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feng) 富的生態文化。“生生之德”“天父地母”“以時禁發”“知足知止”,是中華傳(chuan) 統生態文化的基本思想底色,也基於(yu) 此涵養(yang) 了中華傳(chuan) 統生態文化的四個(ge) 基本維度,即敬畏生命、兼愛萬(wan) 物的道德觀,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的倫(lun) 理觀,取用有節、用養(yang) 結合的資源觀,提倡節儉(jian) 、反對奢靡的消費觀。中華傳(chuan) 統生態文化在賡續中華文明綿延5000年而不衰的偉(wei) 大曆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價(jia) 值引領作用,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亦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價(jia) 值。
生生之德:敬畏生命、兼愛萬(wan) 物的道德觀。《易傳(chuan) 》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為(wei) 易”,陰陽的對立轉化是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萬(wan) 物生生不息的過程就是“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繼易之本源而後創生和化育萬(wan) 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善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wei) 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就是“生物”之德。故人類應該效仿天地的生生之德,“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遵循萬(wan) 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律,讓萬(wan) 物得其天時地利而充分生長,這是人類最高的德行,是“大德”。宋明理學又以“仁”來對“生生之德”進行理論闡釋,“天體(ti) 物不遺,猶仁體(ti) 事無不在也”,天的生生之德存在於(yu) 每個(ge) 事物中,就像人心能夠體(ti) 會(hui) 到萬(wan) 事萬(wan) 物中的仁一樣,人心之所以為(wei) 貴就在於(yu) 應合於(yu) 天地“生物”之心。在此基礎上,張載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與(yu) ”思想。“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所以君子不但要以同胞之心“愛人”,還應以夥(huo) 伴之心兼愛萬(wan) 物。這雖然是在儒家綱常範圍內(nei) 的一種泛愛,但是也體(ti) 現了博大的人道主義(yi) 胸襟,把人對自然的道德關(guan) 係推向了一個(ge) 至高的境界。
天父地母: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的倫(lun) 理觀。“天父地母”的觀念在先秦時期已有明確的表述。“以天為(wei) 父,以地為(wei) 母”,“天地者,萬(wan) 物之父母也”。秦漢時期,“天父地母”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淮南子》中就講:以天為(wei) 父,以地為(wei) 母,陰陽為(wei) 綱,四時為(wei) 紀。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天父地母”思想有了更為(wei) 深入係統的闡發:“天,父也。地,母也。天地,人之父母也。夫天地中和凡三氣,內(nei) 相與(yu) 共為(wei) 一家,反共治生,共養(yang) 萬(wan) 物,天者主生,稱父;地者主養(yang) ,稱母;人者主治理之,稱子。父當主教化以時節,母主隨父所為(wei) 養(yang) 之,子者生受命於(yu) 父,見養(yang) 食於(yu) 母。”世間萬(wan) 物都是天、地共同孕育生養(yang) ,天如父,地如母,人如子,所以,“為(wei) 子乃當敬事其父而愛其母”,人應當像孝敬自己的生身父母一樣,尊重、熱愛、順應天地自然,“不失天地之心意,助四時生,助五行成,不敢毀當生之物。”“天父地母”觀以父比天,以母比地,將倫(lun) 理從(cong) 人與(yu) 人之間“擴展到大地”,人與(yu) 天地的關(guan) 係就像人與(yu) 父母的關(guan) 係,為(wei) 人子女,孝敬父母天經地義(yi) ,那麽(me) ,人類順應自然、善待萬(wan) 物生靈,也是天經地義(yi) 的。這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生態倫(lun) 理觀。
以時禁發:取用有節、用養(yang) 結合的資源觀。中華傳(chuan) 統生態文化鮮明反對“竭澤而漁”“焚林而獵”式的滅絕性資源利用方式,“焚林而獵,欲得多獸(shou) ,後必無獸(shou) ”,大力倡導“以時禁發”“用養(yang) 結合”“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資源觀,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永續性。比如,在林木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方麵,應順應時令及其生長規律,對其進行保護性開發,“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也要“以時禁發”,根據時令特點實行合理的田獵製度,要保護母獸(shou) 、幼獸(shou) ,堅決(jue) 杜絕焚林而獵、竭澤而漁的滅絕式捕殺行為(wei) 。除了“以時禁發”,還需“用養(yang) 結合”。“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這體(ti) 現了樸素的生態平衡思想,即通過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來達到“禽獸(shou) 之歸若流泉,飛鳥之歸若煙雲(yun) ”的目的。對於(yu)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根據自然環境特點來確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水處者漁,山處者木,穀處者牧,陸處者農(nong) 。”因地製宜,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當代人謀取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不能以損害後代子孫的利益為(wei) 代價(jia) 。這些思想與(yu) 當代可持續發展理論高度契合。
知足知止:提倡節儉(jian) 、反對奢靡的消費觀。過度消費、奢侈浪費是導致資源危機和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中華傳(chuan) 統生態文化大力倡導“知足知止”的消費觀,提倡節儉(jian) 適度的生活方式,反對過度消費、奢靡浪費。先秦諸子中,儒、道、墨、法各家均推崇節儉(jian) 、反對奢靡浪費。老子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孔子主張,人應該過一種物質上儉(jian) 樸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le) 亦在其中矣”。孔子非常重視“禮”,但並不看重禮的外在形式,反對用奢華的物質形式來行禮,更看重人在從(cong) 事禮儀(yi) 活動中的真實情感,“禮,與(yu) 其奢也,寧儉(jian) ;喪(sang) ,與(yu) 其易也,寧戚”。這是孔子對“禮之本”的重要闡釋。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節用、節葬思想,並提出節儉(jian) 是區分“聖人”“小人”的一把標尺,也是關(guan) 乎國家興(xing) 亡的重要因素,“聖人節儉(jian) ,小人淫逸,節儉(jian) 則昌,淫逸則亡”。法家也大力提倡節儉(jian) ,商鞅的“富國貧治”思想就體(ti) 現了這一點,“國富而貧治,曰重富,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曰重貧,重貧者弱”。國家富有,卻按照窮國來治理,國家會(hui) 富上加富,就會(hui) 變得越來越強大。國家貧窮,卻按富國來治理,國家就會(hui) 窮上加窮,就會(hui) 變得越來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在很多問題上不免各執一端、爭(zheng) 辯不休。然而在提倡節儉(jian) 、反對浪費的問題上卻是驚人的一致。“知足知止”“節用愛物”也逐漸成為(wei) 中華民族重要的傳(chuan) 統美德。
(作者係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8月01日第12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