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茶鄉(xiang) 最迷人。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圖為(wei) 天藍、水淨、地綠、城美的信陽城市風光。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姥爺,為(wei) 什麽(me) 城裏的叔叔阿姨都來這兒(er) 照相?”
“因為(wei) 咱村裏美呀。”
“姥爺,你咋不陪我玩呀?”“因為(wei) 我要去講課呀。”
……
11月8日,商城縣伏山鄉(xiang) 裏羅城村村部大院,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啟鑫邊準備大別山青年旅遊人才實訓班的講課內(nei) 容,邊回答小外孫蔡曉檀問不完的問題。
曾經,裏羅城村是一個(ge) 閉塞的山區貧困村;如今,它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風景名勝”。
連日來,本報記者遍訪多彩信陽,看紅色受教育、看綠色長精神,感受老區人民在紅色傳(chuan) 承中開拓奮進、用紅色資源譜寫(xie) 發展新篇的精氣神兒(er) 。
因“紅”而興(xing)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大別山金剛台自然保護區,楓葉紅、銀杏黃。山腳下的裏羅城村,四麵環山、林茂泉清。由於(yu) 非常隱蔽適宜屯兵打仗,元末農(nong) 民起義(yi) 軍(jun) 將領餘(yu) 思銘就在這裏依山築城,稱其為(wei) “裏羅城”。
“開國將軍(jun) 陳明義(yi) 曾率軍(jun) 解放西藏,被稱為(wei) ‘金橋司令’……”在村裏的紅軍(jun) 廣場,陳啟鑫向實訓班學員講述開國將軍(jun) 陳明義(yi) 、抗日英雄趙崇德等出生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3年前,年過半百的陳啟鑫從(cong) 城裏回到裏羅城村。“陳明義(yi) 是我的親(qin) 叔叔。我經常聽長輩們(men) 講他的故事。”陳啟鑫說,村裏的紅色資源多,但怎麽(me) 用好這些資源還需要動腦筋想辦法。
“外麵人不好進、裏麵人不好出,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直抱著‘金娃娃’討飯吃。”陳啟鑫告訴記者,他回村後就開始修路,下決(jue) 心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
行走在裏羅城村,一條“初心路”把散布在山水田園間的紅軍(jun) 洞群、紅軍(jun) 醫院、童子團崗哨紀念亭等紅色遺跡串連在一起,吸引眾(zhong) 多遊客流連於(yu) 此。
山下,一幢幢白牆灰瓦的豫南民居臨(lin) 溪而立,其中不少是別致的民宿。“老沈家的房子常常爆滿,想去他家吃住,至少要提前半個(ge) 月預訂。”路上遇到曾經的貧困戶沈通海,陳啟鑫熱情地向記者介紹。
如今,村裏開了20多家農(nong) 家樂(le) 。深厚的紅色資源同青山綠水融為(wei) 一體(ti) ,成為(wei) 裏羅城村的“金字招牌”,村民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車在山間走,人在畫中行。在商城西河景區的文旅廣場,“商城起義(yi) 90周年”幾個(ge) 大字熠熠生輝。一群身穿紅軍(jun) 服、頭戴八角帽的中學生圍坐在一起,聆聽金剛台婦女排的英雄故事。
“西河景區是河南省紅色研學旅遊聯係點,越來越多的孩子來這裏追尋紅色足跡,傳(chuan) 承大別山精神。”西河景區董事長、商城縣大別山精神文化傳(chuan) 承中心負責人江建軍(jun) 說。
十年前,在鄭州做路橋生意的江建軍(jun) 回到老家商城,把多年積攢的家底全部投在這座大山裏。
西河景區資金需求大、回報收益慢,困難接踵而至。江建軍(jun) 頂住壓力,請來高水平的規劃專(zhuan) 家滿山轉,每棵古樹、每塊巨石、每個(ge) 有紅色故事的地方都仔細琢磨、精心設計。大別山商城革命曆史紀念館、紅色豐(feng) 碑園、革命先烈雕塑園、峽穀漂流……他把紅色元素深深嵌入西河景區的發展規劃中。
西河景區開門迎賓,曾經寂寥無聞的大山溝熱鬧起來,遊客們(men) 紛至遝來。如今,西河景區成為(wei) 國家30條紅色精品旅遊線路和100個(ge) 紅色經典景區之一。去年,景區遊客突破55萬(wan) 人次。
行走在大別山腹地,四麵八方湧來的遊客隨處可見,他們(men) 在這裏尋初心、賞美景、覓鄉(xiang) 愁……
逐“綠”而新
碧雲(yun) 天,油茶地。
出光山縣城往南不到10公裏,便看到連綿起伏的油茶園裏潔白的油茶花綴滿枝頭。這裏就是被當地人稱為(wei) “南花園”的司馬光油茶園。69歲的光山縣槐店鄉(xiang) 陳窪村村民鄭建友在這裏工作已經10年了。
11月7日天剛蒙蒙亮,鄭建友簡單吃了兩(liang) 口飯,就騎著電動車去上班了。“這些天活兒(er) 比較多,我得早點兒(er) 過去。”蜿蜒的山路上,鄭建友的身影看起來風風火火。
早年間,鄭建友因左腿受傷(shang) 留下後遺症,不能從(cong) 事重體(ti) 力勞動,家裏的日子一直過得比較拮據。
2009年,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陳世法在光山創辦了縣裏的第一家油茶企業(ye) ——河南省聯興(xing) 油茶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鄭建友就開始到司馬光油茶園打零工。
“沒種油茶之前,這座山就是一片荒山。”指著路邊一排排三米高的油茶樹,鄭建友告訴記者,“十年前,我們(men) 種的時候,這些小苗不過三四十厘米高。現在它們(men) 都進入了盛果期,一棵樹能產(chan) 五六十斤茶籽呢。”
從(cong) 農(nong) 忙時到茶園打零工維持生計,到2014年進入公司成為(wei) 一名長期工、2015年正式甩掉貧困戶的帽子,再到現在成為(wei) 茶園管護的“大拿”……如今的鄭建友說起話來比早些年底氣足了許多。
進入基地的晾曬場,鄭建友麻利地招呼大夥(huo) 兒(er) 開始工作。“現在,像我們(men) 這樣留在山裏的人在家門口都能掙到錢,生活越來越有奔頭啦。”鄭建友說他經常站在山頭看油茶園,有時感覺像在做夢。
“這些茶籽出了晾曬場,就會(hui) 被加工成高等級保健茶油、化妝品茶精油。剩下的茶殼、茶稈等也會(hui) 被送到車間進行深加工,變成生產(chan) 、保健、醫藥用品。”公司基地生產(chan) 部負責人陳柱告訴記者,司馬光油茶園已經成為(wei) 我省規模最大的油茶標準化種植基地,帶動周邊3000餘(yu) 農(nong) 戶就近就業(ye) 。
離司馬光油茶園不遠的光山縣官渡河產(chan) 業(ye) 集聚區,總投資3.5億(yi) 元的聯興(xing) 茶籽茶油加工廠正在進行緊張的設備調試。陳柱向記者“交了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油茶園考察調研之後,他們(men) 又有了更大的發展規劃。
山上種滿“搖錢樹”,水田變成“聚寶盆”。“過去,我老在‘瞎忙’,到年底兜裏還緊巴巴的;現在,我老在‘忙蝦’,天天有錢進。”潢川縣桃林鋪鎮杜寨村貧困戶陳國民說。
陳國民家裏有三口人,妻兒(er) 長年患病。沒法外出務工的陳國民隻能靠種田的微薄收入支撐全家的生活,日子捉襟見肘。
就在陳國民一籌莫展的時候,村幹部幫他報名參加了小龍蝦養(yang) 殖培訓班。陳國民邊學邊幹,去年就靠著“稻蝦共養(yang) ”賺了5萬(wan) 元,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初步統計,潢川縣水產(chan) 養(yang) 殖麵積35.8萬(wan) 畝(mu) ,其中,“稻蝦共養(yang) ”就有25.7萬(wan) 畝(mu) 。
向“彩”而行
深秋的豫南大地已有些寒意,但在信陽市羊山新區的信陽國際家居產(chan) 業(ye) 小鎮裏,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小鎮裏,工人們(men) 正在把一件件新式家具裝車外運。
“我們(men) 的出口訂單都排到三四個(ge) 月以後了,西班牙商貿辦事處正在籌備中。”見到記者,信陽永豪軒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道永當起了解說員。
51歲的徐道永,滿臉自信,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普通話中帶著濃濃的鄉(xiang) 音。
徐道永是息縣人,自幼家境貧寒。1989年,他就到廣州打工,砸過牆、搬過磚、睡過橋洞和樓梯間……在廣州闖蕩的頭幾年,他吃了不少苦,後來和朋友成立了家具公司,事業(ye) 越做越大。
2014年,徐道永回鄉(xiang) 探親(qin) ,這一“探”就把自己留住了。“家鄉(xiang) 的發展環境、家居小鎮的發展勢頭吸引了我,我也想為(wei) 家鄉(xiang) 的建設出把力。”他說。
憋著一股勁的徐道永開啟了新的拚搏曆程。2016年投資建廠,2018年實現產(chan) 值1.2億(yi) 元……永豪軒家具有限公司越辦越紅火,產(chan) 品銷往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ge) 國家。
“中美貿易出現波折,對我們(men) 影響較大,但應對挑戰,我們(men) 有底氣。”徐道永說,接到的訂單中歐盟已占40%。
佇(zhu) 立水邊,清風拂麵,更能觸摸到老區開放的脈搏和發展的激情。
站在淮濱縣飲馬港,淮河在腳下奔流,貨船在眼前穿行,機器的轟鳴聲、輪船的汽笛聲都彰顯著這個(ge) 港口的繁忙。
飲馬港下遊3公裏處,信陽新淮濱港建設熱火朝天:塔吊高聳,挖機轟鳴,機車穿梭,一個(ge) 年吞吐量2080萬(wan) 噸的新港口即將建成。
在飲馬港下遊建設新港口,源於(yu) 去年國務院批複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淮濱建設內(nei) 河水運口岸、建設淮濱臨(lin) 港經濟區”“支持淮濱依托港口建設物流園區”。
“南邊是碼頭區域,北邊是物流園區。”對照《信陽淮濱港碼頭效果圖》,淮濱縣造船產(chan) 業(ye) 集聚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馬鍵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再過幾個(ge) 月,我省最大的綜合性單體(ti) 港口——信陽淮濱港就會(hui) 正式投用。
“臨(lin) 港經濟,大有可為(wei) 。”馬鍵指向遠方,西邊投資6.5億(yi) 元的淮河特大橋即將通車,北邊港口直通京九鐵路的專(zhuan) 用線即將動工,淮息、淮固高速近在咫尺,發展優(you) 勢明顯。“淮濱港能通達皖、鄂、贛等省,實現內(nei) 陸通江達海。”
“走讀”大別山區,記者欣喜著、感動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信陽考察調研後,老區人民幹勁更足了,很多項目都在有序推進,很多變化就在身邊發生:
G107線、G312線繞信陽市區段一級公路新建工程集中開工。兩(liang) 條國道移出市區,不僅(jin) 能滿足群眾(zhong) 多年的出行需求,更將成為(wei) 市、縣發展的新引擎;
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開局良好。這個(ge) 投資50多億(yi) 元的全國重點水利扶貧項目,不僅(jin) 能滿足沿淮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用水,還為(wei) 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提供了重要支撐;
明港機場新開9條航線,群眾(zhong) 生活質量伴隨老區經濟共同起飛;
生態型城市綜合公園羊山公園部分開園,歡歌笑語渲染了又一方天空……
大別山、淮河水、老區人,就這樣在“走讀”中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