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南:從培育社會資本開始

《中原智庫》(2014)  張寶鋒2019-11-25

  從(cong) 社會(hui) 學的角度講,文明河南就是“繁榮的河南”、“秩序的河南”,如何走向繁榮,如何實現秩序,我認為(wei) ,需要構建一個(ge) 與(yu) 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相匹配的製度體(ti) 係及其保證製度體(ti) 係有效運行的政治文化。製度體(ti) 係就是以法治為(wei) 表征,深刻反映時代特點,契合本國曆史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的規範體(ti) 係。政治文化是支撐製度體(ti) 係的意識形態,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men) 的價(jia) 值體(ti) 係和意義(yi) 係統,旨在維護和捍衛製度的合法性、合理性、秩序性。從(cong) 文化層麵講,社會(hui) 資本是共同體(ti) 之內(nei) 的個(ge) 人、組織通過與(yu) 內(nei) 部、外部的對象的長期交往互動所形成的信任、團結、合作、互惠、平等、參與(yu) 等一係列認同關(guan) 係, 以及在這些關(guan) 係背後積澱下來的曆史傳(chuan) 統、價(jia) 值理念、精神信仰和行為(wei) 範式。社會(hui) 資本是政治文化的內(nei) 核與(yu) 要義(yi) ,是內(nei) 嵌在民族深處的精神之魂,是製度實踐成效優(you) 劣的思想保證。

  一、社會(hui) 資本是社會(hui) 良性運行的潤滑劑,是社會(hui) 繁榮和諧的基石

  (一)它有助於(yu) 降低交易成本,營造良好的經濟社會(hui) 環境。信息不對稱必然造成逆向選擇與(yu) 道德風險,隨之帶來的必然是交易成本的提高。逆向選擇是指在買(mai) 賣雙方信息非對稱的情況下,差的商品總是將好的商品驅逐出市場;或者說擁有信息優(you) 勢的一方,在交易中總是趨向於(yu) 做出盡可能有利於(yu) 自己而不利於(yu) 別人的選擇。逆向選擇的存在使得市場價(jia) 格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guan) 係,導致市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風險是指在雙方信息非對稱的情況下,人們(men) 享有自己行為(wei) 的收益,而將成本轉嫁給別人,從(cong) 而造成他人損失的可能性。道德風險的存在不僅(jin) 使得處於(yu) 信息劣勢的一方受到損失,而且會(hui) 破壞原有的市場均衡,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當代理人為(wei) 委托人工作而其工作成果同時取決(jue) 於(yu) 代理人所做的主觀努力和不由主觀意誌決(jue) 定的各種客觀因素,並且主觀原因對委托人來說難以區別時,就會(hui) 產(chan) 生代理人隱瞞行動而導致對委托人利益損害的“道德風險”。社會(hui) 資本以其誠信機製可以有效規避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帶來的交易成本,使交易在“零成本”或較低成本下達成,使市場主體(ti) 的預期更加確定,經濟環境更加有序。

  (二)有助於(yu) 克服“搭便車”等機會(hui) 主義(yi) 行為(wei) ,增進集體(ti) 行動和公共福利。“搭便車”就是不勞而獲,坐享他人勞動成果。集體(ti) 行動的成果具有外溢性,所有集體(ti) 的成員都能從(cong) 中受益,不管有沒有分擔集體(ti) 行動的成本。例如,由於(yu) 罷工的勝利,工人獲得加薪,這對所有工人都有好處。但那些參加罷工的工人卻承擔了所有風險和成本。這種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結構導致搭便車的行為(wei) 。搭便車是瓦解集體(ti) 行動的第一殺手。搭便車造成集體(ti) 責任擴散,個(ge) 人懶惰懶散,凝聚力、積極性極大下降,整體(ti) 效率降低;如若大家都搭便車,集體(ti) 行動就難以開展起來,公共物品供給枯竭,大家都遭罪。

  (三)有助於(yu) 消除從(cong) 熟人社會(hui) 到陌生人社會(hui) 轉變所到來的緊張,構建和諧的人際關(guan) 係。隨著工業(ye) 化、城市化、現代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熟人社會(hui) 日漸解體(ti) ,陌生人社會(hui) 日漸來臨(lin) 。熟人社會(hui) 的整合機製主要是以麵子為(wei) 載體(ti) 的地方規範、地方知識,陌生人社會(hui) 的整合機製主要是製度規範、普遍知識。但製度規範的有效貫徹還需以誠信與(yu) 責任為(wei) 主的社會(hui) 資本的道德基石。傳(chuan) 統的以人際關(guan) 係功利取向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資本失靈,難以整合陌生人社會(hui) 的原子化人群,特殊主義(yi) 取向的特殊社會(hui) 資本急需向普遍主義(yi) 取向的普遍社會(hui) 資本轉變。信任、合作、責任成為(wei) 社會(hui) 資本最核心的價(jia) 值文化要素。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農(nong) 業(ye) 大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任務繁重,如何使農(nong) 民變成市民,並成功融入城市社會(hui) ,使充滿流動性、匿名性、高密度的陌生人社會(hui) 實現有序繁榮,是文明河南建設中的重要任務和麵臨(lin) 的嚴(yan) 峻挑戰。

  二、在文明河南建設中培育社會(hui) 資本的路徑選擇

  (一)製度的正義(yi) 良善。正義(yi) 與(yu) 良善的製度是孕育社會(hui) 資本的沃土,必將創造出繁榮的社會(hui) 資本,同時它也決(jue) 定著社會(hui) 資本的價(jia) 值取向,製度趨惡必將改變或扭曲原本向善的心理和認知圖式,塑造錯誤的價(jia) 值編碼和行為(wei) 模式係統,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要麽(me) 陷於(yu) 強權之下的不平等的依附庇護,要麽(me) 進入極端個(ge) 人主義(yi) 的不合作、不信任、超級自由的原子化個(ge) 人的囚徒困境。作為(wei) 製度創設的主體(ti) ,政府要不斷地革新製度,將公平、正義(yi) 、合作、互惠、誠信、民主、自治等精神內(nei) 核貫穿於(yu) 製度設計和實施之中,以普遍主義(yi) 的信任取代特殊主義(yi) 的信任,以適宜的或節製的個(ge) 人主義(yi) 取代極端個(ge) 人主義(yi) ,以民主法治代替人治。什麽(me) 樣的製度是正義(yi) 或良善的製度?對人的尊重和對人的價(jia) 值及需求的肯定。維護人的尊嚴(yan) 最基本的就是要維護好人的各項權利。尊重人的尊嚴(yan) 、尊重人的意誌自由、保障人的民主權利、注重伸張社會(hui) 正義(yi) 、維護社會(hui) 公平就是作為(wei) 一個(ge) 理性化的人類社會(hui) 什麽(me) 時候都不能缺少的價(jia) 值觀基礎。

  (二)政府的公共教育。政府雖不能直接生產(chan) 社會(hui) 資本,但它卻可以通過公共教育的投入,來改善公民素質,進而提高社會(hui) 資本的存量與(yu) 增量。政府舉(ju) 辦的國民教育不僅(jin) 給學生以知識與(yu) 技能,還給學生以德性修養(yang) ,使他們(men) 理解和運用信任、公正、平等、合作、互惠、博愛做人做事、治國理政等抽象原則,使他們(men) 明辨是非,私德公德都得到培養(yang) 。實踐證明,教育是提高社會(hui) 資本最明顯最有效的途徑,它不僅(jin) 傳(chuan) 遞人力資本,而且還以社會(hui) 規則和規範的方式傳(chuan) 輸社會(hui) 資本。

  (三)要有成長的製度空間。社會(hui) 資本不會(hui) 憑空產(chan) 生,再強大的政府也難以通過強權生產(chan) 出社會(hui) 資本,社會(hui) 資本要在公民的實踐中慢慢孕育、逐漸養(yang) 成。公民要實踐就要有實踐的平台和通道,要有製度規定的可以對公權發表評論的公共空間。製度空間是主體(ti) 活動的平台,就像種莊稼,有了種子,還要有土壤、陽光、水、空氣等,否則種子就無從(cong) 生根發芽。這個(ge) 製度空間包括各種社會(hui) 組織建立與(yu) 活動的章程、公權運作的範圍方式、公民或組織影響公權的途徑等。政府要敢於(yu) 放手,要有自信,讓老百姓管理自己的事務,讓老百姓監督政府,隻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在民主實踐的汪洋大海中學會(hui) 民主政治的遊泳技術,才能完成從(cong) 草民、臣民到市民、公民的飛躍。關(guan) 鍵不在於(yu) 讓不讓公民參與(yu) 政治活動和社會(hui) 參與(yu) ,而在於(yu) 科學合理的製度設計,隻要規製科學合理,是不會(hui) 出亂(luan) 子的。

  三、複興(xing) 社區,建立密集的鄰裏網絡

  建立密集的鄰裏網絡是培育社會(hui) 資本的至關(guan) 重要的載體(ti) 。在一個(ge) 社區中,這類網絡越密,其居民越有可能進行為(wei) 了共同利益的合作。

  (一)公民參與(yu) 網絡增加了人們(men) 在任何單獨交易中進行欺騙的潛在成本。投機者要麵臨(lin) 這樣的風險:既無法從(cong) 未來的交易中獲益,也不能從(cong) 它目前參與(yu) 的其他交易中得到它所期望的收益。用博弈理論的語言說,公民參與(yu) 網絡增加了博弈的重複性和各種博弈之間的聯係性。

  (二)公民參與(yu) 網絡培育了強大的互惠規範。在許多社會(hui) 背景下,互動的同伴們(men) ,傾(qing) 向於(yu) 給那些可以接受的行為(wei) 製定強大的規範,並且在各種交往場所互相交流各自的期望。這些規範因關(guan) 係網絡而得到加強,而關(guan) 係網絡則取決(jue) 於(yu) 好名聲的確立,其中包括信守諾言、遵守當地的行為(wei) 規範。

  (三)公民參與(yu) 網絡促進了交往,促進了有關(guan) 個(ge) 人品行的信息之流通。公民參與(yu) 網絡使得名聲得以傳(chuan) 遞和溢美。如我們(men) 所見,信任與(yu) 合作,依賴於(yu) 人們(men) 對潛在的夥(huo) 伴的以往行為(wei) 和當前利益的真實了解,而不確定性則強化了集體(ti) 行動的困境。因此,假設其他條件相同,參與(yu) 者之間的交往越多,它們(men) 之間的互信就越大,合作也就越容易。

  (四)公民參與(yu) 網絡體(ti) 現的是以往合作的成功,可以把它作為(wei) 一種具有文化內(nei) 涵的模板,未來的合作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的過程具有過濾裝置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連續性,那些對交換問題的古老的非正式解決(jue) 方案,延續到了今天,它們(men) 使得非正式約束成為(wei) 長期變遷中的連續性之重要來源。因此,政府要培育鄰裏網絡,包括樓道網絡、興(xing) 趣團體(ti) 、互助網絡、誌願者行動小組等。

  (作者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