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係列談之三

  河南日報評論員夏遠望2019-10-28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有強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應對世界發展的風起雲(yun) 湧、波譎雲(yun) 詭時,從(cong) 容持重、行穩致遠。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我們(men) 才能更好地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

  中華文明以農(nong) 耕文明為(wei) 基礎,農(nong) 耕文化是古老黃河文化的重要內(nei) 涵,有一個(ge) 認識誤區必須厘清,這就是農(nong) 耕文化“落後論”。人類文明從(cong) 源頭上看,無非兩(liang) 種類型,一是遊牧文明,二是農(nong) 耕文明,至於(yu) 海洋文明或商業(ye) 文明,本質上依附於(yu) 農(nong) 耕文明而存在,其出現也相對較晚。種植農(nong) 業(ye) 的人口承載量是遊牧的十倍以上,四大文明古國全部是農(nong) 耕文明,遊牧民族在武力征服農(nong) 耕民族後,往往被後者的文明所同化。幾千年來的人類文明主要來源於(yu) 農(nong) 耕文化,當今的工業(ye) 文明是在農(nong) 耕文明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隻有懂得了農(nong) 耕文化,才能掌握中華文明的基因,進而在現代文明發展中掌握先機。

  深厚的文化自信,來自於(yu) 文化的積澱與(yu) 傳(chuan) 承,更來自於(yu) 創新和發展。文化與(yu) 人緊密聯係在一起,文化本質就是人化,黃河本身是一條自然的河流,人類對河流有了接觸、了解和認識,有了利用河流、治理河流、保護河流、欣賞河流的社會(hui) 實踐,才產(chan) 生了河流文化。黃河文化在人與(yu) 黃河的互動中孕育誕生,也伴隨著充盈澎湃的社會(hui) 實踐不斷豐(feng) 富、完善。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把黃河治理好,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類的幸福河,既是重大的戰略目標,也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從(cong) 來不是盲目的,它基於(yu) 博大精深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中不斷得以增強,古老黃河文化也在現代工業(ye) 文明的激蕩中,在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偉(wei) 大實踐中,不斷守正創新,注入新的內(nei) 涵,呈現出波瀾壯闊的嶄新氣象,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不斷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新時代的黃河文化更加彰顯生態之美。周朝曾頒布《伐崇令》,被譽為(wei) “世界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古人樸素的環保理念在今天已科學化、係統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讓黃河成為(wei) “生態之河”,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綠色發展理念作為(wei) 一種文化自覺,正浸潤在每個(ge) 國人心中,成為(wei) 新時代黃河文化的鮮明標識。

  新時代的黃河文化更加澤被人民福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時代治理黃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切實做好民生答卷,讓黃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應有之義(yi) ,也是新時代黃河文化的重要內(nei) 核。

  新時代的黃河文化更加體(ti) 現開放包容。一個(ge) 不自信的民族很難敞開胸襟,兼容並蓄是文化自信的體(ti) 現。黃河之濱、中原腹地,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hui) 、中國·河南開放創新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hui) ,廣聚天下英才、匯聚創新資源、助力中原出彩,積極共建“一帶一路”,全流域開放發展,讓黃河走向世界,讓世界擁抱黃河,海納百川、奮勇爭(zheng) 先已成為(wei) 新時代黃河文化的深沉氣質。

  1948年3月,毛主席在陝北川口東(dong) 渡黃河時,站在搖晃的小木船上,望著滾滾黃河水,深深感歎:“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敬畏黃河、保護黃河、發展黃河,一條造福人類的大河正以嶄新麵貌奔騰在東(dong) 方神州大地,一個(ge) 充滿自信的民族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