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好小龍蝦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河南日報  李英華 歸欣2019-09-19

2019111304.jpg

  9月17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來到了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東(dong) 嶽村,同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親(qin) 切交流。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朱畈村村民鄒增勇父母年邁又有冠心病,幹不了重活,再加上兩(liang) 個(ge) 孩子吃穿上學,生活的壓力重重地壓在他的身上。2016年,村“兩(liang) 委”把他送到了稻蝦共作技術培訓班學習(xi) 。掌握這門技術後,2017年他流轉了60畝(mu) 土地開始搞稻蝦共作,村扶貧工作隊還為(wei) 他請來了技術指導員。“當年就掙了5萬(wan) 多元,一舉(ju) 摘掉了貧困帽。”老鄒自豪地說。

  光山縣水資源豐(feng) 富,水稻年種植麵積穩定在80萬(wan) 畝(mu) ,發展稻蝦共作條件得天獨厚。2018年該縣出台文件,對發展稻蝦共作的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和貧困戶進行稻田挖圍溝等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獎補,貧困戶自主發展麵積3畝(mu) 至10畝(mu) ,每畝(mu) 獎勵400元。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統計,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推動,該縣已發展稻蝦共作麵積10.2萬(wan) 餘(yu) 畝(mu) ,年產(chan) 小龍蝦1.5萬(wan) 噸。目前,集生態養(yang) 殖、加工貿易、生鮮物流、飲食文化於(yu) 一體(ti) 的稻蝦共作產(chan) 業(ye) 鏈,在當地已初步形成。

  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在整理稻田準備養(yang) 小龍蝦,老鄒又動起了腦筋。既然這麽(me) 多人要搞稻蝦共作,勢必需要大量的蝦苗。但是,如果運輸超過4小時,蝦苗成活率將大幅降低。要是本地就有蝦苗,肯定會(hui) 供不應求。於(yu) 是,他主動找技術員學習(xi) 蝦苗養(yang) 殖技術。“養(yang) 蝦苗不同於(yu) 養(yang) 成蝦,技術要求更高,比如水質要特別當心,要經常換水,保證不受汙染。”講起養(yang) 蝦經,老鄒頭頭是道,“蝦苗比成蝦好賣,本地就消化光了,最高1斤賣到了50元,而成蝦一般隻有二三十元。”

  年收入穩定在10萬(wan) 元以上,一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老鄒感到很幸福。他把記者領到家裏,指著空調、冰箱、電視說,這些都是這兩(liang) 年添置的,“現在的願望就是養(yang) 好小龍蝦,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