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新時代,我們(men) 肩負著用語言文字記載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傳(chuan) 播好黃河文明的曆史使命,讓黃河真正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加強黃河流域曆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一是深入開展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整理。全麵普查黃河流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石窟寺院及出土古籍等物質文化遺產(chan) ,詳細記錄其保存狀況與(yu) 曆史價(jia) 值,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二是係統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整理記載。全麵整理黃河流域傳(chuan) 統戲曲、雜劇、醫藥、音樂(le) 、繪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完整記錄傳(chuan) 承人的技藝流程、藝術特色及傳(chuan) 承曆史,建立數字化檔案庫,確保非遺技藝的完整保存與(yu) 活態傳(chuan) 承。三是加強曆史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廣泛搜集黃河流域古籍善本、民間文書(shu) 、碑刻題記、方誌檔案等文獻資料,運用文獻學、訓詁學等方法進行係統校勘、注釋與(yu) 輯佚,編纂出版大型文獻叢(cong) 書(shu) 與(yu) 專(zhuan) 題資料匯編,為(wei) 黃河文化的學術研究與(yu) 傳(chuan) 承發展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
加強口頭文化資源的挖掘與(yu) 記錄。在文字尚未出現之前,黃河流域的故事,依靠口耳相傳(chuan) 在民間延續。然而,口頭相傳(chuan) 極易消逝,隻有用文字記錄,才能長久留存。如《詩經》中的部分詩篇,最初也是源於(yu) 民間的口頭吟唱,後經文人整理記錄,成為(wei) 經典流傳(chuan) 至今。要組織文化工作者、民俗專(zhuan) 家深入黃河流域的各個(ge) 角落,運用現代技術對神話故事、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等進行全方位的搜集整理和記錄,建設多媒體(ti) 數據庫,深入挖掘其文化內(nei) 涵。
加強語言文字蘊藏文化資源的挖掘與(yu) 整理。黃河流域是中華語言文字的發源地,語言文字見證和記錄了黃河文明的傳(chuan) 承和發展,要深入挖掘語言文字背後的黃河文化。一是組織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整理甲骨文、金文、簡牘等文字遺存,梳理漢字在黃河流域的起源、演變和發展,揭示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文化現象。二是大力挖掘黃河流域特色語言詞匯,研究其所反映的黃河流域文化,通過編纂語言文化詞典等方式,為(wei) 黃河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加強黃河流域語言資源的保護與(yu) 開發。持續推進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黃河流域蘊藏著極其豐(feng) 富的語言資源,包括漢語各大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化景觀。這些語言不僅(jin) 是交流工具,更是承載著流域數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文化載體(ti) ,具有不可替代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應組織語言學專(zhuan) 家深入黃河流域開展田野調查,運用高精度錄音錄像設備係統采集瀕危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口語樣本,通過建立完備的語言資源數據庫實現數字化保存,從(cong) 而有效保護和傳(chuan) 承這些珍貴的語言文化遺產(chan) 。
持續推動民間說唱藝術的傳(chuan) 承和保護。黃河流域具有眾(zhong) 多極具特色的說唱藝術形式,如陝北說書(shu) 、河洛大鼓、山東(dong) 快書(shu) 等,這些藝術以當地方言為(wei) 表現載體(ti) ,融合音樂(le) 、表演等多元藝術元素,通過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和濃鬱的鄉(xiang) 土韻味,生動展現了黃河流域的風俗民情和文化特色。一是要建立係統的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機製,通過設立專(zhuan) 項扶持資金、開辦傳(chuan) 承培訓班等方式,確保藝術技藝的代際延續。二是不斷創新傳(chuan) 播方式和途徑,定期舉(ju) 辦民間說唱藝術展演、比賽等活動,並利用新媒體(ti) 平台擴大傳(chuan) 播範圍,提升社會(hui) 關(guan) 注度。三是大力推動傳(chuan) 統藝術與(yu) 現代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使其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時煥發新的時代活力。
持續推動語言資源與(yu) 文化旅遊項目、文創產(chan) 品開發相融合。黃河流域的語言資源開發可重點從(cong) 文旅融合與(yu) 文創開發兩(liang) 個(ge) 維度推進。在文旅融合方麵,構建“三位一體(ti) ”的體(ti) 驗體(ti) 係:一是開發方言導遊服務、方言戲劇展演等沉浸式體(ti) 驗項目;二是打造晉語文化之旅、關(guan) 中方言尋根等主題旅遊線路;三是借鑒洛陽八大景的命名經驗,運用方言特色對客家祖源地等景點進行創意命名。在文創開發方麵,應著力推出方言有聲書(shu) 、表情包、短視頻等數字化產(chan) 品,通過新媒體(ti) 平台實現廣泛傳(chuan) 播。
完善黃河流域的語言文字服務。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工作。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紐帶,也是促進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一是建立區域差異化推廣機製,針對黃河中、上遊的民族聚居區和方言區,普通話推廣以“普及”為(wei) 主,而對中、下遊普通話推廣普及比較好的地區則以“提質”為(wei) 要。二是聚焦重點群體(ti) 精準推普。麵向民族地區兒(er) 童實施“童語同音”計劃,通過繪本閱讀、兒(er) 歌傳(chuan) 唱等方式培養(yang) 普通話能力。為(wei) 老年人配備帶方言注音的普通話輔助教材,在社區開設“銀齡課堂”。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普通話與(yu) 職業(ye) 技能“雙提升”培訓。三是創新教育載體(ti) 和方式。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在鄉(xiang) 村文化站、文化禮堂等場所嵌入語言服務功能,開發“普通話+特色產(chan) 業(ye) ”等融合課程,讓語言學習(xi) 與(yu) 生產(chan) 生活緊密結合。
數字技術賦能黃河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構建數字黃河語言文化生態體(ti) 係。多模態記錄是利用多種數字化手段,如文字、圖像、音頻等,將黃河流域的方言、民間說唱藝術、傳(chuan) 統戲曲表演等生動地記錄下來,形成豐(feng) 富的數字化語言文化資源庫。智能化開發旨在打造具有AI交互、語音識別、智能推薦等功能的語言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如智能語音導覽、個(ge) 性化學習(xi) 係統等。沉浸式體(ti) 驗可將用戶置身於(yu) 黃河流域的曆史場景中,例如可以與(yu) 虛擬的方言人物進行互動交流,學習(xi) 方言的發音和用法;社會(hui) 化協調則是通過互聯網平台,吸引語言學家、文化學者、民間藝人等社會(hui) 各界人士共同參與(yu) 黃河語言文化生態體(ti) 係的建設和維護,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傳(chuan) 承黃河文化的良好氛圍。
創新黃河文化數字化語言傳(chuan) 播方式。一是大力建設黃河文化語言數據庫,建立涵蓋方言、民歌、民間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多模態語料庫,運用語音識別、語義(yi) 分析技術實現瀕危語言資源的數字化保存。二是開發方言互動電子書(shu) 、語音導覽小程序等新型傳(chuan) 播載體(ti) ,打造“黃河故事”AI語音播客,通過方言與(yu) 通用語雙軌傳(chuan) 播,將黃河文化傳(chuan) 遞到更廣泛的受眾(zhong) 群體(ti) 中。三是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黃河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通過開發虛擬體(ti) 驗項目、製作高清紀錄片等方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黃河文化的全球化、數字化傳(chuan) 播。四是開發多語言文化傳(chuan) 播力評估係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優(you) 化國際傳(chuan) 播策略,促進黃河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與(yu) 交流。
推動數字化語言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一方麵建設漢字藝術數據庫,運用生成式AI技術創作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數字藝術作品,滿足現代消費者對文化產(chan) 品多樣化、個(ge) 性化的需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麵建立黃河文化數字博物館,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黃河流域的曆史文物、文化遺址等進行全方位展示,讓遊客能夠更加便捷地了解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流域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的協同發展,促進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係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6月27日第12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