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河南日報  董學彥 胡巨成2019-09-19

  9月18日,在莊嚴(yan) 肅穆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記者從(cong) 新縣紅軍(jun) 後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的話語中,深深感受到老區人民對總書(shu) 記的衷心愛戴,深切感受到老區人民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永遠跟黨(dang) 走的堅定決(jue) 心。

  永遠做紅色基因的傳(chuan) 承人

  9月16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會(hui) 見當地紅軍(jun) 後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我當時很緊張,但看到總書(shu) 記溫和的笑容,心裏很快就平靜下來。”紅軍(jun) 後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黃德耀說。

  黃德耀來自大別山一個(ge) 革命世家。他的姥姥晏春山被譽為(wei) “大別山江姐”,爺爺黃本富也是為(wei) 革命犧牲的烈士,姥爺潘家年、母親(qin) 潘鳳英、父親(qin) 黃世祥均是老紅軍(jun) 。退休前,他是新縣檢察院的一名幹部,現在被大別山幹部學院聘為(wei) 訪談教學課老師,講的就是“滿門忠烈”。

  他說:“隻要能講動,我就要把這個(ge) 紅色基因、把前輩們(men) 的光榮傳(chuan) 統一直講下去。”

  劉小妹的爺爺劉名榜1928年參加革命。上世紀50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以劉名榜為(wei) 原型,拍攝了電影《五更寒》。劉小妹現在是新縣縣委的一名幹部,家裏出了多位革命烈士。

  劉小妹說:“總書(shu) 記的話在我心裏紮了根,我不僅(jin) 要站好紅色接班人這個(ge) 崗,而且要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像打江山一樣建設家園

  一口濃濃的鄉(xiang) 音,讓記者不得不一遍遍確認他說的每一句話。為(wei) 了弄清他的姓名,記者遞過采訪本,請他把姓名寫(xie) 在上麵。但老人卻接過筆寫(xie) 在自己滿是老繭的手上:葉誌立。他憨厚地笑著說:“字不好,就不寫(xie) 你本子上了。”

  葉誌立今年71歲,是革命烈士葉成煥的繼子。葉成煥1929年參加革命,1938年犧牲時年僅(jin) 24歲,時任八路軍(jun) 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團長。

  記者見到葉誌立時,老人連聲感歎:總書(shu) 記會(hui) 見紅軍(jun) 後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真是太令人激動了。

  葉誌立沒見過父親(qin) ,卻記住了祖輩教育父親(qin) 的話: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70多年來,老人一直住在新縣郭家河鄉(xiang) 土門村的老宅裏,為(wei) 從(cong) 未謀麵的父親(qin) 守孝,用樸實的言行守護著一個(ge) 紅色家庭的尊嚴(yan) 與(yu) 榮光。

  葉誌立說,由於(yu) 拙於(yu) 言詞,他沒能和總書(shu) 記說上幾句話。其實他很想告訴總書(shu) 記,托共產(chan) 黨(dang) 的福,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水泥路通到村,青石路連到門,紅色旅遊把自己的家鄉(xiang) 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公園。

  張愛華和潘國章是紅軍(jun) 後代,也是一對夫妻。出於(yu) 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他們(men) 曾義(yi) 務守護“紅軍(jun) 洞”革命遺址55年。

  “總書(shu) 記說吃水不忘掘井人,讓我們(men) 非常感動。”張愛華說,“作為(wei) 革命後代,我們(men) 有責任繼承先輩遺誌,把家鄉(xiang) 建設好,告慰革命先烈。”

  “現在,我們(men) 的生活變化很大,茅屋變成了小洋樓,野菜變成了魚和肉,吃穿不愁樣樣有,我們(men) 過得很滿足。”張愛華的臉上充滿自豪。

  吳鐵壁是開國中將吳先恩的兒(er) 子。從(cong) 總書(shu) 記的講話中,他感到了一種情懷和力量。他說:“總書(shu) 記牽掛的是老區人民的生活,思考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使命與(yu) 擔當。我們(men) 要把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和使命代代傳(chuan) 承,拿出革命先烈打江山的勁頭建設祖國。人民群眾(zhong) 一定會(hui) 更加幸福,我們(men) 的祖國一定會(hui) 更加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