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賦能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河南日報》(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陳淩2025-07-14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兩(liang) 高四著力”,其中之一是“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強調“要進一步加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河南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曆史厚重、文脈悠長,孕育了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資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強勁態勢,非遺數字化正在成為(wei) 非遺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堅持科技賦能文化繁榮發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把文化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文化發展優(you) 勢,讓中原非遺綻放更加絢麗(li) 的光彩。

  提高保護能力,持續增強非遺傳(chuan) 承力量。推進數字化記錄工作。建立數據標準體(ti) 係,結合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係列行業(ye) 標準,製定符合我省特色的地方標準,係統推進數字資源的采集和著錄,提升記錄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加強新技術應用,通過智能影像、三維建模、數字孿生技術等多種手段對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呈現,為(wei) 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創新發展提供精準高效的數字支撐。凝聚多方力量參與(yu) 數字記錄,組建由民俗學家、技術人員等構成的專(zhuan) 業(ye) 團隊,鼓勵攝影愛好者、視頻創作者、文化誌願者開展記錄工作,提高記錄效率和成果質量。

  建立數字化資源庫。加快對非遺有關(guan) 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實物資料進行數字化建檔,搭建覆蓋全省的大數據體(ti) 係,優(you) 化分類編目和檢索查詢等功能。推進數據整合、互聯互通,破解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存在的信息孤立、數據壁壘等問題,強化信息開放共享,實現公開數據的暢通流轉,加強檔案和記錄成果的社會(hui) 利用。2024年,我省全麵完成黃河文化資源普查,共梳理出947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488個(ge) 重大文化遺產(chan) ,建立了黃河文化遺產(chan) 資源數據庫。完善數字資源知識圖譜,拓展“河南非遺一張圖”的應用能力,進一步將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保護單位、專(zhuan) 家學者和社會(hui) 機構關(guan) 聯起來,為(wei) 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智慧管理、內(nei) 涵挖掘、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撐。

  健全保障措施。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推進,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要求,充分發揮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協同機製秘書(shu) 處設在河南的優(you) 勢,聯合沿黃省(區)推進黃河流域非遺數字化建設,加大對黃河流域非遺資源的傳(chuan) 承利用。強化資金支持,創新多元投入機製,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庫建設、數字化實踐等給予專(zhuan) 項經費支持,鼓勵社會(hui) 資本以捐贈、資助、依法設立基金會(hui) 等形式參與(yu) 非遺數字化工作。壯大數字人才隊伍,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完善收入分配等方麵的激勵政策,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提升非遺產(chan) 業(ye) 質量。堅持創新驅動。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已經成為(wei)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引擎。近些年,河南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積極探索非遺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通過產(chan) 業(ye) 蝶變讓非遺獲得新生。要構建完整價(jia) 值鏈,成立河南非遺產(chan) 業(ye) 聯盟,聯動非遺傳(chuan) 承人、設計機構、生產(chan) 企業(ye) 、電商平台,打通“創意孵化—生產(chan) 製造—市場營銷”各環節,提升產(chan) 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zheng) 力。要打造龍頭型、鏈主型文化企業(ye) ,聯動非遺傳(chuan) 承人、設計機構、生產(chan) 企業(ye) 、電商平台,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聯動發展、協同創新,形成規模集聚效應。

  優(you) 化供需匹配。當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正從(cong) 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方麵以有效需求牽引供給,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精準分析市場現狀和消費趨勢,聚焦牽動性強、增長空間大的消費領域,不斷優(you) 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chan) 結構,提供更多符合消費者期待的高質量產(chan) 品和服務。另一方麵以高水平供給創造需求,提升產(chan) 業(ye) 供給質量與(yu) 消費需求層次的適配性,用多元化、多樣化、個(ge) 性化的產(chan) 品和服務激發市場新需求,引領消費結構優(you) 化升級。

  推動跨界融合。探索“非遺+”融合發展模式,促進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通過場景複原、互動體(ti) 驗等手段培育新業(ye) 態、拓展新場景,有機融入景區、街區、度假區、商圈“三區一圈”,賦能鄉(xiang) 村旅遊、康養(yang) 旅遊、研學旅遊等創新發展,把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動能。要創新表現形式,加強非遺項目與(yu) 影視動漫、遊戲電競、網絡視聽、數字文創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跨界合作,憑借時尚設計、跨界植入、元素轉化賦予非遺現代審美和時代內(nei) 涵,在多元融合中促進活態傳(chuan) 承,實現從(cong) “地域性”到“破圈層”的跨越,帶動新潮流和新風尚,擴大社會(hui) 可見度。

  激發傳(chuan) 播效能,不斷擴大非遺品牌影響力。加強品牌建設。打造自主品牌,依靠技術迭代、創意賦能不斷推陳出新,推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原創精品。豐(feng) 富品牌文化內(nei) 涵,運用數智技術激發創意創新,講好非遺故事,塑造差異化優(you) 勢,滿足消費者對於(yu) 使用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等的多重追求,提高品牌溢價(jia) 。促進品牌聯動,借鑒近年非遺與(yu) 時尚、潮玩、服飾、彩妝、茶飲等領域知名品牌聯名的成功經驗,通過創意共振、內(nei) 容共享、渠道嫁接推進產(chan) 品創新、品牌煥新,營造複合型體(ti) 驗,拓寬受眾(zhong) 人群。

  打造標識符號。深入挖掘非遺資源,係統梳理非遺蘊含的思想理念、傳(chuan) 統美德、人文精神,形成“河南非遺精神研究”“中原非遺思想體(ti) 係”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為(wei) 提煉、闡釋、傳(chuan) 播非遺標識符號提供理論基礎。構建標識體(ti) 係,圍繞少林功夫、太極拳、豫劇等特色非遺項目,打造具有創新力、表達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標識,並依托“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四大文化IP,積極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建立起更廣泛的符號認同、價(jia) 值認同。將非遺標識符號嵌入文旅場所、節慶活動,納入入境遊公共標識係統,通過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運作提升衍生品開發創新能力。

  構建傳(chuan) 播矩陣。整合各類媒體(ti) 資源,發揮傳(chuan) 統媒體(ti) 在內(nei) 容深度與(yu) 權威性方麵的優(you) 勢,結合新媒體(ti) 在傳(chuan) 播速度與(yu) 互動性方麵的長處,形成傳(chuan) 統媒體(ti) 與(yu) 新媒體(ti) 共融互通、線上線下聯動傳(chuan) 播的場景,通過全方位、多層級、立體(ti) 化的宣傳(chuan) 推廣,推動傳(chuan) 播從(cong) “單向輸出”向“精準觸達”升級。拓展數字化渠道,推進非遺項目“走出去”,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絢爛多姿、豐(feng) 富立體(ti) 的中國形象。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創作更多兼具非遺特色和全球傳(chuan) 播力的文化出海“新三樣”(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網絡影視劇),創造數字時代中國文化的新標簽、新品牌。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dang) 校)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