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文化根基

《中原智庫》(2014)  趙傳(chuan) 海2019-11-2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麵對古今中外文化匯聚與(yu) 交鋒,我們(men) 應該始終堅持以我為(wei) 主,兼容並包、綜合創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護衛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自信的文化根基。

  一、社會(hui) 主義(yi) 觀念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

  列寧指出:“剝削的存在,永遠會(hui) 在被剝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識分子’代表中間,產(chan) 生一些對抗這一製度的思想。”(《列寧全集》第1卷,第377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推測,中國進入夏商周有階級社會(hui) 以後,就萌發了某些期盼社會(hui) 平等的願景。從(cong) 可考的文獻來看,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zheng) 鳴,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出了不同的社會(hui) 主張,但是,都或多或少折射出了對當時社會(hui) 的不滿,萌生了樸素社會(hui) 主義(yi) 觀念。例如,以孔子、孟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以謳歌過去的方式反對現實社會(hui) 好混亂(luan) ,主張恢複周禮,倡導“仁者愛人”,提出了以“天下為(wei) 公”為(wei) 核心的大同藍圖和小康願景。以老子、莊子為(wei) 代表的道家,以“出世”的精神追求理想社會(hui) 和理想人格,主張無為(wei) 而治,倡導“小國寡民”,提出了“損有餘(yu) 而補不足”的均平思想。以墨子為(wei) 代表的墨家,借助“天誌”觀念反對人世間的不平等,主張“交相利、兼相愛”,倡導尚賢尚同,提出了“人無長幼貴賤,皆天之臣也”的平等構想。戰國末期,呂不韋組織編撰的《呂氏春秋》雜糅各家之長,強調“公則天下平”,倡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提出了“至治之世”的社會(hui) 理想。此後,曆代農(nong) 民起義(yi) ,紛紛打著“公”與(yu) “平”的旗號,或曰“均貧富”,或曰“均田免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爭(zheng) 。及至近代,洪秀全、康有為(wei) 、孫中山等人,在繼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紛紛建構了比較係統的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體(ti) 係。洪秀全以“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姊妹之群”相號召,希望在人間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平天國。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其影響深遠。五四運動之後,隨著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廣泛傳(chuan) 播,中國固有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基因如沐春雨,茁壯成長,成為(wei) 中國化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思想來源之一。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在中國有長久的民族文化根基。

  二、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積澱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有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但是樸素社會(hui) 主義(yi) 和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化基因卻相當豐(feng) 富,並與(yu) 馬克思主義(yi) 有諸多會(hui) 通,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傳(chuan) 播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舉(ju) 例如下:其一,民本理念與(yu) 反對階級壓迫思想會(hui) 通。自從(cong) 周公開始,曆代統治階級從(cong) 自身出發,強調“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提倡的“為(wei) 人民服務”,“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無疑是民本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的複活。其二,大同理想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目標會(hui) 通。“大同社會(hui) ”、“太平盛世”,幾乎成了中華民族亙(gen) 古至今的理想追求,是無數仁人誌士夢寐以求的願望。馬克思主義(yi) 的最高理想是實現“自由人聯合體(ti) ”的共產(chan) 主義(yi) ,中國式的理解就是“天下大同”。反對儒家倫(lun) 理的先進中國人,卻把儒家社會(hui) 理想天衣無縫地轉化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的終極追求。其三,群體(ti) 觀念與(yu) 集體(ti) 主義(yi) 原則會(hui) 通。中國曆史上向來重視群體(ti) 利益和價(jia) 值,從(cong) 家族到國家,從(cong) 血緣到社會(hui) ,從(cong) 人間到天堂,往往多見群體(ti) 、少見個(ge) 體(ti) ,這與(yu) 當今的集體(ti) 主義(yi) 原則形成了暗合。其四,天下為(wei) 公傳(chuan) 統與(yu) 公有製會(hui) 通。從(cong) 春秋時期的“天下為(wei) 公”到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節製資本”,再到當今的“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一脈相承,推陳出新,始終沒有離開對“公”的維護和追求。其五,均貧富遐想與(yu) 共同富裕目的會(hui) 通。孔子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洪秀全主張:“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建立之初推行的“大鍋飯”,無疑受到了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影響,當今“共同富裕”的努力方向無疑也彰顯著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影子。諸如此類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基因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wei) 規範之中,甚至內(nei) 化為(wei) 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並滲透到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領域。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在中國有發達的民族文化根基。

  三、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在中國有著與(yu) 時俱進的品格

  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cong) 而我們(men) 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曆史的產(chan) 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nei) 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8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社會(hui) 進步、文化超越,是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基本觀點。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確有守舊因子,但是,主流是關(guan) 注社會(hui) 、關(guan) 注人生,強調經世致用、變革維新,充分體(ti) 現了與(yu) 時俱進的基本品格和基本精神。《周易》主張:“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學》強調:“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倡導“作新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中國中國文化精髓,也是中國文化傳(chuan) 統。哈佛大學馮(feng) 禹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動態性》一文中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一種動態特征,勇敢地吸收外來文化,追求流行、時新,與(yu) 此同時毫不猶豫地拋棄舊有的模式。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自然地傳(chuan) 承了中國固有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基因。

  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自信,就要自覺護衛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化根基

  20世紀初,梁啟超撰文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的要義(yi) ,“吾中國固夙有之”。他指出:“中國古代井田製度,正與(yu) 近世之社會(hui) 主義(yi) 同一立足點,近人多能言之。”(《新民叢(cong) 報》第26號,2003年2月26日)五四運動前後,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用中國式的思維方式解讀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得出了中國化的社會(hui) 主義(yi) 觀。中國固有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基因早已深入人心,為(wei) 中國人民接受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選擇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預設了曆史前提,因而使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既區別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經典的社會(hui) 主義(yi) 構想,也區別於(yu) 蘇聯等其他國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模式。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自信,護衛其文化根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選項。一應保存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過去的存在,以當下的價(jia) 值觀判斷,精華與(yu) 糟粕雜陳,健康與(yu) 腐朽共處,光輝與(yu) 昏暗兼有,有益與(yu) 有害並列,彼此互相聯係和互相滲透,構成了一座包羅萬(wan) 千的寶庫。對此,我們(men) 要堅持非價(jia) 值判斷的態度,隻有保全的義(yi) 務,沒有踐踏的權利。二應弘揚民族文化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是文化流變的“現在”形態,源自於(yu) 過去,流行於(yu) 當下,作用於(yu) 社會(hui) 。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能夠規製人們(men) 走向高尚與(yu) 睿智,促進社會(hui) 穩定與(yu) 發展;惡劣的文化傳(chuan) 統能夠誘導人走向墮落與(yu) 愚蠢,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與(yu) 進步。對此,我們(men) 必須有所甄別、有所選擇,弘揚優(you) 秀的、抵製陳腐的。三應發展民族時代文化。社會(hui) 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精神要振奮,文化要創新。這就要求我們(men) ,立足於(yu)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繼承民族傳(chuan) 統文化財富,發揚民族文化優(you) 秀傳(chuan) 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

  (作者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