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裏看大河

河南日報  劉雅鳴 方化禕2019-09-19

  從(cong) 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麓的涓涓細流,一路融匯百川,奔騰到海,黃河宛如一條巨龍,盤旋在祖國的大地上。

  有人見過她的嫻靜溫柔,有人見過她的凶猛暴戾;有人見過她的水清見底,有人見過她的泥沙俱下……

  真可謂,說不完的黃河,看不盡的黃河。

  思接千載,視通萬(wan) 裏。記者走進位於(yu) 黃河岸邊的黃河博物館,獲得了“一日概覽黃河”的難得機會(hui) 。

  ●黃河文明演進的縮影

  距黃河不遠處,靜靜佇(zhu) 立的磚紅色小樓,就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河流博物館——黃河博物館。這裏的黃河主題展覽,被譽為(wei) “黃河巨龍的縮影”“一部黃河的百科全書(shu) ”。與(yu) 它遙望的,既有黃河中下遊的地理標誌鄭州桃花峪,又有黃土高原的終點。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黃河博物館的大廳內(nei) ,是毛澤東(dong) 同誌瀟灑飄逸的紅色草書(shu) 大字。在大字後麵,則是電光映照下的黃河壺口瀑布。

  在中國,沒有哪條河流像黃河這樣,讓炎黃子孫寄托著如此深沉的情感。毛澤東(dong) 同誌這句話,既樸實無華,又擲地有聲,道出了黃河與(yu) 中華民族天然的血脈聯係。

  黃河博物館裏,圖片、化石、出土文物等一應俱全,形象簡潔地勾畫出了中華民族的孕育脈絡。場景複原和聲光電技術的運用,讓我們(men) 迅即產(chan) 生了強烈的“沉浸感”。

  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仰韶文化等,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chuan) 。“河出圖,洛出書(shu) ,聖人則之”,被視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的淵源。

  王朝、文字、姓氏文化……華夏文明的不同載體(ti) ,讓這個(ge) 博物館充滿了“張力”。

  我們(men) 在參觀時,正逢從(cong) 廣東(dong) 來的兩(liang) 位大二女生,其中一位姓葉的女生,從(cong) 小就聽說先人來自河洛地區,特想來黃河看看。在密密麻麻的姓氏起源圖中,她終於(yu) 找到了葉姓,而且得知葉姓的發源地,就在距鄭州不遠的平頂山葉縣,開心得不得了。

  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曆史上的八大古都,有五個(ge) 在黃河流域,聞名世界的中國四大發明,均誕生於(yu) 黃河流域。看到這些,我們(men) 可以自豪地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母親(qin) 河。

  ●一部黃河史,一部治水史

  圍繞黃河的外形、獨特的色彩和豐(feng) 富的內(nei) 涵,黃河博物館用獨特的“語言”,濃縮了一部黃河變遷、黃河文化和黃河水利史。

  在千秋治河展廳,牆上玻璃罩內(nei) 一張斑駁的石刻圖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上麵有“道光廿三年河漲至此”的字樣,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方知這張照片攝於(yu) 澠池縣東(dong) 柳窩村,其中這塊石頭,標示著黃河水曾經漲到的位置,以警示後人。

  一塊風化嚴(yan) 重、鹽堿侵蝕石頭的圖片,無聲地告訴人們(men) ,曆史上黃河的水患,帶給人們(men) 多大的災難。在三門峽一帶,至今還流傳(chuan) 著一首歌謠:“道光二十三,黃河漲上天;衝(chong) 了太陽渡,捎帶萬(wan) 錦灘。”當年官員上報的奏折裏,就有“河水陡漲二丈有餘(yu) ,滿溢出槽”的內(nei) 容。

  牆上的曆史在訴說:在1949年前的2540年間,黃河決(jue) 口1590次,改道26次。黃河治理的難度可以從(cong) 一句古話看出來:黃河三年兩(liang) 決(jue) 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更不用說開封“城摞城”的現象了。每一層城池下,埋葬了多少蒼生的性命!

  海晏河清。中國老百姓時常把黃河的治理與(yu) 天下太平的夢想聯係在一起,可見黃河治理之要、之難。在傳(chuan) 說中,就有大禹的父親(qin) 鯀為(wei) 治水不力丟(diu) 了性命,就有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曆史上也出現過賈魯、潘季馴等傑出的治河專(zhuan) 家,提出並實施了“分流、浚淤、堵塞”“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水沙並治”等治河方略。

  在展廳的牆上,一幅黃色的長卷,被稱作不可多得的“寶貝兒(er) ”。這是一幅民國時期豫冀魯黃河工程圖,密密麻麻記錄了清代黃河曆次決(jue) 口的位置及當時的河防工程。

  千百年來,囿於(yu) 社會(hui) 製度和生產(chan) 力水平的低下,加之戰火連綿、時局動蕩,黃河安瀾、惠澤神州,常常隻能是人們(men) 的美好願望與(yu) 夢想。

  黨(dang) 領導人民治黃以來,黃河70餘(yu) 年沒有決(jue) 口,真正實現了歲歲安瀾。隨著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等陸續發揮作用,通過運用調水調沙等手段,黃河克服了斷流問題,實現了連續20年不斷流,維持了河流的健康生命。

  ●新時代,新使命

  從(cong) 世界屋脊一路向東(dong) ,黃河穿越崇山峻嶺,百折不撓,歸流大海,行程5464公裏,不僅(jin) 哺育了兩(liang) 岸人民,也是不屈不撓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黃河仍麵臨(lin) 著一係列困擾:來水過少的問題,泥沙淤積帶來的地上“懸河”問題,水質汙染問題等。黃河的保護與(yu) 開發成就斐然,但仍屬剛剛破題,後續發展充滿挑戰。

  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蘭(lan) 州考察時指出: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保護母親(qin) 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乾坤萬(wan) 裏眼,時序百年心。在黃河博物館裏,有兩(liang) 張對比鮮明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一張是斷流時的黃河河口,河床龜裂,濕地歸零;一張是黃河河口生態恢複的照片,花紅草綠,如幻如夢。

  這是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ge) 縮影,也昭示了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