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能力建設要靠製度來保證

《中原智庫》(2014)  丁 素2019-11-25

  黨(dang) 的執政能力建設,總是與(yu) 特定的製度、體(ti) 係、機製相生相隨。一方麵,特定的執政行為(wei) 必然會(hui) 形成特定的體(ti) 製,特定時代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也必然會(hui) 有相應的製度來伴隨。所以,加強執政能力製度建設符合執政規律,順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麵,特定的製度也會(hui) 影響能力的變化,為(wei) 改進、提升能力提供保障,因為(wei) 能力的狀況也必然會(hui) 受製於(yu) 特定製度,特別是政治體(ti) 製和政治製度。有什麽(me) 樣的政治體(ti) 製,就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執政風格和能力。加強執政能力的製度建設正是抓住了能力建設最關(guan) 鍵最重要的問題,找到了能力提高的根本性。所以,省委的戰略抓住了發展要害,非常正確。

  一、製度設計要適應變化的社會(hui) 形勢

  黨(dang) 的執政能力,說到底就是以黨(dang) 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wei) 主題,以強化黨(dang) 的社會(hui) 整合功能為(wei) 主線,以提高黨(dang) 的革命能力、政治能力、發展能力為(wei) 根本而進行的實現執政合法性的建設過程。但政黨(dang) 建設過程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首先應正視社會(hui) 在變化的現實。當前社會(hui) 有六大變化。一是社會(hui) 結構趨於(yu) 緊張,人群、階層的變化導致黨(dang) 群幹群關(guan) 係的改變。二是居住社區呈現多樣,導致政權組織架構趨於(yu) 細膩複雜。三是就業(ye) 體(ti) 製有規無序,導致社會(hui) 矛盾叢(cong) 生,公平正義(yi) 受損。四是社會(hui) 組織興(xing) 而不盛,導致執政共濟進退兩(liang) 難。五是人口流動布局紊亂(luan) ,導致執政不安穩因素增多。六是輿論形成錯綜複雜,導致執政意識形態極端重要。所以,執政能力製度建設要適應這些變化,根本在於(yu) 執政製度建設的視角要調整好。概括說,一是要有公民社會(hui) 視角,在培育和促進公民社會(hui) 的發展中來推進執政能力製度建設現代化;二是要有合法性視角,把它們(men) 作為(wei) 製度構建和評價(jia) 的綜合指標;三是要有科學性視角,把它作為(wei) 改進執政方式和執政水平的根本任務;四是要有整合視角,擴大意識形態包容性,建立和拓寬利益表達溝通渠道,推進黨(dang) 內(nei) 民主。

  二、製度構建要突出社會(hui) 整合能力

  把整合功能的提升作為(wei) 執政的主線,是製度建設最具針對性的思路。就當前整合狀況而言,製度建設有如何下不適應的因素。一是黨(dang) 的思想理論作風建設的社會(hui) 化功能薄弱,影響了社會(hui) 價(jia) 值觀的整合,給黨(dang) 的意識形態形成主流作用增加了困難。二是黨(dang) 組織的社會(hui) 化功能的乏力,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一是黨(dang) 的組織建設與(yu) 社會(hui) 發展需要相對滯後,製度建設不足影響民主政治發展,找不準黨(dang) 的政策製定和實施與(yu) 各社會(hui) 階層、集團的利益平衡點;二是政治錄用功能有待強化,社會(hui) 先進分子、能人和社會(hui) 精英加入黨(dang) 組織渠道不通暢,不公允,不規範;三是對各類傳(chuan) 統民間團體(ti) 和新興(xing) 社會(hui) 組織的組織聯接與(yu) 協調統籌功能不夠,不利於(yu) 社會(hui) 結構的組織整合。3.反腐倡廉工作又麵臨(lin) 新挑戰。改革創新勇氣不足、膽略不夠,形式化的作風轉變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根本變化,不願作為(wei) 、不敢作為(wei) 、不會(hui) 作為(wei) 、不善作為(wei) 的問題突出,出現有光不發熱,出工不出效,隻當和尚不撞鍾的現象。對黨(dang) 內(nei) 的新要求有陽奉陰違,軟性抵觸,柔性服從(cong) 的情況,特別是消極不作為(wei) ,積極不當作為(wei) ,積極作為(wei) 不當的情況較為(wei) 突出。4.新規定下有些幹部心理不健康。一是狹義(yi) 貪婪的自私心理;二是焦慮煩躁的危機心理;三是緊張憂慮的抑鬱心理;四是孤獨鬱悶的壓抑心理;五是嫉妒攀比的失衡心理;六是精疲力竭的厭倦心理;七是待人冷漠的孤僻心理。

  要克服上述情況,製度建設著力解決(jue) 兩(liang) 大機製:一是內(nei) 在機製建設,即思想理論和作風建設。一方麵是黨(dang) 內(nei) 價(jia) 值理念要統一,另一方麵要提高黨(dang) 的政治社會(hui) 化功能;二是運行機製建設,即組織建設。強化政治參與(yu) 功能,促進精英與(yu) 大眾(zhong) 關(guan) 係整合。這其中最關(guan) 鍵的就是強化政治錄用功能,推進選人用人製度建設,提倡能力用人。規範初始提名權製度,要使主體(ti) 多元化;建立幹部推薦說明製度,擴大或普遍推行實名推薦;建立考任分離製度,完善反腐倡廉體(ti) 係。

  三、製度完善要重點補缺政治信任

  當前我國社會(hui) 的政治信任缺損已成為(wei) 影響執政能力提升的大問題。對政治信任流失的狀況若任其發展下去,會(hui) 侵蝕執政的合法性。政治信任是構建起來的,不是自發形成的。在現代社會(hui) 中應確立與(yu) 現代政治發展相適應的信任新理念。

  (一)高度信任的政治並非是“至善”的政治。政治信任與(yu) 社會(hui) 信任具有重大差異。社會(hui) 信任是無限的,而政治信任是有限的。如果政治信任超越了政權執掌者的權利範圍,信任就可能轉化為(wei) 盲從(cong) 和愚忠,這種信任的定勢和剛性化,容易助長政治腐敗。

  (二)政治不信任表達並非就是政治之“惡”。應把這種民眾(zhong) 釋放的政治不滿視為(wei) 現代政治生活的常態。政黨(dang) 對待這種不滿應理性選擇,區別對待,寬容多數人對執政有懷疑的權利,切不可一概以懲戒自我取悅於(yu) 民,模糊取悅與(yu) 取信的區別。但對那些以暴力方式衝(chong) 擊政治製度,否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甚至分裂國家和民族的行徑,應采取堅決(jue) 果斷措施。

  (三)經濟發展與(yu) 政治信任水平並非是正相關(guan) 係。在完善政治信任過程中過分誇大經濟建設的作用,特別是誇大到視政治信任為(wei) 唯一時,容易使政治走入“困局”。鄧小平說:“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麵的,各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增長會(hui) 帶來民眾(zhong) 信任的提升,但“經濟奇跡”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失衡,尤為(wei) 在中國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chuan) 統文化下,失衡會(hui) 為(wei) 政黨(dang) 贏得信任設置障礙,有些是難以超越的,當失衡達到了合理利益格局難以為(wei) 繼時,政治信任可能會(hui) 土崩瓦解。

  (四)應建立製度化的不信任表達機製。在現實的製度完善中,製度化不信任越多,自發信任就越多。一套完善的製度是應當根據製度化不信任的精神和理念來構建的。因此,健全民眾(zhong) 表達政治不信任的製度化通道是一件維係政治和執政更趨合理化的好事,而不是壞事。

  (作者係省委黨(dang) 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