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

《河南日報》(2025年06月06日第10版)  楊偉(wei) 民2025-06-06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hui) 治理,並對加強社會(hui) 治理提出新要求、作出新指示,為(wei) 進一步做好河南社會(hui) 治理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改善民生與(yu) 加強社會(hui) 治理是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hui) 和諧之本,社會(hui) 治理是保障民生的“防護網”,是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推進器”。隻有將改善民生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邏輯起點,以高效能治理破解民生難題,才能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使社會(hui) 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

  確立民生為(wei) 大的社會(hui) 治理理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去年在重慶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wei) 大。黨(dang) 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wei) 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這次在河南考察時進一步強調,要更好凝聚服務群眾(zhong) ,健全群眾(zhong) 利益協調機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用心用情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這從(cong) 根本上揭示了治理為(wei) 了人民、為(wei) 人民而加強治理的社會(hui) 治理理念。

  把改善民生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hui) 治理需要圍繞人來展開、需要作用於(yu) 人來實現,人既是治理實踐的參與(yu) 者,也是治理成果的受益者。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創新社會(hui) 治理”,實現了從(cong) “社會(hui) 管理”到“社會(hui) 治理”的理念轉變,一字之差,更加凸顯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治理主體(ti) 地位。民生問題直接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解決(jue) 好民生問題,關(guan) 乎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必須把改善民生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善民生為(wei) 重點推進社會(hui) 治理創新,著眼於(yu) 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致力於(yu) 提升人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使黨(dang) 的執政基礎和群眾(zhong) 基礎更加牢固,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把有效回應民生需求作為(wei) 衡量社會(hui) 治理效能的根本標準。高效能治理強調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結合的綜合評價(jia) 標準,重點看其能否解決(jue) 複雜社會(hui) 問題、滿足民生需求,實現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治理目標。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民生所需不僅(jin) 對物質富足提出更高要求,更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高效能社會(hui) 治理,既要針對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精準施策,解決(jue) “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還要長遠謀劃,構建更加科學的製度機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教育、醫療、就業(ye) 、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的需求,更要創新治理方式方法,激發各治理主體(ti) 的積極性主動性,用好信息技術這一先進工具,提供有力度、有溫度、有精度的社會(hui) 服務,有效回應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不同層次的差異化需求,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良性互動。隻有將社會(hui) 治理的各項工作和舉(ju) 措精準對接民生需求,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體(ti) 現其效能和價(jia) 值。

  把推動民生福祉改善作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實踐導向。堅持實踐導向,要抓住社情民情這一最大實際。社情民情吃不透,社會(hui) 治理就會(hui) 無的放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河南人口總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動量都比較大,社會(hui) 問題複雜多樣,必須紮紮實實加強社會(hui) 治理。這就是河南社會(hui) 治理的最大實際。我們(men) 要立足省情,付出更艱苦的努力,編織更大、更強、更密、更有韌性的社會(hui) 治理網絡,用更高效的治理方式,提升近一億(yi) 人口的民生保障,解決(jue) 好更加複雜多樣的社會(hui) 問題,回應好更多社會(hui) 群體(ti) 的關(guan) 注和需求。堅持實踐導向,就要找到民生領域的堵點和痛點,聚焦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身邊事、具體(ti) 事,集中治理力量,有效整合資源,逐一推動解決(jue) ,變群眾(zhong) 痛點為(wei) 民生亮點。堅持實踐導向,就要以高效能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實現富民強省,為(wei) 民生可持續改善提供堅實基礎,推動民生保障從(cong) “有”向“優(you) ”躍升。

  健全以改善民生為(wei) 本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機製

  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關(guan) 鍵在於(yu) 體(ti) 製創新,落腳點在於(yu) 保障民生。係統完備、運行有效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機製能夠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黨(dang) 建引領、多方協同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提出,完善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其中,“黨(dang) 委領導”突出黨(dang) 在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中的領導地位,在黨(dang) 的領導下,其他各治理主體(ti) 各負其責、各盡其職、相互協同。一是加強黨(dang) 建重引領。社會(hui) 治理強不強,各級黨(dang) 委是關(guan) 鍵。在基層城鄉(xiang) 社區,要不斷增強各級黨(dang) 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ti) 係;在新興(xing) 領域,要推動黨(dang) 組織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hui) 組織、新就業(ye) 群體(ti) 中有形有效覆蓋。黨(dang) 組織強則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得好,在麵對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時,能迅速建立“群眾(zhong) 點單、支部派單、黨(dang) 員接單”閉環體(ti) 係。二是多元參與(yu) 強協同。社會(hui) 治理是一門科學,僅(jin) 靠行政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變“單兵突進”為(wei) “係統集成”,動員好、凝聚好、發揮好社會(hui) 多元力量的治理作用。河南在發揮多主體(ti)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方麵作了許多創新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各地依托黨(dang) 群服務中心,搭建起民意搜集、議事協商、精準服務的一體(ti) 化治理平台,形成了基層黨(dang) 組織、村(居)委會(hui) 、村(居)民代表、物業(ye) 企業(ye) 、共建單位、社會(hui) 工作者和誌願者等多方參與(yu) 的共治機製,及時化解矛盾,回應群眾(zhong) 需求。要進一步總結實踐經驗,持續探索新路徑、新機製,不斷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三是科技賦能強服務。河南順應人工智能發展趨勢,迅速推出麵向公眾(zhong) 的“數智政務服務員”,提升了政務服務的效能。要利用科技賦能,不斷優(you) 化“豫事辦”“鄭好辦”數字平台,推動實現“一網統管、一網協同、一網通辦”“高效辦成一件事”更加高效。推動科技深度嵌入社會(hui) 治理領域,在公共服務、就業(ye) 創業(ye) 、社會(hui) 保障、應急管理等民生領域構建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社會(hui) 治理和服務體(ti) 係。

  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的“三治融合”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盯牢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強化社會(hui) 治安整體(ti) 防控,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切實維護社會(hui) 和諧穩定。基層城鄉(xiang) 是群眾(zhong) 的居住地,也是社會(hui) 矛盾風險頻發地,要有效防範化解社會(hui) 矛盾風險,就必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楓橋經驗”經過多年實踐創新,已經從(cong) 一種基層治理經驗發展為(wei) 一套全麵係統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其主要路徑是推進“三治融合”,以自治為(wei) 基、法治為(wei) 本、德治為(wei) 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打造覆蓋城鄉(xiang) 基層的“韌性治理網”。一是以自治為(wei) 基礎。發揮村民委員會(hui) (社區居委會(hui) )自治組織作用,激發群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內(nei) 生動力,讓基層矛盾在萌芽階段得到化解。二是以法治為(wei) 保障。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培養(yang) “法律明白人”“懂法話事人”,用法治的方式進行基層治理,處理矛盾糾紛。三是以德治為(wei) 先導。注重人心教化力量在社會(hui) 治理中的作用,突出德行教育和誠信建設,用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風引領社會(hui) 治理。

  持續創新為(wei) 民解憂、為(wei) 民造福的機製方法。群眾(zhong) 利益無小事,隻有將為(wei) 民造福作為(wei) 最大的政績,才能高標準推進社會(hui) 治理。一是探索“黨(dang) 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在“最小單元”中實現服務“零距離”。網格化管理是精準化服務的基礎,信息化支撐是高效能服務的保障。河南各地在推進“智慧網格”建設中,不斷探索“微網格”單元,如“單元網格”“鄰裏網格”等,在情感相近、利益相似、文化相通的場域中不斷提高為(wei) 民服務的質量。二是高質量推進“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在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中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水平。“千萬(wan) 工程”不僅(jin) 是鄉(xiang) 村人居環境整治與(yu) 改善的鄉(xiang) 村建設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鄉(xiang) 村發展了,農(nong) 民富裕了,人居環境美好了,社會(hui) 矛盾自然減少了,鄉(xiang) 村治理水平也隨之提高了。三是高標準推動城市更新運動,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造福社區居民。河南探索“小區與(yu) 片區相結合”“拆違與(yu) 新建相結合”“保護與(yu) 利用相結合”“治身與(yu) 治心相結合”等方法,有效推進了“小院子”的連片建設、電梯加裝的穩步實施、廢舊街區的現代轉型。應持續在完善城市建設規劃與(yu) 統籌、注重內(nei) 涵和提升品質上下功夫,切實回應民生需求,真正增加群眾(zhong) 福祉、提升治理效能。

  打造堅強有力的社會(hui) 治理隊伍

  為(wei) 政之要,惟在得人。正確的治理理念和科學的治理體(ti) 製機製確立後,打造靠得住、頂得上、過得硬的治理隊伍就成了決(jue) 定性因素。

  加強黨(dang) 員幹部隊伍建設,為(wei) 社會(hui) 治理提供強大黨(dang) 建引領力量。一是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主動作為(wei) ,善於(yu) 從(cong) 推進社會(hui) 治理中總結新形勢下黨(dang) 的群眾(zhong) 工作規律,針對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的特點把工作做細做實。這就要求領導幹部不但要躬身入局,還要發揮主動精神,總結經驗,找尋規律,創新方法,把工作做實做好。二是選好育強村(社區)“兩(liang) 委”班子,打造社會(hui) 治理“頭雁”隊伍。要抓住全省鄉(xiang) 鎮、村(社區)“兩(liang) 委”換屆契機,努力培養(yang) 選拔政治素質好、基層治理水平高的優(you) 秀人才充實“兩(liang) 委”班子,發揮“兩(liang) 委”幹部特別是支部書(shu) 記的模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黨(dang) 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zhong) 組織力、社會(hui) 號召力。三是抓好基層黨(dang) 員隊伍建設,打造基層治理的“排頭兵”。基層黨(dang) 組織要加強對黨(dang) 員的教育管理,規範開展“三會(hui) 一課”,培養(yang) 黨(dang) 員的政治意識、紀律意識、服務意識,讓黨(dang) 員深入到群眾(zhong) 中去,體(ti) 察群眾(zhong) 冷暖,解決(jue) 群眾(zhong) 困難,用心用情做好群眾(zhong) 工作。四是減負增能並重,激發基層幹部工作動力。既要切實整治形式主義(yi) 為(wei) 基層減負,讓基層幹部從(cong) 不必要的煩瑣事務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社會(hui) 治理中去,又要關(guan) 愛基層幹部,把權力、編製、資源下沉到基層,合理提高待遇,提供更多事業(ye) 上升通道,讓基層幹部更有動力去履職盡責。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為(wei) 社會(hui) 治理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社區工作者隊伍是在社區從(cong) 事黨(dang) 建、治理、服務工作的專(zhuan) 職工作隊伍,是市域社會(hui) 治理的骨幹力量。一是堅持和加強黨(dang) 對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全麵領導,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吸收擁護黨(dang) 的領導、熱心為(wei) 民服務的人員進入社區工作者隊伍。二是教育引導社區工作者樹牢為(wei) 民服務理念,增強群眾(zhong) 觀念和群眾(zhong) 感情,用心用情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三是強化履職能力培訓,注重加強組織動員、依法辦事、矛盾調解、應急處突、協調溝通、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麵的能力訓練,提高其治理和服務能力。四是強化激勵保障,落實薪酬待遇,建立激勵機製,營造關(guan) 心關(guan) 愛氛圍,提高其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發展壯大社會(hui) 工作者隊伍和誌願者隊伍,為(wei) 社會(hui) 治理匯聚各方合力。隨著社會(hui) 發展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們(men) 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樂(le) 於(yu) 幫助他人、奉獻社會(hui) 的社會(hui) 工作者和誌願者成為(wei)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力量。社會(hui) 工作者憑借專(zhuan) 業(ye) 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在精準識別問題、解決(jue) 矛盾糾紛、倡導社會(hui) 政策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誌願者隊伍以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和誌願精神為(wei) 依托,能夠在社區服務、公益慈善方麵承擔獨特的功能。二者相互補充、協同發力,不僅(jin) 能夠彌補公共資源缺口,還能夠凝聚多元主體(ti) 共識,激發社會(hui) 參與(yu) 活力。要順應社會(hui) 發展趨勢,發展壯大這兩(liang) 支隊伍並引導其積極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發揮各自優(you) 勢,為(wei) 社會(hui) 提供公益性、專(zhuan) 業(ye) 性、精確性、靈活性、差異性服務,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社會(hui) 關(guan) 係更和諧。

  (作者係中共河南省委黨(dang) 校黨(dang) 建教研部主任)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6月06日第10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