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日子節節高”

河南日報  2019-09-19

2019111305.jpg

信陽市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東(dong) 嶽村附近的稻田景色。新華社記者馮(feng) 大鵬攝

2019111306.jpg

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東(dong) 嶽村(9月17日攝)

2019111307.jpg

  9月17日上午,正在河南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光山縣文殊鄉(xiang) 東(dong) 嶽村文化接待中心,察看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並同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親(qin) 切交流。過去5年,東(dong) 嶽村村民楊長太在扶貧幹部幫扶下,實現了“三級跳”:脫了貧,掙了錢,還帶動其他村民實現了增收。

  2012年,在外打工的楊長太萌生了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念頭,聽說花卉苗木能賺錢,就租來30畝(mu) 地,把多年的積蓄全部投了進去。但他沒技術又不懂管理,本錢折完了不說,還欠下七八萬(wan) 元。2014年,創業(ye) 失敗又遭遇車禍的楊長太被定為(wei) 貧困戶,他又急又氣,覺得丟(diu) 人丟(diu) 大了,幹脆關(guan) 起家門睡大覺,直到省裏派來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敲開他的門。

  “他跟我說,遇點挫折就趴下那不是男子漢,在哪兒(er) 跌倒就在哪兒(er) 爬起來才是好樣的,一下把我點醒了。”老楊說。隨後,楊長太跑到信陽農(nong) 林學院求助,苗木專(zhuan) 家給他開出兩(liang) 張“藥方”:一是緊盯市場,改種銷路更好的品種;二是學習(xi) 技術,科學種植管理。當年年底,老楊的花卉事業(ye) “起死回生”,實現銷售收入15萬(wan) 元,他也成功甩掉了貧困帽。

  2015年,在文殊鄉(xiang) 政府和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長太的四方景家庭農(nong) 場開張。到2017年,該農(nong) 場規模已發展到1500畝(mu) ,建成了苗木花卉種植基地、有機茶園、稻蝦共作基地等,安排50多名貧困人員就業(ye) 。這一年,楊長太被評為(wei) 全縣的“脫貧之星”。

  2018年,東(dong) 嶽村以四方景家庭農(nong) 場為(wei) 龍頭和依托,成立了產(chan) 業(ye) 聯盟和旅遊開發公司,打造集生產(chan) 、觀光、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示範基地。在村黨(dang) 總支的支持下,四方景家庭農(nong) 場成立了黨(dang) 支部,老楊擔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積極發展農(nong) 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ye) 務,拓寬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渠道,增加農(nong) 民收入。”老楊說,“我們(men) 農(nong) 場的有機水稻已經通過了‘三品一標’認證,今年我有個(ge) ‘小心願’,就是帶領更多鄉(xiang) 親(qin) 致富,把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