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dong) 嶽村村民張秀芳和她的愛人方應亮表演光山花鼓戲(9月17日攝)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咱老百姓心裏好喜歡。黨(dang) 中央號召來扶貧,中辦來到光山縣。幹部群眾(zhong) 齊努力,擼起袖子加油幹。精準扶貧像繡花,貧困鄉(xiang) 村換新顏……”黝黑粗大的辮子歡快地舞動,發自內(nei) 心的喜悅點亮了笑臉,張秀芳、方應亮夫妻二人相視一笑默契無限,一出精彩的光山花鼓戲正在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東(dong) 嶽村上演。
9月17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來到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東(dong) 嶽村文化接待中心,兩(liang) 名花鼓戲演員給總書(shu) 記現場表演了一段新編花鼓戲,贏得熱烈掌聲。
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是信陽市首個(ge) 被命名為(wei) “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xiang) ”的鄉(xiang) 鎮,當地傳(chuan) 承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戲。這種戲是由豫南地區民間小調、山歌、歌舞,並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戲曲劇種。其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蘇東(dong) 坡在《仇池筆記》中就曾記錄了光山人“群聚謳歌”的景象。唱腔優(you) 美,對白詼諧幽默,劇目豐(feng) 富,多數就地取材、便於(yu) 流傳(chuan) ,道白多用方言俚語,生活氣息濃鬱,活潑熱鬧,群眾(zhong) 參與(yu) 感強,很受歡迎。
1953年,張秀芳的師傅翁行凡在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le) 舞蹈會(hui) 演,演出的《夫妻觀燈》獲得金質獎章,受到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的接見。由於(yu) 多采取師徒世代口傳(chuan) 的形式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隨著名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光山花鼓戲劇目不斷減少,麵臨(lin) 著後繼乏人、無法傳(chuan) 承的窘境,亟待扶植和保護。2004年,光山花鼓戲被列為(wei) 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chan) 重點搶救項目,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1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
該縣文聯主席張誌娥介紹,為(wei) 支持這一劇種的傳(chuan) 承和創新,縣裏有關(guan) 部門搭建了廣闊的平台,鼓勵老藝人招收學徒,並直接補貼資金幫助戲班購置服裝、道具等,逢年過節還組織各戲班到指定地點演出。現在,花鼓戲已經成為(wei) 當地民間藝術的龍頭,帶動了地燈戲、皮影戲、獅舞、龍舞、旱船等地方戲和民間表演藝術的蓬勃發展。
由於(yu) 嗓子清脆明亮,張秀芳有個(ge) 外號“百靈鳥”。她說:“當初師傅收了8個(ge) 徒弟,我是關(guan) 門弟子。如今我也收了8個(ge) 徒弟,第一個(ge) 是我愛人,最小的一個(ge) 是我女兒(er) ,她1999年出生,學戲已經兩(liang) 年多了。”眼見著縣裏從(cong) 最初隻有幾十個(ge) 花鼓戲演員,到現在七八百人的規模,“百靈鳥”的唱腔更動聽了,勁兒(er) 也更足了。自從(cong) 摘掉了窮帽,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也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她的戲班子日程排得很滿,除了傳(chuan) 統節假日,鄉(xiang) 親(qin) 們(men) 無論紅白喜事總喜歡唱大戲,一個(ge) 花鼓戲演員年收入七八萬(wan) 元根本不是問題。
“總書(shu) 記的鼓勵,讓我心裏暖暖的。”張秀芳說,“我一定會(hui) 好好唱,把光山花鼓戲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wei) 河南日報記者史長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