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與(yu) 正確認識
2014年5月,習(xi) 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men) 要增強信心,從(cong)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經濟新常態主要特征突出表現為(wei) :一,速度“下台階”、效益“上台階”,經濟增速由高速變為(wei) 中高速;二,生產(chan) 結構中的農(nong) 業(ye) 和製造業(ye) 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ye) 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ye) 取代工業(ye) 成為(wei) 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三,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wei) 需求增長的主體(ti) ;四,收入結構中的企業(ye) 收入占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顯上升;五,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wei) 決(jue) 定成敗的“勝負手”。在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進生產(chan) 力將不斷產(chan) 生和擴張,落後生產(chan) 力將不斷萎縮和退出,既能湧現一係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也要使一些行業(ye) 付出代價(jia) 、傷(shang) 筋動骨。
麵對新常態,首先要強調搶抓機遇。現在我們(men) 擁有城鎮化的廣闊空間、“四化”融合的巨大動力、消費升級的龐大市場、技術創新的突飛猛進,還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的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土地潛力等等。麵對新常態,我們(men) 還要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創建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讓這些潛力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關(guan) 鍵在於(yu) 全麵深化改革,用“改革紅利”贏得“人才紅利”、“創新紅利”的新機遇。
對於(yu) 新常態應繼續深入研究,從(cong) 而全麵準確把握,不能僅(jin) 說好的方麵,應從(cong) 正反兩(liang) 方麵來理解,既要搶抓機遇,也要直麵眾(zhong) 多挑戰,還應重點研究區域差異。
二、新型城鎮化特別是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支撐點
今後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決(jue) 定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我國是否能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新型城鎮化無疑是我國經濟最大的潛力與(yu) 動力之所在。新型城鎮化的主要任務包括有序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優(you) 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和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ti) 製機製等。新型城鎮化是未來我國調結構的主戰場,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從(cong) 短期看,有利於(yu) 拉動當期需求,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從(cong) 中長期看,有助於(yu) 改善經濟發展基礎、優(you) 化居民擴大消費的環境,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和城鄉(xiang) 區域結構的優(you) 化,以及相關(guan) 體(ti) 製機製的完善。特別是億(yi) 萬(wan) 農(nong) 民通過轉移就業(ye) 提高收入,通過轉為(wei) 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使城鎮消費群體(ti) 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這將進一步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wei) 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隻有36%左右。有序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既可以帶來基礎消費的倍增效應(據測算,農(nong) 村轉移人口一旦市民化,其消費倍增效應將是過去的3~3.5倍);也可以帶來基本保障性住房、教育、技能培訓、醫療、養(yang) 老等領域的投資增加,從(cong) 而釋放出長期增長潛力。為(wei) 此,就需要加快推進戶籍製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就業(ye) 優(you) 先和就業(ye) 素質提升戰略的實施,逐步縮小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之間公共資源的分配差距。
三、加快我省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務和路徑
(一)建立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製。一是明確市民化成本支出事項及支出成本,主要包括社會(hui) 保障成本、子女在城市接受義(yi) 務教育成本、安居成本、城市基礎設施增加成本、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教育培訓及其他公共成本,按存量人口規模和增量人口規模在不同事項上的支出,核算試點期內(nei) 市民化總成本。二是明確成本分擔主體(ti) 和分擔責任,政府承擔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教育、基本養(yang) 老、醫療、社會(hui) 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成本;企業(ye) 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承擔職工“五險一金”和職業(ye) 培訓等費用,同時提高農(nong) 民工工資待遇和福利;個(ge) 人承擔養(yang) 老、醫療等社會(hui) 保障中應個(ge) 人承擔的費用。三是明確各級政府分擔責任,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支出製度,明晰各級政府的責任,將中央與(yu) 地方、上級與(yu) 下級政府之間的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建設用地指標,同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人數相掛鉤。
(二)深化農(nong) 業(ye) 人口轉移的農(nong) 村配套改革。一是完善農(nong) 民承包地流轉機製,加快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完善農(nong) 村土地流轉服務體(ti) 係。二是探索農(nong) 村宅基地退出機製,加快農(nong) 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製,形成宅基地退出的內(nei) 生激勵機製。三是完善農(nong) 村居民集體(ti) 財產(chan) 權益保障機製,加快集體(ti) 經濟股份製改革,將集體(ti) 財產(chan) 權益量化到人,頒發股權證書(shu) 。加快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交易平台建設,推動農(nong) 村產(chan) 權要素合理流動。
(三)完善市民化製度保障體(ti) 係。一是完善城鄉(xiang) 一體(ti) 的戶籍製度,形成以合法穩定住所 (含租賃)為(wei) 戶口遷移基本條件、以常住地登記戶口為(wei) 基本形式的新型戶籍製度。二是建立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鞏固城鄉(xiang) 社會(hui) 保險全覆蓋的成果,根據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就業(ye) 形式,分類納入城鄉(xiang) 居民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和職工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三是健全監督機製,建立工商、民政、稅務、勞動、公安、社保等部門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監督體(ti) 係,加大執法巡查力度,規範企業(ye) 參保行為(wei) ,督促企業(ye) 履行繳納職工“五險一金”的義(yi) 務,確保實現應保盡保。四是拓寬住房保障體(ti) 係,加大公租房建設力度,建立多種形式、多個(ge) 層次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住房保障體(ti) 係。
(四)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提升政府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的成本分擔能力。一是規範發展投融資平台,加大對國有投融資公司資源、資產(chan) 、資金、資本的整合力度,支持投融資平台通過財政注資、市場募資、整合存量資產(chan) 等多種方式提高融資能力;積極申請發行城投企業(ye) 債(zhai) 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二是積極吸引社會(hui) 資本投入,建立項目分類融資機製,健全投資補償(chang) 機製和運營利益補償(chang) 政策,積極運用BT、BOT等方式吸引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與(yu) 金融機構戰略合作,采取“預授信+分年度核準”的融資運作模式,推進重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
(作者係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