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大批白天鵝來到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濕地棲息越冬。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好轉以及黃河水質的改善,來這裏越冬的白天鵝數量逐年增多。新華社發
黃河內(nei) 蒙古托克托縣段風景如畫。新華社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9月18日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是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學把握,為(wei) 黃河流域破解保護與(yu) 發展的矛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對於(yu)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
1.充分認識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的地位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覆蓋9個(ge) 省區,橫跨東(dong) 、中、西三大區域,蜿蜒5400多公裏,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重要交匯區域,尤其是中上遊流域共享一個(ge) 生態單元,實行生態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對於(yu) 保障黃河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黃河流域是我國陸上、空中、網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經濟帶和核心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創新區,肩負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複興(xing) 的重任。同時,黃河中上遊流域還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較為(wei) 集中的區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對加快區域發展、維護社會(hui) 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等具有重要作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實地考察和調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問題,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和黃土高原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工作提出要求。2016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實踐證明,在三江源地區限製或禁止開發,不是妨礙發展,恰恰是有利於(yu) 發展。2019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護草原、森林是內(nei) 蒙古生態係統保護的首要任務”“要探索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遊生態修複、水土保持和汙染防治的重任。時隔一個(ge) 月不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又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等方針,明確了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ge) 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2.科學把握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的內(nei) 涵要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這一戰略定位,蘊含著“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社會(hui) 發展規律,是新時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探索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高質量路子的戰略謀劃和實踐要求,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的人民福祉觀的具體(ti) 體(ti) 現。
山水林田湖草作為(wei) 構成自然生態係統的有機單元,與(yu) 人類命運休戚相關(guan) 。健康穩定的生態空間能夠為(wei) 人類持續提供生命支持、生態調節、產(chan) 品供給和審美休閑等物質和精神服務。隻有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形成共抓生態大保護、協同環境大治理的局麵,才能真正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強調的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護係統論和生態效益優(you) 先的環境倫(lun) 理價(jia) 值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協同大治理強調的是禁止濫伐濫牧、濫采濫占、濫排濫倒,聯防聯控聯建的環境治理整體(ti) 布局和統籌謀劃的方法論。其中,調節黃河水沙關(guan) 係是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的“牛鼻子”;紮實推進流域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複、水汙染治理、水資源節約、水堤防建設是主要“抓手”;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是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試金石”。堅持生態空間保護與(yu) 生態環境治理一體(ti) 抓,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飲水安全、防洪安全,推動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加快生產(chan) 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因地製宜構建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增強經濟發展的綠色動能和包容韌性,持續提升全流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構建黃河流域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成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
3.精準聚焦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的發力點
加強頂層設計,優(you) 化生態空間布局。整合各部門分頭編製的各類空間性規劃,編製統一的空間規劃,明確黃河流域“三區”(城鎮空間、農(nong) 業(ye) 空間、生態空間)和“三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nong) 田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明確上中下遊生態空間布局、生態功能定位和生態保護目標。成立跨區域綜合統籌機構,督促黃河流域各省區在國家確定的主體(ti) 生態功能區的基礎上,按照要求,基於(yu) 國土生態安全、飲水安全和防洪安全考慮,結合區域實際,整合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林地與(yu) 耕地保護、土地利用、產(chan) 業(ye) 發展、綜合交通、文化生態旅遊資源等各類規劃,完善空間規劃體(ti) 係,推進“多規合一”,提高各類生態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政府生態空間管控水平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在劃定的生態空間一體(ti) 化保護區域內(nei) 設定生態紅線,嚴(yan) 格落實岸線保護、河段利用、礦產(chan) 開發和產(chan) 業(ye) 發展禁限準入標準,確保黃河泥沙隻減不增、黃河水質穩步提升、堤防防洪能力持續提高。
科學係統評估,因地製宜分類施策。開展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空間和生物、濕地、灘區等生態資源的摸排,實地調研城市布局、產(chan) 業(ye) 發展、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用地結構的整體(ti) 狀況,對生態係統受損情況和環境汙染現狀進行科學評估,集中梳理生態退化、水土流失、水體(ti) 汙染、景觀破碎和動植物群落及棲息地破壞等相關(guan)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問題,選取高效可行的生態修複和環境治理技術方法,分階段、分地域穩步有序實施綜合保護和修複治理。上遊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等為(wei) 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複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yang) 能力。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複為(wei) 主,減少人為(wei) 幹擾,對汙染嚴(yan) 重的支流,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下遊的黃河三角洲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係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創新機製政策,形成保護發展合力。按照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規律,發揮流域地區比較優(you) 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形成生態一體(ti) 化保護治理的合力。構建流域上中下遊、左右岸、山水林田湖草、灘塗濕地等各組成要素之間的利益統籌協調機製。特別是作為(wei) 下遊地區,要加強與(yu) 上遊的聯係,密切與(yu) 中遊的協作,實現發展優(you) 勢互補、互利多贏。構建以市場為(wei) 基礎的主體(ti) 清晰、對象明確、標準規範、形式多元的動態科學的補償(chang) 機製。按照“誰汙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chang) ”的原則,製定以地方補償(chang) 為(wei) 主、中央財政給予專(zhuan) 項支持的橫向跨域生態補償(chang) 辦法,統籌財政轉移支付、專(zhuan) 項投入、資源稅費等各類補償(chang) 資金,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chang) ,鼓勵受益地區與(yu) 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遊與(yu) 上遊通過資金補償(chang) 、對口協作、產(chan) 業(ye) 轉移、園區建設、技術指導、人才培育等補償(chang) 方式建立利益協調機製,調動上中遊生態產(chan) 品服務供給方的積極性;開展流域水權交易、碳匯交易、排汙權交易等區域試點,探索綜合性補償(chang) 辦法。深化資源環境特別是電價(jia) 水價(jia) 的綜合改革,發揮價(jia) 格杠杆作用,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充分體(ti) 現資源環境價(jia) 值。鼓勵青海、甘肅、寧夏、內(nei) 蒙古等沿黃區域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探索能源市場化定價(jia) 方式。建立綠色稅收優(you) 惠目錄定期更新機製,結合減稅降費政策,對環保、節能、節水、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和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等環保項目給予稅收優(you) 惠和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等投融資支持,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一體(ti) 化保護治理中,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
(作者:田文富、完世偉(wei) ,分別係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教授、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均係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