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就深入實施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連續作出部署。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規劃(2024—2035年)》中明確指出,實施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工程,強化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農(nong) 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生產(chan) 智慧、生活習(xi) 俗與(yu) 精神信仰,體(ti) 現了人類與(yu) 自然互動中的智慧與(yu) 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農(nong) 耕文化是我國農(nong) 業(ye) 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jin) 不能丟(diu) ,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在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推動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既是守護文化根脈、延續鄉(xiang) 村“精氣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鄉(xiang) 村發展內(nei) 生動力、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重要動能。
農(nong) 耕文化賦能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多重價(jia) 值與(yu) 現實困境
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供新動能。農(nong) 耕文化包含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技藝、農(nong) 耕節慶活動、民俗風情等豐(feng) 富的文化元素,挖掘其文化內(nei) 涵並加以活化利用,可以轉化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麵,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技藝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可推動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與(yu) 加工,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的附加值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力。作為(wei) 醫聖張仲景故裏,南陽以千年艾草文化為(wei) 根基,通過創新產(chan) 業(ye) 模式與(yu) 文化IP賦能,推動傳(chuan) 統艾草產(chan) 業(ye) 走向世界,書(shu) 寫(xie) 著中醫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新篇章。另一方麵,農(nong) 耕節慶活動與(yu) 民俗風情的挖掘與(yu) 展示,建設農(nong) 耕文化博物館和創意農(nong) 耕文化體(ti) 驗園,促進農(nong) 文旅深度融合,將帶動鄉(xiang) 村餐飲住宿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聯動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yu) 動力。
為(wei) 鄉(xiang) 村善治提供豐(feng) 厚滋養(yang) 。在鄉(xiang) 村治理的現代化進程中,農(nong) 耕文化中蘊含的倫(lun) 理規範、協作傳(chuan) 統、文化認同等要素為(wei) 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提供了豐(feng) 富的本土資源滋養(yang) 。農(nong) 耕社會(hui) 以家庭和宗族為(wei) 基本單元,衍生出以“孝悌忠信”為(wei) 核心的倫(lun) 理體(ti) 係,成為(wei) 鄉(xiang) 村德治的重要根基;農(nong) 耕生產(chan) 實踐中培育出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鄰裏協作精神,在現代鄉(xiang) 村轉化為(wei) 誌願服務、扶貧濟困等治理實踐,如浙江“楓橋經驗”中的“鄰裏調解”機製,正是傳(chuan) 統互助文化的當代延續;傳(chuan) 統鄉(xiang) 村通過“祠堂議事”“鄉(xiang) 老合議”等形式解決(jue) 公共問題,這種協商傳(chuan) 統演變為(wei) 現代村民會(hui) 議、鄉(xiang) 賢參事會(hui) 等自治載體(ti) ;此外,農(nong) 耕文化通過特定符號、節慶儀(yi) 式和技藝傳(chuan) 承等形式強化村民身份認同和情感聯結,成為(wei) 築牢鄉(xiang) 村治理的精神紐帶。
助力生態宜居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農(nong) 耕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萬(wan) 物同源”等思想,強調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觀念引導人們(men) 在鄉(xiang) 村建設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破壞,維護鄉(xiang) 村生態係統的平衡與(yu) 穩定。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中的精耕細作、桑基魚塘、物質循環利用等方式,為(wei) 現代生態農(nong) 業(ye) 的發展提供借鑒。此外,農(nong) 耕文化承載著鄉(xiang) 村的曆史記憶和地域特色,傳(chuan) 統村落和民居是其重要的物質載體(ti) ,以及農(nong) 耕文化中的田園風光、農(nong) 事景觀等元素,為(wei) 鄉(xiang) 村景觀的營造提供了豐(feng) 富的素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鄉(xiang) 村風貌,提升了鄉(xiang) 村的生態品質和景觀美感。
傳(chuan) 承發展農(nong) 耕文化的現實困境。近年來,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及公眾(zhong) 對農(nong) 耕文化價(jia) 值認知的持續深化下,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應該看到傳(chuan) 承發展農(nong) 耕文化麵臨(lin) 的現實困境。其一,隨著城鎮化推進,大量農(nong) 村青壯年湧入城市,使得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者銳減,許多古老的農(nong) 耕技藝麵臨(lin) 失傳(chuan) 風險。其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現代化及智能化普及,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方式逐漸被取代,與(yu) 之相關(guan) 的文化內(nei) 涵也難以延續。其三,當下多元文化的衝(chong) 擊,時尚潮流文化吸引了人們(men) 尤其是年輕人的注意力,農(nong) 耕文化在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上相對滯後,難以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導致其影響力逐漸減弱。
傳(chuan) 承保護農(nong) 耕文化賦能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現實路徑
係統梳理評估規劃。精準梳理摸排農(nong) 耕文化資源是守護其文化根脈、賦能鄉(xiang) 村發展的關(guan) 鍵舉(ju) 措。首先,做好農(nong) 耕文化遺產(chan) 的挖掘識別和整理研究工作。通過構建“專(zhuan) 業(ye) 團隊+科技加持”的普查機製,係統梳理農(nong) 耕文化資源的曆史起源、發展曆程、分布狀況等信息,為(wei) 活化利用奠定基礎。其次,開展價(jia) 值評估,分析農(nong) 耕文化資源在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中的潛在價(jia) 值,明確其發展的目標方向與(yu) 實施舉(ju) 措。最後,因地製宜進行整合利用和規劃設計,製定切實可行的農(nong) 耕文化資源挖掘、產(chan) 業(ye) 提升與(yu) 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推動地方農(nong) 耕文化資源的多層次、多領域、多功能開發和綜合利用,實現文化發展與(yu) 經濟發展雙贏。
數字科技深度賦能。當前,數字技術、數字產(chan) 業(ye) 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文化的傳(chuan) 播和創新,農(nong) 耕文化要借助現代數字技術重塑發展生態,煥發時代生機和魅力風采。一是實現數字化采集與(yu) 存儲(chu) 。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正射影像等技術,對農(nong) 耕文化遺產(chan) 進行全方位數據采集,建立數據庫進行妥善的存儲(chu) 和管理,為(wei) 後續的研究、展示和傳(chuan) 承提供基礎支撐。二是創新農(nong) 耕文化展示與(yu) 體(ti) 驗。搭建數字化展示平台,如虛擬博物館、文化展廳等,利用 VR、AR技術展示農(nong) 耕文化的曆史變遷、傳(chuan) 統農(nong) 具的使用方法、農(nong) 產(chan) 品的加工工藝等,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ti) 驗。三是助力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播與(yu) 推廣。製作高質量的農(nong) 耕文化數字內(nei) 容,如紀錄片、短視頻、圖文故事等,通過社交媒體(ti) 、在線視頻平台等渠道進行廣泛傳(chuan) 播,助推農(nong) 耕文化走入大眾(zhong) 視野。
多元主體(ti) 協同聯動。傳(chuan) 承發展農(nong) 耕文化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匯聚多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各級黨(dang) 委政府要堅決(jue) 貫徹落實國家有關(guan) 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jue) 策部署,出台相關(guan) 政策、規劃和法律法規,如給予農(nong) 耕文化產(chan) 業(ye) 稅收優(you) 惠,設立農(nong) 耕文化保護專(zhuan) 項資金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企業(ye) 主體(ti) 可以將農(nong) 耕文化與(y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等有機結合,開發具有農(nong) 耕文化特色的產(chan) 品和服務,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擴大農(nong) 耕文化的影響力和傳(chuan) 播範圍;科研院校尤其是農(nong) 科類院校要充分發揮科研、人才優(you) 勢,為(wei) 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廣大社會(hui) 組織,如文化保護協會(hui) 、民俗學會(hui) 等可以開展農(nong) 耕文化的交流研究為(wei) 政府建言獻策,組織各種農(nong) 耕文化主題活動提高公眾(zhong) 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最後,廣大農(nong) 民是農(nong) 耕文化的創造者和傳(chuan) 承者,擁有豐(feng) 富的農(nong) 耕經驗和傳(chuan) 統技藝,要強化其主體(ti) 意識,讓傳(chuan) 承保護農(nong) 耕文化內(nei) 化為(wei) 廣大農(nong) 民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8月01日第11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