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今朝新篇——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白馬寺考察回訪記

《河南日報》(2025年05月21日第12版)  2025-05-21

1750293519232991.jpg

航拍洛陽白馬寺。崔瀚予 攝

1750293526365845.jpg

洛陽白馬寺。 曾憲平 攝

“白馬寺見證了佛教傳(chuan) 入、發展並不斷中國化的進程。曆史證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完全正確的,要積極引導宗教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融合、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

——習(xi) 近平

□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沈劍奇

蒼鬆翠柏掩映之間,白馬寺顯得清幽自然。

白馬寺始建於(yu) 東(dong) 漢,是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近兩(liang) 千年的曆史,被稱為(wei) “中國第一古刹”。

5月19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白馬寺考察,詳細了解佛教中國化和寺院文物保護情況。他指出,白馬寺見證了佛教傳(chuan) 入、發展並不斷中國化的進程。曆史證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完全正確的,要積極引導宗教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融合、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

守護曆史

“總書(shu) 記非常可親(qin) 可敬、平易近人。”回憶起向總書(shu) 記介紹的場景,白馬寺監院妙通法師說。

1961年,白馬寺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nei) 現存建築為(wei) 元、明、清時所留,體(ti) 現了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傳(chuan) 統。寺內(nei) 保存曆代碑刻40餘(yu) 方,是研究白馬寺曆史沿革和碑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妙通法師介紹,新中國成立後,白馬寺先後多次進行保護性修複。1979年白馬寺對外開放,1990年齊雲(yun) 塔院得到擴建。

在大雄殿的一角,半人多高的大水缸和推車式幹粉滅火器比肩而立。“這是傳(chuan) 承了千百年的消防水缸,我們(men) 現在是古今並用、人防技防並重。”妙通法師說。

在白馬寺的日常維護中,當地遵循“最小幹預、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保留其原有的曆史風貌,守護著這座承載千年曆史的古刹,讓其在新時代繼續綻放獨特的光彩。

洛陽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趙曉軍(jun) 介紹,近年來,對白馬寺的保護修繕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2018年,洛陽市根據《國家文物局關(guan) 於(yu) 白馬寺文物保護工程立項的批複》編製了《白馬寺文物建築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方案》。2020年,國家專(zhuan) 門下達文物保護專(zhuan) 項經費用於(yu) 白馬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

2021年,國家文物局同意對白馬寺多處建築屋麵及寺院東(dong) 圍牆實施搶險修繕工作。2022年,洛陽市啟動白馬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目前已施工完畢。

趙曉軍(jun) 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為(wei) 文物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洛陽考察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正確處理保護與(yu) 利用、保護與(yu) 發展、保護與(yu) 開發的關(guan) 係,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加強合理利用,以利用促保護,進而推動文化遺產(chan) 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古寺新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賡續中華文脈等重大議題,提出文化建設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洛陽,白馬寺博物館正在規劃建設中。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白馬寺博物館將運用創新思維理念,打破傳(chuan) 統博物館注重室內(nei) 展陳的做法,更加注重曆史肌理和曆史建築展示。通過建設白馬寺博物館,統籌展示東(dong) 漢、魏晉、隋唐、宋元等多個(ge) 時期的白馬寺肌理格局、建築風貌,讓市民遊客在沉浸式體(ti) 驗中更好地感受寺院格局的曆史演變,深刻體(ti) 會(hui) 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讓傳(chuan) 統文化以多元方式“活”起來。

文化遺產(chan) 如今被視為(wei) 推動經濟發展、增強社會(hui) 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發展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的目標不僅(jin) 僅(jin) 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還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wei) 驅動,在守護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和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保護好利用好白馬寺片區,對於(yu) 擴大洛陽城市影響力、促進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洛陽正加快推進白馬寺片區項目建設,統籌實施釋源廣場改造提升、白馬寺新山門和博物館建設、交通路網提升等工程,以此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目的地。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保護傳(chuan) 承,活化創新。

白馬寺的新生遠不止於(yu) 此。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我國宗教中國化的一係列重要論斷,為(wei) 宗教不斷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創新推進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曆經歲月洗禮的白馬寺,也始終與(yu) 社會(hui) 發展同步、與(yu) 時代進步同頻。

“總書(shu) 記來到白馬寺考察,是對我們(men) 的鼓舞。”妙通法師說。

白馬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zhong) 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下一步將持續做好宗教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融合文章。

文明交融

近兩(liang) 千年前,白馬寺隨著古代絲(si) 綢之路的發展而誕生,見證了佛教傳(chuan) 入、發展並不斷中國化的進程,更展現了中華文明與(yu) 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脈絡。

如今,不同文明依然在白馬寺碰撞、共融,續寫(xie) 著美美與(yu) 共的故事。

5月19日,恰逢中國旅遊日。白馬寺裏遊人如織,來自海內(nei) 外的遊客穿梭在古樸建築之間。他們(men) 或在碑刻前駐足,細細研讀上麵的文字,或是拿出手機,記錄下眼前的美景。

洛陽師範學院大三學生孫利茹特地穿上漢服、精心妝造,和朋友結伴來到白馬寺。“這裏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很吸引年輕人。”

隨著過境免簽政策的不斷優(you) 化,“China Travel(中國遊)”在海外火熱出圈,古都洛陽也吸引越來越多外國遊客紛至遝來。曆史文化遺產(chan) ,溝通著全人類的精神與(yu) 心靈,成為(wei) 促進人民與(yu) 人民之間、國家與(yu) 國家之間交流理解的重要載體(ti) 。

法國遊客洪巴吉說:“白馬寺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和碑刻,每一件文物、每一處古跡都見證著中國悠久厚重的曆史,也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燦爛,非常值得深入探索。最讓我感動的是,中國人珍視和熱愛自己的文化,尤其重視對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值得尊重和學習(xi) 。我也會(hui) 向更多朋友推介洛陽,並向他們(men) 講述我所了解的中華文化。”

今天的白馬寺,不僅(jin) 是“白馬馱經”的佛教寺院,也是文明交流交融的平台。包容開放的氣度,曆經曆史滄桑而不褪色,也已成為(wei) 融入洛陽這座城市血脈的精神特質。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5月21日第12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