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舊版

李庚香:用大別山精神鑄牢黨性之魂

河南日報  李庚香2019-10-25

p35_b.jpg

位於(yu) 新縣境內(nei) 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附近的英雄山八麵紅旗雕塑。新華社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men) 黨(dang) 的重要建黨(dang) 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開展主題教育,要讓廣大黨(dang) 員、幹部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把革命先烈為(wei) 之奮鬥、為(wei) 之犧牲的偉(wei) 大事業(ye) 奮力推向前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具有豐(feng) 富的思想理論含量和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yi) 。回望來路,我們(me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贏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一個(ge) 嶄新的中國,正是擁有了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nei) 的革命精神所蘊含的黨(dang) 性之魂。

  大別山精神具有深刻內(nei) 涵

  大別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以後直至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內(nei) ,在大別山這一特定區域,由大別山地區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人民群眾(zhong)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zheng) 過程中,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一種以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奮鬥為(wei) 價(jia) 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誌、革命意識、革命品質和革命行動的總和,是我們(men) 黨(dang) 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feng) 富深刻的內(nei) 涵。對於(yu) “大別山精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但是綜合來看,大別山精神的核心要素是革命、鬥爭(zheng) 、奮鬥、獻身。

  一是堅決(jue) 徹底的革命精神。在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大別山人民始終懷著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對新中國的美好向往,前赴後繼、浴血奮戰。從(cong) 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無論局勢多麽(me) 複雜,大別山地區的軍(jun) 民從(cong) 不放棄對共產(chan) 主義(yi) 事業(ye) 的不懈追求。大別山地區的革命鬥爭(zheng) 波瀾壯闊、氣勢如虹,縱貫中國革命的每一個(ge) 時期。一心向黨(dang) 、永跟黨(dang) 走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內(nei) 涵。這裏的人民一旦參加了革命,便會(hui) 毫不猶豫地走到底、堅持不懈。可以說,大別山地區的革命精神通過革命烈火的鍛造成為(wei) 一種堅強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意識,堅守信念、對黨(dang) 忠誠就是這種革命意識、革命精神的集中體(ti) 現。

  二是不屈不撓的鬥爭(zheng) 精神。無論是在革命運動的初始階段、高潮時期,還是在革命運動遭受挫折的危急關(guan) 頭,大別山軍(jun) 民始終義(yi) 無反顧地堅持革命鬥爭(zheng) 不動搖,確保革命紅旗不倒、薪火相傳(chuan) 。大別山軍(jun) 民胸懷大局,能夠犧牲“小我”利益,服從(cong) 全局與(yu) 整體(ti) 利益。在解放戰爭(zheng) 的關(guan) 鍵時刻,麵對異常艱苦的條件,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別山走出的子弟兵克服重重困難,千裏躍進大別山,實現了解放戰爭(zheng) 由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偉(wei) 大曆史性轉折。大別山軍(jun) 民還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從(cong) 大別山走出來的國家和共和國將領,從(cong) 董必武、李先念到徐海東(dong) 、王樹聲、許世友等,無不以意誌堅定、作風頑強、敢打敢拚、驍勇善戰而聞名。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大別山整個(ge) 革命鬥爭(zheng) 的曆史就是黨(dang) 領導的人民軍(jun) 艱苦奮鬥的曆史。在最艱苦的歲月裏,人民群眾(zhong) 竭盡所有支援革命,用質樸的思想和無私的付出表達對共產(chan) 黨(dang) 的信任和對革命軍(jun) 隊的感情。抗戰結束後,毛澤東(dong) 要求中原部隊繼續留在中原地區,以完成牽製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戰略任務。解放戰爭(zheng) 初期,位於(yu) 中原解放區反內(nei) 戰前線的大別山軍(jun) 民堅決(jue)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和毛澤東(dong) 指示,堅持大別山戰略要地,用自己的巨大犧牲為(wei) 黨(dang) 在東(dong) 北、華北、華東(dong) 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長期奮鬥、艱苦奮鬥、團結奮鬥、不屈不撓地奮鬥,是大別山精神的真實寫(xie) 照。

  四是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艱苦性是大別山革命鬥爭(zheng) 的重要特點,在長達20多年的鬥爭(zheng) 中,革命武裝“四進四出”,每一次人民軍(jun) 隊主力轉移之後,反動勢力都進行瘋狂的報複,敵我之間形成“拉鋸”狀態。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大別山區200萬(wan) 人投身革命,近100萬(wan) 人捐軀。中原突圍為(wei) 保障全局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中原突圍是以無私無畏的自我犧牲為(wei) 前提的。可以說,沒有艱苦卓絕的中原突圍,就沒有全國戰場後來的形勢。

  深入挖掘大別山的“紅色寶藏”

  大別山區位於(yu)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長達28年的曆史風雨中,展現了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高貴的革命靈魂,是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對於(yu) 新時代開展黨(dang) 的自我革命、錘煉堅強黨(dang) 性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

  大別山具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大別山是方紅色沃土,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波瀾壯闊的偉(wei) 大進程中,無數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這裏戰鬥、生活,留下了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1930年6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並創建了以大別山為(wei) 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這裏誕生了紅四方麵軍(jun) 、紅二十五軍(jun) 、紅二十八軍(jun) ,走出了340多位將軍(jun) 。在創建、鞏固、發展和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大別山登記在冊(ce) 的烈士就達130351人。可以說,大別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

  大別山蘊藏著深厚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黨(dang) 的奮鬥曆史的濃縮,大別山精神是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別山地區革命政權、黨(dang) 的建設和群眾(zhong) 路線的思想結晶。1930年2月16日,紅軍(jun) 第一架戰鷹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從(cong) 此,人民軍(jun) 隊有了第一架飛機,第一個(ge) 飛行員,第一個(ge) 航空局。在中國革命史中,大別山總是處在中國革命的漩渦中,而英勇的大別山兒(er) 女總是站在革命浪潮的前端。“老鄉(xiang) ,加入紅軍(jun) 可以分到土地”是土地革命時期的宣傳(chuan) 標語,革命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是人民軍(jun) 隊永唱不衰的經典歌曲。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鬥爭(zheng) ,大別山人民在血與(yu) 火的鬥爭(zheng) 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別山紅色文化。

  大別山萃集了踐行黨(dang) 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是我們(men) 黨(dang) 在長期鬥爭(zheng) 中淬煉出來的精神品質和優(you) 良作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革命老區是黨(dang) 和人民軍(jun) 隊的根,我們(men) 永遠都不能忘記自己是從(cong) 哪裏走出來的,永遠都要從(cong) 革命的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些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紅色基因,蘊含砥礪奮進的精神,詮釋群眾(zhong) 路線的真諦,飽含黨(dang) 性錘煉的營養(yang) 。弘揚大別山精神,旨在通過不斷開展自我革命,錘煉堅強黨(dang) 性,讓紅色基因譜係綻放時代光芒。

  弘揚大別山精神為(wei) 實現民族複興(xing) 提供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新時代,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我們(men) 要弘揚大別山精神,不斷加強黨(dang) 性鍛煉,以偉(wei) 大的自我革命推動偉(wei) 大的社會(hui) 革命。

  著力打造“紅色品牌”。河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大別山革命老區擁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新縣是“將軍(jun) 的搖籃”,中原局舊址確山竹溝被稱為(wei) “小延安”,楊靖宇、彭雪楓、吉鴻昌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我們(men) 要擔負起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抓好紅色教育、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責任。講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革命鬥爭(zheng) 的光榮曆史和偉(wei) 大功績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鼓舞人,激勵人們(men) 堅定不移跟黨(dang) 走。圍繞弘揚大別山精神,進一步打造富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紅色品牌。把紅色教育作為(wei) 黨(dang) 員幹部教育培訓和黨(dang) 性鍛煉的必修課,把紅色資源與(yu) 思想政治理論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接受紅色熏陶,讓對黨(dang) 忠誠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

  深刻理解“三個(ge) 怎麽(me) 來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堂時說:“我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曆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dang) 同誌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麽(me) 來的、新中國是怎麽(me) 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麽(me) 來的。”這“三個(ge) 怎麽(me) 來的”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著眼當下、放眼未來為(wei) 我們(men) 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提出的座右銘,充分體(ti) 現了對革命先烈的敬仰緬懷、對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的高度重視和對老區人民的真情大愛。我們(men) 要深刻闡明“三個(ge) 怎麽(me) 來的”這一論斷的曆史邏輯和現實意義(yi) ,引導廣大黨(dang) 員鑄牢黨(dang) 性之魂,團結廣大人民群眾(zhong) 高舉(ju) 紅色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把先輩們(men) 開創的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

  努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光榮傳(chuan) 統不能丟(diu) ,丟(diu) 了就丟(diu) 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弘揚大別山精神,要求我們(men) 用好紅色資源、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發展老區、造福老區人民,開展主題教育、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men) 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不斷從(cong) 革命精神的源頭汲取攻堅克難的勇氣和奮發有為(wei) 的動力,多學黨(dang) 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chuan) 統教育,常學常新,不斷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弘揚大別山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用紅色精神激發力量,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不竭精神動力,讓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係省社科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