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產(chan) 線(5月19日攝)。 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軸承產(chan) 品。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現代製造業(ye) 離不開科技賦能,要大力加強技術攻關(guan) ,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子。”
——習(xi) 近平
□河南日報記者 郭北晨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ti) 記者 陳詩昂
軸承,作為(wei) 機器運轉的“精密關(guan) 節”,既是裝備製造業(ye) 的基石,又是衡量國家工業(ye) 實力的重要標尺。
5月19日下午,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洛軸集團”)全體(ti) 職工無比激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們(men) 的智能工廠,來看我們(men) 了!”
洛軸集團始建於(yu) 1954年,曆經71載的建設與(yu) 發展,產(chan) 品涵蓋9大類型、3萬(wan) 餘(yu) 種,廣泛應用於(yu) 風力發電、軌道交通、汽車摩托車、礦山冶金、工程機械、港機船舶等領域。
洛軸集團智能工廠裏,職工們(men) 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告訴記者,就在這裏,總書(shu) 記了解企業(ye) 發展曆程,聽取不同類型軸承產(chan) 品的用途和性能介紹,走近生產(chan) 線察看生產(chan) 流程。
囑托言猶在耳,期盼催人奮進。大家紛紛表示,將積極發揚主人翁精神,熱情擁抱數字化、智能化,不斷強化核心技術競爭(zheng) 實力,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的專(zhuan) 精特新示範企業(ye) ,為(wei) 製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轉型升級:“工業(ye) 關(guan) 節”展示中國製造硬實力
走進洛軸集團風電齒輪箱軸承智能工廠,一個(ge) 個(ge) 軸承如同工業(ye) 文明的精密藝術品整齊陳列。從(cong) 內(nei) 徑幾厘米的機器人軸承、新能源汽車軸承,到外徑數米的盾構機軸承、風力發電機軸承,這些“工業(ye) 關(guan) 節”生動展示著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
回憶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時的情形,洛軸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王新瑩難掩興(xing) 奮。他說,總書(shu) 記對現代製造業(ye) 的關(guan) 心,讓洛軸集團更加堅定了發展的信心,“接下來,我們(men) 將在海上風電軸承、高速鐵路軸承和新能源汽車軸承等方麵進一步布局,堅定不移發展高端製造業(ye) ”。
世界上能轉的機器,都離不開軸承。
洛軸集團自誕生之日起,便與(yu) 國家利益和社會(hui) 責任緊密相連,先後為(wei) 眾(zhong) 多“大國重器”貢獻力量。近年來,洛軸集團深化改革,在轉型升級中煥發出新的風采,呈現出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蓬勃勢能。
“軸承看起來簡單,但在尺寸加工精度上要求很高,通常是用微米來衡量。”王新瑩拿起一個(ge) 新能源汽車軸承,手指輕輕一撥,軸承便飛速旋轉,“我們(men) 研發的軸承轉速最高可達每分鍾12萬(wan) 轉,成功運用到大兆瓦風電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國之重器’後,進一步鞏固了我們(men) 在行業(ye) 中的領跑者地位。”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洛軸集團前進的每一步都深刻烙下了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印記。
目前,洛軸集團高端軸承產(chan) 值占企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重達到70%,“十四五”期間已有13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水平,風電主軸承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研發的盾構機係列主軸承打破了我國長期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麵。
“總書(shu) 記很關(guan) 心現代製造業(ye) 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也是我們(men) 矢誌不渝的目標。”王新瑩說。
洛軸集團智能產(chan) 線轟鳴的節奏,正是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老樹發新枝”的轉型強音。
科技創新:從(cong) 跟跑積累、並跑突破到領跑創新
主軸軸承是風力發電機的核心部件,素有風機“心髒”之稱,國內(nei) 市場曾長期被外國企業(ye) 壟斷。
“這兩(liang) 個(ge) 產(chan) 品的研製、運用,使我國大功率風電主軸軸承實現了從(cong) 跟跑積累、並跑突破到領跑創新。”手指著眼前兩(liang) 台代表陸上和海上最大兆瓦數的風電主軸軸承,洛軸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於(yu) 海波說。
2022年9月,由洛軸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nei) 首套16兆瓦平台風電主軸軸承下線交付,一舉(ju) 解決(jue) 了製約行業(ye) 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目前,在洛軸集團3萬(wan) 餘(yu) 種產(chan) 品中,有內(nei) 徑6毫米的“袖珍款”,也有外徑15米的“巨無霸”,從(cong) “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到中國天眼(FAST),洛軸集團軸承正“轉動中國、推動世界”。
“總書(shu) 記叮囑我們(men) 要大力加強技術攻關(guan) ,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子。”於(yu) 海波說,無論是從(cong) 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向先進製造企業(ye) 的轉變,還是實現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躍升發展,關(guan) 鍵就在於(yu) 持續推動創新。
洛軸集團的研發投入強度連續多年位居行業(ye) 首位。同時,企業(ye) 擁有國家首批認定的企業(ye) 技術中心、軸承行業(ye) 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搭建了完善的軸承研發實驗平台,在軸承的研發、製造、檢測、試驗等方麵均居於(yu) 行業(ye) 領先地位。
去年10月投產(chan) 的智能工廠,是洛軸集團為(wei) 提升我國海上風電增速箱軸承研發生產(chan) 能力,自主研發的“黑燈”工廠,擁有國內(nei) 首條特大型軸承智能生產(chan) 線。
寬敞明亮、整潔有序的工廠內(nei) ,數控車床自動高效加工產(chan) 品,自動導向運輸車便捷完成運輸任務……智能化解放出更多勞動力,也進一步提升了生產(chan) 效率。
“工廠的智能化程度國內(nei) 一流,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於(yu) 海波說,智能工廠大幅提升了生產(chan) 質效,使企業(ye) 生產(chan) 出更多的高附加值專(zhuan) 精特新產(chan) 品。
2024年,洛軸集團實現營收46.99億(yi) 元。洛軸集團希望,到2030年,這一數字達到150億(yi) 元。
在考察洛軸集團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保持製造業(ye) 合理比重。
“我們(men) 深感責任重大,下一步將加大科技創新,提高科研投入,布局新的賽道,為(wei) 中國軸承工業(ye) 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於(yu) 海波表示,企業(ye) 也在謀劃上市,利用資本市場進一步提升企業(ye) 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占有率。
人才培育:讓職工在薪火相傳(chuan) 中奮發有為(wei)
在洛軸集團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職工發揚主人翁精神,在企業(ye) 發展中奮發有為(wei) 、多作貢獻。
“與(yu) 總書(shu) 記麵對麵交流,感覺他非常親(qin) 切和藹。”智能車間年輕的操作工人帥正一說。
帥正一清楚地記得,在河南師範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zhuan) 業(ye) 求學時,是洛軸集團改變了自己對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固有印象,從(cong) 此便向往成為(wei) 其中一員。
對於(yu) 總書(shu) 記的勉勵,帥正一提到洛軸集團師帶徒的“傳(chuan) 幫帶”傳(chuan) 統,這幫助他快速完成從(cong) 一名學生到合格工人的轉變。
在洛軸集團,一位師傅通常帶教兩(liang) 三名徒弟。“師傅傾(qing) 囊相授,把他們(men) 幾十年的經驗掰開了、揉碎了教給我們(men) ,讓我們(men) 能更好地把前輩的經驗和新技術、新設備鏈接好。”帥正一說。
已經在洛軸集團工作16年的技術人員宋海濤,是帥正一的師傅。在他看來,師帶徒所傳(chuan) 承的更多是一種好好學、學無止境的理念,對於(yu) 徒弟而言,從(cong) 理論到實操的那層“窗戶紙”有了手把手的指引,就更容易被捅破。
作為(wei) 企業(ye) 負責人,王新瑩更清楚人才在企業(ye) 發展中的關(guan) 鍵作用。他說,洛軸集團70多年的發展成就,是一代代洛軸人發揚主人翁精神接續奮鬥的結果。
“一代跟著一代學,在原有技能的基礎上疊加現代技術的創新,一代代人的接續奮鬥不斷推動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王新瑩說,精神的力量不可忽視,在洛軸集團,“信得過”精神是全體(ti) 員工的行為(wei) 準則,更是職工的精神支柱——以優(you) 質的產(chan) 品和服務讓用戶信得過;以優(you) 異的經濟效益讓國家信得過;以優(you) 良的經營作風讓黨(dang) 和人民信得過。
如何更好發揚主人翁精神,在企業(ye) 發展中奮發有為(wei) 、多作貢獻?
帥正一說,身處技術爆發式增長和快速迭代的時代,打鐵還需自身硬,“我會(hui) 努力學習(xi) 更多新鮮事物,掌握更多技能,更快成長、更好發展”。
於(yu) 海波提到一組數據:2016年以前,企業(ye) 職工近萬(wan) 人,年營收不到20億(yi) 元;如今,雖然職工人數少了,但企業(ye) 年營收達40多億(yi) 元。他認為(wei) ,是改革、創新激發了人的活力,提高了企業(ye) 競爭(zheng) 力。
站在新起點上,這家承載著共和國工業(ye) 記憶的企業(ye) ,正在書(shu) 寫(xie) “中國製造”的新傳(chuan) 奇。
來源:《河南日報》(2025年05月21日第10版)
統籌:宋鴻博
審核:張柏林
責編:楊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