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三蘇的發跡之所、政治舞台和歸葬之地,開封作為(wei) 北宋京城,是唯一一個(ge) 三蘇都曾駐留為(wei) 官的城市,是三蘇文化中“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的發源地。離開中央政府後,蘇軾曾在汝州,蘇轍曾在陳州(淮陽)、南都(商丘)、汝州等地任職,晚年定居許昌,蘇軾、蘇轍安葬於(yu) 平頂山市郟縣,蘇洵的衣冠塚(zhong) 也在郟縣。河南作為(wei) 三蘇文化的重鎮,存留有大量相關(guan) 曆史文化遺存,存在將文化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動能的巨大潛能,在三蘇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作用,我們(men) 要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重大要求,予以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賡續中華文脈。
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
三蘇的治國理念
三蘇都曾在中央政府任職,蘇洵曾任秘書(shu) 省校書(shu) 郎,蘇軾曾任中書(shu) 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shu) 等職,蘇轍曾任右司諫、尚書(shu) 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他們(men) 的治國理政思想影響廣泛。民本思想是三蘇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穩健改革的變革主張、寬以治民的法治思想背後深藏著三蘇的為(wei) 民情懷。
三蘇始終堅守以民為(wei) 本、關(guan) 心民瘼的初心。蘇洵在《田製》中將三代的賦稅與(yu) 北宋的賦稅進行比較,認為(wei) 賦稅征收比例相似,但是百姓生活差別巨大的原因在於(yu) 土地兼並,呼籲抑製土地兼並。蘇軾在文章中反複強調“民者,天下之本”,告誡官員為(wei) 政應“惟適厥中,以民為(wei) 本”。蘇軾以維護民眾(zhong) 利益為(wei) 出發點,提出“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的漸進改革主張。蘇轍認為(wei) “王道之至於(yu) 民也,其亦深矣”,民心向背關(guan) 乎國家興(xing) 衰,強調治國理政的關(guan) 鍵在於(yu) 順應民心。他主張“藏富於(yu) 民”,反對司馬光“驟廢雇役、複行差役”,主張“緩改舊法、兼顧利弊”。
三蘇始終堅持德法融合、寬以治民的理念。蘇洵認為(wei) 法律不應過嚴(yan) 過密,關(guan) 鍵在於(yu) 執行,反對以錢贖罪。蘇軾提出“以至誠為(wei) 道,以至仁為(wei) 德”“民者國之本,而刑者民之賊”。提倡寬以禦民,反對嚴(yan) 酷的刑罰。蘇轍認為(wei) ,嚴(yan) 苛的法律“可以禦小害,而未可以禦大害也”。主張秉持儒家的“仁愛”之心,以寬仁為(wei) 本,恢複孝悌之禮,重視對百姓的教化。
潛心文學,成就斐然
三蘇的文學造詣
三蘇在文學領域造詣深厚,是北宋文壇的巔峰代表,他們(men) 以文學為(wei) 載體(ti) ,彰顯北宋士人的家國情懷和人格魅力,其文學作品是中華文脈的璀璨標識,影響跨越千年。
蘇洵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上繼韓愈歐陽修,下開蘇軾兄弟,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蘇洵以政論文見長,筆鋒犀利,《六國論》通過剖析六國滅亡的曆史教訓,借古諷今,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實際上是針砭宋王朝的屈辱媾和政策。在文論上,蘇洵提出要“有為(wei) 而出”“得乎吾心”,強調文貴自然,這一主張影響後人的散文創作,推動古文革新。在家譜文化上,蘇洵創立了“大宗譜法”,與(yu) 歐陽修“五世一提”的譜圖法合稱“歐蘇法式”,是譜牒學兩(liang) 大主流格式。
蘇軾是三蘇中成就最全麵者,是文學巨匠,在詩詞、散文、書(shu) 法等方麵均開宗立派。蘇軾開創豪放詞派,《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氣勢豪邁,時人以“關(guan) 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dong) 去”比擬蘇軾的豪放詞風,與(yu) 柳永婉約派媲美,高度肯定其文學地位。其詩內(nei) 容豐(feng) 富,境界開闊,與(yu) 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散文上主張“大略如行雲(yun) 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成為(wei) 千古名篇。在書(shu) 法上,用筆豐(feng) 腴跌宕,與(yu) 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寒食帖》被譽為(wei) “天下第三行書(shu) ”。
蘇轍的文學成就集中在散文,奠定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也是他的古文創作。他以議論見長,文風汪洋淡泊,《王氏清虛堂記》《武昌九曲亭記》《黃樓賦》等文章皆有此類特點,其政論文《上神宗皇帝書(shu) 》關(guan) 注民生,體(ti) 現務實精神。蘇轍晚年是北宋“古文運動”中後期的一位傑出代表。他創作了三百多篇優(you) 秀詩篇,對當時的文壇產(chan) 生影響,是當時文壇領袖和評定文章的權威。
清廉剛正,忠君愛民
三蘇的家風家教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蘇氏一族,從(cong) 蘇軾的曾祖父蘇杲、祖父蘇序開始就有扶危濟困,不圖回報的美名,其父蘇洵的兄長蘇渙,為(wei) 官近四十年,兩(liang) 袖清風,時刻保持清正廉潔,心係百姓,蘇洵亦如此。蘇氏一族傳(chuan) 承“讀書(shu) 正業(ye) 、孝慈仁愛、非義(yi) 不取、為(wei) 政清廉”的優(you) 良家風,塑造了三蘇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蘇軾以不貪為(wei) 寶,秉持“功廢於(yu) 貪,行成於(yu) 廉”“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理念,踐行廉潔奉公的為(wei) 官之道。
在家庭教育上,蘇洵親(qin) 自教導二子,注重經世致用之學。父子三人常同題作文,蘇軾、蘇轍的政論文章繼承了蘇洵借古諷今、針砭時弊的特點。蘇軾、蘇轍都是敢於(yu) 直言極諫之士,這也深受父親(qin) 蘇洵的影響。蘇軾、蘇轍二人的政治實踐與(yu) 新法充滿糾葛,但他們(men) 始終不畏權貴,敢於(yu) 直言,保持獨立的政治品格。尤其是蘇軾,“乃敢不避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書(shu) 對策,指陳其失……”蘇洵在《蘇氏族譜》與(yu) 《名二子說》中強調“孝悌忠信”“薄於(yu) 為(wei) 己而厚於(yu) 為(wei) 人”的家訓,塑造了蘇軾兄弟“以民為(wei) 本”的政治品格。這種精神在其子後續的仕途中得到充分體(ti) 現,例如蘇軾在地方任職時的惠民政策、蘇轍在元祐更化中的穩健改革。
守正創新,賡續文脈
推動三蘇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傳(chuan) 播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三蘇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河南作為(wei) 三蘇文化的重要區域,對寶貴的三蘇文化遺產(chan) ,要堅持保護第一、傳(chuan) 承優(you) 先,堅持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加強三蘇遺產(chan) 保護。文化遺產(chan) 是輝煌燦爛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要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幹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和統一監管。其一,以實地調查摸清遺產(chan) 家底。河南是三蘇的重要仕宦地,三蘇曾在開封、洛陽、周口、許昌、平頂山等地駐留,這些地方都留下了與(yu) 三蘇有關(guan) 的遺跡遺址,目前較為(wei) 熟知的有開封府衙、平頂山的三蘇園、淮陽太昊陵《重修三蘇堂記》碑刻,關(guan) 於(yu) 省內(nei) 其他地區的三蘇遺產(chan) 還缺少了解,三蘇遺產(chan) 缺乏係統梳理。遺產(chan) 摸底是保護的基礎,要派遣專(zhuan) 業(ye) 隊伍奔赴各地進行調研考察,進一步厘清河南的三蘇遺產(chan) ,為(wei) 後續的保護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其二,以政策法規築牢保護根基。近年來,地方製定有《郟縣三蘇曆史遺存原址原貌保護利用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三蘇祠和墓文物保護規劃》等,省級層麵缺乏專(zhuan) 門的政策支持,要謀劃出台《河南省三蘇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三蘇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綱要》等政策條例,為(wei) 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提供法律保障,讓遺產(chan) 保護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其三,以項目建設提升保護水平。推動三蘇遺產(chan) 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成立三蘇文化產(chan) 業(ye) 園,策劃實施文物數字化體(ti) 檢工程、文物修複保護工程、文物災害預防工程等,配優(you) 配強專(zhuan) 業(ye) 考古和文博人才隊伍,設立文物保護專(zhuan) 項資金,保證專(zhuan) 款專(zhuan) 用,推動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整合,增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協同性。
深化三蘇文化研究。中原大地,文脈悠長。河南是三蘇的重要仕宦地,有著豐(feng) 富的三蘇文化資源,我們(men) 要充分發揮文化優(you) 勢,多措並舉(ju) 推動三蘇文化研究走深走實。其一,搭建研究平台,匯聚研究力量。依托省社科院、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省內(nei) 三蘇仕宦地和歸葬地,整合曆史、文學、政治學等學科資源,成立省級三蘇文化研究院,組織一批專(zhuan) 家學者研究三蘇文化,係統梳理三蘇在中央任職的製度實踐、治理思想及其與(yu) 河南的曆史關(guan) 聯,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其二,深入開展研究,擴大學術影響。舉(ju) 辦“三蘇文化高層論壇”等學術會(hui) 議,邀請海內(nei) 外漢學家和宋史研究者開展三蘇文化研究,以《三蘇》期刊為(wei) 宣傳(chuan) 主陣地,策劃“三蘇與(yu) 河南”“三蘇的家國情懷”“三蘇的民本思想”“三蘇的家風家教”等專(zhuan) 欄,集中刊發一批具有學術影響力的文章,提高河南三蘇文化研究的話語權。其三,堅持課題引領,推動學術傳(chuan) 承。設置“三蘇研究專(zhuan) 項”課題,成立“三蘇文化青年專(zhuan) 項基金”,每年定期征集發布選題,鼓勵青年學者加入三蘇文化研究隊伍,創新研究視角,匯聚優(you) 秀成果。其四,整合文化資源,推動數智賦能。搭建“三蘇文化數據庫”,匯集與(yu) 三蘇有關(guan) 的碑刻、文集等資料,加強與(yu) 三蘇誕生地眉山、三蘇貶謫地黃州惠州儋州等地的交流,共享數據資源。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洛陽龍門石窟時強調,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幸福產(chan) 業(ye) 。目前,河南省在推動三蘇文化活化利用上尚處於(yu) 起步階段,文旅融合還有廣闊空間。其一,打造三蘇文化IP。推動三蘇遺產(chan) 地加強與(yu) 開封“宋文化圈”的聯動,打造“永恒的三蘇”文旅品牌,推動其深度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秉持“辦一次會(hui) ,興(xing) 一座城”理念,以文旅推廣活動為(wei) 支點,積極宣傳(chuan) 推介河南三蘇文化,將打造三蘇文化IP融入《河南省“十五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推動“永恒的三蘇”品牌成為(wei) 中原文旅新名片。其二,推出精品研學線路。三蘇足跡幾乎遍布河南全省,推動開封、洛陽、周口、許昌等地加強區域聯動,打造“三蘇河南仕途遊”精品旅遊路線,讓遊客重走三蘇仕途,體(ti) 驗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提高河南三蘇文化的美譽度,讓河南成為(wei) 文人墨客爭(zheng) 相拜謁之地和“蘇粉”的精神家園,將龐大的網絡“蘇粉”群體(ti) 轉化為(wei) 現實的客流量。其三,打造數字文旅場景。運用AR/VR/MR、全息投影等技術,推動三蘇遺產(chan) 地展覽升級,推出“蘇軾數字人”“三蘇河南行旅數字地圖”,打造《三蘇的河南》《三蘇在開封》等演出劇目及“穿越宋朝”“蘇軾的一天”等互動體(ti) 驗項目,多角度提升遊客的體(ti) 驗感與(yu) 參與(yu) 度,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其四,開發創意文創產(chan) 品。堅持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結合三蘇文化元素和現代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文創產(chan) 品,豐(feng) 富文化產(chan) 品供給。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