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關(guan) 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一新的發展理念,是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發展。中國的現代化理論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它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集體(ti) 製定,而被用於(yu) 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實踐。中國的現代化理論發軔於(yu) 毛澤東(dong) 思想,初步形成於(yu) 鄧小平理論,逐漸完善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國的現代化理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完善的。
一、中國現代化理論發軔於(yu) 毛澤東(dong) 思想
毛澤東(dong) 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guan) 於(yu)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集體(ti) 智慧的結晶。毛澤東(dong) 思想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現代化理論的主要貢獻是:
第一,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ge)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hui) 中,通過武裝鬥爭(zheng) 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在毛澤東(dong) 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為(wei) 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確立了製度前提,使現代化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
第二,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為(wei) 領導中國現代化事業(ye) 的核心力量。現代化事業(ye) 必須有現代化的政黨(dang) 來領導。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以前,中國的現代化政黨(dang) 隻有中國國民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以後,曆經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ge) 主要曆史階段,使中國的現代化步伐大大加快,現代化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
第三,選擇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模式,對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新中國在完成了國民經濟恢複和發展之後,毛澤東(dong) 提出了從(cong) 新民主主義(yi) 向社會(hui) 主義(yi) 過渡的思想,明確指出中國必須走使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強調過渡時期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ye) 化,並從(cong) 1953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提出了要實現“四個(ge) 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思想。
二、中國現代化理論初步形成於(yu) 鄧小平理論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以鄧小平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開辟了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鞏固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主要貢獻是:
第一,科學地堅持了毛澤東(dong) 思想,撥亂(luan) 反正,實現了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使經濟建設成為(wei) 中心任務,使實現現代化真正成為(wei) 全黨(dang) 和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鄧小平深刻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道理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強調要把黨(dang) 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堅決(jue) 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ge) 中心不放,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hui) 神謀發展。
第二,在真正堅持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基礎上,揭示了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賦予社會(hui) 主義(yi) 以新的內(nei) 涵和生命力,消除了長期影響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姓“資”姓“社”之爭(zheng) ,廓清了中國通向現代化道路上的迷霧。鄧小平關(guan) 於(yu) 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和如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係列重要論述,把我們(men) 黨(dang) 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ge) 新的水平。
第三,全麵論述了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發展動力、發展目標、依靠力量、政治保證等一係列基本問題,強調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要堅持黨(dang) 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鄧小平具體(ti) 規劃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明確提出了我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是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三、中國現代化理論不斷完善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對於(yu) 指導我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實現民族複興(xing) 偉(wei) 大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
堅持創新發展,就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麵創新,讓創新貫穿黨(dang) 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ti) 製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you) 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ye) 活力,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蓬勃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體(ti) 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guan) 係,重點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ti) 性。積極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hui) 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hui) 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為(wei) 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nong) 業(ye) 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堅持開放發展,就是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chan) 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製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ti)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麵,豐(feng) 富對外開放內(nei) 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使全體(ti) 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yu) 、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hui) 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邁入全麵小康社會(hui) 。
(作者係鄭州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教授、博導)