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扛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曆史責任

河南日報  省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 江淩2019-12-06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視察河南期間,就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men) 必須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深刻把握河南的文化定位和時代方位,切實扛起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曆史責任,譜寫(xie) 黃河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河南出彩篇章。

  一、深刻認識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大意義(yi) 。總書(shu) 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求我們(men)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好黃河文化。從(cong)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來審視,總書(shu) 記的要求具有重大而豐(feng) 富的思想內(nei) 涵。一是黃河文化的“主幹性”特征,決(jue) 定了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就是延續中華民族的曆史文脈。同尼羅河文明、兩(liang) 河文明、恒河文明一樣,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也出現在大河流域,出現在黃河中下遊。夏商周以後,黃河文化以其先進性引領、支撐、推動著中華文化,塑造著中華民族,是實至名歸、居於(yu) 正統的國家文化、母體(ti) 文化。有效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就會(hui) 有最堅實的基礎。二是黃河文化的“融合性”特征,決(jue) 定了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就是維係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yu) 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區域。這不僅(jin) 讓黃河文化生生不息,也讓“炎黃子孫”成為(wei) 中華民族最廣泛的文化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黃河文化是最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紐帶。三是黃河文化的“豐(feng) 富性”特征,決(jue) 定了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有助於(yu) 打牢文化強國的堅實根基。黨(dang) 的十九大確立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黃河流域是全國曆史文化資源最為(wei) 富集的區域之一,是建設文化強國最深厚的基礎。河南等幾個(ge) 沿黃省區近年來都先後被國家賦予建設相應文化功能區的重任,在全國文化布局中舉(ju) 足輕重。

  二、深切感悟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河南責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這不僅(jin) 提升了我們(men) 的思想認識,也賦予了河南沉甸甸的曆史責任。一要從(cong) 中原文化在黃河文明的地位與(yu) 作用中知責明責。“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中原地區是黃河文化的區域地理中心、思想內(nei) 容中心,長期以來引領推動著黃河文明的發展進步。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理所應當是主力,河南理所應當擔主責。二要從(cong) 中原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條件與(yu) 機遇中知責明責。黃河文化把最厚重、最燦爛的一段留給了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4座,全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數量均居全國首位,世界級文化名片星羅棋布。隨著經濟文化一體(ti) 化趨勢日益凸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河南完全有條件厚植文化優(you) 勢,以文化發展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三要從(cong) 中原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短板與(yu) 不足中知責明責。近年來,我省文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傳(chuan) 承創新不足、產(chan) 業(ye) 化水平不高、品牌影響力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們(men) 必須增強緊迫感、使命感,以更加紮實的舉(ju) 措推動中原文化繁榮興(xing) 盛。

  三、深入思考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河南路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這不僅(jin) 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方針,也是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根本要求。落實這一要求,必須立足河南資源稟賦,把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把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統籌起來,著力在重點環節、關(guan) 鍵領域實現突破。一要以黃河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遺產(chan) 為(wei) 統領,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以河南為(wei) 主體(ti) ,會(hui) 同沿黃省(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雙遺產(chan) ,通過申遺加強與(yu) 相關(guan) 地區交流合作,開展黃河曆史文化資源的普查工作,建立權威性、動態性大數據庫,打造沿黃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區和文化保護帶。二要以夏文化研究為(wei) 龍頭,深化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曆史認同。學術界一般把崛起於(yu) 黃河流域的夏朝作為(wei) 中國文明的起點,但目前發掘研究力度不夠。要聚焦重建夏代信史,深化夏的考古學、曆史學研究,以此為(wei) 引領,整合相關(guan) 資源成立黃河文化研究院,組織開展重點課題研究。三要以打造重大黃河文化品牌為(wei) 載體(ti) ,講好“黃河故事”。謀劃舉(ju) 辦黃河文明國際論壇,在鄭州規劃建設國家級黃河文明博物館,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提升一批現有黃河類文化節會(hui) 層次,引進一批國家級節會(hui) 賽事,多角度提升黃河文化影響力。四要以沿黃生態文化帶建設為(wei) 抓手,推進黃河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以“中華源·黃河魂”為(wei) 主題,整合串聯沿線旅遊資源和考古遺址公園、文保單位等文化資源,建設一批文化旅遊名城、名鎮、名村、名店和標誌性文化景觀,打造以黃河為(wei) 軸線的黃金旅遊帶。五要以發展文化新業(ye) 態為(wei) 重點,挖掘展示好黃河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在全球全國範圍整合資源,開發視聽娛樂(le) 、演藝觀賞、競技遊藝等可感知、可互動、可體(ti) 驗的文化產(chan) 品,同時麵向全國征集影視劇本,邀請一流團隊參與(yu) 製作,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六要以機製建設為(wei) 保障,健全完善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工作體(ti) 係。爭(zheng) 取在國家層麵成立黃河文化建設的協調機構,在省內(nei) 建立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協同機製,完善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等共同開發建設黃河文化的聯動機製,全方位加強對黃河文化建設的統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