程之中,努力探索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和“四化同步”發展的科學可行之路,促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和諧發展、智慧發展、綠色發展,避免皮克迪提出的資本作用過大對社會(hui) 和諧穩定和貧富差距擴大的不利影響,既科學務實推進影響我國數億(yi) 人生產(chan) 和生活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又促進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城鄉(xiang) 社會(hui) 和諧化、城鄉(xiang) 居民收人政策公平化。研究提出了我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著科學研究積累有限、麵臨(lin) “中等收人陷阱”的威脅、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不協調、城鎮規劃建設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突出問題,認為(wei) 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走向主要是:第一,堅持質量提升的正確方向。改革完善戶籍管理製度,積極推動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立足於(yu) 本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與(yu) 創新,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打造城鎮適宜的人居環境;抓住全國性經濟升級發展的戰略機遇,全麵調整城鎮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提升城鎮經濟發展質量。第二,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核心理念。必須讓進城農(nong) 民享受到國家發展給每一位公民帶來的人格尊嚴(yan) ,注重對城鎮現有居民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持續改善,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流動人口工作和生活便利,創造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培養(yang) 全社會(hui) 包容發展的人文情懷。第三,堅持城鄉(xiang) 一體(ti) 的政策目標。特別是從(cong) 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土地資源配置係統人手,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征地製度改革,改變政策不公平導致的城鄉(xiang) 二元結構。第四,堅持綠色發展的國際趨勢。加強綠色科技創新,改變目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構建綠色經濟體(ti) 係,形成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營造綠色生態環境。按照循環經濟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各類產(chan) 業(ye) 園區,引進或研發關(guan) 鍵鏈接技術,建設關(guan) 鍵鏈接項口,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能量梯級利用、資源綜合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汙染物集中處理和再利用,逐步把工業(ye) 項口布局與(yu) 區域綜合發展銜接,開創城市一區域發展模式[13]

    李小建等研究認為(wei) ,全麵審視新型城鎮化,可以提出以下思路:(1)強調城鄉(xiang) 協調,強調聚落本身的多樣化,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城鄉(xiang) 聚落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注意調整各類聚落的關(guan) 係,使其更好地滿足社會(hui) 經濟發展和人類居住的需要。(2)強調城市與(yu) 農(nong) 村聚落的景觀多樣性,強調景觀的城鎮化與(yu) 人口城鎮化相協調,居住的城鎮化與(yu) 公共服務的城鎮化相協調,有型的城鎮化與(yu) 無形的城鎮化相協調。(3)強調城鎮化發展中的市場推動。在“城”與(yu) “市”的關(guan) 係上,“市”(主要是經濟活動)才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城鎮化的進程應該主要依靠市場機製的作用,政府所做的,隻能是順勢而為(wei) ,恰當助推。(4)強調實施中的上下協調。尤其是規劃論證中,一定要注意在宏觀發展趨勢下的村鎮格局規劃。如根據人口發展趨勢和城市人口變化趨勢,預測區域未來的人口發展;根據聚落等級—規模變化趨勢測度未來各規模的村鎮數量;根據聚落空間格局模型規劃不同等級聚落的空間關(guan) 係;根據各區位條件規劃每個(ge) 聚落的區位及發展階段、發展規模[14]

    王發曾認為(wei) ,如何以正確理念設計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實施道路等重大問題仍然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必須端正實施理念:認清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不要用僵化的計劃經濟的一套代替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認清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不要用外延擴張代替內(nei) 涵優(you) 化,不能重規模、輕質量;認清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重點,不要眼睛隻盯著城市而忽略了鄉(xiang) 村和集鎮,要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認清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主體(ti) ,不要忽視多種社會(hui) 力量的主體(ti) 地位;認清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式,不要單純追求城鎮化率而忽視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認清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動力,不要忽略多種因素的綜合效應[15]

    劉道興(xing) 認為(wei) ,長期以來,把城市作為(wei) 經濟載體(ti) 的思路主導城市發展,形成了“經濟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導致城市出現種種弊端和“城市病”。實際上,城鎮化應當以人為(wei) 核心,城市首先是人居中心,應當把城市規劃建設成為(wei) “人文城市”。而實現城市發展從(cong) “經濟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轉型升級,才是“新型城鎮化”的點睛之筆。麵對城鎮化加快和城市規模急劇打一大的新形勢,河南省應當深刻把握人文城市建設的內(nei) 涵、途徑和舉(ju) 措,努力把河南城市打造成為(wei) 曆史文化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全麵提高城市文化藝術品位,為(wei) 建設美麗(li) 河南做出貢獻[16]

    耿明齋等研究認為(wei) ,要改變長期以來抑製大城市發展,鼓勵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的慣性思維,清理各種城鎮化發展政策,剔除諸如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人戶限製,鼓勵農(nong) 民進人小城鎮,控製大城市規模和收緊大城市人戶限製等提法和做法。將城鎮化發展政策的重點放在掃清所有限製人口流動的政策和製度障礙上,鼓勵人口在空間上和不同層級城鎮之間自由流動。並把政府工作重點放在順應人口流動趨勢要求,滿足各類不同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需要上[17]

    郭軍(jun) 認為(wei) ,從(cong) 體(ti) 製機製理論看,推進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著力點應在製度體(ti) 製和國家治理能力兩(liang) 個(ge) 緯度上,在發展的軌道和發展的動力上。要全麵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把城鎮化發展納人宏觀調控體(ti) 係,探尋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達成城鎮化發展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互動性和正效性,重視決(jue) 策權限劃分和各主體(ti) 利益保障,特別是農(nong) 民利益的保障。城鎮化是一個(ge) 自然而然的過程,河南應當走農(nong) 業(ye) 人口向大中城市轉移與(yu) 向縣城和小城鎮集聚相結合多層次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政府應依據各主體(ti) 的動力需求來製定、調整、完善、創新現行製度、體(ti) 製機製和政策,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18]

    李政新認為(wei) ,公共服務能力也是決(jue) 定城鎮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首先需要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投人;其次是鼓勵社會(hui) 資本為(wei) 公共服務進行投人,使其成為(wei) 混合物品[19]。趙書(shu) 茂等提出了提升城鎮吸納就業(ye) 、勞動者就業(ye) 創業(ye) 、公共服務保障、基礎設施支撐等能力的對策措施;創新戶籍和人口管理、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成本分擔、資金保障、城鎮管理和社會(hui) 治理等機製的關(guan) 鍵環節;從(cong) 能力建設和製度創新兩(liang) 個(ge) 方麵,構建促進河南農(nong) 業(ye) 人口轉移市民化的引力係統和動力係統[20]。宋偉(wei) 認為(wei) ,城鎮化的空間結構是由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和就業(ye) 地域結構決(jue) 定的,城鎮化的快慢主要是由農(nong) 民工收人水平決(jue) 定的,就業(ye) 基礎是人口城鎮化的關(guan) 鍵因素。就當前的政策選擇來看,首先應擴大就業(ye) ,不斷強化新型城鎮化的就業(ye) 基礎;其次應從(cong) 城鎮與(yu) 農(nong) 村兩(liang) 方麵消除人口城鎮化的製度障礙,構建農(nong) 民進城的順暢渠道;第三,應進一步深化土地製度改革,讓多數農(nong) 民有機會(hui) 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農(nong) 民資產(chan) 性收人,提高農(nong) 民市民化的能力[21]。楊迅周認為(wei) ,分類推進、分類指導,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其發展模式既包括不同地域模式,也包括不同領域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的不同地域發展模式有中心城市城區全域城市化模式、經濟發達縣(市)新型城鎮化模式、都市區新型城鎮化模式、傳(chuan) 統農(nong) 區新型城鎮化模式等;不同領域發展模式有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發展模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模式、城市更新改造模式等。不同的發展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發展重點。及時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可以為(wei) 全麵深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示範[22]

    劉戰國認為(wei) ,構造中原城市群的戰略重點是:第一,優(you) 先發展鄭州市,構建“多中心”的大鄭州都市區,使鄭州成為(wei) 國家級中心城市;第二,強化“多核心”的大鄭州都市圈,構造鄭州和洛陽雙中心的結構模式;第三,放活外圍區,建設安陽、三門峽、商丘、信陽、淮陽、周口六大副中心城市[23]

    朱美光認為(wei) ,我國新型城鎮化應處理好十種關(guan) 係,即權益和利益、短期和長期、政府與(yu) 社會(hui) 、時間和空間、就業(ye) 和創業(ye) 、城市與(yu) 交通、中心和外圍、普遍和特殊、發展與(yu) 生態、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李金凱認為(wei) ,新型城鎮化新在以人為(wei) 本,是一場由政府主導,主要由農(nong) 民完成的現代化過程。

    王晨光認為(wei) ,河南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的文化機製構建應從(cong) 4個(ge) 方麵著手:一是文化符號,就是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應該留有曆史的記憶,是人們(men) 對過去生活樣式的一種紀念。二是文化歸屬感,就是在新型城鎮化中,通過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化的融合,以文化創新架構人文價(jia) 值關(guan) 懷,給人以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文化傳(chuan) 承,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心存敬畏,百般珍惜,又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做到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四是人文關(guan) 懷,就是建設以人為(wei) 本的美麗(li) 家園,實現從(cong) 經濟城市到人文城市的跨越。

     (二)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政策建議

    第一,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公平性。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打一大內(nei) 需和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的重要抓手,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新型城鎮化也是一個(ge) 自然曆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跨越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過程。推進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從(cong)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wei) 一個(ge) 順勢而為(wei) 、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在整個(ge) 過程之中,破解“三農(nong) ”問題是核心所在,而“三農(nong) ”問題的核心是農(nong) 民問題,然而農(nong) 民問題現在最為(wei) 急迫的仍然是提高收人問題,隻有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收人不斷提高,他們(men) 進人各類城鎮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才能夠迸發出來,形成順應新型城鎮化潮流的需要。現在,很多農(nong) 民願意進城,但進城成本過高,門檻過高,所以無法進城,或者無法落戶,或者無法在城鎮安居樂(le) 業(ye) ,無法享受公平的公共政策。因此,破除各種進城政策的限製,全麵落實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的“以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增進人民福社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顯得特別重要,為(wei) 中低收人者提供能夠在城鎮逐步安居樂(le) 業(ye) 的實際條件,是我們(men) 所有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基本走向,也是我們(men)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基本體(ti) 現。

    第二,堅持全麵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正確方向。與(yu) 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適當調低相適應,新型城鎮化要高度重視質量提升,把健康有序發展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具體(ti) 有效的措施全麵提升城鎮發展質量。首先,要加快改革完善戶籍管理製度,積極推動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根據全國的基本格局,河南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每年都要適度超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促進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逐步縮小,真正讓越來越多的進城農(nong) 民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其次,要立足於(yu) 本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把以人為(wei) 本、尊重自然、傳(chuan) 承曆史、綠色低碳、智慧發展理念融人城市規劃全過程,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發現和創新更多體(ti) 現當地自然地理環境與(yu) 人文特色的規劃思想,確實把城鎮規劃建設成當地居民可親(qin) 可愛的家園,打造適宜的人居環境,建設富有特色的人文城市,讓當地居民有為(wei) 之驕傲的亮點。

    第三,抓住全國性經濟升級發展的戰略機遇,全麵調整城鎮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完善“一個(ge) 載體(ti) ”、構建“四個(ge) 體(ti) 係”,推進產(chan) 業(ye) 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約,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升城鎮經濟發展質量。第三,牢固樹立新型城鎮化以人為(wei) 本的核心理念。以人的城鎮化為(wei) 核心,通過政策調整,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ye) 教育,不斷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使全體(ti) 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堅持以人為(wei) 本,優(you) 先讓進城農(nong) 民享受到國家發展給每一位公民帶來的人格尊嚴(yan) ,特別是讓進城農(nong) 民在自己的孩子麵前有做父母的尊嚴(yan) 。以人為(wei) 本還要體(ti) 現在對城鎮現有居民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持續改善上,特別是對城鎮公共交通、公共服務、看病、就業(ye) 、上學、大氣汙染等具體(ti) 事務,必須不斷有所改善,不能一方麵我們(men) 在高速推進城鎮化,但現有城鎮居民享受不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反而天天感覺原有城鎮越來越擁擠了、越來越汙染了、越來越不方便了。同時,要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流動人口工作和生活便利,創造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和要素流動條件,培養(yang) 全社會(hui) 包容發展的人文情懷,讓城鎮多一些溫暖與(yu) 人情,少一些冷漠與(yu) 鄙視,確實成為(wei) 現代文明的集聚體(ti) 。

    第四,建立健全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體(ti) 製機製。城鄉(xiang) 二元結構是製約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的主要障礙,也是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障礙。必須通過全麵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城鎮化體(ti) 製機製,形成以工促農(nong) 、以城帶鄉(xiang) 、工農(nong) 互惠、城鄉(xiang) 一體(ti) 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讓廣大農(nong) 民平等參與(yu) 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在改革創新方麵,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的“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製前提下,允許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人股,實行與(yu) 國有土地同等人市、同權同價(jia) ”的要求,探索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使農(nong) 民更大程度通過土地增值獲得改革發展效益的空間,扭轉目前在城鎮發展建設用地中農(nong) 民土地隻能夠單方麵被征用的不合理局麵。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要把握好“兩(liang) 個(ge) 方麵、一個(ge) 抓手”:一方麵,各地要依據《河南省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三年行動計劃》,大膽探索,積極作為(wei) ,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另一方麵,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推進新農(nong) 村建設,堅持以人為(wei) 本、產(chan) 業(ye) 為(wei) 基,城鄉(xiang) 統籌、“五規合一”,因地製宜、分步實施,群眾(zhong) 自願、因勢利導,以產(chan) 業(ye) 規模、生產(chan) 方式、生產(chan) 性質來決(jue) 定村莊的位置、規模和形態。一個(ge) 抓手就是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示範區和全域城鄉(xiang) 一體(ti) 化試點建設,積累更多基層群眾(zhong) 創造的鮮活經驗與(yu) 科學可行的做法,為(wei) 實現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奠定更加科學的政策與(yu) 製度基礎。

    第五,積極推動城鎮綠色發展。麵對日益嚴(yan) 重的環境汙染,積極推動城鎮綠色發展是我們(men) 麵向未來科學理性的戰略選擇。綠色發展的本質是要形成城鎮綠色發展模式,逐步改善工業(ye) 化以來長期沿用的黑色發展模式,通過引進、研發、創新更多的綠色科學技術,務實地提高產(chan) 業(ye) 發展技術水平,降低經濟增長中各種能源、資源、原材料等消耗,實現以人為(wei) 本、人與(yu) 自然全麵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根本任務是營造城鎮綠色生態環境,切實加強大中小城鎮自然生態係統保護,打一大森林、湖泊、濕地、綠地麵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大幅度增強生態產(chan) 品生產(chan) 能力,嚴(yan) 格控製和治理各種工業(ye) 汙染和生活汙染,紮紮實實改善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城鄉(xiang) 生態環境,建設美麗(li) 河南。

    五、重要專(zhuan) 題研究

    (一)土地發展權研究

    程傳(chuan) 興(xing) 等一直關(guan) 注中國農(nong) 地非農(nong) 化與(yu) 糧食安全問題,研究提出中國城鎮化加速推進所帶來的耕地快速流失,已經嚴(yan) 重地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基於(yu) 統計資料的分析發現,1985-2010年中國耕地的流失與(yu) 糧食淨進口具有高度的相關(guan) 性,13個(ge) 糧食主產(chan) 區是耕地快速流失被迫調整的結果。城鎮化對土地的剛性需求固然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化和工業(ye) 化的偏向發展戰略卻加速和放大了這一結果。糧食生產(chan) 和耕地保護具有準公共產(chan) 品的性質,如果仍然按照傳(chuan) 統的區域發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方式,則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違法開發上的政策博弈便會(hui) 繼續延續,隻有將其置於(yu) 主體(ti) 功能區的發展框架加以補償(chang) 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他們(men) 提出了以土地發展權推進主體(ti) 功能區和耕地保護的政策工具。所謂土地發展權,是指改變土地用途的權利,一般是指土地開發獲取更高土地增值收益的權利,是土地產(chan) 權束中的一束。根據產(chan) 權理論,產(chan) 權是由一組權束組成,且每一束產(chan) 權可分離並進行交易。土地發展權可以作為(wei) 農(nong) 地和開闊空間的保護工具。土地發展權對農(nong) 地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土地發展權的交易來實現,包括土地發展權的購買(mai) 和土地發展權的轉讓。土地發展權的購買(mai) 是指國家對農(nong) 地轉換其使用權利的購買(mai) ,以換取農(nong) 民放棄對土地的開發。土地發展權的轉讓是以市場為(wei) 基礎的交易行為(wei) 。研究還提出了土地發展權購買(mai) 運作的具體(ti) 思路。第一,國家對“三農(nong) ”發展的補貼資金、對糧食主產(chan) 區的扶持資金打包形成糧食主產(chan) 區的“土地儲(chu) 備金”,用於(yu) 購買(mai) 土地發展權。第二,土地儲(chu) 備基金一部分用作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基金,鼓勵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另一部分用作對農(nong) 村遷移農(nong) 民的土地資產(chan) 置換和空心村的土地整治,鼓勵農(nong) 民工市民化,即通過對有條件落戶城市農(nong) 民的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的購買(mai) ,使其完全從(cong) 土地上退出。第三,“土地儲(chu) 備基金”運作組織必須對整個(ge) 運作過程進行嚴(yan) 格的監督,包括對社區建設、部分農(nong) 民的退出與(yu) 遷移、退出後的土地整治、土地流轉及其效率等等,如果運作績效不佳,國家可以問責,直至拒絕對發展權的購買(mai) 的支付[24]

    (二)絲(si) 綢之路經濟帶研究

    李庚香、王喜成研究新“絲(si) 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特點與(yu) 河南的積極融人,富有特色。他們(men) 認為(wei) ,曆史上的絲(si) 綢之路是古代東(dong) 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自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後,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得到了國際社會(hui) 的積極響應。河南位於(yu) “一路一帶”的重要節點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區位優(you) 勢、基礎優(you) 勢和文化資源優(you) 勢,推進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wei) 河南融人全球價(jia) 值鏈、融人全球市場提供了重要機遇。河南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抓住這一戰略帶來的機遇,明確定位,找準融人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融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一要充分發揮區位優(you) 勢。河南省地處中國中部,承東(dong) 啟西、連南貫北,是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向東(dong) 延伸的腹地和端點,也是國家“兩(liang) 橫三縱”城鎮密集區和經濟發展軸的黃金交匯點,具有不可替代的區位優(you) 勢。二要加強戰略腹地內(nei) 涵建設。國家絲(si) 綢之路一陸橋經濟帶的規劃建設為(wei) 處於(yu) 亞(ya) 歐大陸橋戰略腹地的河南做強工業(ye) 、做大服務業(ye) 、做優(you) 農(nong) 業(ye) 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wei) 河南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提升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並進而向國家中心城市目標邁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空間。三要加強交通樞紐建設。河南要融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加強交通樞紐建設至關(guan) 重要。河南地處中原,連南貫北,始終是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在鐵路、公路、航空、信息等領域都具有獨特優(you) 勢,需要繼續在建設綜合性大型交通樞紐上發力,提升交通樞紐優(you) 勢,向國際化樞紐邁進,為(wei) 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添彩。四要構建東(dong) 西雙向開放的戰略格局。河南地處歐亞(ya) 大陸橋東(dong) 端,處於(yu) 全國“兩(liang) 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的交會(hui) 處,向東(dong) 承接長三角等東(dong) 部沿海發達區域,可以通過連雲(yun) 港直麵太平洋,涵蓋沿海各省份,連接海上絲(si) 綢之路;向西貫通廣大西部內(nei) 陸地區,是西部的前沿,通向亞(ya) 歐大陸;向北對接京津冀等北方經濟;向南連接珠三角和長江中、上遊地區等南方經濟,是國家最新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輸歐產(chan) 品的匯集點,也是中亞(ya) 、歐洲輸人貨物的分撥地。河南要抓住建設“一帶一路”這個(ge) 機遇,優(you) 化外向發展戰略,構建東(dong) 西雙向開放的大格局。五要抓緊申建鄭州自由貿易區。河南要對自己的區位優(you) 勢有一個(ge) 清晰認識,加速將區位優(you) 勢轉變為(wei) 竟爭(zheng) 優(you) 勢,要抓緊申請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此為(wei) 平台實現全方位開放發展。六要加強經濟技術合作。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各地具有不同的比較優(you) 勢,融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應加強與(yu) 沿線各國各地的廣泛合作。七要加強文化旅遊教育合作。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yu) 古絲(si) 綢之路一脈相承,不僅(jin) 要實現經濟、商貿、能源的聯係,還要增進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與(yu) 互動。八要加強服務體(ti) 係建設。以更加開放的發展基礎,融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搞好相關(guan) 服務和工作至關(guan) 重要[25]

     (三)互聯網經濟研究

    作為(wei) 一個(ge) 新領域,互聯網的發展,經曆了大家從(cong) 工具、到渠道,再到基礎設施與(yu) 互聯網經濟的認識過程。當今中國,互聯網對廣大老百姓影響深刻,甚至一個(ge) 微信,造就全中國“低頭一族”成為(wei) 信息化時代的一種特殊現象。特別是伴隨移動支付的迅速普及,互聯網對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都產(chan) 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研究互聯網經濟成為(wei) 一種新的熱點。

     王千開展“微信平台商業(ye) 模式創新研究”,提出商業(ye) 模式是企業(ye) 獲得竟爭(zheng) 優(you) 勢的關(guan) 鍵,平台竟爭(zheng) 是數字化時代下企業(ye) 進行商業(ye) 模式創新的主要表現形式。微信平台借助網絡效應構建了其商業(ye) 模式架構,崛起成為(wei) 新的電商人口和營銷渠道。在網絡效應的驅動下,微信實現了用戶規模打一大、平台附加產(chan) 品豐(feng) 富和第三方應用接口增加,支撐了微信平台運作體(ti) 係,同時改變了傳(chuan) 統商業(ye) 模式的要素構成、要素關(guan) 係和盈利模式。其中,微信平台的定價(jia) 結構是決(jue) 定其盈利的關(guan) 鍵。微信若要持續高效運營,需要處理好平台上多邊群體(ti) 的關(guan) 係,維護多方利益平衡發展,打造一個(ge) 多方合作共贏的平台生態圈[26]。王千還進行了“互聯網企業(ye) 平台生態圈及其金融生態圈研究”,提出共同價(jia) 值理論奠定了互聯網企業(ye) 平台生態圈及其金融生態圈的理論基礎,從(cong) 共同價(jia) 值的視角看,大數據時代的共同價(jia) 值包括基於(yu) “貨幣”的價(jia) 值創造和價(jia) 值轉移、基於(yu) “信息數據”的價(jia) 值創造和價(jia) 值轉移以及核心能力柔性化的價(jia) 值創造和價(jia) 值轉移。互聯網企業(ye) 基於(yu) 共同價(jia) 值構建平台生態圈與(yu) 金融生態圈,把價(jia) 值活動變成柔性動態係統,既可規避核心能力剛性風險,又可滿足多邊群體(ti) 價(jia) 值轉移多元化需求,其獨特的雙向協同驅動創新機製有助於(yu) 推動互聯網企業(ye) 平台生態圈與(yu) 金融生態圈的不斷拓展[27]

    石立帥進行“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宏觀經濟因素實證分析”,提出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起步較晚,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國內(nei) 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展存在的問題及風險,對結算參與(yu) 微觀主體(ti) 意義(yi) ,以及對外貿經濟的推動作用幾個(ge) 方麵,基本停留在微觀研究層麵,而對宏觀層麵影響因素的研究不足。從(cong) 宏觀層麵上研究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經濟因素,分析對外貿易、外匯儲(chu) 備、匯率、貨幣供給等宏觀經濟變量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影響,將有利於(yu) 厘清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對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政策指導作用[28]

    周文蕾進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由餘(yu) 額寶引發的經濟學思考”,提出2013年6月,支付寶推出餘(yu) 額增值服務—餘(yu) 額寶,其規模僅(jin) 半年就躥升到2500億(yi) ,創造了中國貨幣基金界的發展奇跡。與(yu) 此同時,餘(yu) 額寶的“井噴式”發展也再一次催生了公眾(zhong) 對互聯網金融的討論,文中首先以剖析餘(yu) 額寶的實質為(wei) 切人點,簡要介紹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進一步闡述互聯網金融的優(you) 劣麵,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並提出了相關(guan) 的政策建議[29]

    劉靜靜發表“對比分析眾(zhong) 籌在我國的發展”一文,從(cong) 眾(zhong) 籌的起源人手,介紹了眾(zhong) 籌的定義(yi) 及其分類,通過與(yu) 證券發行、非法集資及項口融資的比較,分析了眾(zhong) 籌利用互聯網的普惠金融進行小額融資,以項口為(wei) 中心、高風險高收益等特點;隨後通過簡析美國出台的眾(zhong) 籌監管法案,引出對我國眾(zhong) 籌監管的看法;最後,闡述了我國眾(zhong) 籌的發展現狀,比較新穎[30]

    參考文獻

    [1]喻新安趙鐵軍(jun) 等.實現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出彩—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N].河南日報,2014 - OS - 28,第4版.

    [2]喻新安穀建全等.實現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出彩—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J].中州學刊,2014(6) :5 -11.

    [3 ]李庚香.全麵深化改革堅定“三個(ge) 自信”務實推進“四個(ge) 河南”、“兩(liang) 項建設”—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調研指導重要講話的體(ti) 會(hui) [J].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4,22(7);1-7.

    [4 ]李庚香.全麵深化改革堅定“三個(ge) 自信”務實推進“四個(ge) 河南”、“兩(liang) 項建設”—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調研指導重要講話的體(ti) 會(hui) [J].河南社會(hui) 科學,2014,22(7);1-7.

    [5 ]劉道興(xing) .肩負曆史使命建好戰略支點[N].人民日報,2014 - 11 - 25,第13版.

    [6]張占倉(cang) .主動打好“四張牌”積極適應新常態[J].黨(dang) 的生活,2015(4,上);26 -27.

    [7 ]俠(xia) 名.河南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N].河南日報,2015-1 -5,第1版.

    [8]張占倉(cang) 楊迅周.中國經濟新常態與(yu) 河南的新機遇[N].經濟視點報,2014-11-6,第3版.

    [9 ]張占倉(cang) .中國經濟新常態與(yu) 可持續發展新趨勢[J].河南科學,2015,33(1) ;91-98.

    [10]喻新安穀建全王玲傑等.河南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總體(ti) 評佑[N].河南日報,2014-12-31,第12版.

    [11]張占倉(cang) 孟繁華楊迅周等.完善體(ti) 製機製推動河南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河南發展高層論壇第61次會(hui) 議綜述[J].河南科學,2014,32(7):1329-1334.

    [12]王永蘇.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著力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J].河南科學,2014,32(6);911-918.

    [13]張占倉(cang) 王學峰.從(cong) 皮克迪新論看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走向[J].河南科學,2014,32(6);930-938.

    [14]李小建羅慶.新型城鎮化中的協調思想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yu) 環境,2014,24(2);47-53.

    [15]王發曾.從(cong) 規劃到實施的新型城鎮化[J].河南科學,2014,32(6);919-924.

    [16]劉道興(xing) .從(cong) “經濟城市”到“人文城市”[J]一河南科學,2014,32(6) ;925 -929.

    [17]耿明齋曹青.河南省城市結構及城市形態的演進與(yu) 判[J ].河南科學,2014,32(6);939-948.

    [18]郭軍(jun) .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J].河南科學,2014,32(6);949-952.

    [19]李政新劉戰國.試論開封向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邁進的戰略取向[J].河南科學,2014,32(6) ;958-963.

    [20 ]趙書(shu) 茂馬秋香.促進河南省農(nong) 業(ye) 人口轉移市民化的思考[J].河南科學,2014,32(6);953-957.

    [21]宋偉(wei) .從(cong) 就業(ye) 基拙看河南新型城鎮化的政策選擇[J].河南科學,2014,32(6);970-974.

    [22] 楊迅周楊流舫.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城區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jia) 研究[J].河南科學,2014,32(6);964-969.

    [23]劉戰國.構建鄭州國家級中心城市問題探討[J]·河南科學,2014,32(6) ;9750979.

    [24]程傳(chuan) 興(xing) 高士亮張良悅.中國農(nong) 地非農(nong) 化與(yu) 糧食安全[J].經濟學動態,2014(7);87-96.

    [25]李庚香王喜成.新“絲(si) 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特點與(yu) 河南的積極融入[J].區域經濟評論,2014(6);44-52.

    [26]王千.微信平台商業(ye) 模式創新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4(11);87-91.

    [27]王千.互聯網企業(ye) 平台生態圈及其金融生態圈研究—基於(yu) 共同價(jia) 值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4(11);76-86.

    [28]石立帥.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宏觀經濟因素實證分析[J].金融機遇研究,2014,27(3);24-29.

    [29]周文蕾.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由餘(yu) 額寶引發的經濟學思考[J].時代金融,2014 ( 3,下旬刊);46-47.

    [30]劉靜靜.對比分析眾(zhong) 籌在我國的發展[J].企業(ye) 技術開發,2014(7);117-118.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