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支撐河南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王海傑2025-07-15

河南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和製造業(ye) 大省,肩負著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使命。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兩(liang) 高四著力”部署,推動河南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穩步推進

  近年來,河南圍繞集群化布局、創新生態構建、數字化轉型等方麵,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規模能級持續躍升,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顯現。2024年,河南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6.36萬(wan) 億(yi) 元,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8.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裝備製造、食品製造兩(liang) 大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持續壯大,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全省已形成7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28個(ge) 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鏈,呈現出“老字號”煥新、“新字號”壯大、“原字號”突破的良好態勢。

  創新驅動動能增強,新質生產(chan) 力加速孕育。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成效顯著。2024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700億(yi) 元,高新技術企業(ye) 突破1.3萬(wan)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突破2.9萬(wan) 家。中鐵裝備超大直徑盾構機、宇通新能源客車技術、超硬材料及製品等一批科技成果處於(yu) 國際國內(nei) 領先水平,初步形成“技術突破—標準引領—價(jia) 值裂變”的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模式。

  數智賦能步伐加快,融合深度拓展。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智能製造示範引領效應突出,累計建成5G基站超18萬(wan) 個(ge) ,擁有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超100家、省級智能車間超2000個(ge)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體(ti) 係建設加速,培育省級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120個(ge)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

  基礎支撐不斷夯實,開放格局持續擴大。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河南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台能級提升,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破萬(wan) 列,跨境電商交易額持續位居全國前列。物流樞紐地位鞏固,創新“陸海聯動、鐵海直運”模式,“四條絲(si) 路”鏈接世界,鄭州機場已形成覆蓋全球60餘(yu) 個(ge) 城市、橫跨歐美亞(ya) 三大洲的“洲際快線”網絡,逐漸形成內(nei) 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麵臨(lin) 挑戰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河南構建具有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以及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也麵臨(lin) 諸多挑戰。

  產(chan) 業(ye) 結構性矛盾突出,“大而不強”“全而不優(you) ”問題並存。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占比依然較高,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雖有亮點,但整體(ti) 規模偏小,競爭(zheng) 力有待提升。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比重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引領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不足。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缺失、核心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創新策源能力不足,成果轉化效能有待提升。源頭創新能力與(yu) 產(chan) 業(ye) 大省地位不匹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匱乏。企業(ye) 作為(wei) 創新主體(ti) 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部分企業(ye) 研發投入偏低。產(chan) 學研用融合機製不暢,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最後一公裏”仍存在堵點。高層次領軍(jun) 人才、頂尖創新團隊及複合型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突出。

  要素保障瓶頸凸顯,製度性成本有待降低。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資源約束趨緊,重大項目落地麵臨(lin) 要素保障壓力。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有待加強,特別是須提升對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ye) 的支持力度。營商環境的透明度和穩定性方麵仍有提升空間,還須進一步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

  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產(chan) 業(ye) 支撐薄弱。鄭州作為(wei) 國家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有待進一步強化,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尚需提升。縣域經濟整體(ti) 實力不強,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不突出,產(chan) 業(ye) 園區承載能力和發展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形成有效支撐。

  多維發力推動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

  強化創新驅動,鍛造新質生產(chan) 力核心引擎。提升策源能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矩陣,明確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的定位,形成各類創新主體(ti) 優(you) 勢互補的協作機製。暢通轉化鏈條,構建“產(chan) 業(ye) 立題、企業(ye) 出題、人才答題、科技解題”的協同機製,打通成果轉化“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集聚一流人才,實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靶向引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

  統籌傳(chuan) 統與(yu) 新興(xing) ,構建梯次發展產(chan) 業(ye) 格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高位嫁接”,運用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對裝備製造、有色金屬、化工、建材、輕紡等產(chan) 業(ye) 進行全鏈條改造提升。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搶灘爭(zheng) 優(you) ”,聚焦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節能環保等產(chan) 業(ye) ,有組織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推動產(chan) 業(ye) 搶灘領跑。未來產(chan) 業(ye) “破冰占先”,圍繞量子科技、元宇宙、人工智能、超材料等領域,實施非對稱性趕超,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新增長極。

  推動數實深度融合,賦能產(chan) 業(ye) 體(ti) 係整體(ti) 升級。築牢數字底座,加快5G、工業(ye) 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規模化應用。深化智能製造,分行業(ye) 製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打造一批“數字領航”企業(ye) 、燈塔工廠和典型應用場景。培育數字產(chan) 業(ye) ,做強做大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智能傳(chuan) 感器、新型顯示、先進計算、網絡安全等產(chan) 業(ye) 。

  優(you) 化要素配置與(yu) 製度供給,營造一流產(chan) 業(ye) 生態。深化土地管理製度改革,探索工業(ye) 用地“標準地+承諾製”供應模式。發揮政府產(chan) 業(ye) 基金引導撬動作用,擴大耐心資本對硬科技的早期投入。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全麵實行政府權責清單製度,落實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製度。提升製度型開放能級,發揮共建“一帶一路”與(yu) RCEP的規則疊加效應,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促進區域協調聯動,築牢縣域產(chan) 業(ye) 支撐。提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首位度,支持洛陽、南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強化輻射帶動、信息樞紐作用。做強縣域特色經濟,實施“一縣一業(ye) ”強縣工程,提升縣域產(chan) 業(ye) 集聚區專(zhuan) 業(ye) 化、集約化、綠色化水平。構建“三重價(jia) 值鏈”體(ti) 係,依次將區域價(jia) 值鏈、國家價(jia) 值鏈、全球價(jia) 值鏈作為(wei) 重點產(chan) 業(ye) 不同發展階段的空間載體(ti) 形態,探索內(nei) 陸地區產(chan) 業(ye) 開放發展的空間聯動路徑。

  (作者係鄭州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