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社科聯、周口師範學院共同主辦的“黃河文化與(yu) 中原學”高層論壇在周口召開。本次論壇以“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精神,譜寫(xie) 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li) 篇章”為(wei) 主題。來自沿黃省區社科聯、河南省省轄市社科聯代表,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周口市、周口師範學院等單位的專(zhuan) 家學者180餘(yu) 人參加了論壇。會(hui) 議主要研討成果綜述如下:
一、打造黃河學術共同體(ti) ,形成沿黃省區社科研究長效機製
論壇期間,沿黃省區社科聯聯合發起設立“九省區黃河論壇”的倡議。來自河南、山東(dong) 、陝西、山西、甘肅、內(nei) 蒙古、寧夏等省區社科聯的有關(guan) 負責人,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一致同意聯合設立“九省區黃河論壇”。會(hui) 議商定,“九省區黃河論壇”每年舉(ju) 行一次,本次論壇為(wei) 首屆,今後每年由沿黃省區輪流舉(ju) 辦。論壇設組委會(hui) 、輪值主席、執行主席、領導小組等組織架構。通過舉(ju) 辦論壇,進一步加強沿黃省區之間的學術交流,增進相互協作,在黃河議題下分學科開展專(zhuan) 項研討,構建一個(ge) 緊密合作的黃河流域學術共同體(ti) ,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學術貢獻。同時會(hui) 議決(jue) 定,2020年“九省區黃河論壇”將在山東(dong) 舉(ju) 行。
二、聚焦中原學學科建設,構築黃河文化研究的理論製高點
河南省社科聯主席李庚香研究員、河南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新年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趙旭東(dong) 教授、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樊誌民教授、太原師範學院王尚義(yi) 教授等專(zhuan) 家,圍繞著“黃河文化與(yu) 中原學”這一主題展開了鞭辟入裏的分析和精彩演講,形成了三個(ge) 基本共識:一是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構成,黃河文化的研究需要全國學者的共同參與(yu) ;二是要改變黃河研究相對分散的狀況,重點以黃河文化帶或黃河三角區的形式,凝聚黃河文化研究的合力;三是中原學學科建設恰逢其時,是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的積極回應和具體(ti) 實踐。
李庚香指出,中原學學科建設要以黃河文明、黃河文化為(wei) 主軸、主體(ti) 和主方向,重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黃河文明、中原文化的科學論斷,準確把握中原文化作為(wei) 華夏文化之根、中華文化之魂的曆史定位。二是抓住農(nong) 耕文明、家國同構、治理體(ti) 係等三個(ge) 維度,全方位認識黃河文化的主幹性、豐(feng) 富性、融合性。三是著力突顯黃河文化與(yu) 中原學研究對於(yu) “人類起源的一元性”“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新時代河南高質量發展”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等方麵的重要意義(yi) 。
李新年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由李庚香研究員提出的“中原學”,是我國第一個(ge) 以“中原”命名的學科研究,體(ti) 現了新時代河南社科界高度的思想自覺和理論擔當。中原學研究要聚焦“黃河文明”這一主題,進一步加大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深刻認識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與(yu) 黃河文明、中華文明的關(guan) 係,著力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趙旭東(dong) 認為(wei) ,目前對黃河文化和中原學的研究相對分散,缺乏統一的標識,應當以“文化帶”的概念來統領,重點關(guan) 注“水”“土”“人”這三個(ge) 要素以及它們(men) 之間的相互關(guan) 聯,是轉型中國背景下人類學線索民族誌研究的一種新嚐試。
樊誌民認為(wei)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無論是東(dong) 西軸心還是南北軸心,這個(ge) 十字的軸心在黃河流域,在中原區域。中原這個(ge) 地方,就像一個(ge) 大的漩渦,不同的文化匯聚到裏麵,形成一個(ge) 新的文化,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底色和中華文化的基因。
王尚義(yi) 認為(wei) ,黃河文化的要素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要素的更替才使得黃河文化具有活力和再生性。遵循綜合性、係統性、整體(ti) 性、複合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等基本原則,中原學學科應當從(cong) 自然、經濟、科學和文化等四個(ge) 方麵去架構。
除此之外,西北大學吳保平教授、蘭(lan) 州大學丁文廣教授、鄭州大學王星光教授、山東(dong) 省社科院孫吉亭研究員、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王寶卿教授、北京大學張瞭原研究員、黃河科技學院嶽德常教授、河南二程研究會(hui) 吳建設研究員、洛陽理工學院扈耕田教授等專(zhuan) 家分別從(cong) 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就黃河文化研究、黃河生態治理、中原學學科建設等方麵進行了精彩發言。
三、匯聚多元學科智慧,共同唱響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最美音律
中央民族大學王建民教授、周口師範學院張浩教授、運城學院張啟耀教授、鄭州牧業(ye) 經濟學院梅星星副教授、鄭州工業(ye) 應用技術學院賈靈充副教授等專(zhuan) 家就“黃河文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形成了三個(ge) 基本觀點:一是農(nong) 耕文明是黃河文明的核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最佳契機;二是農(nong) 民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踐主體(ti) ,構建“以農(nong) 民為(wei) 中心”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是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的關(guan) 鍵所在;三是借鑒社會(hui) 人類學的方法,將黃河流域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作為(wei) 研究重點,才是發現和解決(jue) 鄉(xiang) 村發展問題的可行之路。
王建民從(cong) 黃河流域的全局出發,提出黃河文化隨著場景的變化而得到不斷發展和重新建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格局中,黃河文化又正在創造和添加著新的話語措辭和觀念形態。在方法論上,應將黃河流域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作為(wei) 研究重點。
張浩認為(wei) ,當下鄉(xiang) 村之所以呈現出“去農(nong) 村化”“去傳(chuan) 統化”“去本土化”“趨空心化”的狀況,正是由於(yu) 農(nong) 民沒有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真正意義(yi) 上的實踐主體(ti) 。隻有重建農(nong) 民對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體(ti) 地位和作用,讓農(nong) 民成為(wei) 農(nong) 民、讓農(nong) 民安居樂(le) 業(ye) ,建構“以農(nong) 民為(wei) 中心”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才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所在。
梅星星在對河南省10個(ge) 縣市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認為(wei) 目前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應當在夯實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發展基礎,加大科技脫貧力度,創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培養(yang) 模式,開展生態保護教育,構建鄉(xiang) 村德治與(yu) 法治融合體(ti) 係等方麵加以強化。
賈靈充對中原少數民族鄉(xiang) 村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民族鄉(xiang) 村治理應著力提高基層群眾(zhong) 科學文化素質、推動風俗習(xi) 慣契合治理需求、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突出民族特色、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重視少數民族幹部培養(yang) 等觀點。
四、品味鄉(xiang) 土文化氣息,深描淺繪工藝創作的宏觀巨章
山西財經大學趙巧豔教授、河南大學王洪偉(wei) 教授、濱州學院孫永奇教授、周口師範學院賈滕教授、周口職業(ye) 技術學院韓月峰教授、周口師範學院李含飛副教授等專(zhuan) 家圍繞“黃河文化與(yu) 鄉(xiang) 土記憶”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認為(wei) ,鄉(xiang) 土文化既是鄉(xiang) 村社會(hui) 生活的外在表征,反映著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間的相互交織,又是鄉(xiang) 村社會(hui) 內(nei) 在的權力象征,隱匿於(yu) 人們(men) 日常生活之中。借助於(yu) 鄉(xiang) 土文化的再挖掘、再設計,可以形成一股“以鄉(xiang) 土設計撬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思路,從(cong) 中探索黃河流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徑。
趙巧豔認為(wei) ,在鄉(xiang) 村與(yu) 鄉(xiang) 愁旅遊中,民俗文化表演事實上扮演著表演者與(yu) 遊客之間共情的角色。東(dong) 道主作為(wei) 民俗表演的“主人”,往往通過對“原生態”文化符號的選取、抽離、改造等方式,增強傳(chuan) 統文化的感染力;遊客作為(wei) 民俗表演的“客人”,更加注重“在場感”與(yu) “介入性”的多感官體(ti) 驗。
王洪偉(wei) 認為(wei) ,中原陶瓷文化是中原鄉(xiang) 村文化的一個(ge) 典型代表。由於(yu) 獨特的環境資源、地理空間和曆史傳(chuan) 統,中原曆史名窯通過生產(chan) 窯場、陶瓷文化景觀、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陶瓷匠師、陶瓷流通和傳(chuan) 播等文化表達形式與(yu) 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社會(hui) 形成了相互嵌套的基本模式。
孫永奇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程的迅猛發展是當下社會(hui) 生活和文化建設演繹的熱點事件之一。從(cong) 民間藝術的視角來看待城鄉(xiang) 文化建設時,城鄉(xiang) 公共空間與(yu) 民間藝術資源之間存在著互生關(guan) 係。在城鄉(xiang) 互惠的理論視角下,探討城鄉(xiang) 公共空間與(yu) 民間藝術資源,對於(yu) 鄉(xiang) 村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賈滕站在沙潁河流域的視角,討論了該區域內(nei) 的文化匯聚現象,並就文化匯聚與(yu) 自然生態環境、區域社會(hui) 曆史演進的互動關(guan) 係進行了分析。此外,韓月峰、李含飛等分別就豫東(dong) 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如顧家花饃、槐店文獅子、淮陽泥泥狗以及民俗文化園區設計等進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