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河南日報》(2025年06月06日第10版)  李立新2025-06-06

  5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洛陽白馬寺和龍門石窟考察,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傳(chuan) 播好,要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wei) 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先後有20多個(ge) 朝代在這裏建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4個(ge) ,中國現代考古學在河南誕生,中華文明探源從(cong) 河南開始,以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河南積澱。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數量,河南居全國第二、共6551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chan) 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3處,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8個(ge) 。河南文化資源極為(wei) 豐(feng) 富,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我們(men) 要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推動文化繁榮興(xing) 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化河南建設之路。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00多年來,黨(dang) 領導人民開辟了一條有別於(yu) 世界其他國家、彰顯中華民族文化傳(chuan) 統和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牢牢掌握黨(dang) 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權。組建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舉(ju) 辦係列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組織社科理論界切實做好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xi) 、研究、闡釋工作,深入領會(hui)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yi) 與(yu) 豐(feng) 富內(nei) 涵。以政治建設為(wei) 統領,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把握“七個(ge) 著力”的重大要求。增強“四個(ge) 意識”,堅決(jue) 維護黨(dang)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以隊伍建設為(wei) 保障,舉(ju) 辦學習(xi)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專(zhuan) 題培訓班,有計劃地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戰線的幹部進行輪訓,做好國家文化英才培養(yang) 選拔推薦、實施“中原文化領軍(jun) 人才”項目、設立名家工作室等,統籌推進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提高全社會(hui) 文明程度。著力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宣傳(chuan) 教育,積極引導幹部群眾(zhong) 養(yang) 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倡樹文明新風。重視“德耀中原”道德模範、出彩河南人、“新時代好少年”等文明評選活動,培樹身邊文明典型。持續開展文明實踐,強化服務陣地建設,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對幫扶。加強誌願隊伍建設,開展誌願服務培訓。開展好“新時代宣講師”“誌願服務鄉(xiang) 村行”“健康中原行 大醫獻愛心”等誌願服務活動。深化文明創建,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創建融合發展,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提質升級行動。開展最美家庭尋訪活動和“豫見美好 中原家風”巡講活動,深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完善“城市書(shu) 房”“文化驛站”“公園閱讀角”等便民文化服務。豐(feng) 富文化惠民活動,繼續開展全省十大群眾(zhong) 文化活動、“中原文化大舞台”等重點文化惠民活動,完善書(shu) 香河南,重塑新華書(shu) 店實體(ti) 閱讀場景,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深化“文化豫約”“百姓文化雲(yun) ”等數字平台建設,整合數字資源,實現各級公共文化雲(yun) 資源內(nei) 容對接、功能互聯互通,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精準便捷的服務。

  大力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繁榮發展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關(guan) 鍵支撐。推進數智賦能,推動文化建設數字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文化發展優(you) 勢。完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省域中心、國家文化專(zhuan) 網等硬件設施的服務功能,建設河南文化數據庫。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培育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ti) 驗等新業(ye) 態,激發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新動能。強化主體(ti) 培育,持續加大對“中國節日奇妙遊”係列節目、清明上河園、隻有河南·戲劇幻城、黃帝千古情、禪宗少林·音樂(le) 大典等一批文化品牌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擴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宣傳(chuan) 力度。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帶動戰略,推動重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申報立項工作穩步向前,推動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網絡遊戲精品出版工程落地。謀劃實施一批規模體(ti) 量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重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

  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men) 要在守正的基礎上,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相適應相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發展、傳(chuan) 承賡續。

  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取得新成就。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心地區,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河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加大研究力度,圍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這一中心議題,持續推進“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和“夏文化研究”兩(liang) 大“考古中國”項目,謀劃“文明起源階段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等重大項目,推動黃帝時期、夏代時期、商代時期、春秋時期軸心文化四個(ge) 分時期專(zhuan) 題曆史文化研究,努力形成一批解決(jue) 重大曆史問題的突破性、標誌性成果。增強科技介入,推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華夏考古實驗室、河南大學生物考古實驗室、鄭州大學“中華源”河南考古實驗室等研究平台建設,大力發展科技考古,提升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能力和水平。打造文化地標,構建與(yu) 中華文明起源相關(guan) 的國家文化地標或精神標識,展現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生動曆史畫卷,實證中華文明起源曆史進程,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為(wei) 中華文化新地標、河南文旅新名片。強化知識傳(chuan) 播,加強中華文明探源相關(guan) 研究成果、文物遺存的宣傳(chuan) 普及、展覽展示,進行多渠道多樣態的活化轉化,教育引導公眾(zhong) 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推動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利用。河南是公認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大省,要秉持“保護第一、傳(chuan) 承優(you) 先”的理念,推動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合理化利用。加強大遺址保護,高標準建設鄭州、洛陽國家級大遺址保護利用片區,打造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商丘黃河文明世界級大遺址走廊,紮實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遺址、二裏頭遺址、中國著名瓷窯遺址等項目的申遺準備工作,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精心守護好。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管理,推動鄂豫皖、晉冀豫等片區革命文物整體(ti) 推進、連片保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保護,深入實施非遺點亮計劃,建好用好國家級說唱文化(寶豐(feng) )生態保護實驗區、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盤活文化遺產(chan) 資源,打造以《唐宮夜宴》為(wei) 代表的“國風”“國潮”出圈產(chan) 品。抓好隊伍建設,推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培育建設與(yu) 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幹部和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

  推動文旅文創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幸福產(chan) 業(ye) 。強化標識構築,高標準建設河南省博物館群,加快建設鄭汴洛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打造“紅色研學、文字研學、古都研學、黃河研學”精品線路,建設一批在中華文明演進曆程中具有重大價(jia) 值、關(guan) 鍵意義(yi) 的文化標識。加強宣傳(chuan) 推介,按照“舉(ju) 辦一次文旅文創發展大會(hui) ,帶動一座城市文旅文創產(chan) 業(ye) ”的工作思路,持續辦好全省文旅文創發展大會(hui) ,把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打造成為(wei) 全球著名文化IP,打造中華文化IP矩陣。培育文旅新業(ye) 態,大力促進休閑遊、演藝遊、美食遊、研學遊等文化旅遊新業(ye) 態成長壯大。持續加大數字文化、動漫、文化創意、新型演藝娛樂(le) 、劇本娛樂(le) 等新型文旅業(ye) 態培育力度。孵化文創新產(chan) 品,以河南厚重的曆史文化為(wei) 內(nei) 容,通過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打造“考古盲盒”等優(you) 秀文創產(chan) 品,豐(feng) 富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供給。

  推動河南興(xing) 文化工程取得新成果。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特別是區域文化研究意義(yi) 重大。自2022年起,河南全麵啟動興(xing) 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聚焦“今、古、人、事、物、書(shu) ”六大板塊,係統研究解讀當代河南和河南曆史文化,掀起了文化研究熱潮,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堅持常態化實施,積跬步以至千裏,積小流以成江海。堅持項目化推進,把文化研究工作形成一個(ge) 個(ge) 課題項目,按計劃高效推進。堅持品牌化提升,展現中原文化特色,打造中原文化研究品牌。加快構建中原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

  秉持開放包容,推動中華文化全景式展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提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始終在文明互鑒中曆久彌新,彰顯著“不同”與(yu) “大同”的辯證智慧。

  創造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河南融通古今的曆史遺跡、多元匯流的文化進程、燦若星河的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創造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自覺繼承中華文明的突出特點。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方法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在充分繼承中華文化、靈活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實現文明智慧結晶的交流互鑒。“不複古”“不守舊”,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加快“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依托河南豐(feng) 厚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勢,整合全省文旅資源,從(cong) 強化品牌意識、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統籌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積極打造旅遊打卡地、開發精品文旅文博線路景區等方麵,聚焦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遴選“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百大標識項目,策劃“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重大活動,不斷提升河南文化形象。

  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河南孕育了豐(feng) 富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持續推進“出彩河南人”係列評選,在全省營造良好的先進文化氛圍。深入挖掘並係統闡釋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的豐(feng) 富內(nei) 涵,重點打造焦裕祿紀念園、紅旗渠、大別山等紅色景區,不斷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

  增強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推進國際傳(chuan) 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ti) 國際傳(chuan) 播機製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ti) 式對外傳(chuan) 播格局。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打造更多精品,著力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國際輿論引導力。堅持以文載道、以文傳(chuan) 聲、以文化人,策劃實施一批更具有國際風、中國範、河南味的外宣項目。建好用好河南國際傳(chuan) 播中心,將“iHenan”官方網站和APP打造成全省內(nei) 宣外宣聯動的重要平台,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者係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6月06日第10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