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文化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河南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資源極為(wei) 豐(feng) 富,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文化發展任務極其艱巨。要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文旅強省,走出一條具有中原特質、河南特色的文化繁榮興(xing) 盛之路。
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引領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文化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創造性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赴河南考察調研,每次都看文化、講文化,從(cong) 安陽殷墟到南陽醫聖祠,從(cong) 龍門石窟到黃河之濱,對中原文化念茲(zi) 在茲(zi) 、關(guan) 懷備至。今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重要要求,並指出,要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這既對中原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寄予厚望,又對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始終把握“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路徑,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hui) 部署要求,立足中原文化的曆史底蘊和獨特優(you) 勢,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曆史自覺,以守正鑄魂、以創新破局,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係統謀劃、統籌推進文化繁榮興(xing) 盛,為(wei) 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河南方案。
激發文化大省的潛力活力
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中原大地始終是文明星火最熾烈的發源地、文化基因最鮮活的傳(chuan) 承場、精神血脈最深厚的滋養(yang) 地。中原文化不僅(jin) 是中華文化的主根主脈,更是新時代文化自信自強的源頭活水。文化資源稟賦優(you) 越,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全省現有世界文化遺產(chan) 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文物考古資源豐(feng) 富,作為(wei) 現代考古學誕生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原地區6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實施重點研究,其中位於(yu) 河南的就有5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入選項目總數達55個(ge) ,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原大地作為(wei) 聖人輩出的思想原鄉(xiang) ,老子、孔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思想巨擘在此著書(shu) 立說、周遊講學,儒、釋、道、法等思想流派在此碰撞交融,共同構建起中華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文旅產(chan) 業(ye) 潛能巨大,今年1—5月,全省旅遊接待量超5.39億(yi)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165.73億(yi) 元。要深刻把握我省文化發展形勢,充分利用國家重大戰略的政策紅利和技術變革的時代際遇,用新技術、新理念激活中原文化的優(you) 秀因子,進一步把厚重曆史文化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把河南打造成為(wei) 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遊勝地。持續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水平,推進“四個(ge) 分時期”專(zhuan) 題曆史文化研究。健全完善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布局一批規模體(ti) 量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重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支持省管國有文化企業(ye) 打造業(ye) 內(nei) 旗艦勁旅。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世界級文化地標。推動文藝創作勇攀高峰、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深入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提升全社會(hui) 文明程度。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對於(yu) 中原大地而言,這片承載著中華文明主根主脈的厚土,既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富礦,更是“兩(liang) 創”實踐的“試驗田”。從(cong) 甲骨文中的古老智慧到數字技術賦能的文化新態,從(cong) 中原糧倉(cang) 的農(nong) 耕記憶到文旅融合的產(chan) 業(ye) 變革,須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創新精神,在轉化中激活傳(chuan) 統的當代價(jia) 值,在“創新”中拓展文化的傳(chuan) 播邊界,走出一條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交相輝映、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同頻共振的“兩(liang) 創”之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核心,在於(yu) 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通過價(jia) 值再造,將過去時的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進行時的精神滋養(yang) 。我們(men) 要以挖掘時代價(jia) 值為(wei) 切入點,讓傳(chuan) 統基因融入現代生活的精神血脈,讓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文獻裏的文字、博物館的文物轉化為(wei) 滋養(yang) 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活的文化;將曆史長河中的精神譜係與(yu) 新時代奮鬥精神貫通,構建起具有中原特色的精神坐標。要轉化發展好文化遺產(chan) ,讓曆史文脈活在當下。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的曆史遺存,是中華文明的活態教科書(sh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龍門石窟考察時強調,這些文化遺產(chan) 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我們(men) 一定要完整交給後人。河南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大省,要始終以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構建起全鏈條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要弘揚思想精華,讓傳(chuan) 統智慧融入當代。中原大地是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的孕育地,要堅持“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深度融合,讓中原文化的思想精華在時代的共振共鳴共情中,迸發出更強大的精神力量。要賡續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傳(chuan) 之久遠。中原大地不僅(jin) 是文明之源,更是紅色熱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政治本色的集中體(ti) 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以“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工程”為(wei) 抓手,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讓紅色文化成為(wei) 中原文化最鮮亮的底色。要強化科技賦能、創意驅動,讓文化表達新起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文化生產(chan) 、文化傳(chuan) 播,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要把握“數字中國”建設機遇,打造“數字中原文物”“雲(yun) 端文化服務”等品牌,以“創意+產(chan) 業(ye) ”為(wei) 抓手,構建起“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文化+製造”的融合發展格局。通過科技賦能、創意驅動讓文化“活”起來、“潮”起來、強起來。
增強中原文化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文化傳(chuan) 播力決(jue) 定文化影響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持續提升文化對外傳(chuan) 播能力,創新傳(chuan) 播方式,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觸達更廣泛受眾(zhong) 。加力推進品牌塑造,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原篇章,把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打造成標識性文化符號,推動中原文化破圈出海。精心實施“中原文化海外行”活動,通過甲骨文、婦好鴞尊、賈湖骨笛等“文化使者”,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借力科技與(yu) 業(ye) 態變革拓展文化傳(chuan) 播新邊界。用新的技術、新的業(ye) 態、新的模式,推動文化內(nei) 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充分用好數字時代的發展機遇,推動“文化+互聯網”向縱深發展,以科技賦能為(wei) 引擎,以業(ye) 態融合為(wei) 路徑,推動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靜態展示向動態體(ti) 驗升級,打造現象級文化IP,持續推出“豫見中國”係列短視頻,通過“漢服小姐姐遊殷墟”“非遺匠人做汴繡”等形式,讓中原文化以更鮮活的表達、更貼近的方式,成為(wei) 世界感知中原、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要加強對外交流與(yu) 合作,依托“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全球推廣活動、“中原文化海外行”,讓海外觀眾(zhong) 在“觸摸”文物中理解中華文化的“和”與(yu) “合”。以國際化表達、年輕化傳(chuan) 播為(wei) 策略,推動中原文化從(cong) 區域敘事向全球表達跨越。持續培育一批“95後”“00後”文化博主,通過年輕化表達讓中原文化在海外社交媒體(ti) 上形成破圈傳(chuan) 播。加強國際傳(chuan) 播中心和對外傳(chuan) 播智庫建設,鼓勵高校、社科研究機構開展文化傳(chuan) 播研究,積極構建河南對外傳(chuan) 播新生態。
彰顯融合服務國家戰略的文化擔當
中原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從(cong) 來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河南作為(wei) 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必須主動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守護文明根基、賦能民族振興(xing) ,奮力譜寫(xie) 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和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協同沿黃九省區積極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an) 廊道建設;整合嵩山、河洛文化遺址等資源,打造“黃河文明探源”核心區,推動黃河文化從(cong) 地域文化升華為(wei) 國家文化符號,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feng) 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堅持以“一帶一路”為(wei) 紐帶,持續深化與(yu) 沿線國家文化合作,讓中原文化成為(wei) “文明對話”的橋梁。積極推動“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考古科研項目,自覺承擔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文物保護利用體(ti) 係的重要使命。發揮河南曆史文化資源優(you) 勢,積極參與(yu) 世界古典學、中國學研究,為(wei)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貢獻力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原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是曆史的傳(chuan) 承,更是時代的使命。從(cong) 守正中築牢文化根脈,在創新中激活時代活力,於(yu) 擔當中服務國家戰略——中原大地正以文化自信之筆,在中華大地上書(shu) 寫(xie) 著新時代的文化史詩。我們(men) 堅信,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原文化必將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分別係河南省社科聯副主席、河南特色文化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中心主任,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河南特色文化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7月18日第09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