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結合”中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日報》(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趙康廷 張祁添2025-07-14

  文化,是國家之靈魂、民族之紐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兩(liang) 個(ge) 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和實踐路徑,為(wei) 我們(men)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兩(liang) 個(ge) 結合”不僅(jin) 是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升華,更是在新的曆史方位上,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源泉,對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

  從(cong) 黨(dang) 的百年曆史邏輯中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馬克思主義(yi) 使命型政黨(dang) ,文化使命是其重要使命之一。近代以降,隨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文化麵臨(lin) 存續性危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國家危亂(luan) 、民族危亡、文化危機的特殊關(guan) 頭應運而生,自誕生之日起就主動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這一曆史使命體(ti) 現在文化建設上,就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賡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東(dong) 方從(cong) 屬於(yu) 西方”的文明格局中爭(zheng) 取並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建構中國新的文化體(ti) 係,解決(jue) 中華民族的精神重建問題。這種對文化的高度重視與(yu) 自覺擔當,構成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區別於(yu) 其他政黨(dang) 的鮮明特質。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使命根植於(yu) 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曆史演進之中。從(cong)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到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整體(ti) 上是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的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這一時期的文化使命是“破立結合”,打破舊文化秩序;“固本培元”,建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體(ti) 係;實現“文化翻身”,為(wei) 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提供思想共識和價(jia) 值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中國人實現“富起來”的時代。黨(dang) 的文化使命聚焦“兼容並蓄”,既吸收外來文明,又重構傳(chuan) 統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在開放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新時代,整體(ti) 上來講是中國人進入“強起來”的時代,文化使命升級為(wei) “複興(xing) 引領”,既要以文化自信支撐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更要以中華文明智慧為(wei) 世界貢獻解決(jue) 方案,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文化使命變遷的曆程中,始終存在著“變”與(yu) “不變”。“變”的是根據不同曆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文化使命在具體(ti) 內(nei) 容和表現形式上的調整;“不變”的是黨(dang) 對先進文化的追求,對人民群眾(zhong) 文化需求的重視,以及通過文化建設凝聚人心、推動社會(hui) 進步的初心。這種“變”與(yu) “不變”的辯證統一,體(ti) 現了黨(dang) 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戰略定力。

  “兩(liang) 個(ge) 結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要求深刻理解“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指出“‘結合’不是‘拚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闡明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運動規律和成果形態,為(wei) 在新的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兩(liang) 個(ge) 結合”為(wei) 新的文化使命奠定了全新的起點。“兩(liang) 個(ge) 結合”之“名”是新時代才明確提出的,但“兩(liang) 個(ge) 結合”之“實”貫穿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整體(ti) 進程。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則激活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讓馬克思主義(yi) 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二者的結合,打破了文化發展的桎梏,創造出了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為(wei) 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新的文化使命本身蘊含著“兩(liang) 個(ge) 結合”的要求。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中的“文化”不是別的什麽(me) 文化,而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為(wei) 什麽(me) 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是在“兩(liang) 個(ge) 結合”中生成的,繼續推動文化繁榮,本身也就內(nei) 含著“兩(liang) 個(ge) 結合”的要求。隻有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文化發展實際相結合,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內(nei) 涵,找到實現文化使命的正確道路。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學方法論。“兩(liang) 個(ge) 結合”是辯證唯物主義(yi) 方法論的具體(ti) 表現。“第一個(ge) 結合”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第二個(ge) 結合”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聯係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展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新敘事,是回答時代之問的行動指南。“兩(liang) 個(ge) 結合”還是馬克思主義(yi) 曆史唯物主義(yi) 方法論關(guan) 於(yu) 思想上層建築與(yu) 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之間曆史運動規律的生動呈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的曆史表明,什麽(me) 時候“兩(liang) 個(ge) 結合”實踐得好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就進行得順利、圍繞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各項事業(ye) 就發展得順利。

  以“三位一體(ti) ”主體(ti) 性實踐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

  在新時代坐標係下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擔負文化使命,本質是深刻的主體(ti) 性實踐過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政治形態、學術形態、大眾(zhong) 形態,內(nei) 在要求其結合主體(ti) 呈現為(wei) 政治主體(ti) 、學術主體(ti) 、大眾(zhong) 主體(ti) 的“三位一體(ti) ”結構。唯有三大主體(ti) 各司其職、協同發力,方能形成強大的結構性合力。

  黨(dang) 員領導幹部作為(wei) 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政治主體(ti) ,做到有權不能任性,著力強化領導力與(yu) 整合力,奠定“結合”之基。黨(dang) 員領導幹部必須超越“權力任性”,在政策製定與(yu) 國家治理中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與(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雙創”的有機結合,發揮頂層設計、組織動員、資源整合的核心功能,係統化、製度化推動“兩(liang) 個(ge) 結合”落地生根。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作為(wei) 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學術主體(ti) ,做到有識不能妄言,著力深化闡釋力與(yu) 引領力,激活“結合”之思。作為(wei) 學術主體(ti)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需堅守學術自覺,克服“話語任性”,以曆史縱深總結“結合”經驗,以理論穿透力闡明“結合”的邏輯必然與(yu) 實踐路徑,以前瞻視野探索原則方法,揭示文化發展規律,回應時代課題,引領文化發展方向。同時,學術主體(ti) 要積極傳(chuan) 播“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理論成果,推動理論走向大眾(zhong) ,提升全社會(hui) 對“兩(liang) 個(ge) 結合”的認知和理解。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是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大眾(zhong) 主體(ti) ,做到有勁不能蠻幹,不斷增強認同力與(yu) 實踐力,實現“結合”之融。“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生命力最終植根於(yu) 大眾(zhong) 實踐。要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走進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增強大眾(zhong) 的文化參與(yu) 感和獲得感。同時,鼓勵大眾(zhong) 在實踐中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將“兩(liang) 個(ge) 結合”的理念融入日常生產(chan) 生活中,從(cong) “日用而不察”的感性層麵躍升至“察而用之”的理性自覺,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文化建設的生動局麵。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