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醫聖祠:守護中醫祖庭根脈 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

《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河南日報社 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課題組2025-08-22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強調“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021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南陽市考察調研,來到東(dong) 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了解張仲景生平和對中醫藥發展的貢獻,了解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情況。醫聖祠作為(wei) 中醫祖庭和紀念張仲景的文化地標,承載中醫藥千年智慧。新時代,我們(men) 需加大保護力度,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好中醫藥文化,讓千年瑰寶煥發新生機。

  醫聖祠與(yu) 張仲景:中醫藥文化的巍峨豐(feng) 碑

  醫聖張仲景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地位卓著,醫聖祠則是承載其文化的寶庫。曆經千年的傳(chuan) 承與(yu) 實踐,仲景學說成為(wei) 中醫藥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聖祠也成為(wei) 中醫人心中的精神聖地。

  中醫祖庭彰顯文化地標魅力。坐落於(yu) 南陽城東(dong) 溫涼河畔的醫聖祠,是東(dong) 漢醫學家張仲景的長眠之所,被譽為(wei) 中醫祖庭,是中醫藥文化的精神地標。醫聖祠古樸典雅,莊重肅穆。大殿內(nei) ,張仲景塑像栩栩如生,神態安詳。殿內(nei) 繪有張仲景行醫事跡壁畫,再現了其“大醫精誠”的執著追求。醫聖祠還珍藏著中醫藥文物100餘(yu) 件(套),古籍書(shu) 刊10000餘(yu) 冊(ce) ,是中醫藥發展曆程的實物見證。1988年,醫聖祠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2008年,獲評全國首批中醫藥文化宣傳(chuan) 教育基地。

  懸壺濟世鑄就醫聖偉(wei) 大功業(ye)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今鄧州市穰東(dong) 鎮張寨村)人,東(dong) 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世尊為(wei) 醫聖。漢末疫病流行,百姓飽受疾病之苦,張仲景許多親(qin) 人也在疫病中離世。這一慘痛經曆,讓他毅然放棄太守官位投身醫學,立誌拯救蒼生。張仲景師從(cong) 同郡的張伯祖學醫,通過精研典籍、經方,博采眾(zhong) 長,並結合大量疫病診療實踐,創作了《傷(shang) 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理論基礎,確立了中醫臨(lin) 床“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傷(shang) 寒雜病論》中的大量方劑,千百年來在臨(lin) 床中廣泛應用,被稱為(wei) “經方”,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建築敘事呈現中醫文化傳(chuan) 承。從(cong) 刻有《傷(shang) 寒雜病論》經方的大殿牆壁,到塚(zhong) 墓、過殿、東(dong) 西碑廊,直至春台亭、仁術館等,醫聖祠構建了完整的文化敘事體(ti) 係,是曆史傳(chuan) 承的無聲見證。醫聖祠“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石碑,為(wei) 現存最早記載張仲景官職與(yu) 尊稱的實物遺存,彌足珍貴。核心文物仲景墓的形製深具象征意義(yi) 。墓體(ti) 為(wei) 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四角嵌入青石羊首,“羊”“祥”諧音,寄寓吉祥安康。墓頂蓮花座則象征了張仲景的高尚醫德。東(dong) 西碑廊113位曆代名醫石刻畫像,鋪陳出一部石刻的“中醫史詩”。

  文物保護:係統性守護與(yu) 文化再生的基石

  近年來,南陽在醫聖祠的保護中遵循曆史原真性,以科技賦能與(yu) 價(jia) 值闡釋,構建“科技+製度”保護體(ti) 係,使其成為(wei) 可感知的文化符號。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創新。一是預防性保護精準升級。針對“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石碑,采用微粒子噴射技術對碑體(ti) 表麵生物病害進行清理,並使用納米材料加固風化部位;展廳同步實施溫濕度精準控製,延緩文物老化。同時啟動中醫中藥文物普查,通過測量、拍攝建立資源數據庫,實現石刻、醫典、器具的科學管理與(yu) 活化利用。二是數字建模永久留存。依托激光掃描技術對113通碑刻進行毫米級數據采集,完成高清三維建模,生成交互式數字拓片,突破實體(ti) 文物展示的時空限製,實現碑刻文字、紋飾等細節信息的永久數字化留存。三是數智賦能重現曆史場景。運用VR/AR技術打造醫聖祠元宇宙展廳,結合曆史文獻記載動態複原清代“荷池泛舟”等曆史盛景,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沉浸式文化體(ti) 驗,增強中醫藥文化的傳(chuan) 播感染力。

  政策機製強化保障體(ti) 係。一是戰略規劃高位推進。2021年南陽市將醫聖文化園項目列為(wei) “九大專(zhuan) 項”核心工程,明確文物保護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的戰略優(you) 先級,確保資源傾(qing) 斜與(yu) 高效推進。二是保護機構提級增效。推動醫聖祠更名為(wei) 張仲景博物院,通過機構提級強化統籌職能,整合文物修複、展陳研究、文化傳(chuan) 播等工作,實現保護與(yu) 利用的一體(ti) 化管理。三是製度規範長效護航。以項目戰略定位為(wei) 基礎,完善文物保護專(zhuan) 項製度,涵蓋修複標準、展陳規範等環節,為(wei) 各項保護工作提供製度根基。

  社會(hui) 與(yu) 人才協同支撐發展。一是社會(hui) 力量深度參與(yu) 。2025年南陽宛運集團向張仲景博物院捐贈《醫聖祠石刻拓本》1000冊(ce) ,該拓本匯集廊庭石刻史料,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重要載體(ti) ,彰顯社會(hui) 力量在文物征集與(yu) 保護中的補充作用。二是頂尖人才引領方向。聘請張伯禮院士擔任張仲景國醫大學(籌建)學科建設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和張仲景實驗室(籌)戰略谘詢委員會(hui) 主任,以權威專(zhuan) 家資源把控學術方向。三是學術體(ti) 係化穩步推進。依托頂尖人才團隊,係統推進中醫藥學術研究體(ti) 係化建設,強化文物史料與(yu) 臨(lin) 床研究的結合,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形成“保護——研究——傳(chuan) 承”的良性循環。

  文化傳(chuan) 承:經典教育體(ti) 係與(yu) 人才培育實踐

  醫聖祠作為(wei) 中醫藥文化精神地標,承載中醫藥千年智慧。新時代,南陽多措並舉(ju) 挖掘醫聖祠文化內(nei) 涵,推進中醫藥文化傳(chuan) 承發展。

  精心打造傳(chuan) 承基地。一是建設醫聖文化園。該園區以醫聖祠為(wei) 核心,聚焦“仲景、中醫、文化”主題,內(nei) 設張仲景博物館、中醫藥體(ti) 驗館、中醫藥標本館,構成了完整的醫聖文化傳(chuan) 承脈絡。二是推進宣教基地提質。已建成3個(ge) 國家級、3個(ge) 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chuan) 教育基地,並通過建設中醫藥文化知識角和中醫藥主題公園等多種形式,擴大宣傳(chuan) 教育受眾(zhong) 群體(ti) 和範圍。三是拓展宣教陣地覆蓋麵。通過義(yi) 診、非遺展演巡回宣傳(chuan) ,組織“文化進基層”等活動,多元化擴大文化傳(chuan) 播範圍,實現從(cong) 專(zhuan) 業(ye) 場館到生活場景的全覆蓋。

  健全教育傳(chuan) 承體(ti) 係。一是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構建“一校一品”的中醫藥文化課程體(ti) 係,已覆蓋1000餘(yu) 所學校,惠及45萬(wan) 名學生。二是加大人才培養(yang) 力度。積極複建張仲景國醫大學,為(wei) 中醫藥發展培養(yang) 更多年輕力量;同時創立仲景書(shu) 院,構建分層級、重實踐的經方傳(chuan) 承機製。三是創新醫療服務模式。開展萬(wan) 名中醫師家庭簽約服務,點對點服務“一老、一少、一殘”等重點人群;開展萬(wan) 名護工居家養(yang) 老服務,讓群眾(zhong) 足不出戶享受優(you) 質中醫藥服務。

  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一是推動中醫藥產(chan) 業(ye) 化。南陽市打造艾草富民產(chan) 業(ye) ,人工種植艾草麵積近30萬(wan) 畝(mu) ,注冊(ce) 艾草種植加工企業(ye) 1551家,艾產(chan) 品占據全國市場的70%以上。2024年,“南陽艾”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艾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達到180億(yi) 元。二是豐(feng) 富“中醫藥+”業(ye) 態。在老界嶺、五朵山等景區,設立中醫藥康養(yang) 服務站,提升遊客旅居體(ti) 驗。三是建設“康養(yang) +旅遊”基地。南陽市共建成河南省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區)10個(ge) 、鄉(xiang) 村康養(yang) 旅遊示範村20個(ge) 。

  文化傳(chuan) 播:多元路徑打破圈層壁壘

  作為(wei) 醫聖故裏,南陽以醫聖祠為(wei) 核心,打造中醫藥文化傳(chuan) 承創新高地,探索“古為(wei) 今用、活態傳(chuan) 承”路徑,為(wei) 中醫藥文化傳(chuan) 播貢獻力量。

  構建立體(ti) 傳(chuan) 播體(ti) 係。一是打造文化地標。2024年醫聖文化園開園,以泛博物館群落串聯醫聖祠、仲景書(shu) 院等,成為(wei) 集文物保護、文化展覽、研學旅遊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全國中醫藥文化地標。二是拓展內(nei) 容形式。截至2024年年底,開展科普巡講超1000場,舉(ju) 辦3屆八段錦錦標賽、1300餘(yu) 場中醫藥文化夜市,2所學校成為(wei) 國家級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單位,推出仲景大講堂等活動。三是推進品牌建設。實施仲景品牌提升工程,舉(ju) 辦16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11屆仲景論壇、2屆醫聖拜謁大典;與(yu) 抖音聯合打造“宛方醫聖仲景記”品牌,助推“中醫藥IP”塑造。

  深化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一是培育文旅新業(ye) 態。依托醫聖祠,推動中醫藥與(yu) 健康旅遊、養(yang) 生養(yang) 老等融合,構築“中醫藥+養(yang) 生養(yang) 老、食療藥膳、健康旅遊”等新業(ye) 態。二是構建研學遊體(ti) 係。醫聖文化園設中醫藥體(ti) 驗館、科普館、中藥標本館、中醫生命文化館等,成為(wei) 許多學生研學首選地,主題研學遊體(ti) 係基本形成。三是舉(ju) 辦特色活動。開展“2025醫聖故裏非遺國潮傳(chuan) 承活動”,文創攤位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聯合河南衛視推出“艾草奇妙遊”沉浸式體(ti) 驗活動,集文化、養(yang) 生和表演於(yu) 一體(ti) ,廣受好評。

  提升國際影響力。一是品牌國際化有新名片。張仲景博物院入選國家中醫藥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打造仲景、正骨、艾草三張名片,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二是服務出口有新進展。張仲景經方閣在俄、日、越等國設海外分中心,“仲景工坊”在菲律賓舉(ju) 辦5期,推動服務國際化。三是國際傳(chuan) 播有新突破。持續舉(ju) 辦張仲景醫藥文化節、仲景論壇等,吸引國際學者參與(yu) ,提升海內(nei) 外影響力。

  弘揚對策:構建五位一體(ti) 的中醫藥文化發展生態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醫聖祠這一中華文化瑰寶,要深入傳(chuan) 承弘揚中醫藥文化,使其煥發出時代光彩,興(xing) 業(ye) 濟世,造福人民,並推動其走向世界。

  深化內(nei) 涵挖掘,築牢傳(chuan) 承根基。一是打造“仲景經方”學術高地。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在醫聖祠內(nei) 設立“仲景經方研究中心”,深耕仲景學說現代闡釋與(yu) 臨(lin) 床應用研究,定期發布權威成果,構建經方學術研究與(yu) 轉化高地。二是搶救中醫藥文化遺產(chan) 。以醫聖祠為(wei) 依托,用數字化手段對南陽及中原地區的中醫藥老字號炮製技藝、經典診療方法、特色民間療法等進行搶救性記錄與(yu) 係統整理,建立標準化活態技藝數據庫。三是構建沉浸式展示平台。將數字化記錄轉化為(wei) 沉浸式展示,通過老藥工現場展演、傳(chuan) 統診療場景還原等形式,讓中醫藥傳(chuan) 統技藝“可見可感”。

  創新展陳體(ti) 驗,增強感知魅力。一是科技賦能“智慧醫聖祠”。在醫聖祠部署AR導覽係統,用現代技術活化曆史場景;設立“經方智慧體(ti) 驗艙”,通過沉浸式投影與(yu) 互動傳(chuan) 感技術,將靜態參觀升級為(wei) 深度文化體(ti) 驗。二是建設“仲景百草園”。規劃祠內(nei) 及周邊區域,打造集觀賞、科普、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百草園,規範化種植南陽艾草等經方道地藥材,直觀展示本草形態與(yu) 藥用價(jia) 值。三是活化方劑敘事。在祠內(nei) 設立“經方故事走廊”,通過燈光圖文裝置與(yu) 互動屏幕,講述“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等經典名方的由來,將抽象醫理轉化為(wei) 可觸可感的具象敘事。

  拓展教育功能,深耕認同土壤。一是構建全鏈條研學教育體(ti) 係。與(yu) 省教育廳協作,將醫聖祠納入全省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基地核心名錄。組織中醫藥專(zhuan) 家與(yu) 教師按學齡段開發標準化課程,涵蓋“小小藥師”實踐體(ti) 驗、《傷(shang) 寒論》經典誦讀等模塊,形成完整研學教育鏈條。二是設立青少年傳(chuan) 承工作室。招募對中醫藥文化感興(xing) 趣的中小學生,由專(zhuan) 家指導開展專(zhuan) 項培養(yang) ,聚焦保健穴位研修、簡化版八段錦習(xi) 練等內(nei) 容,夯實傳(chuan) 承基礎。三是拓展研學實踐場景。通過基地認證與(yu) 課程落地,結合工作室專(zhuan) 項活動,將課堂延伸至祠內(nei) 實景,讓學生在沉浸式體(ti) 驗中理解中醫藥文化,推動岐黃薪火在青少年中持續傳(chuan) 承。

  聯動產(chan) 業(ye) 發展,彰顯文化價(jia) 值。一是打造“仲景文創”特色品牌。緊扣仲景文化核心與(yu) 南陽特色,推動設立“醫聖祠文化創意研發中心”,開發係列文創產(chan) 品;在祠內(nei) 開設精品文創旗艦店,同步上線專(zhuan) 屬電商平台,擦亮文創品牌。二是整合資源規劃文旅線路。以醫聖祠為(wei) 核心樞紐,整合周邊資源,設計“本草探源體(ti) 驗之旅”,串聯西峽山茱萸種植基地、現代化中藥企業(ye) 、艾草製品手工坊等節點,形成特色文旅鏈條。三是推進沉浸式文旅體(ti) 驗落地。通過核心樞紐聯動周邊場景,讓遊客在參觀醫聖祠後,實地探訪藥材種植、企業(ye) 生產(chan) 、手工製作全過程,將文化感知與(yu) 產(chan) 業(ye) 體(ti) 驗結合,豐(feng) 富中醫藥文化旅遊內(nei) 涵。

  拓寬傳(chuan) 播矩陣,提升輻射廣度。一是建立仲景文化傳(chuan) 播矩陣。充分利用省、市重點媒體(ti) ,宣傳(chuan) 推介仲景文化品牌,講好中醫藥故事;加強國家、省、市級中醫藥文化宣傳(chuan) 教育基地建設,大力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二是持續打造仲景節會(hui) 品牌。辦好“一節一論壇”(張仲景醫藥文化節、仲景論壇),提升辦會(hui) 層次,注重辦會(hui) 成效,打造國際中醫藥界品牌節會(hui) 。三是推動醫聖文化園二期建設。不斷提升醫聖文化園一期建設內(nei) 涵和運營水平,建設數字化醫聖文化園。同時,優(you) 化醫聖文化園二期規劃業(ye) 態,打造集文化交流、中醫診療、研學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中醫藥文旅綜合體(ti) 。

  策劃:李立新 楊曉東(dong)

  執筆:陳建魁 嶽威成 高昂

來源:《 河南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統籌:吳   鵬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