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深處走向更遠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回訪記

《河南日報》(2025年05月21日第11版)  2025-05-21

1750293379378060.jpg

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人如織。 李衛超 攝

1750293385300665.jpg

遊客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覽。 李衛超 攝

“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幸福產(chan) 業(ye) 。”

——習(xi) 近平

□河南日報記者 趙若郡 杜軍(jun) 蔡迅翔

伊河潺潺,夏綠葳蕤,萬(wan) 物蓬勃生長。巍峨壯觀的龍門石窟,是珍藏文明、傳(chuan) 承文化的殿堂,也是鐫刻在崖壁上的文明瑰寶,曆經千年歲月風霜,依然風華絕代、氣象萬(wan) 千。

5月19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洛陽考察,他來到龍門石窟了解當地加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到來,讓文物保護工作者倍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將牢記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盡最大能力做好石窟文物保護、修複、傳(chuan) 承、利用工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作出貢獻。

中華文明的瑰寶

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

站在龍門石窟景區龍門大橋,放眼望去,伊河兩(liang) 岸的香山和龍門山盡收眼底。

2345個(ge) 窟龕、近11萬(wan) 尊佛像、2800多塊碑刻題記、近80座佛塔,南北綿延一公裏,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千年畫卷。

作為(wei) 總書(shu) 記一行的講解員,龍門石窟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館員餘(yu) 傑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見到總書(shu) 記後,感到很親(qin) 切,也無比激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察看石窟整體(ti) 布局風貌和代表性窟龕、造像。

“洛都四野,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始鑿於(yu) 北魏時期,曆經東(dong) 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前後營造時間長達400餘(yu) 年。

2000年11月,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對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用“三個(ge) 最”高度評價(jia)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493年—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wei) 優(you) 秀的造型藝術;這些翔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晴朗夏日,拾級而上,西山南段的古陽洞莊嚴(yan) 靜謐。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nei) 容最豐(feng) 富的洞窟,也是中國石窟保存造像銘最多的一座洞窟。

“在龍門石窟2000多塊石刻中,精選的‘龍門二十品’是中國書(shu) 法史上的裏程碑,其中有十九品出自古陽洞。”餘(yu) 傑介紹。

“這為(wei) 我們(men) 研究佛教建築、雕刻藝術以及古代音樂(le) 、舞蹈、服飾和文化交流等方麵提供了極為(wei) 珍貴的曆史資料。”餘(yu) 傑說。

奉先寺前,遊人熙熙攘攘,有的在盧舍那大佛前拍照“打卡”,神采飛揚;有的神情莊重,似乎在用心聆聽千年前的刀刻斧鑿之聲,感歎匠人的精湛技藝。

遊客們(men) 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都十分欣喜,紛紛向總書(shu) 記問好。總書(shu) 記不時同大家交流,特別鼓勵小朋友們(men) 多到實地尋溯中華文化,從(cong) 小樹立文化自信。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我一定好好學習(xi) ,保護傳(chuan) 承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前來研學的文物保護考古專(zhuan) 業(ye) 大學生李子涵說。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第一位的

古陽洞內(nei) ,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與(yu) 遺產(chan) 監測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馬朝龍正和同事們(men) 一起整理考古報告。“考古報告如同為(wei) 每一個(ge) 石窟‘著史立說’,梳理其來龍去脈。雖然過程艱苦且漫長,但是能科學係統地保存龍門石窟的完整信息,具有永久性學術價(jia) 值。”

此外,病害調查也是馬朝龍的日常工作。

馬朝龍於(yu) 1997年來到龍門石窟研究院從(cong) 事石窟保護工作,一幹就是28年,他的職責是日複一日地為(wei) 窟中的文物“看病”。

作為(wei) “主治醫生”,他要隨時關(guan) 注石窟的“身體(ti) 狀況”,有病治病,沒病預防,讓它們(men) 被侵蝕的速度盡量慢一些。“遊人看盧舍那大佛是要看那種美麗(li) ,我看則是要看有哪些隱患。”

馬朝龍告訴記者,與(yu) 其他石窟不同,龍門石窟的岩石屬於(yu) 石灰岩,它一方麵適合精雕細刻,另一方麵也增加了保護難度。

長期以來,龍門石窟研究院針對石窟圍岩崩塌、雕刻品風化和洞窟滲漏水三大病害進行了不懈研究,精準采取保護修繕措施。目前,龍門石窟東(dong) 西兩(liang) 山的窟龕危岩體(ti) 和滲漏水病害問題已基本解決(jue) ,石窟區域環境麵貌得到極大改觀,古老的龍門石窟煥發出新的光彩。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要耐心細致、更要科學專(zhuan) 業(ye) 。傳(chuan) 統技藝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才能保證“修舊如舊”。

曆經千年滄桑,龍門石窟保護工作曾麵臨(lin) 諸多挑戰。賓陽中洞藻井的彩繪脫落嚴(yan) 重,已斑駁難辨。顏料是什麽(me) ?色彩怎樣分布?研究人員如何複原千年前的絢麗(li) 色彩?

“我們(men) 利用X射線熒光儀(yi) 等,對藻井不同位置的脫落顏料殘渣取樣分析、鑒別成分。”馬朝龍介紹,借助科技手段,最終還原了建造之初的裝彩工藝,成功為(wei) 藻井“上妝”。

餘(yu) 傑說,如今文化遺產(chan) 保護進入了一個(ge) 新的時代,從(cong) 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一定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新材料新工藝融入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讓文化遺產(chan) 保護更精準更有效。

“總書(shu) 記來到龍門石窟考察,是對我們(men) 的鼓舞和鞭策。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men) 更有動力把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讓龍門石窟呈現出更好的狀態,長久地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馬朝龍說。

龍門石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chuan) 承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斷從(cong)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定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作為(wei) 一個(ge) 文物保護工作者,能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感受到總書(shu) 記的關(guan) 懷厚愛,我感到莫大榮幸。”餘(yu) 傑說,“要把感動變成行動,把總書(shu) 記的囑托和指示,真正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好,進一步增強我們(men) 的責任感,把龍門石窟保護好、利用好,讓這個(ge) 世界瑰寶永放光芒。”

文旅相生 美美與(yu) 共

古代工匠,開窟造像,鐫刻風格與(yu) 氣派。

今時今日,科技賦能,傳(chuan) 承曆史與(yu) 文明。

從(cong) 2005年起,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始為(wei) 龍門石窟建立數字化檔案,借助激光掃描、高清攝影等技術手段收集文物數據,以數字形式留存千年石刻群的風貌。

科技賦能,文明得以穿越時光,也能跨越山海。

對於(yu) 龍門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與(yu) 文獻資料中心工作人員張國鋒而言,進行佛像的三維數字化掃描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他看來,這項工作不僅(jin) 能為(wei) 文物建立高精度的數字檔案,也讓文物展示擁有了更多可能,“有了數字複原技術,我們(men) 不僅(jin) 能把遊客請進來,也能夠讓石窟走出去,把崖壁上不可移動的石窟變得可移動,讓更多人體(ti) 悟文化之美”。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ti) 。龍門石窟傳(chuan) 承著中原文化的根脈,也承載著世界文化交融匯聚的絲(si) 路文化印跡。

公元3世紀,石窟藝術沿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入我國;北魏遷都洛陽後,吸收中原地區漢文化,龍門石窟造像出現“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瘦削型佛像,被稱為(wei) “中原風格”;隋唐時期,龍門石窟又出現格調清新、麵相圓潤、軀體(ti) 豐(feng) 腴的全新造像風格,被稱為(wei) “大唐風範”。

“一座洛陽城,半部華夏史。”世界文化遺產(chan) 3項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從(cong) 文化遺產(chan) 到文化地標,洛陽,正以5000多年文明史、1500多年建都史,成為(wei) 華夏文明獨特的地理注腳。

從(cong) 曆史深處走向更遠未來,“保下來”,更要“活起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幸福產(chan) 業(ye) 。”

打開手機,掃描欣賞被損壞文物的原貌;登錄“雲(yun) 上龍門”小程序,在“雲(yun) 端”三維遊覽景區;推出“無上龍門沉浸體(ti) 驗館”,360度的文化沉浸盛宴,裸眼5D的逼真效果,讓遊客置身於(yu) 穿越千年的旅程中……如今,在龍門石窟,越來越多的古老文物能夠更生動地“活”在當下,走向大眾(zhong) 。

“要挖掘景點所包含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讓遊客通過參觀達到學習(xi) 知識的目的。通過新的文化產(chan) 品,來吸引普通遊客,讓更多年輕人樹立文化自信。”餘(yu) 傑說。

歲月不語,惟石能言。“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殷殷囑托,朝斯夕斯,念茲(zi) 在茲(zi) 。

在曆史深處回望與(yu) 探尋,正是為(wei) 了走向更遠的未來。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5月21日第11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