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這波瀾壯闊的偉(wei) 大進程中,河南作為(wei) 中原地區的中心,不僅(jin) 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扮演著關(guan) 鍵角色,而且為(wei) 中華文化的發展演變作出了卓越貢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保護和傳(chuan) 承等多個(ge) 維度,闡釋了中華文明傳(chuan) 承創新的內(nei) 在機理,為(wei)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河南貢獻提供了科學指南與(yu) 根本遵循。
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河南擔當
河南素有“中州”“中原”之稱。河南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核心區。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經曆了多個(ge) 階段,而每一個(ge) 階段的發展都與(yu) 河南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
以新密李家溝遺址為(wei) 代表的李家溝文化,距今一萬(wan) 年左右,連接了舊石器和新石器兩(liang) 個(ge) 時代,當時出現的栽培農(nong) 業(ye) ,表明先人過著一種相對穩定的棲居生活。以舞陽賈湖遺址為(wei) 代表的賈湖文化,距今八千年左右,其出土的骨笛,表明當時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開始豐(feng) 富。以澠池仰韶文化遺址為(wei) 代表的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特別是處於(yu) 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文化,以花、鳥為(wei) 代表的彩陶文化頗具特色,成為(wei) “早期中國”的典型符號;被稱為(wei) “河洛古國”的鞏義(yi) 雙槐樹遺址作為(wei) 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代表,距今五千三百年左右,孕育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以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等遺址為(wei) 代表的龍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其人口的普遍增長和聚落規模的擴大,體(ti) 現了中華文明早期階段的成就。以偃師二裏頭遺址為(wei) 代表的二裏頭文化,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成為(wei)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yu) 引領者。以安陽殷墟遺址為(wei) 代表的殷墟文化,距今三千年左右,青銅文明領先世界,以甲骨文為(wei) 代表的漢字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此後,從(cong) 秦始皇統一六國,中華文明開始進入帝國文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北宋東(dong) 京城等表明當時的河南是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書(shu) 寫(xie) 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形成的河南智慧
在中華文明漫長的發展演變進程中,河南以其地理通衢匯聚四方、政治中樞熔鑄製度、文化高地整合思想、血緣根脈凝聚認同的四重偉(wei) 力,為(wei)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製度範本、精神基石與(yu) 血緣紐帶。
河南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區。地處黃河中下遊平原的河南,成為(wei) 農(nong) 耕文明與(yu) 遊牧、漁獵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使鮮卑等民族深度融入華夏,推動了民族大團結局麵的形成。金朝以開封為(wei) 南京,加速了女真族與(yu) 漢族的融合。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wei) 樞紐,促進了全國範圍的經濟文化互動與(yu) 族群流動。河南在政治上是王朝施行“大一統”政策的中樞。早在史前的仰韶廟底溝文化就形成一種巨大的“重瓣花朵”結構,其向外擴大影響,與(yu) 其他文化之間交往交融,起到多元一體(ti) 、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核心作用。從(cong) 奠定早期國家形態的夏、商,到周代以洛陽為(wei) 王畿核心推行禮樂(le) 分封,華夏文化得以繼續輻射四方。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鄴城成為(wei) 胡漢文化交融的中心。唐武周時期,武則天於(yu) 明堂接見萬(wan) 國來使,多元文明在此交流發展。北宋汴京作為(wei) 空前繁榮的國際都會(hui) ,是民族共處的典範。河南是整合多元思想文化的熔爐。這裏不僅(jin) 是儒家、道家的正統基地,也在曆史上承擔著文化交流匯聚地的作用。佛教中國化的關(guan) 鍵曆程即在此發生,釋源祖庭白馬寺、禪宗祖庭少林寺、龍門石窟皆是其光輝見證,三教合流在此完成。此外,中外的建築、醫學、藝術、繪畫、音樂(le) 以及飲食和服飾等,在河南這片土地上也經曆了廣泛的交融,共同塑造了我國多元一體(ti) 的獨特文化風貌。河南也是中華民族血緣與(yu) 精神的根脈家園,“根在河洛”成為(wei) 海內(nei) 外華人的共同文化基因與(yu) 認同符號。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河南貢獻
河南所展現的獨特品格是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的有力佐證。
在連續性方麵,河南雖飽受戰亂(luan) 、曆經磨難,但其曆史文化並沒有中斷,而是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始終一脈相承,不斷與(yu) 時俱進,使中華文明更加絢麗(li) 多彩。早期中華文化譜係的發展演變,“五都貫洛”的洛陽都城遺址、開封“城摞城”遺址,特別是甲骨文漢字文化體(ti) 係的形成等方麵皆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
在創新性方麵,大禹治水,倉(cang) 頡造字、商代甲骨、秦漢篆籀的文字變革、許慎作《說文解字》,張衡的地動儀(yi) 、渾天儀(yi) 科技革命以及“四大發明”的發軔,漢代洛陽太學和宋代開封國子監的教育變革,北宋開封的紙幣“交子”等,表明以河南為(wei) 代表的中原地區的人們(men) 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座座豐(feng) 碑。
在統一性方麵,“中國”“中原”等概念本身就體(ti) 現了其作為(wei) “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無論是傳(chuan) 說中的“河圖洛書(shu) ”蘊含的宇宙秩序觀,還是西周“宅茲(zi) 中國”的銘文,都昭示著統一意識的萌芽。夏商周、漢魏、隋唐、北宋等王朝定都於(yu) 此,使其成為(wei) 維護國家統一的核心樞紐。
在包容性方麵,河南自古就是四方輻輳之地。絲(si) 綢之路、隋唐大運河以洛陽、開封為(wei) 重要節點,帶來了西域、中亞(ya) 乃至更遠地區的商旅和文化。中原文化以博大的胸懷接納、消化、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使自身內(nei) 涵不斷豐(feng) 富。
在和平性方麵,中原文化奠基於(yu) 發達的農(nong) 耕文明,崇尚穩定、和諧與(yu) 秩序,“和為(wei) 貴”理念深植其中。古代河南作為(wei) 中心區域,連接中原與(yu) 西域的絲(si) 綢之路,本質也是和平交往與(yu) 貿易。
(作者係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河南省重點社會(hui) 科學研究基地“河洛文化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