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men) 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曆史的豐(feng) 碑上。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也就是一兩(liang) 代人的事,我們(men) 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men) 這一代的貢獻。紅旗渠精神永在!
——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安陽林州市紅旗渠青年洞時強調
□河南日報社 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課題組
2025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紅旗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an)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
戰太行:工程奇跡鑄就精神豐(feng) 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於(yu) 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
水利是農(nong) 業(ye) 的命脈。紅旗渠是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林縣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為(wei) “重新安排林縣河山”而修建的人工天河,創造了舉(ju) 世讚歎的工程奇跡,鑄就了曆久彌新的精神豐(feng) 碑。
林縣地處太行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曆史上長期極度缺水,方誌碑刻中“旱”“大旱”“亢旱”以至“人相食”的記載不勝枚舉(ju) ,世世代代愁水盼水。20世紀60年代,以楊貴為(wei) 首的林縣縣委想群眾(zhong) 之所想、急群眾(zhong) 之所急,經過縝密勘察創造性提出“引漳入林”方案,與(yu) 十萬(wan) 林縣人民一起櫛風沐雨,在巍巍太行山腰“摳”出了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徹底擺脫了千百年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曆史困境。
紅旗渠修建於(yu) 困難時期,物資極度匱乏。林縣人民不畏艱險,以鐵錘、鋼釺等工具開山鑿石,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征服自然,10年間共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25座渡槽、鑿通211個(ge) 隧洞,挖砌土石方量達2225萬(wan) 立方米,實現了“水往高處流”的壯舉(ju) ,創造了中國水利史上的偉(wei) 大奇跡,被周恩來總理讚譽為(wei) “新中國兩(liang) 大奇跡之一”,外國友人更是讚歎其為(wei) “世界第八大奇跡”。
林州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光輝奮鬥曆程,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情懷,敢想敢幹、實事求是的作風,舍我其誰、不畏風險的擔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保護好:築牢遺產(chan) 根基紮實推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紅旗渠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互通互融,要在保護好渠道工程的同時,更加注重檔案文獻、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
依法係統保護工程本體(ti) 。一是出台地方立法。2016年安陽市人大常委會(hui) 通過《安陽市林州紅旗渠保護條例》,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紅旗渠保護總體(ti) 規劃》,2023年以來安陽又兩(liang) 度修訂《安陽市林州紅旗渠保護條例》,逐漸構築起保護紅旗渠工程本體(ti) 的法治屏障。二是製定科學規劃。以政府為(wei) 主導,持續推進紅旗渠保護修繕工程(二期)建設,有序編製安防工程設計方案,妥善實施紅旗渠廢棄礦山生態修複示範工程。三是整治區域環境。站位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高度,開展“護渠”專(zhuan) 項行動,清理河道管理和保護範圍內(nei) 的生活和建築垃圾等,拆除違法建築,為(wei) 申遺營造良好環境。
挖掘保護檔案文獻實物。一是檔案挖掘與(yu) 保護。國家檔案文獻遺產(chan) 項目穩步推進,《紅旗渠檔案》入選《第一批河南省檔案文獻遺產(chan) 名錄》,並且正在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紅旗渠水利工程檔案》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an) 名錄》。二是檔案收集與(yu) 整理。“紅旗渠檔案係列開發”成果顯著,包括紀錄片《檔案裏的中國——紅旗渠就是紀念碑》、微視頻《我最珍視的檔案》、圖書(shu) 《紅旗渠檔案史料選編》等。檔案數據庫建設、褪變檔案修複等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三是申遺準備與(yu) 推進。河南省文物局聯合山西省文物局成立紅旗渠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領導小組,編製完成《〈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河南部分申報項目研究報告》,已入選河南省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推薦項目。
搶救非遺留下集體(ti) 記憶。一是非遺口述搶救紅旗渠記憶。紅旗渠幹部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深入開展修渠英模、群眾(zhong) 口述史料收集工作,出版《尋訪修渠人》《太行記憶:紅旗渠精神口述史》《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紅旗渠口述史》等書(shu) 。二是非遺技藝展現紅旗渠風貌。林州靳氏剪紙等非遺技藝精心創作《紅旗渠十大工程剪紙冊(ce) 》《林州創業(ye) 四部曲》等,生動展現紅旗渠壯闊場景。三是非遺文創弘揚紅旗渠文化。打造“天河開物”紅旗渠文創品牌,現已推出25個(ge) 係列350餘(yu) 款紅旗渠文創產(chan) 品,讓遊客把紅旗渠精神帶回家裏、裝進心裏。
傳(chuan) 承好:賡續精神血脈成效斐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dang) 大力發揚紅色傳(chuan) 統、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血脈。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多管齊下,用心用情用力傳(chuan) 承好紅旗渠精神。
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一是形成各級校本課程體(ti) 係。全省特別是安陽市積極把紅旗渠精神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研發40餘(yu) 種校本課程、整合12個(ge) 研學教育基地,形成覆蓋大中小學的特色校本課程體(ti) 係。二是推進第二課堂豐(feng) 富實踐。成立“紅旗渠精神我來講”宣講團,邀請修渠特等模範張買(mai) 江等宣講。三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通過主題調研、創新創業(ye) 、援學助教等形式,領悟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nei) 涵,鍛造紮根基層、樸實為(wei) 民、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優(you) 良作風。
建設專(zhuan) 門教育基地。一是構建黨(dang) 性教育課程體(ti) 係。紅旗渠幹部學院秉持“傳(chuan) 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dang) 性修養(yang) ”宗旨,形成了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主線、以紅旗渠精神及其當代傳(chuan) 承弘揚為(wei) 特色的黨(dang) 性教育課程體(ti) 係,並與(yu) 紅旗渠紀念館等形成“一渠一館兩(liang) 學院一基地”培訓體(ti) 係。二是跨越國界開展涉外培訓。作為(wei) 外國政黨(dang) 培訓重點合作院校,紅旗渠幹部學院先後承接越南、老撾、俄羅斯等國考察團,涉外培訓班次和學員涉及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紅旗渠精神國際影響不斷擴大。三是聯動各方打造綜合中心。以紅旗渠幹部學院為(wei) 中心,聯動本地紅旗渠紀念館、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等兄弟單位,以及省內(nei) 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打造紅旗渠精神培訓、研究、資料、宣傳(chuan) 中心。
升華文藝作品創作。一是從(cong) 影視作品到實景演出不斷出新。近年來,紀錄片《紅旗渠》《重返紅旗渠》、話劇《紅旗渠》、電視劇《紅旗渠》《紅旗渠的兒(er) 女們(men) 》、音樂(le) 舞蹈劇《走近紅旗渠》以及大型實景演出《太行·紅日》等出彩創新,形成紅旗渠主題藝術精品矩陣。二是從(cong) 政府獎項到網絡點讚反響強烈。專(zhuan) 題片《從(cong) 延安到紅旗渠》榮獲第3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網點擊量11.7億(yi) 。沉浸式黨(dang) 課《問渠》、歌曲《如許》走紅網絡,電視劇《紅旗渠》提名多項大獎,《太行·紅日》填補太行山主題大型實景演出的空白。三是從(cong) 線下到線上精心組織紀念活動。河南省攝影家協會(hui) 等舉(ju) 辦“牢記囑托 精神永在”紅旗渠60年全國攝影作品展。安陽市文聯組織作家協會(hui) 、書(shu) 法家協會(hui) 等11個(ge) 文藝家團體(ti) ,積極開展“紅旗渠通水60周年”主題創作活動並舉(ju) 辦線上展覽。
傳(chuan) 播好:講好中國故事影響深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紅旗渠是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精神的典型載體(ti) 。新時代傳(chuan) 播好紅旗渠文化遺產(chan) ,是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構建國內(nei) 傳(chuan) 播矩陣。一是紅旗渠專(zhuan) 題宣講常態化。“紅旗渠精神宣講萬(wan) 裏行”自2023年開展以來,通過專(zhuan) 題講座、沉浸式黨(dang) 課等形式,已走進部委、高校、黨(dang) 校以及新疆、澳門等地,深受社會(hui) 各界好評。二是紅旗渠特色巡展體(ti) 係化。聯合中共一大紀念館等舉(ju) 辦紅色精神聯展,相繼在蘇州、天津、無錫等地開展“紅旗渠精神永在”巡回展。“紅旗渠精神進校園巡展”走進20餘(yu) 所高校,引發學子共鳴。三是紅旗渠全媒體(ti) 報道多元化。《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ti) 2024年報道紅旗渠180餘(yu) 次。微博、小紅書(shu) 、今日頭條等新媒體(ti) 平台發布紅旗渠內(nei) 容3480篇,累計瀏覽量超10億(yi) 次。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一是紅色研學體(ti) 係基本成型。林州以紅旗渠精神營地為(wei) 依托,以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等教育基地為(wei) 重點,開展紅色研學之旅,構建“1營地+N基地”實踐育人體(ti) 係。二是景區節目不斷出彩創新。紅旗渠景區推出大型實景演出《走近紅旗渠》《太行·紅日》,打造《淩空除險》等表演劇目,提升了景區吸引力;設置“紅旗渠就是紀念碑”等紅色地標打卡點,舉(ju) 辦紅色故事會(hui) 等主題活動,持續增強遊客紅色體(ti) 驗感。三是全域聯動拓展精神版圖。紅旗渠風景區與(yu) 殷墟博物館、太行大峽穀等景區合作,打造“精神洗禮+文化溯源+生態觀光”文旅精品線路,遊客文旅體(ti) 驗不斷提升。
拓展國際影響力。一是打造國際友人參觀勝地。紅旗渠建成後備受世界青睞,1971—1980年接待外賓11300餘(yu) 人,遍及五大洲119個(ge) 國家和地區。45年來,紅旗渠紀念館接待來自20多個(ge) 國家的數千名政要及大量遊客。二是創建外國留學生研學基地。外國留學生積極參加以“領略壯美山河,感悟紅旗渠精神”為(wei) 主題的各類研學活動,實地聆聽中國故事、見證中國奇跡。三是推動影視作品國際傳(chuan) 播。多語種紀錄片《重返紅旗渠》在美國、法國、新西蘭(lan) 等國播映,受到廣泛關(guan) 注;《紅旗渠精神出海記》係列報道硬核出圈,引發國際反響。
融合路:文旅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河南時強調,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紅旗渠文旅融合發展雖基礎紮實,但也存在當代世界影響力有待提升、業(ye) 態科技融合有待出新、區域協同創新有待深化、智慧綠色服務有待優(you) 化、政策持續保障有待加強等問題。
打造世界級精神IP和文化旅遊勝地。一是加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依托紅旗渠總幹渠通水60周年黃金契機,將其作為(wei) 河南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重點推薦項目,並聯合山西省深化與(yu) 國家文物局溝通機製,爭(zheng) 取五年左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二是擴大宣講巡展世界影響。發揮紅旗渠幹部學院涉外培訓優(you) 勢,推動“紅旗渠精神宣講萬(wan) 裏行”與(yu) 圖片特展走出國門,重點進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結合當地風俗講好中國故事。三是推出世界級精神IP產(chan) 品。借鑒哪吒係列成功出海經驗,圍繞“山水林州 精神之城”定位,依托紅色基因、綠色山水、藍色航空優(you) 勢,精心拍攝動畫電影、開發熱門遊戲等,形成世界級熱門IP。
創新文旅產(chan) 品與(yu) 業(ye) 態。一是提升實景演藝水平。借鑒《禪宗·風中少林》《大宋·東(dong) 京夢華》《隻有河南》等精品劇目經驗,深挖“紅綠藍”文旅特色,拓展《太行·紅日》等實景演出具體(ti) 內(nei) 容、藝術形式。二是培育“精神+”融合業(ye) 態。深度開發精神療愈文旅線路,試點在渠畔生態區推出融合自然生態、奮鬥哲學與(yu) 傳(chuan) 統養(yang) 生的療愈主題民宿及課程;綜合活化利用非遺空間,圍繞“紅旗渠精神+太行山水”,創建集展示、創作、體(ti) 驗、孵化於(yu) 一體(ti) 的非遺文化園區。三是打造低碳綠色產(chan) 業(ye) 載體(ti) 。持續打造“紅旗渠人家”民宿品牌,構建配套生態農(nong) 場直供體(ti) 係,保障食材品質與(yu) 實地體(ti) 驗;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形成“精神IP引流+生態經濟轉化”的協同發展格局。
深化區域協作與(yu) 品牌營銷。一是共建國家精神廊道。著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精神譜係,聯動延安、西柏坡、大別山等精神譜係核心地,構建“中國精神之路”文旅廊道,推動資源共享與(yu) 品牌聯動。二是推進全球技術對話。實施“亞(ya) 洲水利遺產(chan) 互鑒計劃”,探索與(yu) 印度尼西亞(ya) 加蒂格迪大壩等國際知名水利遺產(chan) 地建立合作機製,開展年度工程師駐地交流項目。三是加強文化品牌輸出。深化開展紅旗渠國際慕課、交換生項目,擴大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校、文化機構交流合作,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優(you) 化服務配套與(yu) 智慧賦能。一是構建全域智慧服務體(ti) 係。開發沉浸式導覽係統,在核心景點部署5G裸眼3D全息棧道,實現曆史修渠場景與(yu) 現實景觀空間的疊加展示。二是推進零碳旅遊景區標準化建設。推動製定《紅旗渠零碳景區試點建設實施方案》等綠色文旅標準,總結提煉可複製推廣的低碳管理運營模式,引領全國綠色文旅風向標。三是營造“無障礙友好型”遊覽環境。持續優(you) 化交通接駁服務,推進設施適老化與(yu) 無障礙化改造,提升多語種服務覆蓋麵,確保各類遊客群體(ti) 暢享旅程。
強化政策保障與(yu) 機製創新。一是構建多元融資體(ti) 係。立足河南省“一帶一核三山五區”文旅發展格局,積極拓展河南省文旅融合發展基金募集方式和渠道,並向紅旗渠適度傾(qing) 斜。二是加強技術應用與(yu) 產(chan) 權保障。構建增強現實(AR)與(yu) 混合現實(MR)技術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展示領域的應用規製框架,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數字存續與(yu) 創新性傳(chuan) 播提供製度化保障。三是探索新型職稱評審試點。在紅旗渠文旅融合示範區先行先試“旅遊工程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覆蓋規劃設計、技術應用、遺產(chan) 保護、運營管理、社區賦能等細分領域。
策劃:李立新 楊曉東(dong)
執筆:魏淑民 田 冰 李鵬鑫
高 昂 李華歐
來源:《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6 版)
統籌:吳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